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教育思想与教学特点

斯霞老师毕生从事小学教育,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20世纪50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60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63年,新华社播发的通讯《斯霞和孩子》向国内外传扬了她的感人事迹。“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斯霞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精心培育青年教师。她主张通过生动活泼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来增加教学内容和识字量,反对延长教学时间,主张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帮助他们打开知识闸门,点燃智慧火花。

(一)随课文分散识字

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受到识字和学汉语之间矛盾的困扰。新中国成立以后,主导识字教学的是“三五观点”,即每课书识字3~5个,识字教学少慢差费。针对上述情况,斯霞提出分散识字的主张:即多读课文多识字;要增加课文篇数,每节课低年级可以学十几个字;要结合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用紧密结合;在识字教学中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学龄初期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一基础工具。

首先,斯霞主张识字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识字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初期的儿童,他们只有6~7岁。心理学研究证明,这一年龄段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东西,记忆力比较强,但易记也易忘。所以教儿童识字,切不可忽略这一普遍的规律性的特点。识字教学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为儿童接受新知识提供方便。比如,识字教学的内容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易于记忆。如汉语拼音,是一个个毫无意义可言的表音符号。死记硬背固然也能让儿童掌握,但耗时多精神压力大,不可取。教材的编者为此在不断地加以改进,为汉语拼音字母设计出了越来越便于教学的图像。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用较短的教学时间(如两周多一点)使儿童学会声、韵、调及拼音方法,会临写。以后在汉字教学中不断运用,反复重现,学生就能熟练掌握乃至终身受用。但如果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善于运用汉语拼音,初期即使记得滚瓜烂熟后来也会回生、遗忘。

识字教材同样如此,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字形要由简单到复杂,要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画,儿童就乐意学。汉字中几十、上百的独体字,字形简单,又有独立的意义,便于用图形表达字义,有不少独体字还是以后学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看图识字便应运而生,经久不衰。低年级的课文,句子宜短,篇幅宜小,要有点故事性、趣味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再配上插图,图文并茂,就能吸引儿童。

教材内容符合儿童认识规律,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条件。教材要靠教师去贯彻实施。如果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认识规律,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儿童学习积极性。如机械地读、抄、写,儿童从精神到肉体都会感到疲倦、厌烦,影响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的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因为这样做,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符合儿童爱动、好奇,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事物等心理特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斯霞强调识字教学要学用结合,熟能生巧。

她认为,真正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学会运用,才是识了字。识字教学就要在这方面下工夫。衡量识字教学质量也要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考察。

在识字教学中,学用结合是开启儿童心扉的好办法。识了字就要用。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这个“巧”,就是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识字和听说读写应是一体,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分割开来。听说读写就是把识的字付诸应用。可以这样说:谁学用结合得好,结合得早,谁就在发展智力上占了优势。在低年级,以语言训练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结合起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示范、引导,如把要告诉学生的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按要求去做;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记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作物生长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些措施可让学生和字词反复见面,体会到识了字用处大,进而提高学生识字、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性。

第三,斯霞非常重视减轻学生负担,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斯霞学校规定抄写生字不超过五遍。斯霞主张识字数量不要太多。一些暂时难认、难理解的字词不必硬灌给儿童,以后他们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就不难掌握。这有利于减轻负担,也有利于智力发展,还有利于常规训练。对于字、词的讲解,她主张尽量利用直观,通过实物、图画、模型、动物的观察演变以及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理解。她还认为,学生单纯死记硬背,或不动脑筋地去读读写写,达不到巩固字、词的要求;她主张组织多样化的有意义的反复练习,把学和用恰当地连结起来。这样学生学习不但轻松愉快,而且记得牢,用得活。

斯霞认为,识字教学读讲写用“四会”应该分步走。儿童识字,最终就是要达到能阅读,会表达,做到“四会”。这个问题,在分散识字的教学中,是根据汉字本身的难易和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灵活处理的。有些字词,如整齐的整,摘棉花的摘,镰刀的镰,篱笆的篱,攀登的攀及螳螂等,音义不难掌握,可是字形结构比较复杂,笔画较多,要初学汉字的儿童抄写、默写有一定困难。而以后他们学的字词多了,偏旁部首书写熟练了,抄写、默写也就不难解决。这些字词,似没有必要在认得它的同时,要求把它写出来,默出来。有些字词,音、形儿童能掌握,但字义运用与儿童实际有一定距离,如,闪闪的、三心二意、万众一心,就暂时不要求运用。这种情况,在三四年级仍旧存在,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等词语,硬是要学生运用,学生就只好照课文依样画葫芦了。但是另外有一些字词,如,工人、农民、学习、劳动、干净、美丽,音、形、义都不难掌握,实际生活中也常遇到它们,儿童接触到这些字词时,就要求“四会”,事实告诉我们,是可能的。这类字词,在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所以,“四会”的问题,不可不分难易,同样,要求“当堂巩固”,也不必机械分几步走。

