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动物部分2

秋天一过,北方的天气开始变冷,昆虫们都躲起来过冬了,食物越来越短缺,家燕总是成群结队,飞向气候温暖、食物充足的南方过冬。家燕喜欢在夜里飞行,并且飞得又高又快,所以我们一般看不到它们迁移。家燕不肯在南方育雏,因为那里的夏天太热,到了春天就又飞回北方。家燕的记忆力非常惊人,不论迁飞多远,第二年都能回到自己的故居。

[我还想知道]

古代的中国人把燕子叫做“玄鸟”,认为它们在自己家的屋檐下筑巢是吉祥的象征。

1979年,一只迁徙的阿留申燕欧由于走错了路线飞到了英国,其实它应该飞到8000公里以外的美国阿拉斯加。这只燕欧在越冬之后没有朝北飞往阿拉斯加,而是向东飞行,越过了大西洋。

雨燕低飞预报天要下雨吗?

雨燕的模样和家燕很相似,只是翅膀更长一些,因此飞行的速度也更快。北京雨燕喜欢住在寺塔和楼阁里,白天飞出来捕捉各种昆虫。它们的脚又细又软,再加上那么长的翅膀和尾巴,几乎不会在地上行走,只能在空中盘旋飞翔,累了就用爪钩在墙壁上休息一下。

下雨前,气压比较低,各种昆虫飞不到高空去,只能在靠近地面的低空飞行,所以雨燕为捉到小飞虫也飞得很低,同时也叫得更欢,好像在预报天要下雨了,所以称为雨燕。

欧洲雨燕也能预报天气,但是和北京雨燕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鸟儿一旦在天空中消失,就预示着要有一场暴风雨了。这是因为当空气被阳光晒热上升时,会把小昆虫或蜘蛛卷上高空。如果天要下雨,空中就没有了这些小飞虫,雨燕当然就不见了。

[我还想知道]

燕子飞行时两个翅膀同时上下拍动,雨燕却是两个翅膀一上一下,轮流拍翅飞行。

雨燕比燕子飞得更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10公里,是鸟类中飞行的冠军。

伯劳鸟利用巢边的树枝来贮藏食物吗?

伯劳鸟是一种很凶猛的鸟,有和猛禽一样的钩嘴利爪,昆虫、蛙类、小鸟和老鼠等都是它们的美餐。在猎食时,伯劳往往先在距离猎物较远的地方窥视着,然后一步一步地慢慢靠近,等到很接近目标时,才突然猛扑过去。有时候,伯劳也会静静地栖息在树枝上,久久不动,等着小昆虫自投罗网。如果捕到的猎物一时不准备吃,就挂在自己地盘内的树枝上或铁丝网的尖刺上。伯劳贮藏的猎物种类非常多,到了秋冬期间,捕捉不到猎物,伯劳就经常吃这些贮藏物,没吃掉的就一直挂在那里。

[我还想知道]

亚马逊森林里的何爱青鸟将食物储藏在嗉囔中,也消化掉一部分,使嗉囔重达体重的1/3,如果嗉囔满了,它在树枝间跳越都很困难。

据记载,吃得最杂的鸟是北美洲的披肩鸡,它吃的东西至少有518种动物和414种植物。

企鹅不怕冷是因为它穿一身羽绒大衣吗?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最低气温接近—100℃,令人类望而生畏。可是,这里却生活着一种白肚皮黑外套的小企鹅。难道企鹅不怕冷吗?是的。这是因为企鹅身上长满了又密又细的羽毛,连水都不透,在羽毛的下面还长有密密的绒毛,就像穿着羊绒袄和羽绒大衣一样,既不怕水也不怕冷。不仅如此,企鹅还很胖,厚厚的脂肪也能起到特别好的保温作用,使它们看起来像些不畏严寒的英雄。

[我还想知道]

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它的鼻子里有许多可以随时排出鼻涕的“鼻子”。这样,它身体里多余的盐就会随着鼻涕被排出体外。

企鹅不能飞翔而善于游泳,时速可达35公里。而王企鹅是企鹅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达120厘米,体重达40公斤。

信天翁最活跃时即是大风将起时吗?

信天翁是一种大型海鸟,也被认为是最长寿的鸟,漂泊信天翁大约能活80岁。信天翁的体长约1米,展开双翅可达4米。

信天翁飞翔能力特别强,速度也很快,一天连续飞行可达400~600公里。它特别善于滑翔,尤其擅长借助风势飞翔,可以在海面上不扇动翅膀飞翔几个小时。正因为风可以帮助它滑翔,所以当海面上大风将起时,也正是信天翁最高兴最活跃的时候。但是,这种天气对于捕鱼出海的人来说,是最糟糕的。渔民一见到信天翁大量聚集海面上空,就知道天气要变坏,赶快回避风港。

信天翁保卫地盘的意识特别强。当遇到外敌入侵时,它们会在鸟王的呼唤和带领下,奋力与敌人搏斗,赶走敌人。如遇强敌它们会宁死不屈,保卫家园。

[我还想知道]

鸟越大寿命就可能越长。但是大自然中的鸟不是老死的,而是遭到自然或人为的灾害。

人工饲养最大的鸟是一只名叫考基的葵花凤头鹦鹉。它在伦敦公园去世时已经活了80多岁,估计至少82岁。

蜂鸟的特殊本领是高超的飞行“特技”吗?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同人的拇指大小相近,产于南美洲。蜂鸟的嘴细长,呈管状,舌能自由伸缩。它有很高的飞行技巧和惊人的速度。

蜂鸟的翅膀短小而有力,扇动速度达到每秒钟70次,是鸽子的10倍,因此它具有其他鸟没有的飞行“特技”,能倒退飞行;停在空中不动;像直升飞机一样垂直升降。这些飞行“特技”一是因为翅膀扇动速度快,二是因为它翅膀前端有转轴关节,能使翅膀变换方向,自由调节。

蜂鸟的体型虽小,但它的耐力却很大,每年它都要飞越800公里宽的墨西哥湾去“旅行”。还能飞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上去采集花蜜。像这样的壮举,绝大部分鸟是无法办到的。

[我还想知道]

秧鸡是世界上最小的不会飞的鸟。它的体重只有34.7克,跟刚出壳的雏鸡一般大。生活在大西洋中的一个孤岛上。

吸蜜蜂鸟的巢如小杯子,小吸蜜蜂鸟的巢像半个胡桃壳那么大。

最大的鸟巢是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白头雕筑造的,它2.9米宽,6米深,估计重2吨多,相当于两辆军用吉普车。

鹈鹕的大嘴巴是养育后代的工具吗?

