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李小龙——武之圣者

艺名:李小龙

原名:李振藩

英文:BruceLee

藉贯:中国广东顺德

身高:1.73米

体重:140磅

嗜好:阅读、练武

害怕的东西:水

儿子:李国豪

女儿:李香凝

代表作:

《唐山大兄》《精武门》

《猛龙过江》《龙争虎斗》

《死亡游戏》

生辰:1940年11月27日

祭日:1973年7月20日

死因:猝死

无惧死亡才会更明白生命的意义,才会追求身体的完美表达,追求精神的极限伸展,终一生而求之,无撼也。

——怀念李小龙

“龙”啸常在,“龙”之精神永存

时尚李小龙“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在为读者整理一些纪念李小龙的内容时,想到的竟是苏格拉底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尼采曾自诩为太阳,被认为是疯了。但李小龙却是在对自我智慧与潜能的探索发掘上,发出了比别人更热更亮的阳光。严格的说,李小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艺人,更多的是一个武术家甚至于爱国者。“东亚病夫”的头衔在中国人头上压了上百年,是李小龙,让世界真正认识了有骨气的中国人;是李小龙,让洋人知道了中国武术的厉害;是李小龙,让中国武术和中国电影都得到了升华。

一个人逝世后还会对世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十分罕见的,而李小龙无疑是站在世界武学和电影两个高峰上的巨人。

李小龙是一个不朽的名字,他不只属于电影或武术,甚至也不只属于中国,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不以民族或肤色为局限得到无数不同国家的人们的尊敬、崇拜和纪念,就像乔丹或阿里一样,李小龙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这个时代,你可以看到即便是被李小龙在电影中不断嘲弄的日本人也真心拜服,将其奉为“武之圣者”。然而,当你了解李小龙在世界上得到的巨大尊敬和崇拜时,你会发现,我们对这位民族的骄子实在淡忘太多了。

李小龙生前创造了辉煌,但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光辉的悲剧。李小龙在生前,促进了中国武术的普及化,他的电影改变了此后娱乐电影的面貌,令银幕打斗的魅力与感染力焕然一新……李小龙可以说是现代香港精神的象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直到今天,一直抓住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

振中华之雄风李小龙曾说过:“人的灵魂是肉体的芽胚,死亡之日便是苏醒之时,而精神将永远存在。”李小龙,将永远活在热爱他的人们心中!

“负伤”仍格斗时至今日,斯人已去,世间万物不得见,惟有龙啸常在、龙心不死,“龙”之精神永存。

怀念指数:

李小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人生经历告诉人们,无论资质如何,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李小龙所在的那个时代,中国的地位还不高。“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一直是李小龙毕生的信念。他的夙愿终于实现,而由之引发的全球功夫热潮至今不退。李小龙的影片正如他的名言:“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对李小龙的认识,人们大多是从观看他的电影开始的。他的电影往往剧情简单,但李小龙独特的个性和精湛的武打动作使整个影片高潮迭起,精彩纷呈,韵致十足,李小龙在打斗时的虎啸龙吟般的吼叫声也成为其电影中的一个标志性特色。

但人们喜爱李小龙,更多是源于他的个人魅力,由于那个时代电影技术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李小龙的电影大部分是比较粗糙的,但李小龙的表现仍然魅力四射。

生命可以死去,灵魂却是不朽的。李小龙的灵魂落入在他的电影艺术中,他的诗、画、舞、哲学思想中。他的截拳道理论对人们的启发绝不止于武术一道,所以他的崇拜者来自各种不同的职业。

在功夫电影方面,李小龙是一位伟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其他很多方面甚至是后无来者的。李小龙在弘扬中国电影和中国武术的同时,更弘扬了中华精神。李小龙的死至今是个谜,他的一生是个传奇,包括他的死,都是那样离奇富有神秘色彩。年仅32岁就离我们而去的李小龙注定将成为一个永恒不朽的传奇。

“龙”腾天下

1959年4月29日,李小龙告别家人,怀揣父亲给的100美金,乘“威尔逊总统号”客轮,只身漂洋过海,远赴出生地美国读书。

1962年4月,在西雅图唐人街成立第一间“振藩国术馆”(JunFanGung—FuInstitute)。

1963年,李小龙生平唯一一部生前完成的专著《基本中国拳法》出版。

1965年9月21日,与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正式签定演员合约。

1966年4月30日,《陈查理长子》片集告吹,李小龙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正式签订了30集电视片集《青蜂侠》(TheGreenHornet)演出合约。

1968年8月1日,在詹姆斯·加纳主演的影片《丑闻喋血》(Marlowe直译《马洛》)中扮演一个功夫惊人的华人黑社会杀手。这是李小龙一生之中唯一扮演过的反面角色。