斯霞以为,识字最终都应达到“四会”,这是教者心中必须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又必须抓住各个阶段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必须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没有“四会”,尽管学生识了几千字,当他在作文中频频出现错字时,我们能说是达到了识字教学要求、完成识字任务吗?当然不能。

在斯霞进行“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教学实验时,北京景山学校、辽宁黑山实验小学在进行集中识字的实验,并且取得了全国影响。斯霞是怎样看待集中识字的呢?她的观点是:真正好的教改成果是从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经过集体和个人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她搞学制改革试验的第二年,出现了推行集中识字的现象。人家一堂课运用同音归类的办法,可以让学生识几十个生字。领导让她去现场参观,斯霞觉得他们的改革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至于具体教识字的方法,她并不觉得可以搬用。领导也支持她走自己的路。事实证明,斯霞采用的“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无论是识字数量还是识字质量,都是符合要求的。斯霞始终认为,教无定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论点都是正确的。

(二)六年改五年的学制改革教学试点

195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经省委批准,决定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和扬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在秋季开学的一年级班进行小学六年改五年的试点。斯霞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担任了试点班的班主任。

当时目标虽然明确,但具体怎么搞却谁也说不上。根据以往的经验,斯霞觉得,既要缩短一年学制,又不能增加教学时间,只有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上进行改革。她把解放后使用的教材都找了出来,根据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改编,删掉重复的部分,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她采用分散识字的方法,先教学生掌握拼音这一工具,接着通过看图,教给他们一些简单易识的字。在学生识别一两百字后,便开始结合学习短文,来提高识字量,并注意把识字、阅读、写话三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由她总结出来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课文教学”的方法,教生字新词比较自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易于接受,易于巩固。

增加教学内容,提高识字量,斯霞不是延长教学时间,而是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力求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听她的讲课,无异于一种艺术欣赏。她那活泼的神态,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巧妙的提问,简直使孩子们入迷。

在课堂上,斯霞把主要精力放在启发诱导上,主张丰富学生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即使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也不例外。一年级课文中有“笔”这个生字。上这一课时,斯霞带了一支毛笔走进教室。她拿着毛笔,首先问学生,笔杆是什么做的。“竹子做的”,下面齐声回答。于是,她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竹”字。她又问笔头是什么做的。大家说是毛做的。她又写个“毛”字,并告诉学生,“竹”字在上,“毛”字在下,合起来就是“笔”字。接着,她又让大家注意“竹”头的写法。孩子们发现笔画有了变化。斯霞解释说,这是因为“竹”字下面要让出地方来给“毛”字,写出来才好看。学生们的眼睛里立刻闪出了光芒。这时,斯霞又问大家,除了毛笔,还看见过哪些笔。大家争先恐后地列举了铅笔、钢笔、圆珠笔、蜡笔……学生们转着眼睛,还在想着。斯霞用手举起一支粉笔。“还有粉笔!”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这样,一个“笔”字,以它各种具体的形式,深深地留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

斯霞善于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唤起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她觉得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注意力才能集中,新的知识才能轻松愉快地接收进去。譬如读书,斯霞经常采用的就有好多种方法。有教师或优等生的领读,有指名读,有分组读,有好生差生搭配读,有分角色读,有对读,齐读……这样虽然读了多遍,由于变换了花样,学生们仍然感到新鲜,并不觉得厌烦。如此下去,读多了,读熟了,课文中的语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学生们自己的语言中去。

凡是听过斯霞讲课的人,还有一个共同感觉,就是她和学生自始至终融为一体。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在她的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比讲述多,学生的发言往往比教师多。用斯霞的话说,这样就把学生的精神提了起来,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组织他们去思考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一次讲“笑嘻嘻”这个词。她让学生看她脸上的表情。学生们见斯霞咧着嘴,眯着眼,都说老师的脸上笑嘻嘻的。受了老师的感染,一个个小脸上也绽开了笑容。斯霞接着问大家,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表示笑的?有的说“笑眯眯”,有的说“笑哈哈”,有的说“笑呵呵”。斯霞又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立即有学生回答,“笑哈哈”是张开嘴在大笑,“笑呵呵”嘴张得没那么大。她最后又问,这两个词与“笑嘻嘻”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笑呵呵”和“笑哈哈”都有声音,“笑嘻嘻”没有声音。这样一连串的引导、提问,使学生们不但理解了“笑嘻嘻”这个词,而且对笑的各种形式有了系统的认识。

