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追求优越对教育的意义

除却统一性之外,人性还有另一个十分关键的心理事实,即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之间有着某种直接的关联。若我们缺乏对自卑的认识,或处于“下游”,我们便会失去超越目前处境的想法。其实,追求优越与自卑感是隶属于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方面。此处,我们为了能让读者看得更清楚,将这两方面分开讨论。本章要讨论的是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首先,也许人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追求优越是不是生物的本能?是不是一种人生来就具有的品性?对于这类说法,我们的答案是,这种设想不大可能成立。我们并不认为追求优越是一种人生来就具有的品性。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追求优越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而这种基础存在于生物的胚胎中,因此,具有一定的可能性。或许这样说更为合适,即人在其本性上与追求优越紧密相连。

当然了,人的活动毕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有些方面的能力,人是不可能发展的。比方说,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法达到狗的嗅觉力,我们的肉眼也没法看到紫外线。但是,我们却拥有着某些会继续发展和培养的功能性的能力。而从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追求优越的生物学前提,也能够从中看到个体人格的心理如何就此展开。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这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的追求优越的劲头,孩子和大人都具备,且无法消除。这是人的本性使然,人无法忍受长期的低下与屈从;人甚至会摧毁自己的神 。被人轻视、被人蔑视以及长久存在的不安全感,心中升起的自卑感都会激励人去登攀更高的目标,只有这样,人的心理才会获得补偿和日渐完美。

因此说,儿童的某些特征也与环境息息相关。在某种环境中,儿童会感受到自卑、脆弱和不安,这些感觉会对儿童的心理起到刺激的反作用。儿童会想方设法摆脱这种状态,努力达到更好的水平,借此获得某种平等甚至是优越感。这种积极向上的愿望越强,儿童就越会调高自己的目标,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目标往往会超越人的能力。因为儿童在幼小的时候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就很容易诱发儿童将自己的未来想象成类似于上帝般的存在。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被一种成为类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而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那些自我感觉尤其脆弱的孩子身上。

此处我们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这是一个心理问题十分严重的14岁少年,在被要求回忆童年的事件时,小男孩讲了这样一件事,说在他6岁的时候不会吹口哨,因此他非常难过。但是,有一天他从屋子里走出来,吹了一下,突然就吹响了。他特别吃惊,并真心相信这是上帝附身的结果。这个案例十分清楚地表明:脆弱感与想象自己是上帝般的存在有着内在的联系。

渴望优越是与一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通过观察一个孩子对优越的渴望程度可以获悉他的野心状况。若是他特别强烈地渴望能得到肯定,那么他一定会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而这一种类型的儿童很容易有这样的心理,即希望他的竞争对手遭受不幸。不仅他怀有这种阴暗心理(而这类心理常常会引起神经疾病),而且他还会想方设法给对手造成伤害,或者制造各类麻烦,严重的还会表现出犯罪的倾向。有这类倾向的孩子会无中生有地造谣中伤,泄露别人的隐私,贬损小伙伴的人格,以此来抬高自己,尤其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他觉得没有人能够超过他,所以,不管他是抬高自己,还是贬损别人,都不重要。若这种权力欲望过于强烈,他还会表现出恶毒以及报复的心理。这类孩子在平时也总会表现出好斗以及挑衅的架势,他们喜怒无常,眼光凶狠,突然暴怒,随时一副要与人打架的架势。对于这类强烈地渴求拥有优越感的孩子来说,参与公平的考试是令他们分外痛苦的事,因为这能轻松地暴露出他们自身的真正价值。

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考试一定要适应学生的特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考试绝不意味着相同的事情。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十分惧怕考试,一遇到考试,他们就会变了脸色,脸上一会儿白,一会儿红,说话也不利落了,身体有些发抖,又惧又怕,大脑也是一片空白。而有些学生则没法独自一人回答问题,遇到问题他只能和别人一起回答,因为他们害怕被人看着的感觉。此外,在游戏中,儿童追求优越的心理也能表现出来。比方说,在玩马车的游戏时,如果既有马匹的角色,也有车夫的角色的话,那些具有强烈的追求优越心理的儿童,则一定不会想扮演马匹,而总是想去扮演车夫,成为那个指挥者,决定马车该向何处去。如果他们过去的经验妨碍其担当这个领导(车夫)角色,他们就会以扰乱其他人的游戏为乐。此外,若是他们不断地受挫,他们会因此丧失了勇气,也失去了雄心壮志,那么,在遇到新的情境时,他们会退缩不前,而不是勇往直前。

