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早恋——青春季节里的一枚青苹果

青少年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爱情充满了神秘和向往,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爱的种子也开始觉醒和萌动,有些学生就开始渴望甚至尝试爱情。尽管老师、学校以及家庭一再禁止,但爱的萌芽就像春草覆地,绵绵不绝,只要有一点春风春雨就蓬勃生长。早恋就像是青春季节的一枚青苹果如期而至。

第一节 什么是早恋?

早恋,也有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在中国,“早恋”一词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感情色彩,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相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也是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

一 早恋的狭义定义

一些家长一听说自己的孩子喜欢上某某某,就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早恋,顾名思义,就是过早的恋爱。什么叫恋爱呢?难道是暗恋吗?不对,有过告白的行为(情书,直接告白之类的)才是恋爱。严格来说,是男女双方都向对方告白,才能称之为恋爱。

如果没有过告白行为,就不能称之为恋爱,不能称之为恋爱就更不能称之为早恋。

“暗恋”只是欣赏某个异性,并没有多少真爱,家长们请放心,“暗恋”所积累的感情不会太重,大多不会影响学习。

只有作了告白行为(情书,直接告白等)才能算作恋爱,算作恋爱之后,才能根据年龄判断是否早恋。

二 早恋概念的新认识

仔细阅读一下写“早恋”的文章或者问问广大的中学教师就会发现,在现实中我们用“早恋”这个词语所描述的很多东西,其实是不包含“恋爱”的成分的。

也就是说“早恋”这个“恋”的属概念反而包括了一些“恋”所没有包括的东西。在这里,我将试着对其所指的常见的几种情况分别加以分析。

1性生理和性心理开始发育以前的男女儿童和少年间的伙伴和亲密关系。这时候男女之间在性生理和性心理上都还没开始发育,他们之间的那种亲密关系其实只是小时候“过家家”活动的一种简单继续,是不包含真正爱情必须具备的独占和性追求的成分的,对这种现象我们如果把它称之为恋爱,甚至“早恋”,是十分危险的。此时的这种男女亲密关系,可以应该称之“亲密同伴关系”,我们应该鼓励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为其将来处理成年间两性关系积累经验。

2性生理和性心理开始发育到二者都发育成熟期间青少年男女之间的互相欣赏、相互喜欢,但不包含占有和性诉求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青年男女只是觉得谈得来,有共同的语言,愿意在一起学习和玩耍,彼此之间并没有长相厮守的想法和约定。这种关系其实就是正常的异性友谊,这种异性友谊可以减少学习的压力,实现男女性格之间的差异互补,增加男女之间的了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而不能看到男女经常在一起就说是“早恋”,粗暴地加以干涉!

3性生理和性心理开始发育到两者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期间青少年男女之间的相互喜欢、互相倾慕,并有独占性和性诉求的情感。“何谓‘早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早恋’一词的意思是:身体未发育成熟而过早地恋爱”。上面这位作者对“早恋”的看法与我们这里提到的情况是基本一致的,是指青少年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还是片面的,加上自控能力差的恋情,此时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往往具有“争强好斗、排他性、情谊绵绵依恋性、不计后果冲动性”。这种感情尽管是不成熟的,但它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它是任何人爱情认识、爱情技巧和爱情观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的能力不是天然形成的,必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这种爱情其实是一个试验性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才有可能形成恰当的爱情技巧和爱情观。而学习结果的如何,取决于我们周围的人也就是教育者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反馈。如果我们给他们提供的反馈得当,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如果我们家长和老师没有给他们提供恰当的反馈,就会让孩子学习爱情时走上歧途。可见这种形式的恋爱对青少年的成长是必须的,如果企图扼杀,只会阻碍青少年的正常发展。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的恋爱称之为“学习性的恋爱”。

4性生理和性心理都已经发育成熟,但还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男女之间发生相互喜欢、互相倾慕并带有独占性和性诉求的情感。这种情况下的青少年男女往往相互约定厮守终生,并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会为之计划、奋斗。他们都已经成熟,他们的这种爱情是理性的、成熟的、负责任的。尽管他们在经济上还不能承担婚姻的责任,但是爱情和婚姻不同的是,不需要承担象婚姻一样的经济责任。所以他们的这种恋爱和成人之间的恋爱是没有任何不同的,这种包含在传统“早恋”中的恋爱,我们可以称它为中学生恋爱。

由此可见,对于广大中学教师、家长和学生来说如雷贯耳的“早恋”概念,其实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我们印象中“早恋”的种种罪恶,不过是人为地给中学生之间的一些正常现象贴上了“早恋”标签,然后我们再对这些被我们贴上“早恋”标签的现象高度恐惧,进而使我们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措施而导致的。在我们今后的教育中,对传统用“早恋”描述的现象,如果用其他一些中性概念代替的话,会更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些现象,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第二节 你早恋了吗?