1971年6月28日,李小龙正式签约加盟香港嘉禾电影公司,并签订了主演两部影片的合同。这两部影片是:《唐山大兄》、《大侠霍元甲》(后更名为《精武门》)。

1971年12月29日,由李小龙创办的协和电影有限公司(隶属于嘉禾电影公司,是该公司的子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

1972年初,主演回港后的第二部影片《精武门》。1972年3月22日,《精武门》正式上映。首轮公映即创下443.1万元的票房,打破《唐山大兄》纪录再创新高。

1972年5月4日,兼编剧、导演和主演于一身的李小龙,率领摄制组外景队飞赴意大利罗马,开拍个人代表作《猛龙过江》的外景。

1973年,被香港权威的报纸《华侨日报》评选为年度“十大影视红星”。

1973年7月20日夜,李小龙在笔架山道碧华园女影星丁佩家中再次晕倒,被送往伊利莎白医院急救,当晚11点30分被宣布死亡。翌晨,消息传出,震惊了香港和世界。

1973年7月25日,李小龙遗体在九龙殡仪馆出殡,香港市民万人空巷,为之送行。

龙的传人之传奇人生

破茧而出

1940年11月27日,伴随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一个漂亮的男婴慢慢地睁开了明亮的双眼。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十几年后,这个出生时看起来那么瘦弱的孩子,竟会成为后来驰骋中外的武打明星,成为享誉整个华人世界的“龙的传人”。

李小龙的爸爸李海泉是著名的喜剧演员,当时正随一个广东剧团做巡回演出,他那有一半德国血统的太太也伴随着他,演出完毕,李家举家返回香港,此时李小龙只有三个月大。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

年少的李小龙已经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亲与演艺界的关系,他成了一位比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电影是《富贵浮云》,当时他才6岁。据说,李小龙尚在襁褓里的时候,好莱坞电影《金门女》需要一名华人婴儿出镜,抱去了李小龙。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部电影应该算是这位电影巨星的处女作吧。

咏春拳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业,导演尽可能把他的戏安排在学校的假期,有时也要在课余参加拍摄。李小龙在电影事业上表现出极强的敬业精神,据家人回忆,若要拍电影,李小龙吃完晚饭就会上床休息,到了该去摄影棚的时候,母亲一唤就醒,手脚利落地穿戴好行装,精神抖擞地随父亲出门,拍戏从不迟到。但对于学习,他却是相当顽劣,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复习功课,经过多次退学转校后,才勉强读完初中。

18岁赴美之前,李小龙在香港参演22部粤语电影,曾用过的艺名还有“李龙”、“小李海泉”等。评论界已经称其为演艺天才。《人海孤鸿》,是李小龙早期电影代表作之一。当时的李小龙在电影中也总是扮演一些问题儿童或是问题少年,举止随意,玩世不恭,神情动作上已经颇具后期李小龙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早期的李小龙并未演过功夫电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艺片。不过,这也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体裁电影。他曾在电影《雷雨》中扮演二少爷周冲。这是他的唯一一部没有打斗场面的电影,在演戏的时候,李小龙常强调要克制自己,不可以随便使用武力,但这种性格在李小龙后期的电影中却成了他创造神话的一个因素。

18岁的李小龙是个标准的时尚青年,他有四大爱好:一是交女朋友;二是摩托车;三是跳舞。李小龙还获得了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开赛的冠军。但是,他最大的爱好还是武术。李小龙走上习武这条路,也纯属一种巧合,因为他自幼身体孱弱,异非传言中所说的什么“绝世武学奇才”,医生说他需要锻炼调理,于是,身高仅有一米七三,两条腿长度相差一寸的李小龙走上了武学之路。他的启蒙师傅是老爸李海泉,据说是一位太极拳高手,因此李小龙7岁便开始练习太极拳。

直到13岁时,李小龙才拜了第一位真正的师傅:咏春拳大师叶问。在叶问的调教下,李小龙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咏春拳源于少林寺,它强调的是柔和快,这对以后李小龙创立截拳道有很大影响。李小龙不仅学习咏春拳,还广泛涉猎了洪拳,白鹤拳等拳法,甚至是西洋拳他也掌握得相当娴熟。

李小龙的另一位师傅则是香港著名的武术家邵汉生。他在采访中说:“我和李小龙做了一个交易,我教他武术,他教我舞蹈。普通人要三到四个星期才能学会我的基本步法,李小龙只用了三个晚上就学得滚瓜烂熟。但是他后来并没教我跳舞……”

