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态势语的运用

一个演讲者从上场到下场,除了通过语言表达演讲内容外,还需要靠表情和动作等态势语作为辅助。表情和动作包括仪表风度、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方面。它们是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

仪表和风度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身材、体型、姿态,也包括服饰打扮等,在这里侧重于指演讲者的外表形象。风度,是人的言谈、举止、神情、姿态等方面总的表现和风貌,在这里侧重于指演讲者的思想文化素养、精神面貌以及心理禀赋、性格、气质、脾气等在言谈、举止、神情、姿态等诸方面的外化表现。自然,这种区分只是就其大体而言,并不十分严格。仪表并不完全否认精神方面的因素,风度也要通过人的容貌、姿态体现出来。

演讲者的仪表、风度是演讲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说,仪表风度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就很受人们的注意,那么,演讲者的仪表风度,就更受听众的关注。可以类比地说,一个演讲者和一个影视演员或戏剧演员一样,在仪表风度上都要受到听众和观众的严格审视和评断。孙中山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演讲者“身登演说台,其所具风度姿态”,应该是“衣着整洁、举止大方,还没开口即使全场有肃穆起敬之心”。他认为,演讲“最忌轻佻作态”,要“处处出于自然,有时词旨严重,唤起听众注意,切不可故作惊人模样。”

演讲的实践表明,演讲者的仪表、风度是最先为听众所感知的对象并形成听众的第一视觉印象,这种印象往往初步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一般说来,一个仪表端庄、风度优雅大方的人,容易有比较好的“台缘”,发生正效应;而一个举止粗俗、容貌猥琐的人,则较难得到听众的合作,也容易产生负效应。

对演讲者仪表风度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举止礼仪等三个方面:

1.身材容貌方面

这主要是指人的自然条件。它包括身材的高矮、体型的胖瘦、容貌的俊丑,以及人的精神面貌。这些都是由演讲者固有的生理条件所决定的,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同后天的营养、锻炼等也有一定关系。

许多政治家、革命家的演讲,之所以能使听众陶醉、入迷,除去演讲内容的感召力之外,与他们英俊的容貌,潇洒而稳健的举止是分不开的。那么,身材、容貌欠佳。甚至有生理缺陷的人难道就不能登上神圣的讲坛吗?当然不是。生理条件并非影响演讲效果的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美好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以及深厚的学术理论造诣。

2.服饰打扮方面

服饰穿戴,也属于仪表风度的范畴。俗话说:“佛要金身,人要衣妆。”演讲者注意自己的服装、发式甚至饰物的佩戴,对于演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服饰打扮的一般要求是:一要符合自己的年龄、职业和身份等,服饰打扮要得体、协调、适中、和谐。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不然,就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使听众生出憎恶或难以名状的感情。二要符合自己的脸型、肤色、身材的特征。鲁迅先生对这个问题,曾经从审美意识的角度,阐述过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当然,每个演讲者在决定自己的服饰穿戴上。有充分选择的余地,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因时制宜,不必拘守成规。三要符合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民族审美意识。从各个时代的演讲者实践来看,他们的服饰穿戴无疑是受着当时的时代社会风尚制约和影响的,是体现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的。四要符合演讲内容、具体演讲环境和场合的氛围。服饰打扮应该同演讲的内容相吻合。如果演讲内容是严肃、郑重的,或愤怒、哀痛的,穿深色或黑色衣服就比较合适;如果演讲内容是欢愉喜悦的,穿浅色衣服或色彩明快鲜艳的衣服就比较合适。服饰打扮还要注意与具体演讲环境、场合的氛围相适应,以保持和谐、协调、平衡。

3.举止礼仪方面

对演讲者举止礼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不卑不亢,雍容大方,彬彬有礼,不失身份。听众对演讲者傲慢的态度、轻佻的作风、随便的举止极为反感。因此,演讲者在登上讲坛前后,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礼仪。中国民间有这样的谚语:“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些是很值得借鉴的。我国老一辈的爱国教育家、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在学校门口安放了一面镜子,专门为教师、学生整容、理装。他还亲自题写镜箴,作为校规:“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也应该成为每个演讲者的座右铭。