如三月杨柳依依,似五月润水荡漾;如静夜细雨沙沙,似花蕾初绽芬芳。少男少女朋友,你是否有一天忽然听到自己心底响起了起了甜蜜、温柔的歌?

一 早恋的特点

由早恋的各种情况综合起来看,早恋通常有下列4种特点:

1朦胧性

青少年对于早恋发展的结局并不明确,早恋的青少年仅仅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而对未来家庭的组建、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关系、区别友谊和爱情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2矛盾性

早恋的青少年其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和其喜欢的异性接触,又害怕被父母发现。可以说早恋的过程中愉快和痛苦是并存的。对于暗恋的早恋者而言,这种矛盾性还表现在是否向爱慕者宣示爱意(表白)的矛盾。

3变异性

友情是充满变化、极不稳定的,因为青少年往往欠缺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及经历,导致双方缺乏互信;关系一般都难以持久。正是这样,常常令双方的心理造成痛苦。

4差异性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有明显的差异。在行为方式上,极其隐蔽,通过书信、电话或者网络等传递感情,进行秘密的私下沟通和感情交流,家长和老师难以发现,但也有青少年会公开他们的关系,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

在程度上,大多数早恋者还主要是交流感情,或者一起玩耍;从人际关系上看,一般没有超出正常的朋友关系,但有的早恋者关系发展得很深,除了交流感情外,有时甚至发生性关系。

在年龄的喜好上,女孩通常喜欢比自己年龄大、比较成熟的男孩,而男孩则通常喜欢比自己年龄小的女孩,且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年龄相当时,女孩会采取主动,但根据实际情况看,更多的是男孩采取主动。这现尚没有定论。

二 早恋经过的阶段

青少年的早恋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目标

开始关注某一个异性,默默地思念,这一阶段可有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的表示。有些孩子的早恋只停滞在这个阶段,成为“单相思”,不敢与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也会形成情绪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

2有所行动

孩子异性之间写情书、递纸条、赠小礼物等,即是对某一异性有好感的表示。同时可有约会行为,如一起逛公园、看电影、外出旅游等。

3频繁约会

逐步进入一对一的比较稳定的约会,可能公开化,似乎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

4发生性关系

虽属少数,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中。因认为自己即将走上社会,已经成人,发生婚前性行为也比普通中学相对多一些。但是,因为现在教育者在性观念和教育方法上不够统一,对早恋的界定常有扩大化的趋势,青春期健康的异性交往也常常被扣上早恋的帽子,所以也带来教育上的困难。例如,孩子自发的小组和集体活动。是青春期集群性的表现;异性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关心,偶然的单独活动;还有同龄人之间的友谊,青梅竹马的好友,等等,都不一定是早恋。

三 早恋信号

下面是孩子可能早恋的10种信号,供家长参考:

(1)孩子变得特别爱打扮,注意修饰自己,常对着镜子左顾右盼。

(2)成绩突然下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3)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不愿和父母多说话。

(4)在家坐不住,经常找借口外出,瞒着父母在公园、歌厅等场所,有时还说谎。

(5)放学回家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或呆在一边想心事,时常走神发呆。

(6)情绪起伏大,有时兴奋,有时忧郁,有时烦燥不安,做事无耐心。

(7)突然对描写爱情的文艺作品、电影、电视感兴趣。

(8)突然喜欢谈论男女之间的事。

(9)背着家长偷偷写信,写日记,看到别人赶忙掩饰。

(10)常有异性打来电话,经常收到发信人地址“内详”的信。

处于早恋之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一些反常现象。比如上课分心走神、精神恍惚,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起伏大,心神不宁;开始注意打扮,突然大手大脚花钱,善于在某个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突然有人寄信、打电话来,但寄信人、打电话人不留地址、姓名;经常与某一异性交往,甚至发生各种越轨行为。