鹈鹕生活在水边,鱼是它的主要食物。它有一个长长的大嘴巴,嘴巴下面还连着一个大大的具有弹性的囊。这个囊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它谋生和养育后代的重要工具。

它颌下的囊像一张性能优良的渔网,当水中有许多小鱼时,它就张开嘴巴把囊一同放入水里向前游去。过一会儿,囊里装满了水和鱼。鹈鹕把嘴巴一闭,将水从囊中挤出来,鱼留在了囊里,这样的动作重复几次,囊里就装满了鱼。有时,鹈鹕也会结队围着一群鱼组成马蹄形,然后一起把嘴伸到水里,很容易就能逮到鱼。鹈鹕的大嘴里能装大约15公斤的鱼,或者14公斤的水,如同一个大水桶。

鹈鹕在喂雏鸟时,母鸟要先将鱼吃下去经过消化以后再返到囊里,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大碗里尽情地享用美餐。

[我还想知道]

美国的绿苍鹭会使用诱饵捉鱼。它捡起一只昆虫,把它扔到水里,待鱼来吃昆虫时,它便趁机吃掉鱼儿。

歪嘴鸟是新西兰鸟类的一种,也是世界上唯一长着歪嘴的鸟。

天鹅会游泳得意于它的羽毛和脚上的蹼吗?

大家一定都听过《丑小鸭》的故事,故事中的那个丑小鸭其实就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天鹅又叫鹄,是一种鸟。形状像鹅,体形较大,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之分。脚和尾都短,有蹼,生活在海滨和湖边,善飞,主食植物,也吃昆虫。

天鹅的游泳本领来自于它的羽毛和脚上的蹼。天鹅体内有很多脂肪,尾部有能提供油脂的尾脂腺。在身体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不易透水的羽毛。

天鹅经常用嘴梳理这些羽毛,同时将尾脂腺分泌出来的油脂擦涂在羽毛上,使羽毛不易被水打湿。羽毛产生了较大的浮力,再加上像桨一样的蹼不断地划水,天鹅就可以悠然自得地在水面畅游了。

[我还想知道]

天鹅是一夫一妻制,如果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就会撞死或绝食死去。

一些天鹅在保卫领地时,会用行动示意其他天鹅离开。

鹦鹉与八哥能学人说话是它生来就会发音吗?

鹦鹉是世界上最华丽、最会鸣叫的鸟类,但有些种类濒临着灭绝。世界上一共有330多种鹦鹉,几乎全部都生活在温暖的地区。它们以植物为生,比如水果、种子、花粉和花蜜。

人饲养鹦鹉和八哥的历史很长。《红楼梦》里黛玉养的八哥话说得可好呢。

鹦鹉和八哥不会自己说话,只能说简单几句人教给它的话。

这两种鸟,生来就会发音,所以人们就教它们几个简单的音节,让它们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日后若出现同样刺激,它们就会说出那几个简单音节来。

[我还想知道]

最小的鹦鹉生长在东南亚,仅有7.5厘米长。最大的是具有亮丽色彩的金刚鹦鹉。

白鹦鹉因为长有羽毛状的鸟冠而与众不同。它们可以竖起或垂下鸟冠来警告同伴。白鹦鹉全身皆为白色。黄冠白鹦鹉除了鸟冠是黄色之外,全身也都是白色的。

仙鹤飞越世界高峰是由于仙鹤有迁徙的习惯吗?

每年雨季结束的时候,都会有大批仙鹤从海拔为8156米的马纳斯峰飞过。只要看见仙鹤飞来,好天气就会来到。

这批仙鹤是从西伯利亚飞来的黑色翼尖鹤,每年都要穿过整个西藏地区,到印度的恒河流域过冬。

如果说是因为迁徙习惯使它们选中了世界高峰地带进行飞越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它们是靠什么力量飞越世界高峰的呢?根据科研人员的观察,这些仙鹤是贴着冰河的雪面向上飞的,一点一点升高,跟人登山差不多。它们这样做显然是为了利用冰河的上升气流,以节省体力。它们怎么预知天气变化的,至今还是谜。

[我还想知道]

在冰天雪地的高原地带,人需要穿着防护衣,吸着随身携带的氧气,吃着自备的食品才能生存下去。

仙鹤的飞行路线与登山队经过精心选择的最佳路线几乎完全一致,不管它们是怎样掌握这个秘密的,这种路线都可以为它们节省大量体力。

昆虫的祖先是形状很像蚯蚓的最原始的环节动物吗?