习武使李小龙长得很健壮,一点也看不出小时候的孱弱,因为他的努力,他还曾经夺得香港校际拳击赛冠军。他似乎有发泄不完的精力,即使是在赛场之外,他也经常和同学甚至高年级同学打架。据黄霑他老人家回忆,作为李小龙的同学,他也挨过李小龙的拳头,多年以后他在电视节目中自嘲说:“现在才知道输是必然的,谁能打得过李小龙啊?”据测试,成年李小龙的拳劲高达他本人体重的两倍多,这种力度在世界上少人能及,就算是在青年时代,一拳打出,想必也是势不可挡。

事实上,因为李小龙打架记录太多,随时面临警方检控,这也是他的家人希望他尽快离开香港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则是早些可以确认他美国公民的身份。

李小龙再次踏足自己出生的地方,他靠教跳舞赚取额外的零用钱,没多久他就由旧金山搬到西雅图,在那儿的一家中国餐馆打工和留宿,白天他在餐馆做侍应,晚上就在隔楼睡觉。安顿下来之后,李小龙毅然做出一个令人感到意外的决定,他开始重返校园。从前的坏学生变成了一个勤学上进的好学生,但他仍然练功夫,只是不再和别人打架。

李小龙热爱哲学,善于思考,哲学思想渗透在他一生的事业和生活中。

除了精修哲学之外,李小龙在美术方面也颇有天分,他的美术老师至今保留着他的作品。

大学期间,李小龙也不忘练功,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他不仅精通各种拳术,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双截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实战出发,以中国武术为基础,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国拳等技术的优点和特长,总结多年的经验自创了一种拳术。1967年8月,李小龙把自己创建的武术定名为“截拳道”(JeetKuenDo,简称:JKD)。在他参演的一部电视剧里,李小龙大段介绍截拳道:所谓截击拳,就是你要攻击我就得接近我,接近我就给了我机会截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会用最长的武器踢你最近的目标:膝盖。截击拳比西洋拳更具杀伤力。……”

李小龙创建截拳道,在当时的中国武术界是一件毁誉参半的事。一部分人认为李小龙另辟蹊径可喜可贺;另一部分人,尤其是咏春门派,认为身为咏春门人的李小龙是欺师灭祖。事实证明李小龙的截拳道不仅具备理论底蕴,而且非常有实战价值。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等都是他的绝招。

多年以后的评论界称:“截拳道是一种容纳百川、取资东西拳术的搏击术,并具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二是功夫知识,三才是技巧。前者便是李小龙创立截拳道时说的‘以无法为有法’,后两者则是‘以无限为有限’,而这两句指导截拳道修习者的警句,不但表现东西文化融合之成就,也体现了香港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精神,可以说,它是一种时代与文化的产物。……”“这种快速击倒对手的拳击术,在李小龙眼中不仅是一门搏击术,更是一种人生观或处世观。人必须向善,却不应拘泥于形式。正如一杯水放进茶壶便成茶壶之形,放进杯子便成杯形,所以重要的是水的本质。水清则人人皆喝之,水浊则人人皆拒之。”

1962年4月,21岁的李小龙在西雅图唐人街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功夫。当时他太年轻,名气也不大,所以问津者寥寥。有一次,李小龙在短短的11秒内就击败一名出言相讥的日本空手道黑带三段武师,从此声名鹊起;还有一次是在佛罗里达州唐人街赤手空拳制服4个持刀歹徒,勇救华人少女一事,消息一经报纸刊登,李小龙一下就出名了,慕名投到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他创办的振藩国术馆也逐渐兴旺起来了。为了扩大影响,李小龙经常到各处参加武术比赛,并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洛杉矶等地开设武术分馆授徒。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他的徒弟中,有一位19岁的医学院女学生,叫做莲达·爱米莉。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在1964年8月,他俩正式结婚。婚后,李小龙夫妇双双辍学,合力经营武术馆。1965年,儿子李国豪(BrandonLee)于2月1日出世,7日后父亲李海泉病逝。后来李小龙又得一女,取名李香凝。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很快地,一个喜欢惹事生非的反叛青年摇身一变成了理想丈夫和自豪爸爸。

第二道彩虹

1964年,在长滩的一次功夫表演是李小龙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次全美空手道大赛中小李龙击败蝉联三届冠军的罗礼士,夺得冠军,继而应邀在加州长滩国际空手道大赛开幕式上表演蒙目截击、寸拳等绝技,引起轰动。随着李小龙的声名鹊起,他也应邀参加了一家影视制作公司的试镜。这一年的李小龙24岁。在试镜时,早在少年时已涉足演艺圈的他,竟有些紧张。但是镜头中的他,仍然精神抖擞,气度非凡。在试镜的过程中,好奇的美国人要李小龙演示了中国戏剧的步法,解说武生和小生走路姿势的区别,还在现场拉上一个美国老公公来当靶子,要老公公与李小龙演对手戏。李小龙当然是只能虚晃。从镜头中可以看到,每次都是老公公还未来得及反应,李小龙的拳脚都已经收回了。