四 青少年早恋的心理特征

1青春期生理发育诱发尝试心理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对异性的生理结构和情感世界有一种神秘感,试图通过与异性的交往来了解,有时虽偶尔有性的冲动,渴望接触异性的身体,但并一定能付诸实施。这种更多停留在精神层次上需求,是柏拉图式的。很多中学生抱着“与其不试而放弃,不如试过再失败”的心态,渴望着走进异性生活的天地。

2寻找精神寄托的回避心理

当代中学生最缺少的是理解,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全方位竞争,使一部分学生在贫困、富裕的两极生活中,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中,在频繁的人际交往冲突中,在家长一味地望子成龙成凤的企盼中,在离异家庭或特殊组合的家庭的冷漠情感中,在个别教师的偏见中,承受着大人们难以想象的心理重荷。这部分学生生活中屡受挫折,又得不到正确、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其中的少数同学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回避现实中应尽的责任,从选择异性朋友中填充内心的空荡,在异性朋友的“避风港”中找回自己的失落,精神的寄托。

3互相欣赏的愉悦心理

青少年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平衡综合的发育时期。产生于男女生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好感是一种很平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个有气质或有才华的人无论在谁的眼中都是可爱的。这也是校园里那些“是非”比较多的总是相对出色的学生的原因。相互欣赏的男女同学之间,本应将友谊的酒酿得更加醇厚一些,但由于自制能力差,个体意识渐强很容易局限于两个人的小圈里,从而使群体意识减弱,出现脱离群体的倾向。

4寻找刺激的逆反心理

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且胸无大志无所追求,亲子关系紧张缺少家庭的理解和关爱,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精神颓废空虚。因而产生了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人生价值取向出现偏颇和迁移,在生理巨变带来的本能意识驱动下,导致了早恋的产生。

5网络、影视、书刊的影响产生模仿心理

如果说生理的发育是早恋产生的内因,那么网络、影视、书刊则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人化的情感戏、生活戏,以中学生的角度理解和接受难免产生误差,不可避免地向中学生灌输一些零零碎碎的爱情观念或者性观念。虽冰山一角,但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罗曼蒂克式的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故事,足令少数中学生心驰神往,大胆越过“雷池”而乐此不彼。

6放松因沉重学业带来紧张神经的缓冲心理

放松身心也是早恋产生的一个原因,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过于沉重,做不完的功课、考不完的试题让学生感到很累、很枯燥疲惫。同学之间竞争残酷,彼此之间总是“留一手、妨一脚”这时有一个异性的朋友在身边安慰、常常可以缓冲压力。但是家长老师往往不理解,甚至施以高压。本来挺好的同学关系,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产生了“罗米欧、朱丽叶效应”,干脆就真正谈起恋爱。

7成熟与幼稚并存的“跟风”攀比心理

当代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内心需要理解的、描述的都很清晰,显示出一定的成熟性。但在具体的行动中又有幼稚的表现,现象之一部分学生不断地更换异性朋友,类似感情游戏;表现之二,另一部分学生需要一种节于友谊与爱情之间的感情。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尺度很难把握,容易走向极端,身历其中的中学生往往会忘记原来的需要或者无力再回到原来需要的那种“中间”状态。心态的不成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产生了“跟风效应”。你不是有异性朋友吗?我也有以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成功,以提高自身的价值。

第三节 早恋从何而来?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性的躁动、爱的萌发,已经成为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满足。在初中一二年级就已经有超过25%的学生开始注意异性同学,并在异XX往中获得一种“说不清的愉快”,甚至有近15%的学生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注意异性同学。与此同时,随着男孩的遗精,女孩的月经来潮,他们也在试着满足自己的XX。在我们对中学生的一份调查中,承认经常手淫的占2.6%,承认有时手淫的占13.6%,这些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恰恰是这种性的躁动、爱的萌发,又和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发生着冲突,直接或间接地干扰着学习。

一 促成早恋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早恋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促成早恋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