那些充满着雄心壮志、还没有气馁的儿童,则非常愿意参与各种可能的竞争性的游戏。不过,我们会看到,他们在遭遇挫折时也会表现出惊恐以及不知所措。可以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了解孩子们自我肯定的方向和自我肯定的程度。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推崇拿破仑的人。对于充满雄心壮志的成人来说,拿破仑是理所当然的崇拜对象。若沉溺于自大的白日梦境中,往往代表着强烈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驱使这些体验失望和遭受挫折的人逃离现实,从别处去寻找精神上的满足。与之相类似的情况也在梦境中出现。

若是再深入进行考察的话,我们会发现儿童们追求优越的不同之处,据此,我们将其大致分为几类。当然,这种分法可能不是非常准确,因为儿童在追求优越方面差异性很大,而我们是从儿童们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的信心来加以区分的。如果是心理健康的儿童,他们会将这种心理转化成积极有用的能力;他们试图取得教师的好感,注重整洁和秩序,逐渐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学生。但是,经验让我们明白,这样的儿童只占少数。

另一些孩子总是希望拥有更多的优越感,而将这个当做自己努力的首要目标,甚至因此展现出一种让人心生疑虑的执着。通常情况,在这种心态之下,儿童的追求上总是夹杂着太多的雄心。但是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因为普遍的价值观认为:雄心是一种美德,值得鼓励。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过分的雄心往往会妨碍孩子的正常发展。甚至让孩子内心产生过大的压力,短时间还能够承受,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这样一来,孩子反而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了其他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这种孩子常常会回避其他的问题,因为内心日益膨胀的雄心,他们一门心思放在追求考试名次上。这样的发展,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的身心发展不会是健康的。

这类儿童的生活目标变得明确而单一,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超越别人,他们的生活也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这对儿童心灵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我们必须要时刻提醒他们不要将太多的时间花在书本上,而是要经常出去走一走,呼吸室外的新鲜空气,多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关心一些周围的事情。当然,这类儿童也不是大多数,但是却经常出现。

此外,还有在同一个班级的两个人互相较劲的情况出现。若是仔细观察这两个小伙伴,我们会不难看出,他们有着让人不愉快的性格特质。比方说,他们会呈现出复杂的既妒忌又羡慕的性格,而拥有独立、和谐的人格特质的人则不会如此。看到别的孩子获得成功,他们会愤怒。被其他人超越,他们会有诸如头疼、胃疼之类的小毛病。听到老师赞扬其他的孩子,他们会气愤地快速离开。当然,别人也不会从他们嘴里听到赞扬之声。这种妒忌表现并未充分反映出这类孩子的过分雄心。

当和其他孩子玩耍时,这种类型的孩子没法与人友好相处。因为,在游戏中,他们总是试图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也不乐意遵守游戏规则。这样下去只能使他们无法获得参与集体活动的乐趣,他们还总是昂起高贵的头颅对待身边的人。与同学的相处,会让他们感觉到不愉快,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与同学的广泛接触会影响他们的领导地位。这种类型的儿童缺乏自信。当自身感到身处不安全的环境之中时,他们极其容易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以及自己的期望让他们常常不堪重负,压力倍增。

这类儿童十分敏锐,尤其是面对来自家庭成员的期望的时候。对于要求他们完成的任务,他们也会十分激动和紧张的想要完成好,因为他们想成为领先者,成为“众人眼中的人物”。他们喜好承担所谓希望的重负,只要有这样的环境条件,他们就乐意承担。

若是人类掌握了绝对真理,掌握了可以让儿童不被上面所描述的困难打倒的完美方法,那么,可能就不会再出现问题儿童了。但是,既然我们没有教育儿童的完美方法,既然我们也没法为儿童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那么,上面所提及的、对孩子们的那些有害的期望就是十分危险的事情。面对同样的困难,这些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我此处所谈到的困难是指那些没法逃离开的困难。让儿童选择远离困难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也没法办到。这也暴露出我们目前的教育方法的局限,它并不是适合每一个孩子,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需要不断地加以改进;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如果拥有过多的雄心也会让儿童丧失掉信心。他们会失掉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但拥有勇气则是解决困难的必备技能。