试镜结束后,李小龙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武术的独到见解:“功夫源于中国,是空手道和合气道的渊源。它是一个更完整的武术体系,它比其它武术更流畅,更具连贯性,而不仅是一招半式。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它有穿透顽石的能力,水没有一定的形态,你既不能够捉住它,也不能够用力打它。每一个学功夫的人都希望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可以根据对手情况做出变化。空手道的出拳,好像一根坚硬的铁棒,而中国功夫出拳,就犹如一条铁链连着一个铁球,刚柔并济。功夫可以单独或者两个人练习,单独练习的时候会模仿一些动物,比如说鹤、猴或者螳螂等动物。……”

《青峰侠》剧照但李小龙第一次出现在美国荧屏上他出演的《青峰侠》。《青蜂侠》是一部每集半小时的连续剧,维持了30集,终因收视率不理想而搁浅。尽管身为配角,但李小龙还是以出色的武术功底,远远胜过主角,也因为这部电影,几乎让所有观众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其实李小龙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好莱坞,希望通过电影来弘扬中国功夫。但是好莱坞电影界对他却一直不冷不热。李小龙参加了好莱坞筹拍的电视剧《功夫》的试镜,凭着自己出色的武术功底,李小龙本以为是胜券在握,谁知却竞争男主角落选,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从而使他盟发出回港发展的念头。

于是,李小龙再一次回到香港,若不算1970年来去匆匆的短暂到访外,他已经十二年没有回香港了。

在回港的这段时间里,香港多家电影制片厂登门拜访,希望请他加盟拍戏,包括当时香港最大的制片厂邵氏。邵氏开出的片酬是10000美金,当时相当于60000港币,比当时香港最红的影帝级演员的片酬还高出一倍;而嘉禾公司看准了李小龙的功夫片必定大有市场,因此出到15000美金,也就是90000港币。事实证明,嘉禾公司的做法是抓住了风险中的机遇,从而开创了电影界的新局面。嘉禾公司老板邹文怀多年以后还在采访中津津乐道:“他侧踢一寸厚的木板,一脚踢断四块,力度和时间都掌握得无懈可击……”邹文怀还回忆说,与李小龙洽谈合作时,李小龙提到当时正在热播的一部功夫片,问:“这是不是香港目前最好的动作片?”邹文怀答:“是。”于是李小龙很有诚意和信心地说:“如果是我来演出的话,会演得更好。”与李小龙合作过的黄握中先生在回忆中说:“……当时我想到李小龙将来在香港的电影发展前途一定非常好,因此我第一个找他出了一本书,就叫《李小龙》,做了一本采访,再配上一些照片,印了五千本左右,一出来不到两天就全部卖光了,他的电影还没有出来,就已经非常轰动了,当时香港观众非常崇拜他,给他出书也为我赚了一笔小小的钱。李小龙刚刚回来的时候,非常热情也非常健谈,还很幽默,常常讲笑话,人很随和,所以我们跟他做采访的时候大约花了两三个小时,他也很耐心地接受我们的访问。……”

黄金时代

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李小龙以他无与伦比的武术功力和武术精神赢得了最广泛的尊崇。他不仅在银幕上是一位成功的功夫巨星,在生活中也真正是一位一心推广中国功夫的优秀武术家,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挑战,几乎达到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地步,将中国功夫变成了一个写入世界词典的神话。

李小龙曾说:“我首先是一个武术家,然后才是演员。”电影只是李小龙向世人宣传以及证实中国武术真正魅力的一个媒介载体,他是真正为功夫而拍电影。他主张使用真功夫。他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fu)。

《唐山大兄》剧照加盟嘉禾制片公司后,李小龙签下了两部片约,此时,也迎来了李小龙的黄金时代。《唐山大兄》是一部由香港功夫片导演罗维与著名小说家倪匡合作完成的剧本,也是李小龙接下的第一部片子。这是一部低成本电影,只在泰国的一个简陋小村庄拍摄,布景极其简陋,情节也比较简单。也许外部条件的恶劣更衬托出李小龙表现的惊人。李小龙一改以往功夫片那种繁复而花哨的招式,出手快、准、狠,几乎全部在两招之内搞定敌人,迅猛犀利的拳脚以及高亢的啸叫,兼具个性与力量之美,令人目瞪口呆。片中精典片段是李小龙独战六名歹徒,展示了“李三脚”之势不可挡的威力:三次转身踢脚,每一次转身所踢的角度都不同,一条腿能够踢到一半然后决定该向高处或低处出击,快如闪电,对方根本无法招架。