一般认为,青少年“早恋”根源在于“早熟”。这种“早熟”,从生理学角度看,由于脑上体退化过早,引起性腺过早发育,从而使生长加速、长骨和骨骼提早的融合。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营养改善、疾病减少等因素,青少年生长和发育呈现加速的趋势,促使性早熟者增多。

同时,青少年成长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向异性表现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弗洛伊德说过“性力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是本能的冲动及欲望形成的动力。”由于青少年生理成熟年龄的提前,早熟也就似乎顺其自然地登上人性表演的舞台。因此,他们对异性爱慕的行动表现,是非常自然的生理现象,人们应该持宽容态度,不可过分苛求。

2青春期教育的缺乏

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如何……青少年缺乏这些知识,又无行为规范训练,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

3青少年独立意识和心理溯源

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青少年是好动的,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烈。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他们通过电脑、网络、电视、音乐、图书等种类繁多的媒体,接受所谓“个性”鲜明的事物,产生“梦中情人”或“白马王子”,且把心中的他(她)给予偶像化,进而涵盖其所有的优缺点。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不正确的价值观,青少年不能正确地接受和理解事物的内涵,往往产生偏差。他们没有认识到恋爱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仅仅因为好玩,寻找一种刺激、一种新鲜、一种虚荣,甚至一部分青少年把它看作是否有“面子”的标准。于是,“玩玩罢了,又不缺斤少两!”、“老师,我们知道掌握尺度”⋯⋯这看似轻松的回答,但恰是一个又一个令人痛心故事的开始。

4学校中一些因素的影响

例如:班干部因工作上接触的机会多,被双方的工作能力和性格所吸引;有些同学的学习压力大,为了寻求刺激;有些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把精力转移到对异性的追求上,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校园里一些同学公开早恋的诱惑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同时,学校教育失衡也是促成青少年早恋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机械地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却漠视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心理和性的健康教育。不仅如此,学校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来调节他们内在情感的需要,造成他们旺盛的精力无法得到及时转移。于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一声温馨的招呼、一首动听的好歌,都能撩动他们蠢蠢欲动的心弦,少男少女们发生“早恋”,也就不足为奇了。

5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启蒙读物”。父母是中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是中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区,“影印作用”即是父母对中学生最初最深远的影响,早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有部分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只注重学业成绩。平时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高,使子女出现过重的压力,情感的失衡,促使他们希望有一个理解自己、安慰自己、能与之交谈的知心朋友,而此时男性的果敢、刚毅与女性的温柔、细腻的互补性使异性同学充当着这一角色的理想对象,引起了早恋。

(2)残缺的家庭教育造成亲子关系冷淡。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忙忽视这个阶段子女的需求,以及对中学生的教育;只拿钱去满足中学生的要求,而往往这种中学生早熟,有钱就容易引起人的爱羡,并成为别有用心者利用的对象。有的父母自身人格有缺陷,或心理不健康,双方情感不和谐,甚至父母离异、判刑的,这种中学生就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寻求感情补偿。

(3)受长期的封建观念束缚而导致错误的家教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把性行为说成是低级下流的事,当中学生提及此事时,家长不是闭口不谈就是大声斥责,给性行为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而引发了中学生“早恋”的心理。但当中学生有了“早恋”的行为时,家长不是耐心的去疏导,轻则严加制止,重则给予惩罚,甚至严厉禁止中学生正常的异性交往,至使中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用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话说,这叫“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说外界压力越大,就越发诱发早恋。给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极大的心理伤害,也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6社会大众传媒的冲击

社会环境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决定因素。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是无意的刺激诱因。一些成年人,不顾恋爱场合,搂搂抱抱,对青少年纯洁的心灵产生不良影响。大众传媒冲击着初中生的心灵,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多以谈情说爱为内容,如:婚外恋、第三者等,对于电视伴随其成长的这代初中生来说,他们模仿力很强,再加上社会对学生早恋的渲染,描写学生早恋的作品、影视节目纷纷出台,对早恋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荧屏中的“调味品”成了早恋的“催化剂”;还有社会上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影视录像等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黄色网站污染和刺激初中生纯洁的心灵,对初中生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文化传媒是影响初中生早恋的主要途径。这些书籍、报刊、网络通讯的性质、品位、内容、导向,直接关系到初中生早恋的心理健康。一些青少年过早地从影视里接触超越其心理、年龄的行为画面。然而,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空间拓展是无穷的,并且接受新事物和仿效新事物的能力是惊人的。一旦帮助他们冲开心灵的闸门,丰富的情感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奔流不息,那么,“早恋”也就趁虚而入了。