雄心勃勃的儿童关心的只有结果,即最终被人们所认可。如果没有别人的认可,他们就不会对自己满意。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很多时候,面对问题,保持心态的平衡远比认真解决问题来得更为关键。而一个只注重结果、雄心勃勃的儿童则不会意识到这一点。他觉得缺乏别人的认可和崇拜的生活,是他们无法忍受的。拥有这种心理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可以从那些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孩子身上获悉,不对价值问题丧失平衡感是何其重要。这类例子到处都是。大部分儿童身体的左半部要比右半部发育得更好,这一点人们通常并不清楚。尤其在我们的右撇子为主导的文化体系中,左利手的孩子会遭遇更多的困难。我们也会注意到,很多左利手的儿童在书写、阅读以及绘画方面困难重重,在运用右手做事方面显得更加不灵活,更加笨重,就像他们都是左手一样。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就可以辨别出孩子是不是左利手。虽然这个方法并不完全,就是让孩子双手交叉。通常左利手的孩子会把左手大拇指放在右手大拇指上面。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是天生的左利手,但遗憾的是,他们自己却并不知道。

若是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左利手儿童的生活,会有以下惊奇的发现:首先,这些儿童都被看做很蠢笨(而这种想法在我们这个以右手为主的世界中并不显得特别)。如果想体会这种感觉,我们只需要设想一下习惯右道行驶的我们,如果在一个左道行驶的城市(比方英国或阿根廷)开车穿越马路时候遇到的手足无措,我们就会知道了。而左利手的孩子的情况比这个还要糟糕,如果家中其他人都是惯用右手的话,他遇到的困难会更多,而且还会干扰到家人的正常生活。当开始学习生活以后,尤其是面临写字时,他学得会比其他人慢很多。但是并没有人意识到他写得慢的真正原因,相反,他还会受到斥责,排名末端,遭遇惩罚。而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左利手的儿童会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他会觉得自己被贬损、被轻视,甚至觉得自卑或没法与别人竞争。而在家里,他也会遇到同样的困境,因动作笨拙而被家人责备,他的自卑感会更强。

当然,左利手的儿童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但是,我们仍然会看到很多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形就不会继续努力了。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为何会遇到这类问题,而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继续努力解决困境就变得更加有难度。很多人写字敷衍潦草让人难以辨识,也与以上的原因有关;他们并没有充分地训练自己的右手。而其实,这类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因为有许多顶级的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虽然他们天生也是左利手,但是通过后天的强化训练,他们的右手跟其他人一样灵活。

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一个人天生左利手,他想要通过训练改过来,就会说话磕磕巴巴。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因为左利手儿童面临的困难太大,以至于他们没有勇气说话。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了一些心理疾病(如患有神经症患,自杀成瘾,罪犯,性变态等)的人大部分都是左利手。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能改变用手习惯的人也同样可以取得成就,一般这种事发生在艺术领域。

虽然谈论左利手本身的意义并不大,但是这仍然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我们也能据此判断出一个孩子所具有的潜能。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是通过吓唬他们,夺走了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这样的孩子,也能生存下去。但是,如果我们给他们勇气,让他们奋发而为,可能他们就会取得更可贵的成就。

雄心勃勃的孩子所面临的处境分外艰难,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常以所谓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他们,而不会依据他们能克服困难的程度来公正地评价他们。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在意那些所谓的表面成就,而不看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的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没有经过就轻易获得的成功是很容易失去的。所以,训练孩子拥有野心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而培养孩子勇敢、坚忍和充满自信才是最为重要的。要让孩子们清楚地意识到,面对挫折不应该气馁,不应该失掉勇气,应该将挫折看成是一个需要去解决的新问题。当然,如果身为教育者能够判断出儿童在哪个领域内的努力更有希望,能够看出孩子是不是还有继续努力的可能,那么,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更加有帮助的。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孩子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会体现在某一方面上,比方说争强好胜。喜欢争强好胜的孩子往往对优越感有着十分渴望的追求,但是,一旦其他的孩子远远地超过了他们,他们已经无法追赶上的话,这些孩子便不会继续争强好胜了。

面对没有雄心的孩子,很多老师会采取十分严厉的措施,或者给这类孩子很低的分数以激发孩子的斗志。若这些孩子雄心未泯,这种方式会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普遍方法。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倒数的孩子,很可能这类方法已经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他们会变得更加愚笨无知。

但是,若老师能够以温和、充满关怀和理解的语气和方式来教育这些孩子,他们会表现出一些令人吃惊的能力。而通过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转变会更加的不可思议,他们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雄心,因为他们非常惧怕再回到之前的状态。过去的生活和无所作为的状态成为一个警戒线,让他们意识到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在日后的生活中,许多这类人像着了魔似的,完全变了样儿;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但是仍然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若我们还能清楚地记得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即个体的人格(既有成人,也有儿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种人格的行为表现和个体逐渐形成的行为模式是一致的,那么,以上我所阐释的一切都将变得清晰而明确。抛弃行为者的人格来对某人的行为进行判断是不对的,因为个体的每个行为都能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加以阐释。若我们对某个学生的某个特定行为或态度进行判断,比如拖延上学时间,认为是他必定会对学校布置的任务的必然反应的话,那么,对这一行为进行判断的不确定性就没有了。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应只是因为他不想去上学,也不想去完成学校的任务。因此,他就会想方设法不听从学校的各类要求。