同时,《唐山大兄》由于李小龙的精彩表演,以及拳拳到位、硬枪硬马、充满力量和动感的真实表现,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打破香港所有的票房记录,李小龙成为天皇巨星。一些观众认为看李小龙的电影就是痛快,他的功夫又快又狠,简单直接,让人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因此,这部片子在港上映不到3周,票房已达350万港元,同时连破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华语片票房纪录,掀起了功夫片的新热潮。颠覆了当时的香港电影市场,使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嘉禾公司一举迈进了强劲竞争者的行列。初战告捷,邹文怀和李小龙都很满意,继续合作下一部电影。李小龙十分尊重和信任邹文怀,许多事情上对邹文怀言听计从;邹文怀亦允许李小龙在电影制作方面参与更多意见,还下令增加了财政预算。

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鼎力支持,李小龙决心在香港大展鸿图。于是他将莲达和儿女都迁来香港,定居在九龙塘的一座两层别墅里。这座别墅拥有十一间房,还有日本式花园,这种居住环境在好莱坞并不罕见,但在人口稠密的香港,这也算是非常高级的住宅。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舒适,李小龙在家里有阅读和练功的习惯,屋里放满了他的健身器材。

李小龙出演的第二部功夫电影是《精武门》,这部片子主要是讲述创办精武门的民族英雄霍元甲被日本人谋害,其高徒陈真为师父报仇雪恨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但把真刀真枪的中国功夫推至新的层次,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亦突破了以往功夫片狭隘的复仇主题,将影片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穿插了陈真飞脚踢碎租界公园大门上“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将“东亚病夫”字幅撕碎塞到日本武士口中等情节,以其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引起广泛共鸣。因此,至今被列为功夫电影代表作的经典。

李小龙不但展示了他奔雷闪电一般的威猛拳脚,还第一次在电影里使用了他最擅长的、后来风靡世界的双截棍,让全世界见识了他精湛的双截棍术,当时有武术家曾惊叹道,光是看李小龙舞双截棍的镜头就已经值回票价!这对于擅长真功夫的李小龙来说,拍摄这样的镜头并不困难,难的是与他合作的人。据当时的工作人员杜惠东回忆说:“……因为李小龙是会真功夫的,所以拍电影的时候就不习惯用那种假的方法,他要在电影里真打。但是如果对手演员的位置不好,就可能会被他打伤,远了又容易打不到,所以他用的那一批武师都是合作熟的,不熟的都在外围,不认识的根本不用。”杜惠东还说,其实李小龙也是用替身的,如今在《功夫》中扮演包租公的著名武星元华当年就是专门替李小龙翻跟头的替身,因为李小龙是学咏春拳出身,不会翻跟头。

总体来说,《精武门》比《唐山大兄》更为进步的,不仅是制作技术和动作表达,也包括李小龙本人的演技。李小龙显然很希望让观众知道他是有演技的演员,在《精武门》中,不仅加入了许多情感戏,李小龙在剧中还尝试了多个角色的扮演,例如借陈真乔装探秘之机,无论是乔装成举动迟缓的卖报老大爷和傻头傻脑的电话修理员,都是如此的惟妙惟肖。

《猛龙过江》剧照因此,《精武门》一举拿下当年获金马奖的“最佳技艺奖”和“最佳剧情片”殊荣,还打破了刚刚由《唐山大兄》创下的新票房记录。不过,在合作过程中,李小龙与《精武门》的导演罗维交恶不浅。在香港影视界,导演就是权威,演员不可以提出什么意见,但李小龙就很不同,他具有西方的开放性格,又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发现了什么就提出什么,所以与罗维之间发生很多不愉快。当时有传闻说李小龙曾向罗维使用武力,电视台主持人何守信在采访李小龙的节目中问及此事:“你是不是像传闻的那样用皮带打罗维了?”李小龙说:“我要打他还用皮带吗?我只要这样一下……”然后李小龙稍稍一动,何守信马上就跌到椅子里去了。这个场面通过电视荧屏传遍全香港。

但这些事,并不影响李小龙对电影事业的热爱。他满怀高兴地筹备他的第三部功夫电影是《猛龙过江》。这时候的邹文怀对他已经是充分信任,加之他创作欲旺盛,于是把整部电影交给他一手操办。于是,李小龙自组协和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一个来自香港乡下的功夫高手唐龙,远赴意大利帮助一家中国餐馆女老板铲除当地恶霸的故事。李小龙带着剧组远赴意大利取景,最后决定在罗马开机,《猛龙过江》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