7社会根源

青少年的“早恋”问题,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为催“熟”,成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都对他们构成较大的冲击。

(1)环境恶化。由于洗涤剂、农药及塑料工业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及其分解产物,因而在自然界产生一系列激素类污染物。这些污染物降解到一定程度后,被发现具有雌性激素样的活性。虽然,它含有的浓度较低,但相互间的联合协同作用甚强。饮用水、食物被污染,或者经皮肤吸收,即可引起青少年生殖器官及骨骼的发育异常,导致性的早熟。

(2)人为催“熟”。随着社会物质条件改善,家长盲目地给孩子“进补”,不仅“大鱼肥肉”,甚至服用增强食欲的保健品,还把动物内脏拿来煲汤等等。殊不知,这些东西富含激素成份,长期饮用,可引起血液中激素水平上升,进而出现“性早熟”提前,它直接对青少年“早恋”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马斯洛需求理论对青少年早恋原因的解释

早恋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青少年生理成熟的趋早、与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关外,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只有从心理发展的规律上正确认识早恋形成的心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马斯洛需求理论介绍

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1908一1970)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其人本主义理论的中心就是需要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有两类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系谱上升的逐渐变弱的本能需要,称为生理需要或低级需要,另一类是随着生物的进化逐渐显示出来的需要,称为心理需要或高级需要。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晚年修改为七种):1.生理需要。包括食物、空气、水分、温度、睡眠和性的需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饥和渴的需要。2安全需要。指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包括安全感、工作岗位、经济宽裕以及社会和平等。3.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需要就是参加和依附一定的团体组织。爱的需要也是一种归属的需要,包括接受他人的爱和给予他人的爱。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关心、尊重和信任。如果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4.尊重的需要。包括要求别/、对自己尊重(它导致威望、地位和认可等情感)和自尊(它导致胜任、自足和自信等情感)。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追求实现自我理想,做自己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马斯洛进一步指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各种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马斯洛研究了个体需要结构的发展,指出需要的发展是逐级进行的。“个体需要结构的发展过程更多地象波浪式的演进,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理论解释青少年早恋

青少年期是人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期,各种心理需要正处一于一个快速、多变、交替重叠的时期。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概括了心理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正确了解青少年早恋的成因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青少年的情爱需要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是个体需要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一早恋只意味着这种需要的提早到来。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逐级发展,不可逾越的,而且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它将随生物系谱的进化逐渐显示,而生理和安全需要将随生物系谱的进化而逐渐变弱。因此,青少年情爱的需要将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显得日益迫切。这样来理解,早恋的发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不值得大惊小怪。

其次,中学生情爱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的行为就会受归属和爱的需要支配。在这一阶段,个体强烈地感到缺乏友情和亲情,渴望与异性交往,希望归属一定的组织团体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当个体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基本满足,就会延缓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到来。狭义地理解,青少年的情爱需要也将相应推迟。

再次,当青少年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鉴本满足后,其需要高峰就会减弱,逐渐波浪式地进人下一个需要即尊重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归属和爱的需要必须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进人下一个主导需要期、而情爱的需要仅仅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的一部份:因此,在这个需要期可尽量满足青少年的其它主异需要,如组织团休的归属、友情和亲情等,以让他们顺利地进人一个需要高峰,如追求社会地位、社会认可、自立和自信等,直至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 早恋的进化原因

早恋是青春期性成熟过程中,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过度亲密的互相接近。现在大多称早恋为“交往过密”。少男少女因为性发育开始成熟,本能地产生互相爱慕的情感。有的人表现为独自的单相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约会,互相倾吐爱恋之心,借口互相帮助,形影不离,个别人则还发生进一步的两性接触。青春期青少年容易感情冲动,但却十分脆弱,情绪又不稳定,考虑问题简单,很少顾及后果,这种心理状况使早恋好像天边的浮云一样变幻莫测,早恋者的情绪也会随之波动起伏,彼此之间感情往往反复光常。