有的昆虫与它们的祖先没有什么大区别,如蟑螂等,是昆虫的活化石。但是也有的昆虫,在形体和习性上与它们的祖先区别很大。

远古时期的昆虫,是由一种形状像今天的蚯蚓那样的昆虫演变成的,那是最原始的环节动物,生活在水里。后来它进化成有爪的简单节肢动物,能活动。以后它的皮肝焦硬,肢也出现节,成为原始节肢动物,三叶虫是最繁盛的一种。再发展下去,有的爬上陆地,相继变成了像蜈蚣、蜘蛛之类的动物。

昆虫的祖先是与蜈蚣、蜘蛛的祖先类似的原始节肢动物,它进化成原始无翅类的昆虫,直到今天的昆虫。有翅膀的昆虫是最后出现的,一些昆虫为了增强防御敌人的能力,长出了翅膀。

[我还想知道]

世界上最小的昆虫是缨小蜂。它们还没有一个句号大。雌性缨小蜂总是把卵产在别的昆虫卵中,它一次可以把多达20个卵注入一只蝴蝶的卵内。

鸟类中捕食昆虫的能手是山雀,被称为“果园卫士”;兽类中捕食昆虫的能手大概是食蚁兽,只要它一出现,白蚂蚁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昆虫嘴的形态因种类不同而各异吗?

昆虫的嘴叫口器,根据吃东西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5种口器。

咀嚼式口器,如蝗虫和蟋蟀的,由上唇、大颚、小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上下颚都有尖锐的齿,能切下并嚼碎食物。桑斯、白蚁、各种甲虫、大多数蜂类和蚂蚁、蝶和蛾的幼虫长的都是这种口器。昆虫的其他4种口器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来的。

刺吸式口器是由蚊子和蝉的口器演变成细长的口针,能刺进动植物的体内。

爵吸式口器,如蜜蜂的口器既能咬断嫩叶、建筑蜂巢,又能插入花朵中吮吸花蜜。

舐吸式口器,如苍蝇的口器像块海绵垫子,能把液态食物刮扫成一堆,然后吸入口内,遇到固态食物,就先吐出唾液,等食物溶解后再吸入口内。

虹吸式口器,如蝴蝶和蛾子的是由下颚变成的一条长管子,平时像钟表的发条一样盘卷起来,伸开后可以吮吸花朵深处的花蜜。

[我还想知道]

大多数昆虫和我们人类一样,只能用嘴来尝味道。可是,蜜蜂除了嘴以外,用足也可以尝味道。蜜蜂常常飞到花朵上,不用嘴尝,用足尖一探,就可以知道花粉的味道。

蛾的幼虫有的吃木头,有的吃棉花,有的吃屋子里的灰尘,还有的甚至吃羽毛。

昆虫过冬的形态各有不同吗?

严冬即将来临,昆虫在寒冷的冬天不能出去活动,它们就纷纷忙着为过冬做准备。

昆虫用不同的形态进行冬眠。有的昆虫以卵过冬,椿用嘴在树皮上钻洞,将产卵管伸进去产下卵;蝗虫选择向阳的土坡,把卵产在草根附近;螳螂的卵鞘粘在树枝上;寄生蜂把卵产在其他昆虫幼虫的身体里。等到了春天,这些卵都会孵化成幼虫跑出来。

有的昆虫以幼虫过冬。独角仙的幼虫藏在落叶下的泥土里,蓑蛾的孩子挂在树枝上,小松毛虫躲进树干的缝隙中,螟虫的幼虫钻进果实里,天牛的幼虫躲在树干深处错综复杂的隧道里。

很多昆虫的成虫在冬天之前都会死掉,但是它们懂得用各种方法使自己的后代度过寒冷的冬天。当然,也有的成虫能够过冬,比如蚂蚁在巢里备足了粮食,既不休眠,也不外出,而是呆在巢里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

各类昆虫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过冬,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先要在体内储存下足够的营养,排掉体内的水分,还要选择保温并隐蔽的地方。

[我还想知道]

有的昆虫以蛹过冬。蝴蝶的幼虫在植物上吐丝,把尾巴系在植物的茎上,自己变成蛹;刺蛾的幼虫躲在树枝上,结成圆圆的硬茧安安稳稳睡过整个冬天。

蜾赢蜂在产卵前,先用湿黏土做成一个个小“瓶子”,然后在每个“瓶子”里产一枚卵。产完卵后,蜾赢蜂就去抓活毛虫,每个“瓶子”里放一个,并把“瓶子”的口封起来,不让毛虫逃掉。这样,等幼蜂孵化出来后,就可以享用妈妈给它们准备的第一顿美餐。

区别虫子与昆虫要看各自的身体特点吗?

我们通常以为所有的虫子都是昆虫,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要想弄清楚虫子是不是昆虫,要从它身体的特点来鉴别。所有的昆虫的身体都分成头、胸、腹3部分,胸上还要长出3对脚,这是昆虫最主要的特征。蜘蛛和蜈蚣不是昆虫,因为蜘蛛的身体只分成两部分,而且有4对脚;蜈蚣的身体分成头部和躯干部,有那么多数也数不清的脚,当然也不是昆虫。

大多数昆虫成虫的头部长着1对触角,这对触角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方面的功能,如蝴蝶和寄生蜂的触须能感觉味道,雄蚊的触须能感觉声音,蚂蚁和蜜蜂碰触须互相表达意思。不同种类昆虫的触须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昆虫的头上除了单眼之外,还长着1对复眼。

除了少数几种昆虫没有翅,大多数昆虫都有两对翅。一般甲虫的前翅变成硬硬的角质,不能用于飞翔,只可以用来保护后翅和腹部。也有的昆虫后翅退化了,只剩下前翅,像蚊子和苍蝇就是这样。不同昆虫的翅长得各异,蜻蜓的翅是透明的,蛾和蝶的翅上覆盖着带花纹的鳞片。

[我还想知道]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大而多种多样的动物,至今科学家已为上百万种的昆虫命名。一些科学家相信,可能尚有1000多万种的昆虫还有待于鉴别。

最大的昆虫之一是南美洲长角甲虫,它能长到15厘米,还有竹节虫,虽然它又瘦又薄,但能长到36厘米长。

昆虫的触须因种类不同而用途各异吗?