在《猛龙过江》中,李小龙选中了曾获国际空手道冠军的罗礼士、罗伯华尔作为对手,并且规定这两位要被李小龙打败。起先,两位空手道冠军不服气,于是在拍摄前,李小龙与他们各自带着助手到郊外一个指定地点去进行点到即止的“较量”,结果,只用几个回合,李小龙就轻易取胜,使这两位国际空手道冠军不得不心服口服。这部电影中的招式,充分表现了李小龙的武术造诣。比如在化解空手道的进攻中,要对付敌人从后偷袭,李小龙需要用一件衣服抵御双刀,用双截棍和长剑对打,学过功夫的人知道在格斗中,应该尽量避免赤手空拳对付利剑,否则就很容易受伤。李小龙也承认这种兵器利害,但李小龙凭着极敏捷的身手和惊人的判断力,最终是安然无恙。

影片中最后的生死决斗安排在古罗马竞技场,李小龙没有采用任何镜头剪辑,直接采用中长镜实拍全过程,这其中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也因此被誉为影史上最为经典的功夫对战之一。

《猛龙过江》再度打破东南亚几乎所有的票房记录。公映时盛况空前,以至于出动警方控制人潮,有些剧院被迫暂停放映。该片亦获得第1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在男主角唐龙身上体现出来的朴实、真诚、慷慨侠义的传统道德和温情,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

1972年,李小龙开始筹拍新片《无声笛》,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投资。影片准备在印度地区开拍,李小龙带领剧组去尼泊尔等地花了几周时间取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拍摄地点。当地华美壮观的寺庙给了李小龙新的灵感,决定开拍《死亡游戏》,有人说李小龙的构思大致是这样的:一座高层的寺庙里有一个庞大的武术排练中心,每一层都有一个武术高手把关。这个创意后来被大量地应用于功夫影视、动漫和电子游戏中,打过街机的朋友们都应该很熟悉类似的情节吧。

李小龙十分重视这部新片,他凭借自己在国际武术界的地位,邀请到菲律宾武术名师依力山度和以摔技著称的韩国高手,还有自己的徒弟,身高220厘米的美国职业篮球队明星球员卡力姆亚布道尔·杰巴尔等人出演。片中,李小龙与依力山度比试双截棍是其中的精华之一,两人使用相同的器械,却施展了不同的打法,高水平的棍法让观众目不暇接。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是一部未能完成的电影,没人知道李小龙心目中《死亡游戏》的真正面目到底是怎样。但是很显然,他在尝试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表现方式,希望将自己的作品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层次。除了大量的对战镜头外,他还为《死亡游戏》准备了许多新造型,似乎有兴趣把中国传统武侠片中的剑侠风范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

后来,嘉禾公司意识到了这些胶片的价值,决定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完成这部电影。他们与美国电影公司合作,邀请一些来自美国的影视界名人参演,还找到一位相貌酷似李小龙的韩国人,为他取艺名叫做“唐龙”,由洪金宝担任动作设计,用远景拍摄他的侧面和背面来代替李小龙,加上一些飞车特技等花巧的镜头,勉强为《死亡游戏》补全了戏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

《死亡游戏》剧照虽然李小龙的辞世,一部本来可以成为功夫片新里程碑的电影功败垂成,使它不得不变成了好莱坞式的杂烩,但是由于李小龙的魅力,这部拼凑完成的《死亡游戏》仍然成为广受欢迎的功夫电影。几年之内,李小龙传奇继续,众多国内外电影公司都搞出了自己的吕小龙、梁小龙、张小龙、王小龙……拍出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李小龙功夫电影。这其中只有《死亡塔》中真正有李小龙的影子,因为是利用了以往李小龙电影中未采用的镜头甚至包括NG镜头,加之唐龙的模仿,混合而成的。电影界慌乱地发现没有人能够真正代替李小龙,更谈不上超越,功夫电影一时陷入困境,不知何去何从。不久,成龙与刘家良等一批电影人审时度势,剑走偏锋,开创了“功夫喜剧”的新潮流……那些都是后话了。

在《死亡游戏》的准备过程中,监制费利·伟特成功说服美国华纳兄弟制片厂投资李小龙电影,与嘉禾公司合拍《龙争虎斗》。1973年2月,李小龙停下了《死亡游戏》的工作接拍《龙争虎斗》,不仅实现了当年的愿望,成功打入好莱坞出演大片主角,更成为与华纳公司平起平坐的合伙人。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李小龙耗尽心血,与导演罗伯特·克洛斯紧密合作,使所有动作场面精益求精,成为李小龙全盛时期的功夫片巅峰之作。