面部表情和手势

面部表情是演讲者感情的起伏变化在面部的自然流露,并影响到体态的动静趋向。手势是人手受思维语言、情感的驱使而做出的各种连贯或断续动作。这种通过面部表情、体态、手势等进行的思想感情交流的手段,习惯上称为体态语言或态势语言,又称“无声语言”或“非语言信息”。态势语言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和态度方面要比有声语言更明确、更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被接受。

对演讲者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是:

1.面部表情贵在保持自然

演讲者丰富的面部表情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但表情的动人之处还在于自然,自然才显得真挚,做作出来的表情显得虚假。

演讲者的面部表情要保持自我的“本来面目”。具体说来,面部表情有三忌:

一忌拘谨木然。拘谨木然,会影响演讲的感染力和鼓动力。有的演讲者死盯着讲稿不放,或者上台后仍然苦思冥索,目不斜视,像小学生背书似的背诵讲稿,面部表情淡如清水,冷若冰霜,呆板僵硬。听众对此讥之为“铁面人”、“白雪公主”。

二忌神情慌张。有的演讲者惊惶不安,手足无措,面红耳赤,青筋绽露,“战战兢兢,汗出如浆”。这样自然难以传达出演讲内容和演讲者的内心情感。而且会影响听众的情绪。

三忌故作姿态。故作姿态的人虽有感情的表露。但是不真实、不自然,并不会真正感染听众。有的演讲者讲到得意处,自作多情,发出一阵假笑。使听众莫名究竟,感到腻味。矫揉造作的面部表情还会使听众感到滑稽或虚假,降低对演讲者的信任感,影响演讲效果。

2. 面部表情应随着演讲内容和演讲者的情绪发展而变化表情不仅要自然,而且还应该丰富、生动。既顺乎自然而又富于变化,一笑一颦,一蹙一展,都能够和演讲的内容合拍。把听众引入演讲者所希冀达到的形象、感情、理性的各种境界。或者把听众的情绪由低潮引向高潮,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可是,有的演讲者不管演讲内容的蕴涵多么博大精深,演讲的思想感情多么丰富多彩,都始终笑口常开,活像一尊弥勒佛,这样自然也不会得到听众的青睐。

3.演讲表情中最重要的是眼神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眼睛的表情达意起着关键的作用。早在古希腊时代,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论述过眼睛能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出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有一句名言:“眼睛叫做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眼睛反映出来。通常,愤怒便睁目,思虑便凝眸;双眉深锁,就表示忧愁;含情注视,就表示祈愿;眉目骤张,表示惊异;眉目低垂,表示岑寂,等等。善良、坦荡、忠诚、天真,眼神专注、明澈;奸诈、虚伪、嫉妒、狭隘,眼神诡谲、狡黠,等等。因此,演讲者应该善于运用自己的眼神,辅助有声语言,来表达自己炽热的情感,引起听众的注意,使听众透过这心灵的窗户,窥见演讲者的内心世界。

那么,在演讲实践中,应当如何运用眼神呢?

一要尽量看着听众说话。脱稿的演讲应该如此,不脱稿的演讲也要尽量如此。这样才能使听众看到演讲者的目光,看到你内心的真情实感。有的演讲者,眼睛或仰视天棚,或俯视地板,或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躲避听众的目光,显得很不庄重,很不礼貌。但演讲者也不应该一味的直视,或者眼睛滴溜溜乱转,而应该将两眼略向下平视,目光自然、亲切、专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二要多和听众的目光构成实在性的接触。看着听众说话,有虚看(扫视)和实看(凝视)两种。两者都是需要的。在演讲之初,或演讲之中,不妨有几次遍及全场的扫视,但绝大多数时间都应该凝视。这样不仅能增强双方的感情联系,而且可以通过察言观色,和听众建立灵敏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迅速地获得听众的反映,掌握听众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以便随时调节演讲的内容,改善演讲的方法。