昆虫的头上都有成对的触须,也叫做触角,是由长在头上的脚演变成的。

昆虫的触须用处可大了,是昆虫主要的感觉器官。触角作为昆虫的“雷达”,能帮助它们辨别食物的味道,辨别方向,甚至探测声音。

不同种类昆虫的触须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蝴蝶和寄生蜂的触须能感觉味道,雄蚊的触须感觉声音,水生昆虫用触须来固定气泡供呼吸用,蜜蜂通过碰触须来互相表达意思。

一般说来,夜间活动或生活在阴暗地方的昆虫,像合斯和蟑螂,在黑暗中眼睛不管用,就都有细长而发达的触须;白天活动的昆虫,像苍蝇和蜻蜓,主要靠视觉活动,触须的作用不大,所以它们的触须又短又小。由触须的大小,还能猜出昆虫的生活习性呢。

[我还想知道]

一些雄蛾长着大大的羽状触角,能闻出5公里外的雌蛾。

雄蛾身上长着细小的毛,气味通过毛散发出去。信息素在微风中飘散,雌蛾就会闻到。

蜻蜓的多只眼睛统称为复眼吗?

一只蜻蜓,一天之内能吃掉约百只苍蝇和蚊子之类的昆虫,这可要归功于它的眼睛。

昆虫的眼睛是由许多只小眼构成的,少的有几十只,多的能达到几万只。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小部分,好多只小眼睛合起来,才能看到物体的全部。我们把这种眼睛叫做复眼。复眼的视力都不太好,一般只能看清1~2米范围内的东西,不过,小眼的数量越多,视力就越好。

蜻蜓的复眼特别大,整个头部差不多都让那两只凸出来的大眼睛给占满了,细看起来有点儿像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蜻蜓的大眼睛是由10000~28000只小眼构成的,这在昆虫中是最多的,所以它的视力也最好,能看清5~6米远的东西。加上蜻蜓的眼睛对移动的物体特别敏感,可以根据小飞虫从一个小眼移到另一个小眼的方向和时间来确定猎物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我还想知道]

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轮廓,蜻蜓用不了0.01秒就能看清楚了。再加上它的复眼可以随颈部上下左右灵活转动,蜻蜓捕捉起猎物来就轻而易举了。

小蜻蜓刚出生时,是生活在水里的,我们把小蜻蜓叫做若虫。若虫不会飞,它们在水塘或溪流中游来游去,要经过一两年后才能长成会飞的大蜻蜓。

蚂蚁追随蚜虫是想吃它们的粪便吗?

蚂蚁也许是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昆虫。仅在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它们加起来的总重量超过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所有动物。它们食物的来源也丰富多样,就连蚜虫的粪便也是它们的美餐。蚜虫是一种害虫,它们危害庄稼、蔬菜和花卉。蚜虫虽然只有芝麻粒那么大,但是它们的嘴像针一样锐利,可以刺进植物的嫩芽、叶子和嫩茎里,吸取植物的汁液,使植物变黄乃致枯死。蚜虫边吃边拉,因为蚜虫需要的只是蛋白质等养料,将不需要的糖分都排出体外,所以它们的粪便里含有很多糖分,叫做“蜜露”。

蚂蚁最喜欢含糖分多的食物,所以只要有蚜虫,它们就一定会跑过去。蚂蚁不停地用触角拍拍这个蚜虫,摸摸那个蚜虫,等蚜虫抬起屁股排出一滴亮晶晶的蜜露来,蚂蚁就立即把蜜露舔得一干二净。有人说蚜虫是蚂蚁的“奶牛”,这个说法一点儿也不过分。而蚂蚁对放牧这些奶牛也确实很负责任。遇到其他昆虫如瓢虫、草岭的成虫和幼虫来捕食蚜虫时,蚂蚁都会和它们战斗,赶走入侵者,保护它们的“奶牛”。

另外,每到冬天,蚂蚁都把一些种类的蚜虫搬进蚁穴里过冬;春天来了,它们又把这些蚜虫搬到植物上寄生。有时蚂蚁还在植物根部打洞,和蚜虫在里面共同生活。

[我还想知道]

有些蚂蚁自己种植作物来确保有充足的食物。中美洲的削叶蚁咬下叶子的一部分并运回到地下巢穴固定小室中。在那里,叶子被削叶蚁彻底地咀嚼和反刍后就形成生长真菌的理想肥料,一旦真菌生长后,群体成员就以它们为食。

北美洲的蜜罐蚁中的工蚁,可以用腹部贮存花蜜,在干燥的季节里,供其他蚂蚁进食。

白蚁和蚂蚁因形态结构不同而非同类吗?

乍一看,白蚁和蚂蚁很相似,其实白蚁和蚂蚁根本不是同一类的昆虫。蚂蚁只有7000多万年的历史,是比较高级的昆虫,它们是蜜蜂的亲戚,有腰部和长的对称的触角,后来放弃了在空中飞翔的生活,转移到泥土中挖掘地道生活。白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低等昆虫,是从类似蟑螂的生物进化而来的,有25000多万年的历史。白蚁是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它们没有蛹期,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就变为成虫,而蚂蚁必须先变成蛹,然后才能变为成虫。

虽然白蚁也是群居在一起过社会性生活的昆虫,但是,如果你深入到白蚁和蚂蚁的巢穴里分别去看,就会明白:白蚁和蚂蚁不是同类。

成虫:白蚁的触角是串珠形的,与蚂蚁的触角很不一样;白蚁的前后翅大小差不多,蚂蚁前翅大后翅小;白蚁腹部各节粗细差不多,蚂蚁的腰很细。

白蚁蚁王与蚁后共同建立白蚁王国,一生伴随蚁后生活;蚂蚁的蚁王与蚁后“飞行结婚”落地后即会死去。

白蚁蚁后的体型十分庞大,简直是一架产卵机器,它要和蚁王生活在一起才能产卵;蚂蚁蚁后体型不那么大,也不需要和蚁王生活在一起。

白蚁的工蚁和蚂蚁的工蚁一样,负责蚁巢里几乎所有的工作,但是白蚁的工蚁有雌也有雄,蚂蚁的工蚁全是雌蚁。

[我还想知道]

蚂蚁可以通过吐出腐蚀性的蚁酸自卫。

白蚁用各种各样的武器自卫:有的长有巨颚;有的用长鼻子向敌人喷射毒液;有的喷射速凝胶把敌人黏住。

蚂蚁之间靠触角进行交谈吗?