而从这里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那些“坏”孩子之所以这么“坏”的原因。他们不爱上学,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追求优越的心理与遵从学校的要求联系在一起,不但没有,而是相反。于是,他们逐渐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症状,越来越堕落,不但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地退步。他们乐于成为班级里的小丑,成为首要的捣蛋分子,引起别人发笑,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不在乎。他们喜欢激怒和招惹同学,旷课逃学,或交一些品行不端的朋友。

所以,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掌握着学生的命运,也决定着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而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之外,它起着桥梁的作用,既可以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也能够避免孩子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为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并确保他们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之中。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校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时代,学校总是能依据不同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人才。它不仅曾服务于贵族、教士阶层、资产阶级(即中产阶级),也服务于平民百姓,在不同的时代为不同的统治阶层来教育国家的栋梁。而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适时而变。所以说,如果今天的理想人才是拥有独立人格、自控能力强和勇气十足的人的话,那么学校就应该做出教育方面的调整,以培养这种理想人才。

也就是说,学校不能故步自封。学校要意识到,它是服务于社会的,而不是服务于自己。因此学校不能够放弃教育一个学生的机会,而那些有着心理缺陷的学生追求优越感的心理并不比正常的孩子弱。只是他们的注意力没有放在该放的事情上而已。他们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容易解决的问题上,可能是这些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且不管这么想是对是错,也许早年这些孩子曾无意间在这些领域里进行过摸索,而且轻易就取得了成功。因此,即使这些学生不能成为数学天才,但是,他们能够毫无障碍地驰骋在绿茵场上。身为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要轻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成绩,而是要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鼓励他们在这些领域追求成功。若是老师能在刚开始就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的话,就要适时地鼓励他们,并相信他们能够在这些领域内取得骄人的成绩,这样一来,老师的工作任务也会变得轻松无比。这就像将一个孩子从结满果实的果园引入到另一个结满果实的果园一样。因此,既然所有孩子(除了那些弱智的儿童之外)都具备取得学业成功的能力,那么,学校所要做的只是克服那些人为设置的障碍。而产生这些人为的障碍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将那些抽象的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标准,而忘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教育的社会目的。而究其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会看到孩子们通常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他们所追求的优越感也过于单一,从而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没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内心的优越感。

遇到这种情况,他们会怎么办呢?选择逃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些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同寻常的行为,比方说顽固不化、没有礼貌,这些行为肯定不会得到成人的赞扬和肯定,但是却能够引起教师的关注和其他孩子的崇拜。这样一来,他们便获得了心灵的满足,将自己认定为某个英雄。

通常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在学校中表现得多一些,但是产生这种行为的根源却并非来自于学校,虽然它们确实是在学校中才表现出来的。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学校负有教育和矫正的责任,但从消极的意义上来看,这是因为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不足才表露出来的。

一个观察力极强的教师会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观察到孩子的问题。比方说,很多孩子受到家庭的过分溺爱,面对新环境,他们会感觉十分不适,甚至是痛苦。这种孩子通常没有社交经验,特别是,他们甚至不愿意与人打交道,也不想获得小伙伴的友谊。因此,在入学之前,这类孩子最好能够有与人打交道的基本常识。一个人不可能只依赖一个人,而将所有的人都排除出去。有这类弊端的孩子,最好在入学之后能够得到纠正,当然,我更希望这类弊端不会存在。

对于这些受到家庭过分溺爱的孩子,在入学之初,我们并不期望他们能立即投入新的生活,在面对学习时,他们没法专心致志。与学校相比,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而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学校意识”。孩子不喜欢上学的迹象非常容易看出来。比方,每天早上,父母都要哄劝孩子起床,催促他洗脸刷牙;吃早饭的时候,小孩子也很慢很慢,等等。而这样的话,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进步制造了障碍。

