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荆轲·易水歌

荆轲

(?—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勇士。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后四方游历。到燕国后与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田光成为至交,二人将荆轲推荐给燕太子丹。秦王政十九年,王翦率兵攻破邯郸,随即北进,兵临易水。于是太子丹即派荆轲入秦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送荆轲到易水岸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此歌作别,表现了舍己救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大无畏的气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1.萧萧:象声词,风声,马叫声。2.易水:源出河北省易县,为当时燕国南界。

【串译】风萧萧地刮着,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龙宫一样危险,但是英勇的气概就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读提示】此诗“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瞋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被彻底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诗的上句即景,写风吹水寒,渲染苍凉悲壮的气氛。下句抒写决死情怀,明知有去无还却毅然前往,决不回顾。“风萧萧”有声,从听觉上渲染离别之际的惨烈;“易水寒”彻骨,从感觉上描状环境的悲凉;一上一下,极尽天地愁惨之状,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

诵读此诗,应表现出古之剑客的“豪壮”之气,这种“豪壮”乃悲秋之壮,意志之豪。古人比之今人更加注重离别,何况这又是有去无回的死生之别呢,所以诵读咬字力度自起句始就必须给足填满,轻佻温柔之态是断然诵读不了此诗的。“兮”字虽是助词,却放在了句子中间,前后有隔断也有勾连,可以在“兮”后做暂歇停顿处理,但应做到声断气不断,声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以下《大风歌》《垓下歌》中的“兮”字同理。

【推荐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RrM5BmXqj0vY8RQujiP2Gkvj+kjCVT8FLHA3Uy90zhpH8vZxzgg7ABFRhsdpNrZ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