蚂蚁被称为社会性动物。它们也是一个小“社会”,分成无数的“家庭”,由蚁后、雄蚁、工蚁、兵蚁组成一个团体,分工协作,共同生活,可它们没有发音器官。那么它们之间怎么交流呢?

原来,蚂蚁是靠“气味语言”传递信息的。蚂蚁如果找到食物,在回家的路上,它会从自己腹部末端分泌出一种物质,其他蚂蚁嗅到这种物质的气味,就会顺着这条路去寻找和搬运食物。

蚂蚁的头上有一对触角,这对触角不但是感觉器官,而且还是十分灵敏的嗅觉器官。触角上面有好多微小的小孔,小孔里有非常灵敏的嗅觉细胞。蚂蚁们碰到一起时,总要用这两根触角碰一碰,气味传递过去,消息也就被传达了。

在蚂蚁王国的日常生活中,照顾蚁卵、分配食物、饲养幼蚁,都离不开触角表达的语言交流信息。

更有趣的是蚂蚁死亡之后也要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告诉伙伴们它已经死了,伙伴就把它拖走。如果把这种气味涂在活蚂蚁身上,那么伙伴们也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它拖出去活埋掉。

[我还想知道]

蚂蚁辨别气味的本领较强,一旦出去活动,它们能根据气味辨认出同伴。如果工作中发现队伍里有其他“家族”的成员,它们便咬杀,并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蚂蚁的足趾上长有刺,可以增加摩擦力,趾下长着吸盘,有吸附作用,加上体重又轻,所以它们可以在玻璃上爬行。

蜜蜂是靠工蜂侦察而知道哪里有花蜜的吗?

在蜜蜂王国里,有一只蜂王,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还有少数雄蜂,其他的都是工蜂。工蜂的工作最辛苦,它们负责采蜜、侦察、清理蜂箱、照顾和喂养幼蜂等工作。

春暖花开,负责侦察工作的工蜂就每天忙碌着寻找蜜源。蜜蜂的头上有一对触角,能嗅出各种花的不同香味。它们还长着3只单眼和2只复眼,单眼能看近处的东西,复眼由4000多只小眼组成,像望远镜一样,能看到远处的花朵,还能区别花的颜色。工蜂找到蜜源后,只吸上一点儿花蜜,采上一点儿花粉,就急急忙忙地飞回蜂箱报信去了。蜜蜂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能用舞蹈传递信息。工蜂如果跳圆圈舞,表示蜜源离得比较近;如果跳“8”字舞,表示蜜源离得比较远。跳舞时头向上,表示蜜源朝着太阳的方向;头向下,表明蜜源是背着太阳的方向。另外,舞跳得越快,表示距离越近。距离有多远,用飞舞圈数多少表示,几十米、几百米或几千米,都有固定的圈数。其他工蜂得到可靠的情报后,便都跟着采蜜去了。

[我还想知道]

蜜蜂在野外总是住在树洞或岩石缝里。养蜂人则给蜜蜂提供了舒适的住处——让蜜蜂住到蜂箱里。

蜜蜂是根据环境的特点、天空中太阳的位置和体内的生物钟来识路的。

蜜蜂螫过人后会因失去毒针和内脏死去吗?

蜜蜂的尾端有一根针,这根针连着身体里的毒腺,所以它是“毒针”。毒针是蜜蜂在自然界中生存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遇到敌人侵害时,蜜蜂就会把毒针刺入敌人身体,然后放出毒液毒倒敌人,脱险。

有时你无意打死一只蜜蜂,会有一群蜜蜂飞来蜇你,这是蜜蜂在报复你。还有时你并没有惹它,但是却被它蜇了,那是因为,它错以为你要伤害它,所以蜇了你。

实际上蜜蜂是不会轻易地用毒针蜇人的,因为一旦蜇了人,它就会很快死去。原因是蜜蜂的毒针尖端长有几个倒刺,扎进人的皮肤以后,就拔不出来了,这样当蜜蜂蜇了人飞走时,会把毒针和一部分内脏留下来,没有了内脏和毒针,蜜蜂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过不多久就会死去。

[我还想知道]

蜜蜂中的工蜂负责采蜜,工蜂的身体带有电,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另外工蜂还能根据太阳的方位判断方向。

知了的名字叫“蝉”,常在树上鸣叫。不同种类的知了,有各自固定的鸣叫时间,有的在傍晚和黎明时鸣叫,有的在炎热的中午鸣叫。

雌蚊子叮人是为产卵吗?

提起蚊子,没有谁不反感,一到夏天晚上它们嗡嗡地飞来飞去,你一不小心,就被它们叮上一口。

其实,只有雌蚊才会叮人。雌蚊叮人的主要目的是吸食血液,补充体内的营养,这样产下的卵才能发育成熟。雌蚊的寿命很短,大约只有两个月,但在两个月中,它要产5次卵。因此它要靠吸食人和动物的血为生。雌蚊一次吸吮的血液大约是自己体重的两倍,贪婪的雌蚊吸过几次血,肚子胀大得连飞行都变得很困难,这时再跑到脏水中去产卵。没有吸到血的雌蚊子,通常是不会产卵的。

雄蚊因为没有产卵的任务,所以用不着吸血,而且,雄蚊的口器不发达,刺不进人的皮肤里去,只能靠吸取植物和水果的汁液过活,有时也吸花蜜或露水。

[我还想知道]

蚊子的卵产在水中,叫孑孓,孑孓蜕4次皮,变成蛹,生活在水面。

雌蚊子在产卵前吸血,可传播疟疾,人们曾用化学喷剂来灭蚊,但蚊子将最终对这些化学品产生抗体,无法消灭。另外一些灭蚊的方法有,向水面喷射油,使其幼虫无法呼吸,或引入鱼类吞食幼体。

蝇虎是靠着敏锐的视力捕获猎物吗?