《龙争虎斗》中既有场面壮观的百人混战,又有李小龙以一敌众的实打实搏镜头,其中一场地下室打斗中,他先后出神入化地使用了少林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双截棍三种凌厉的棍法。这是李小龙影片中打斗场面最多,使用武器最出彩的一部。虽然一些中国观众认为该片在故事情节上有些土洋结合、不伦不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票房成绩,尤其是在西方,至今票房累计早已数以亿计,成为李小龙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虽然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总是以对战场面为主,但是他在片中传扬的,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反战精神。电影中的他,始终是朴实的平民,具有极其坚韧的耐力,从来不会主动出手,直到受尽屈辱,忍无可忍,才将力量爆发。李小龙的爱国热情在电影中也有明显体现,他所有的功夫电影里,敌人都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即使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一定是外国人教唆的。耐人寻味的是,从来没有外国人对此提出异议,即使是被他在电影中踩在脚底下的日本人,也照旧如痴如醉地尊他为“武林圣者”。

据杜惠东后来回忆说:“当年记者去片场探班没有什么困难,二三十年前的传媒和电影界的关系很好,拍到不该拍的东西都不去登,但现在的传媒就喜欢挖人家的星闻,你不让他就用远距离镜头拍,不好看的才登,好看的不登。所以现在什么人拍戏都不喜欢记者来看。不过李小龙以前也不喜欢别人来探班,因为总有人借机向他挑战,打得赢也好打不赢也好,反正和李小龙打过了,就是一种光荣。”

一个有着传奇人生的人,一个把中国功夫演绎得出神入化的“武之圣者”。用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寻之生命之光。尽管他的人生是用悲剧画下的句号,但所有人记住的,一定是他曾经的辉煌。

生如花在灿烂,死若秋叶静美

老先生泰戈尔说:“使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我想,这也应该是李小龙最真实的写照。

尽管在影视界李小龙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他从未放弃对武术的热爱,他仍然以宣传中华武术为己任。却使拍摄电影,他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功夫和体能的练习。李小龙非常重视体能,他认为大部分武者花了太多时间在技巧上,而忽视了体能训练;即使学会所有的招式,如果体能不好,也没有机会在打斗中取胜。李小龙对自己的训练是严谨甚至残酷的,他的徒弟说:没有人像李小龙那样刻苦锻炼自己,他是世界上最勤奋练功的人。他把自己的腹肌练得如铁板一样坚实,还能够只用两个手指做俯卧撑。

《精武门》剧照李小龙的功夫电影基本都以男性为主,女演员戏份很少,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对影片起不到什么作用。在他的电影中,基本上都不谈感情,几乎都以拳头说话。

李小龙与丁佩在剧中李小龙常把女主角当男孩子看待,李小龙拍的唯一一个床上镜头,说的是他被一个妓女灌醉,然后倒在床上大睡,屏幕上的李小龙总是一个性格粗放,大大咧咧,但一见到女孩子常常很害羞的人。在开拍《死亡游戏》时他是一副传统的中国侠客武士扮相,手持传统武器,这与李小龙提倡的武术哲学正好相反。《盲侠》是当时风靡亚洲的日本电影,李小龙也曾经传神地扮演一位瞎子剑客。可以说,李小龙在银幕上的形象不仅健康,而且富有变化,让你猜不透他下一次又将以什么样的扮相出场。

生活中的李小龙和银幕上有些相似,开朗,热情,充满活力,带点儿小孩子脾气。他在工作时百分百投入,一丝不苟,任何细节都要做到最好;休息时愿意和人聊天,还喜欢讲笑话,很随和,也很幽默,完全没有架子。他说起中文来很急很快,而且是断断续续地蹦词儿:“你!打过架没有!打嘛!不打没进步的!”说起英文来则是地道的美国风格,接受采访时也带着“Oh,baby”之类的美式口语。

李小龙一直对家人很好,与妻子莲达关系亲密,但是也曾被传过一些绯闻,例如与苗可秀。苗可秀与李小龙是世交,自幼相识,是与李小龙合作最多的女演员,在《唐山大兄》中尚为女配角,接下来的两部《精武门》和《猛龙过江》都是女主角。

生活中的苗可秀似乎远不如电影中的动人。银幕上的她,浓眉大眼,身材婀娜,以现在的眼光看也可以说是一位十全十美的美女,为李小龙电影增添了许多柔和的光彩。

台湾女星丁佩,则是为许多圈中人公认的李小龙女友。银幕上的丁佩经常扮演一些风尘女子,生活中的丁佩却是一位大家闺秀,出身名门,祖籍在东北,舅爷是张学良,外公是军阀时代的北平警察局局长,父系则三代都是医生。