斯霞认为,在严肃紧张的环境里学习,效果远不如在活泼愉快的环境里好。

斯霞认为,学制改革的这五年,在她的思想上,可以说经历了一场革命,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前,她在教学上只是小改小革,没有突破教材规定的框框,更没想到要发掘学生的潜力,很长时期,有意无意地被过低估计儿童的“量力性原则”所束缚。而学制改革的试点,在任务的推动下,在领导的有力支持下,迫使她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实践都来个大转弯。这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提高了教学效率,斯霞出色地完成了六年改五年的学制改革教学试点任务。

(三)作文教学:命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批改要多留少改

斯霞认为,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得丰富多彩些,对他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好处。她总是结合阅读教材、不同季节、节日等进行一些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带领学生一边游玩,一边用学到的词语来描述所见所闻。

斯霞从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要求学生写作文。学期初,她就有个大概的打算:写些什么体裁的文章?各几篇?大概在什么时候进行?命题时,首先考虑这个阶段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有些什么可以说的话。斯霞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学生明明无话可说,而硬要他说,他就会把作文看做是一件“苦事”,见到作文就害怕。反之,学生有话可说就越写越有兴趣。在学生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有位法国女外宾来学校参观,第二天,斯霞出了个题目——《欢迎法国阿姨》,先让他们说说,说了以后再写下来,学生居然都能写出有一定内容和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来。她班的学生已经习惯于在感受到一些新鲜而又有意义的事物后写些东西。他们摸到了“规律”,常常会主动问:“斯老师,又要作文了吧!”

对于作文批改,斯霞认为,首先要认真阅读儿童的作文,体会儿童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修改,评定文章的优劣。不要以为小孩子写的东西比较简单,不值得反复研究。儿童习作中反映的思想感情是需要老师去好好琢磨的。斯霞对学生的习作有一种“偏爱”,当她批改到一些优秀的文章或优美的词语、片段时,固然高兴,并且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起来;而批改到一些较差的文章,也不垂头丧气,她想:这句话他何以写不通?怎样使他的词语丰富起来,用得恰当起来?怎样使他叙事的条理更清楚些?

在作文的具体批改上,斯霞主张少改多保留。就是说,基本上通顺的不改,勉强通顺的少改,真正不通的才改。这样批改对保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有好处,尤其在儿童初学时。下面举几个例子。

①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 法国阿姨是女的, 我们请她坐小汽车。

②向日葵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有的 比老师还高 ,有的 比同学还高

③…… 有一天,我下课的时候,到厕所里去小便,看见一个小朋友小便在外面了,我就对他说:“以后不要小便在外面。

④我觉得陆老师讲的故事最好听,我很喜欢听故事, 下次我要看很多书,我也要学会讲故事才好呢。

上面例子中加线的部分,有不必要的,有欠妥当的,按照我们成人的想法,都应去掉或是修改一下。然而斯霞没加删改。她想,那一些话,由于儿童天真、幼稚,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原谅的。既然这样,就不必苛求他们。反之,如果出自稍高年级学生之笔,又当别论——啰唆呀,重复呀,不当呀,等等,就需要加以删改和评讲了。斯霞对那些话的设想是:

例①,孩子唯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这样的情况在孩子中间是有的,斯霞曾听说过:有两个孩子争论女婿是男的还是女的,相持了好久;有两个孩子看到电影片名《女驸马》,一个说女驸马是男的,一个说女驸马是女的。这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在儿童时期,他们对阿姨、女婿、驸马等词的意义还不完全理解,只要他们不说“法国阿姨是男的”,留在文中,斯霞觉得没有什么关系。

例②,说明孩子有长度观念,可是不知道怎样表达。在生活中他知道的是老师比同学高,就把高的向日葵与老师比,矮的与同学比,成人绝不会这样比,但出自于儿童的思维,是可以被保留的。

例③,这个孩子已经在作文中写了学校的许多可爱之处,劝小朋友不要小便在外面是一件小事,与前面说的都不并列,完全可以不写上去。可是在他的思想上却认为这是爱护自己学校的具体表现,那么,这就不是非删去不可的了。

看了例④,有人要说,难道看书是为了讲故事?是的,看书不是为了讲故事。然而,儿童听了有趣的故事以后,却得到了一个直接的感觉:我也要看书,学会讲故事。斯霞想,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听了别人的故事以后产生这种反应,未尝不可。