矫正这个问题和解决左利手的问题一样:我们必须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去改变。若是孩子上学迟到了,我们也不能严厉地惩罚他,因为这样做会适得其反,只会让孩子更讨厌学校,更加认定自己并不属于这里。要是父母厉声责怪孩子,强迫他必须去上学,那么孩子非但不想去上学,甚至还会想出各种办法解决现在的处境。当然,所有的方法都是想逃避,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也能够通过孩子的动作和行为举止看出他是否喜欢上学,是否能妥善解决学业的问题。他的书本总是东一个,西一个,不是忘记带,就是弄丢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常常忘记或丢失书本,完全可以肯定,他并不喜欢学校生活。

如果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类孩子没有信心获得哪怕是最微小的学业方面的进步。这种严重的自卑心理并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他们身处的环境对于他们这种思想起着辅助的推动作用。家人在气愤的时候,可能会说着这类话,说他们不思进取,没有前途,骂他们愚笨无用。而他们在学校的遭遇,又让他们不断地认定这些预言或谩骂的结果,而幼小的他们也没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身为长辈的父母也同样缺乏这些能力)来纠正自己的这种错误看法。所以,在进行努力之前,他们就已经放弃了自己。他们甚至将这类所谓的失败当成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并将这些当成是自己无能蠢笨和不如别人的证明。

问题一旦出现,能矫正的几率就会变小。虽然曾做过一些努力,但是却仍然落后于人。因此,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努力,并将自己的智慧用在了如何寻找借口上面,这些借口无非是为了旷课。逃学旷课被认为是一件十分严重的劣行,也是一个孩子堕落的开始。学校是会严加对待的。于是,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迫如此的,他们不得不使用诡计来蒙骗父母和老师。但是,在这期间,他们会在错的路上越走越远,如,他们会仿造家长的笔迹进行签名,篡改自己的成绩单。他们还会跟家里说谎,说一些自己在学校里的好事,而事实上,他们已经逃课很久了。而即使在学校上课,他们也会找到适合自己藏匿的地方。不用说,和他们在一起的都是那些喜欢逃学的孩子。但是只是逃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心中日益膨胀的优越感了。他们迫切需要新的行动来证明自己,这就是违法乱纪。这样下去,他们的错误便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之路。最终结团拉伙,偷盗,沾上性倒错行为,并觉得自己长大成人了。

一旦他们迈出了这一步,接下来,他们会寻求更多的方法来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只要这些事情没有被发现,他们就会做出更大胆的事情来。也会沿着这条犯罪的“康庄大道”一直走下去,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他们有优越感,在其他方面,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会取得成功,因此,他们根本就不会考虑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受到野心的刺激,他们会做出越来越多非社会和反社会的行为。通过观察,我们会看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是十分自负的。而这种自负和野心根源是相同的,它们又迫使这类孩子不断以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显示自己的能力。既然在积极高尚的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位置,他们就选择在消极恶劣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男孩杀死了一名老师。通过对这个案例的调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男孩具有上述所有的性格特征。这名小男孩的班主任是一名女老师,她认为自己很称职且非常富有经验。而这个小男孩则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他从小就受到精心的看护,他缺乏自信,虽然曾经心比天高,但是却没有做成任何事,也就是说,此刻他已经完全灰心丧气了。学校和家庭生活都没法满足他,他实现不了自己心中的期望,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想通过这样做来摆脱老师和教育治疗专家的控制。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将犯罪的青少年当作教育问题来处理的机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专门进行这类心理矫正问题的机构。

所有从事与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在老师、神父、医生和律师这类与思想息息相关的工作的人家里,发现品性败坏和任性的孩子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其他家庭。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家庭里,在那些声望很高的重要人物家里也常常出现。虽然他们拥有着高贵的职业,甚至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但是,他们的智慧似乎对家庭教育没有起到丝毫的帮助。他们也没法给家庭带来和平和安宁,而之所以产生这类现象,可能是因为在所有这种家庭里,某些重要的观点不是被完全忽视了,就是完全没有被理解。部分的原因是这些家庭中,身为教育者的父亲凭借着他们的权威地位将一些严苛的规则强加给了家庭成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来自这类家庭的孩子们受到异常严厉地压迫,甚至这种压迫已经威胁到了孩子的独立性。这种长期的压迫让孩子身上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唤起了他们对记忆中责罚他们的棍棒的报复。我们要谨记,过分刻意的教育会使父母过度关注和监视孩子们。在大部分时候,这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孩子便处于被关注的核心。他们因此将自己看成是一件用来展示的试验品,而不负有任何责任,因为自己无法自主,而操纵他的人决定一切。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人应该为他们克服一切困难,而只有他们自己不需要负责。 bE1Xc5ZLsdTo83q+5wCny971HlBfZ1EfAAEMf99a/X5uaqmQoz+0IEB/4XZ26tE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