三要注意眼神运用的复杂多样。眼神的运用,虽然都是面向听众的情感交流、信息传播。但有的是依据演讲的具体内容,有的是依据对听众的态度,有的则是依据自己的特殊的情绪情感体验等,还要兼及听众范围局部和全场的关系。情况错综复杂,眼神的运用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演讲者总是用一种无动于衷的眼神,就会给听众一种麻木、呆滞的感觉,那就无法引起听众的“提神”凝思。汉语中描述“看”这一眼睛动作的词语多达五十多个,所谓“盯”“瞅”“瞪”“瞧”“白”“翻”“斜睨”,还有“使眼色”“眉目传情”“眉开眼笑”“目不转睛”“暗送秋波”“横眉怒目”“愁眉不展”等等,都是描绘眉眼表情的。不同的眼神惟妙惟肖地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交流着不同的情感。因此,演讲内容的波澜起伏、演讲情感的抑扬跌宕,无不可以通过不同的眼神,配合有声语言以及手势、神情、姿态,协调和谐地反映出来。

在演讲中,手势是最重要的表情达意的手段。手势的种类很多:从运用的部位来看,手势的种类可分为单式手势和复式手势;从手势的作用来看,可分为指示手势、摹状手势和抒情手势三种。

所谓单式手势,是指用单手做的手势,复式手势则是双手并用,作出各种手势。两者都是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工具,帮助表情达意,来加强演讲的效果。

所谓指示手势,是用来指示具体对象(人、事、物、方向),指示出听众视觉可及范围内的事物和方向,便于听众通过视觉形象感受到具体事物。摹状手势主要是用来模拟状物,给听众一种形象可感的印象。摹状手势中有具体性的象征性的区别。具体性的手势要比划事物的形状、大小、方向,象征性的手势是根据演讲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启迪听众的思维,触发听众心理上的联想,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抒情手势是用来表达演讲者喜怒哀乐的强烈情感,使之形象化、典型化、具体化。

在演讲中,具体运用的手势,大略说来,有以下七种:

第一种,食指直伸,其余手指内屈。这是表示涉及到某个话题、对象和物件,可以提醒听众的注意。

手指向上戟指,这意味着强调、警告、劝谕和力图征服某人、某事的强烈愿望。

第二种,手指向上,与耳朵约成45°角,拇指力张,食指伸直,其余手指微屈呈现自然状态。这种手势常用来表示欢欣、请求、许诺或谦逊。

第三种,手的姿势开始呈现精确抓握状态(即穿针引线或握笔写字的常规姿式),然后五指分开向外展开,呈现一个五指分开又绷直的手掌,这个手势干脆、有力、大方,往往是职业演讲家、党政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擅长的手势,它能增强听众的注意力。

第四种,手掌附前额的一部,与脸部表情配合,表现痛苦、慎思或自责自省的状貌,这是许多自叙性演讲经常采用的手势。

第五种,双掌合抱,高举者是祈祷、感激的示意;两肘举起,则是激愤、悲戚、怨恨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六种,手掌向外伸展,与小臂成一定角度,随着手腕的变化,表示出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

手心向上,胳臂微曲,手掌稍向前伸,主要表示贡献、请求、欢迎、坦白、许诺、赞赏等意思。

手心向下,胳臂微曲,手掌稍向前伸,主要表示神秘、压抑、否认、回绝、反对、不快等意思。

第七种,紧握拳头,或高举,或挥动,或直捶,或斜击,一般表示演讲者的愤怒、决断、警告等强烈情感。

演讲中具体运用手势时,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一要简约干净。手势虽很重要,但毕竟是辅助手段,不可过多、过于繁琐。手势过多过繁会喧宾夺主,分散听众的注意力,使听众感到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仿佛在观看杂技表演,时间一长,会产生逆反心理和疲劳情绪。因此,做手势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该用手势的地方就用,可用可不用的地方就坚绝不用。

要把理性、情感、言辞与态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手势还要清楚、明快、干脆利索,不要拖泥带水,花里胡哨,使听众如坠五里雾中,茫然不知所以。

二要自然恰当。演讲者的手势贵在自然,自然才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自然才能真实地表情达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演讲者在设计自己的手势时还必须考虑自己的身份、职业、年龄等因素。

尤其重要的是,演讲手势还应与演讲内容协调一致。演讲者的手势从来不是单纯、孤立地进行的,它总是和有声语言、表情、神态、姿势等密切配合进行的。手势的起落应当和有声语言同步进行,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来。 yU+kWSnZdaNrMuRXt18ZOAc4iVnvacqhwddYlDzyhnTN5Nsxpm2ImRh8fK4+s4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