我们知道结网是蜘蛛的拿手戏,可也有很多蜘蛛不会结网,常在墙角和玻璃窗上捕虫的蝇虎就是不会结网的蜘蛛,但它们另有一套狩猎的本事。

蝇虎长着两只圆滚滚的大眼睛,是蜘蛛中视力非常敏锐的一种,能看到10~20厘米以外的猎物。它们经常睁大着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一发现猎物,便悄悄地向前靠近,趁着猎物还没有发觉时,瞄准目标猛地一扑,跳到猎物的身上,并向飞虫身体内注入消化液,将其软化。然后,蝇虎就会像喝饮料似的将猎物吸吮到肚里。

蝇虎的体型不大,身长不到2厘米,一般以苍蝇和蝗虫一类的昆虫为食。它们白天活动,喜欢呆在有阳光的地方,到了晚上就钻进树皮下或石头下面的巢里。蝇虎虽然不会结网,但是也会吐丝,尾部有一条拉丝,是它们的生命线。碰到危险时,可以利用这条拉丝,从容地滑入草丛中,逃避开敌人的追击。

[我还想知道]

长脚蜘蛛是徘徊性蜘蛛中体型最大的,最喜欢吃蟑螂。

花蜘蛛是最常见的蜂蛛,专门躲在花上等待猎物上门。

蜈蚣号称五毒之首是针对小昆虫而言的吗?

蜈蚣排在蛇、蝎、壁虎和蟾蜍之首,是针对小昆虫而言的。蜈蚣又叫“百足”虫,大的约15厘米长,躯体上长了许多条腿。原来蜈蚣的躯干部分有22个节,每节有一对附肢,实际上它的脚是44只。在进化过程中,它的第一对附足变成了一对毒颚,也叫颚足。这个颚足是口器的一部分,上面有利爪和毒腺,这就是蜈蚣捕杀昆虫和蜇人的武器。

蜈蚣主要吃蚯蚓、苍蝇、蚊子、毛虫、蜂蝓等。它所具有的毒性,对于这些小昆虫来说是致命的。一条蚯蚓被它咬住后很快死去;一只昆虫被它的颚足一刺,立刻毙命。巨型蜈蚣是更可怕的猎食者,它的两条长独须寻找到猎物后,迅速将颚足插入猎物体内并注射毒液,接着将猎物咬碎,一块块送入口中。

[我还想知道]

鸡是五毒的天敌。因为鸡的体内有一种分解毒素的物质。

蟾蜍在吞咽食物时,常眨动眼睛,眼球向下挤,压迫食物从咽喉下去。

人们习惯上把蜈蚣称为“百脚”。世界上最大的蜈蚣是生活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的大蜈蚣,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

蝴蝶不停地穿梭于花朵之间是为了采集花蜜吃饱肚子吗?

全世界大约有15000种蝴蝶,光在我国的台湾省就有400多种。

蝴蝶对人类无害,它是大自然生态循环的成员,除了为人类带来五彩缤纷的视觉美感以外,它还是植物授粉的功臣之一。

五彩缤纷的蝴蝶在美丽的鲜花中飞来飞去,它是喜欢这艳丽纷芳的花朵吗?是想与花比一比到底谁最漂亮吗?都不是,它们每天不停地穿梭于花朵之间是为了采集花蜜吃饱肚子。

花蜜是蝴蝶最喜爱的食物。它的嘴是一条长长的管子,不用的时候卷起来,吃花蜜的时候伸展开来,将管子一直伸到花蕊底部贮存花蜜的地方。

蝴蝶在采集花蜜的时候,也起到了传授花粉的作用,对花的繁育生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还想知道]

在起飞之前,蝴蝶必须得使自己暖和起来。日间飞行者晒太阳,夜间飞行者则振动翅膀,使飞行肌肉变暖。

小苎麻赤蛱蝶是世界上最强壮的蝴蝶,它能在1000公里的高空飞行。

孔雀蛱蝶冬眠时身体倒挂,并能6个月不吃不动,直到春天来临。

蚕在做茧时是利用贮存的养分活着吗?

养过蚕的小朋友都知道,蚕宝宝一出世,就得喂它桑叶。它们的胃口很大,又特别贪吃,一天到晚总是在吃啊吃啊,一边吃一边排泄粪便。等蚕宝宝长到一定大小以后,就开始蜕皮。蜕皮后身子大了,吃的叶子就更多了。就这样,过一段时间蚕就蜕掉一层皮,直到吐丝结茧。

有的小朋友会担心,蚕宝宝吃进那么多叶子,会不会被撑坏呢?不会的。原来吃进去的叶子在蚕的身体里经过消化、吸收、转变以后,能迅速变为有用的东西。一部分原料供给蚕宝宝长成身体各种组织;一部分原料转化为蚕宝宝生长发育中所需要的能量;另一部分物质经过同化作用之后,能够贮存起来,留作以后应用。蚕宝宝一旦开始吐丝结茧,就不再吃东西了,身体内部组织也要发生变化。这样,从前所贮存的养分会被利用,所以蚕在做茧时,不吃东西也能照常工作。

[我还想知道]

沼泽蜘蛛喜欢钓鱼。它们把足伸进水里当诱饵。当小鱼来咬它的足时,沼泽蜘蛛就一把将小鱼抓住。

胡蜂的窝是用纸做的,它们从植物和旧木头上采集碎片,经过咀嚼,变成了纸浆,然后,胡蜂把纸浆一层层铺起来,做成一个舒适的窝。

蜘蛛在河两岸架桥是为了捕捉昆虫吗?