丁佩凭着自身魅力争取了很多电影的角色,常扮演风尘女子,有一段时间她同李小龙扯上了关系,这次传说中的浪漫史一直都是个谜。当然对于任何有野心的女影星来说,同李小龙扯上关系,对她们的事业或多或少都有帮助。然而,就是在丁佩的家里,1973年7月20日,发生了一件令全世界猝不及防的事情:正当盛年、如日中天的李小龙突然死了。据杜惠东回忆:那天下午,李小龙约好嘉禾老板邹文怀去吃日本菜。那天李小龙拍戏拍到六点,片场的下面就是写字楼,李小龙下楼来到邹文怀的办公室,喊道:“邹哥,吃饭去!”邹文怀有事未办完,约好八点一起去。这两个小时中,李小龙来到位于片场附近的丁佩家中歇脚,坐了不久就说很热,出了很多汗,而且头疼。丁佩拿了一罐冰啤酒给他,又给他吃了一点止疼药,李小龙连衣服和鞋都没有脱就进房躺下了。丁佩在外面化妆,打电话,再回去看李小龙,躺在那里毫无动静,面庞已经发冷。她惊慌地打招牌动作——双截棍电话给邹文怀,邹文怀说赶快打999急救,晚了就来不及了……结果还是来不及了。救护车将李小龙送到伊丽莎白医院,后被证实已经死亡,当时李小龙还未满33岁。

盛年猝死,巨星陨落,这个意外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李小龙出殡当日,数千人聚集在九龙殡仪馆附近,场内场外拥挤不堪,警方不得不出动大批警察控制人群。

莲达在邹文怀的陪同下来到殡仪馆。

莲达按照中国人的习俗披麻带孝。

莲达送上的花篮上写着:“缘续来生。”

李小龙的同事和好友,如苗可秀、小麒麟等也纷纷到场送别。诸位亲友瞻仰了李小龙的遗照。

由于李小龙的死亡太过突然,公众舆论一片混乱,各种猜测层出不穷。李小龙的家人始终保持沉默,直到在护送李小龙遗体离港前夕,他的妻子莲达才公开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我希望香港的传媒不要对我丈夫的死做出任何推测。虽然还没有最后的验尸报告,但是我深信,我丈夫是死于自然。我不认为任何人需要对他的死负责任。事实已经无法改变,李小龙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会在我们的回忆和他的电影中长存。请大家记住他的天才,他的武术和他为大家带来的奇迹。我希望这些会永远陪伴我们和影响我们以后的生活。”哀而不伤,猝而不乱,清醒理智,明察大局。听了这段发言,人们会觉得莲达真是一位非常可敬的女性,懂得李小龙的事业亦懂得李小龙的理想。莲达和一双儿女陪伴着李小龙的遗体回到了西雅图,在西雅图举行了李小龙的第二次葬礼。他的棺木旁边,放置着鲜花拼成的截拳道的阴阳标记。

事情并没有告一段落,民众很想知道李小龙的死因,对丁佩和李小龙的关系做出很多猜测。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丁佩说:“我和李小龙是好朋友,他现在离开了我们,我不想也没有必要解释什么,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我对自己说沉默啊就是最好的答案,我默默地承受着,不做任何评论。”专家对验尸报告有不同看法,最后法医终于有了裁决,李小龙的死因是因为他对头痛药中的某一种过敏导致大脑水肿而死亡,被裁定为不幸。法医的判定令丁佩松了一口气,她继续自己的电影事业。十年以后丁佩首次在香港电视节目中否认当天和李小龙发生了性关系,当时她只是让李小龙躺在自己床上休息以及拿头痛药给他吃。李小龙的死亡也就永远成为一个谜,随着他的离开而盖棺论定。

链接:李小龙精彩语录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有时,尊严是不容易得到的,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抛弃一切尊严;或为了虚名,尊严也不顾了。总括地说,世人一般所热心的是沽名钓誉。

沽名钓誉或妄自尊大均不足为法,所以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了解自己。

截拳道创始人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这是由于我们做事不能当机立断,一旦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便会畏缩。但如果能够对某件事作明确的判断时,不论有无价值,我们都不会畏缩。

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所困扰,不良的情绪只会阻碍到我们学习或发展事业,这也是了解自己其中的一个步骤。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 DJeiPjJ+t7YAiqYUhnvHdKSnrMCLCr1BLba2XGJDP/by+oD1DfD7KpDlsDFmTL5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