尽量保留儿童习作中的一些词句,是批改中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习作中出现的不通词句,前后不衔接的地方,也还是要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该删的删,该说明的加批说明,或在评讲时作适当的讲述。儿童习作中,用词不当的情况最多。小学生好新奇,好模仿,学到了新的美的词语,就喜欢在口头上,在书面表达中运用。有时用得恰当,有时却不尽然。例如,学了课文中的“袖手旁观”之后,在一次打扫教室的活动中,有个学生站在一边不积极参加,另一个学生就批评他,你怎么能“袖手旁观”?这就用对了。用得不当的情况,较多的是重复、啰唆。他们觉得新学的词语很好,而过去掌握的又舍不得丢下,就出现了“我怀着愉快而又高兴的心情到学校”,“我刚刚才上一年级”……这就要删除,并且要讲解原因,使他们知道语言表达要精练。

词语搭配不当的现象,也是常见的。譬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着:“从这些表演中,表现出少年儿童的美好春光和对党对毛主席的热爱。”“天下着细毛大雨。”他们不知道,句中“表现”出来的应该指思想感情方面的,而不能指带有象征性的较为具体的“春光”。“细毛”“大雨”更是显而易见的矛盾,可是他们不假思索地写上了。这种情况,是不能放松不管的。

作文批改完了,还要做总结评讲工作。一学期里得有个三五次。儿童习作中,往往是什么毛病缺点都有一些:错别字、用词不当、文理欠通。但不能每次评讲,每次包罗万象。评讲些什么,是要安排的。斯霞的做法是:评讲时,主要针对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上存在的问题,给以指导,每一次定个重点。如,选一篇较短的中等水平的文章,全文抄在黑板上,指导学生疏通它的语言。一句句念下去,共同讨论什么地方欠通,怎样修改。选一篇或几段上等水平的文章,让学生来评论:哪儿好?为什么好?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习作,能够激发学生研究自己习作的积极性,并且学到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他们对此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在这当中要注意的是,不论对待好的习作还是对待差的习作,都要以尊重儿童、帮助儿童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为本。通过评讲,差的儿童得到鼓励,得到启发,好的儿童知道还要更上一层楼,这才是目的。

(四)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

斯霞认为,教学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

斯霞认为,作为教师,当然要教给学生文化知识,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在老师不教他时,他仍然知道怎样去学,很自觉很有效地去学习,老师就必须教给他学习方法。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斯霞认为,在小学教学中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不是要给小学生搞专门的学习方法讲座,讲多少理论,而是要将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并且要同正确学习态度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很难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斯霞在备课、上课以及辅导中都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如何容易学。斯霞在接一个班的语文课时,总习惯把前后年级的教材都拿出来看看。特别是教材修订过,她更注意这样做,以便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今后一个阶段要学习什么,帮他们把知识串起来。

第二,上课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开始学习拼音,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总是把声母和韵母分开念,连不起来,因此就拼不出音节来。斯霞告诉他们拼读时要“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关键是要相连。同学们掌握了这个要领,再经过实践,也就基本上会拼了。

一个字,学生往往能说出多种识记办法:有的从字形结构方面记,有的用熟字换偏旁的办法记,有的从字(词)义上记。如“埋”字,斯霞让他们说说怎样记住它。有个同学说:“道理的‘理’,把‘王’字旁换‘土’字旁就是‘埋’。”有的说:“东西放到土里就是‘埋’。”

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在低年级,主要是要求说话完整,语句通顺、连贯。她坚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说完整的话,使他们懂得一句完整的话要表达出:谁,是什么;谁,怎么样;谁,做什么。

斯霞把朗读要求归纳为“词儿连读、读通句子、不读破句、不添字、不漏字、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让学生掌握。

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上,斯霞是采取先扶后放的办法,让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方法。例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第一段讲春天的景色,老师就讲得详细一点,扫清字词的障碍,理解段意;下面两段老师就不讲了,让学生照着老师分析第一段的方法去分析课文。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分析课文的方法,以后拿到课文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第三,辅导中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老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性课外阅读,即抓住书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讲了什么、从书中我们学到些什么这三个问题,要能清楚地回答出来,书才算没白读。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课外阅读方法,斯霞常常在学生读过一些书以后,组织故事会、朗读会等,让他们把自己看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或是把好的片段朗读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在自学中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

斯霞认为,低年级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同于高年级,更不同于中学,应当遵循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学习方法指导应融于具体教学实践中;二是学习方法指导应融于教师的榜样作用之中;三是学习方法的科学性应寓于趣味性之中;四是学习方法指导需要有反复训练作保证,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ejnhFDIkXhqUEX4Z5FkNjFwkwNnO17ObE7HaxSAcrxWY1BJ7HOeWYd9lH9FW9w2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