当小朋友们看到在小河两岸的树之间架着一道蜘蛛网时,一定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同时也会问,蜘蛛是怎么架通这架索桥的?

蜘蛛吐丝和蚕差不多,刚吐出来的是黏液,一遇空气,立即变为丝了。

蜘蛛架桥的方法是:吐出足够长的丝,让风吹得飘呀飘到对岸树上。蜘蛛在这边用足试探,若发现拉不动了,就说明丝已挂在对面,只要有一根丝挂上,蜘蛛就能爬上去来回奔跑吐丝,拉出主干丝,然后结成网。

蜘蛛架桥不是为了过河,而是用来捕捉河面上飞行的小昆虫,以作美食。

[我还想知道]

蜘蛛交配以后,雄蜘蛛会被雌蜘蛛无情地吃掉。

不同家族的蜘蛛织造网的形状各不相同,可能像被单样的、漏斗形的,或不规则形状的,然而,人们最熟悉的还是由球蜘蛛编织的螺旋形的网。虽然许多蜘蛛都是在老的网被损坏之后才去编织新的网,可是球蜘蛛能每夜都织一个新网,而且把老的网吃掉,让蛋白质重新回到体内继续循环。

苍蝇在窗玻璃上爬行是因为脚上能分泌黏液吗?

玻璃是非常光滑的,窗玻璃又是垂直的,很多小动物都无法在上面行走,但苍蝇能在上面自如地爬来爬去,怎么也不会掉下来。

苍蝇有6只脚,一只脚上长有两只爪,爪底有细毛遮闭的爪垫盘。苍蝇在玻璃上走动时,毛尖上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很强的黏附力。另外,苍蝇的爪垫是边沿高中间凹下去的,很像中空的橡皮杯,可以吸在玻璃上。

苍蝇的脚多,合在一起,黏附力就更强,即使把玻璃倒过来,它也不会掉下来的。

苍蝇体内能分泌一种“抗菌活性蛋白”,能将吃进去的一部分病菌杀死,而另一部分病菌则排出体外。所以,苍蝇吃了有病菌的脏东西,自己不会生病,却把病菌传播给人类,因此苍蝇是大大的害虫。

[我还想知道]

有一种蝇叫常怯寄蝇,它比家蝇大,黑色、多毛。它生活在菜地里,能帮我们消灭蔬菜的敌人大青虫——它把卵产在大青虫体内,这些卵变成幼虫后就吃大青虫肚子里的东西。等它们长大了,从里面钻出来,大青虫也就死了。

蝇类没有用于吃肉体食物的下腭,但它们的嘴特别适于吸食花蜜、血、活的生物组织或腐烂的器官组织等液体食物。雌蝇能够用嘴刺入猎物的皮肤然后吸血,反吐丽蝇等蝇类能在肉上分泌出消化液并用它们特殊的舐吸式口器吸入已部分消化的食物。

蝉唱歌不用嘴而是用肌肉颤动鼓膜吗?

蝉分雌雄,只有雄蝉才会唱歌。

雄蝉唱歌跟人完全不一样。人是嘴巴大张靠声带发声的,雄蝉没有声带,但腹部两侧生着两个“风琴”箱。“风琴”箱的孔上有薄薄的盖片,孔内有两片褶膜和一个音响板及通风管。雄蝉只要用肌肉颤动鼓膜,振动空气,发出的颤音在褶膜里扩大,然后从音板上弹回,音量就变大了。孔穴上的盖片可以自由活动,用开闭的程度来调节音调高低。

酷夏的晚上,蝉在树上“吱吱”地叫着,如果这时你去攻击它,往往会有一股污水从树叶丛中洒下来,那是蝉的尿。蝉的食物,主要是树的汁液。蝉的嘴像一只硬管,它把嘴插入树干,一天到晚地吮吸汁液,把大量营养和水分吸到体内,使充满水分的身体很笨重。如果这时受到攻击,它会急切地想飞走,为了减轻体重,好轻松地飞起来,只得把体内的液体排泄掉。蝉排泄与其他昆虫不一样,它的粪便都贮存在直肠囊里,紧急时随时都能把屎尿排出体外。

[我还想知道]

蝉被捕住时会发出警报声,别的蝉接到信息后就自动地逃跑了。

蝉的成虫生命很短暂,只有10多天。因此雄蝉才拼命地鸣叫,招引雌蝉过来,与之交配,以便生儿育女。

瓢虫可大量吃掉棉蚜而被称为“棉田卫士”吗?

瓢虫长得很好看:圆圆的瓢壳,壳上有红黄色的花纹,上面还布满了许多黑星星。

瓢虫种类很多,人们一般以壳上星的多少来划分。十星瓢虫和二十八星瓢虫为害虫,吃马铃薯和茄子。其他大部分则为益虫。

攻星瓢虫、龟纹瓢虫、十三星瓢虫、异色瓢虫、两小星瓢虫等,都是“棉田卫士”。这些瓢虫每天要吃掉几十到几百个棉蚜,幼虫期可吃1100多个棉蚜,成虫期可吃5800多个棉蚜。姬赤星瓢虫喜欢在果园里捕食介壳虫,它一生可消灭900多棵树上的害虫。麦蚜也是瓢虫的好食物。

瓢虫繁殖得很快,一只瓢虫一年生的子孙数以万计。瓢虫因长得好看,人们又叫它“花大姐”。

[我还想知道]

椿象也叫放屁虫,它身上长有“喷雾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喷出一股液体。这些液体沾在人的皮肤上,皮肤会感到又辣又痛。放屁虫在喷射液体时,还会发出一种尖锐的哒哒声,仿佛一支微型冲锋枪在发射。

金龟子在起飞前,总要扇动触须,这是它们在探测风向。

瓢虫一旦被敌人逮住时,就会吐出一种黄色的汁水,这是一种气味很难闻的汁水,会把其他昆虫和小鸟吓跑。

萤火虫发光是它体内有荧火素和荧光酶吗?