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相貌出众的人,比性格内向、外表平平的更容易发生早恋。因为性格外向的人大多敢作敢为,敢于触犯校规,有适合自己的对象,就会大胆追求,并且相貌出众的人,常常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尤其是漂亮的少女,往往经不起别人的追求,她们以被男孩爱慕为荣,听信甜言蜜语,很快陷入男中学生的情网。

喜爱文学、有文艺才华的学生容易早恋。这些学生因于受环境熏陶,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喜欢用书中、歌里的浪漫情节来比较自己的生活,效仿艺术家笔下的主人公,追求理想的爱情天地。加上他们有某个方面的才华,常被异性羡慕,故很容易获得爱的信息。

性格软弱、虚荣心强的学生容易早恋。这部分人以女生多见,她们从小娇生惯养,依赖性强,找了男朋友,便觉得有了依靠,她们把自己附属于一个男孩,因此,很容易成为男生的爱情俘虏。而那些虚荣心强的女生,大多是由于强烈的虚荣心,使她们乐意接受男中学生的殷勤、赞美以及小恩小惠。有的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走上早恋的。她们看到自己的同龄人有了男朋友,进出于电影院、舞厅、酒馆等,于是,也不甘落后。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早恋。这些学生常不受老师欢迎,在学习上很少受到特殊关心,也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根本不会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于是,他们便把无处打发的精力和时间转向爱情,转向社会,以弥补感情上的空虚。这些学生大多不以班上的同学为追求目标,尤其是女生,常找社会青年。缺少家庭温暖和爱护的学生容易早恋。这些人常见于父母感情破裂、离婚、受继父继母虐待,或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得不到温暖,生活在一个冷漠、压抑,甚至受辱的环境里。于是,渴望得到他人温暖,而异性的抚慰正可以弥补这一点,使他们尝到了爱情的甘甜。环境不好的学生容易早恋。这些学生接触些不三不四的人,或者与他们一起玩的朋友都是早恋者,在旁人的教唆和指使下,也大胆效仿,正如古人云:近墨者黑。

四 早恋原因的类型

早恋的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8种:

1.爱慕型

这类青少年是由于互相之间对对方的爱慕而产生的早恋现象。这类早恋十分常见,而根据爱慕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下面3类:

(1)仪表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2)专长型

这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

(3)品性型

这类早恋是由于爱慕对方的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而产生的早恋,这相比而言维持得比较持久。

2.好奇型

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3.模仿型

这是由于模仿社会上、影视作品和报刊书籍中的行为而产生的早恋现象。

4.从众型

这是迫于周围同龄人的压力产生的早恋现象。例如本来不存在的恋爱关系,可能被周围的人杜撰出来,即“谣言”或者“绯闻”。在这样的环境下,迫于舆论的压力,很容易对其产生爱慕之心。

5.愉悦型

青春期男女之间作为同学甚至同桌,由于较多的交流和信息传递,会对对方产生更为细致和透彻的理解,在这种状况下容易产生早恋。这也是“同班恋”甚至“同桌恋”的重要原因。

6.补偿型

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7.逆反型

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8.病理型

在当代社会,营养条件优越,容易造成的营养过剩和食物中含有的性激素的作用或各种特殊生理疾病、家庭遗传等因素,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早熟,甚至是性变态心理。这是诱发青少年早恋的主要客观因素。

上述的各种类型也常见于成年人的恋爱之上,尤其是第一次谈恋爱,当然也没有经历过早恋的人。而且,因为成年人的力量较大且有较多的知识,所以产生的相同后果有些性质比早恋的中学生更为恶劣。

早恋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有的学生集上述几种情况于一身,也木一定会发生早恋;有的学生在一个偶然机会,便掉进了情网。故木能为了“防微杜渐”而机械地用这些教条去对号入座,而要善于发现早恋的先兆,如在学习、劳动、课外活动中有异常表现;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甚至逃学,情绪不稳,时儿春风得意,时儿乌云满天,坐立不安,心神不定,上课思想不集中;对老师、家长反感,从而回避他们,喜欢打扮、讲究发型、衣着,爱看言情小说,摘抄其中精彩的性爱描写,哼流行歌曲等等。只有观察了解早恋迹象,才能抓准时机,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oBIOWCEZS3irtDuLxOC4KaKhdQRezvYsfrbxQJCxAPcZS8vMoh2uatFOuXZTDQ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