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降生之初饱受苦难

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屡受列强的欺凌。日本为争夺在我国东北及朝鲜的战略地位,于1894年挑起了“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抗战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仅仅过了5年之后的1899年5月10日,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内江县西城外,张大千降生了。

内江位于沱江的中下游,南城门外有一座九层高的白塔叫三元塔。登上塔顶,可以俯瞰内江县全貌:碧玉一般的沱江环绕其中,城内山清水秀,竹林掩映,江上帆影点点,就如一幅水墨画一般。

唐代诗仙李白曾经用“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来描写内江。但在这时,内江刚刚遭受了特大洪灾,民不聊生。

张大千是张家第八个男孩。当时父亲按“正心先诚意”的辈分,为他取名正权。

张家祖籍广东番禺,先祖张德富曾在内江做知县,后来就在内江定居下来了,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到了张大千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了。但这时,张家已经因经营不善而衰落了。

父亲张忠发,字怀忠。年轻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一分田产。他只好去做熬卤煮盐的小生意,但又不幸连本钱都赔光了,只落得挑着竹筐沿街收捡破烂的地步。

为了生活,张怀忠后来还做过弹棉花、给人家挑水的活。但这依然无法使家境有所改善,绝望之下,张怀忠竟然染上了鸦片,在毒品里寻找安慰,并为自己取号“悲生”。

由于家境贫寒,张大千的大哥、五哥、六哥、七哥和二姐都过早地夭折了。张大千刚出生时,连年灾荒,母亲曾友贞营养不够,没有奶水,把孩子饿得整天哭个不停,险些也被饥饿夺去了生命。

父亲急得仰天长叹,母亲也望着八子落泪。幸好,生性善良的邻居张荫梧夫妇与他们交情很好,不仅给他们送钱接济,还答应由张大娘哺乳小正权。

张荫梧家的孩子比小正权小两个月,不过他家比较富裕,生活好奶水足,一个人的奶水可以喂养两个孩子。

从此,小正权由三哥的只有13岁的童养媳罗正明抱着,一天两次出入张荫梧家。这样小正权得以存活下来,并一天天长大。

三嫂罗正明从10岁就来到了他们家,从此就一直帮着干家务。等八弟出生后,她的担子更重了,要给孩子洗尿布,要按时抱着去喂奶。

小正权整个童年都是由三嫂一手带大的。三嫂非常疼他,无论走到哪,都背着他。家里生活困难,常常吃不饱饭。每当初冬季节,山上人家种的红薯收完了,罗正明就背着八弟去挖红薯,偶尔可以挖到几个人家没有挖完的。

初冬的山上,阴云压着湿冷的空气,罗正明背着八弟走了很远的路,有时还要乘船到沱江那边去。北风呼啸着,像锋利的刀子一样,罗正明的手一会儿就冻得通红了。

而这时,她只不过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啊!小正权在三嫂的背上,刚开始还新鲜地东张西望,过了一会就睡着了。

罗正明挖着挖着,小正权醒了过来,哇哇地哭。她情急之下,就把八弟抱在怀里,拿一块红薯自己嚼烂了喂给他吃。这样是不行的,幸好有一位老太太看到了,叫他们到自己家里,把红薯煮熟了,再喂给小正权。

吃饱后,小正权不哭了,三嫂就坐下来哄八弟玩,嘴里唱着儿时的童谣:

雀儿搬搬,搬上南山,

南山有个金银宝贝。

金鼎鼎,银鼎鼎,

草鞋耳子蹬波罗。

优美的歌儿,引来树上的小鸟和唱,逗得小正权咯咯直笑。

但是,有时在寒风中挖上一天,也挖不到一篮子红薯。回到家之后,三嫂就开始洗衣服、洗尿布、做饭。等八弟睡着了,她又开始在石臼上捣米浆。

小正权的童年就是在这个艰难困苦的家境中度过的,在他的眼里,几乎没有多少欢乐和动人的色彩。

很快,小正权就3岁了。这时候,家里只靠父亲做零工、母亲走街串巷为人描花绣帐来度日,微薄的收入只够勉强糊口。一年到头,家里的餐桌上都难得见着肉食。因此,童年时候的小正权,身体非常瘦小。

幼年的小正权,虽然身体瘦弱,却是格外机灵活泼,大大的眼睛,宽宽的额头,十分惹人喜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岁时,小正权就常跟着三嫂上山拾柴、挖野菜。

父亲沿街收捡破烂,背着弹棉花的工具走街串巷,劳累一天在夜色中归来,伴着不停的叹息;母亲要给人家绣花,换几个铜钱贴补家用,脸上堆满了愁苦。

只有三嫂回荡在山川中甜美的歌声是难得的一点亮色,但更多的是看到寒风中她红肿的手。另外还有昏暗的菜油灯,剥落得残缺不堪的泥墙。 7fa625Ixa7gFMZjt5z3jQXL9PKU6+rHp5KLbJzU+KGSbxIpjknbbpdoO3JttUi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