萤火虫在昆虫学上属于鞘翅目一类,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当它还是卵的时候就能发光,只不过这时发出的光很弱。在幼虫和成虫的尾部有发光器,外面包着一层薄而透明的膜,我们看到的萤光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萤火虫发出的光不产生热量,是一种冷光。

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呢?原来萤火虫体内有荧光素和荧光酶两种物质。荧光素和氧气结合后就会产生光,但荧光素和氧气的反应需要得到荧光酶的帮助,它能够加速化学反应,但它本身并不参加反应。

另外,科学家们也没有彻底弄清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有人认为,它是用光来威胁敌人,使敌人不敢接近它。也有人认为,萤火虫发光并没有任何目的。萤光也许只是它体内物质进行化学反应时的一种副产品而已。

[我还想知道]

有人认为,萤火虫发光是在发信号,以吸引异性前来交配,因此雌性萤火虫发出的光就要比雄性的明亮。

还有人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把别的萤火虫或昆虫吸引过来,然后吃掉。

益虫和害虫的划分是要看对人的衣食住行有无害处吗?

自然界的昆虫共有100多万种。它们是呼吸空气的动物,有6条带关节的腿和一副在体外很硬的骨骼,躯干分成三个部分:头、胸部和腹部。头部长有一对触角和一张适合于吃特殊食物的专门的嘴巴,胸部长着腿和翅膀,腹部里有肠和生殖器官。昆虫属于被称为节肢动物的群系,它不包括蜘蛛、蜈蚣和蟹在内。

昆虫有益虫也有害虫。昆虫益、害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对人的衣食住行有益,我们就叫它益虫,像可以传粉的蜜蜂,可以吐丝的蚕,能捕食蚊、苍蝇的蜘蛛、蜻蜓等。

如果对人的衣食住行有害,我们就叫它害虫,像毁坏庄稼的虫子,传播疾病的蚊子、苍蝇等。害虫的特点是种类少、数量多、繁殖能力强,它们的害处就是破坏了生态平衡。但也有些昆虫对人类有益也有害,对于这些我们是无法明确划分益或者是害的。

[我还想知道]

蜘蛛不是昆虫。因为昆虫只有三对足,而蜘蛛有四对足;昆虫的身体分三部分,而蜘蛛的身体只有两部分,因为蜘蛛的头和胸合为一部分了。

蜘蛛有八只眼睛。不过,它们的眼睛都是近视眼。

鱼类跑到陆地上是鳍进化成脚的缘故吗?

海洋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在3.5亿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鱼类。那时,刚出现不久的植物大都生长在水边。它们的叶子落到水里腐烂发臭时,就会消耗掉水里大量的氧气,鱼类因此而经常感到呼吸困难。不仅如此,由于当时的气候特别干旱,很多池塘和河流到了旱季水会干涸。鱼类没有水就死掉了。但是,也有一些有“特异功能”的鱼,比如泥鳅和几种鲶鱼能用肠子呼吸,肺鱼有像肺一样的鳔,总鳍鱼类也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当水里严重缺氧或干涸的时候,这些鱼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于是便爬到陆地上来。这时它们才发现光有能呼吸空气的本领还不行,在陆地上行走可比在水里游泳难多了。它们只好用自己的胸鳍和腹鳍充作四肢,艰难地移动着。这中间的总鳍鱼有天生的优势:它们偶鳍上的肌肉极其发达,支撑起身体不太费劲;鳍里的骨骼分节,便于运动。总鳍鱼在不断地爬行中使鳍里的骨骼变得粗大有力,越长越像脚,而且还长出了趾;骨架变得更结实;肺也更好用了,就变成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两栖类。最早的两栖类是鱼石螈。

[我还想知道]

所有两栖动物都是“冷血”的,也就是说它们的体温能随环境而改变。

每到春天,许多两栖类动物都从它们冬眠地迁移到至少5千米远的池塘、小溪去繁殖。为了寻路,它们通常会借助于熟悉的界标、气味,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

鱼产很多卵是为了延续后代吗?

一条鲑鱼能产3000粒卵,多得用双手都捧不过来,可是它在鱼类中还算产卵很少的。

鱼类产这么多卵为的是能延续后代不绝种。鱼类中只有极少数是胎生的,即由大鱼直接生出小鱼来,生出的小鱼虽然数量不多,比如故唇鲨,一次只能生10多条小鱼,但是能存活下来的多。卵生的鱼就不同了,它们绝大多数都不懂得护卵,都是产完卵就走了。由于没有父母的保护,卵存活下来是困难的,即便孵出了小鱼,也会遭到很多危险,所以这么多卵没有多少能长成大鱼。拿“产卵大王”翻车鱼来说吧,虽然雌鱼产下约3亿枚卵,便好多卵会被其他鱼吞食掉。孵化成小鱼的,在惊涛骇浪的茫茫大海中,到处都是敌人,能活下来的也聊聊无几。加上翻车鱼行动迟缓,只是在海面上随波随浪地漂来漂去,自卫能力差,在海洋中很难生存下来。连各国的自然博物馆都不容易弄到翻车鱼的标本呢!

[我还想知道]

翻车鱼的模样很滑稽,整个身体看起来没有后半部,只有头部,像被谁砍去一刀。

电鳐具有巨大的、能产生电力的器官。它们位于头部的两侧,能够放出200瓦的电力,足以击晕猎物和吓退捕食者。

鱼类听声音要靠内耳和侧线吗?

鱼没有猫和狗那样明显的耳朵,可它能听到声音,你说奇怪不?

原来鱼的耳朵藏在头骨里。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而鱼只有内耳,里面有一块叫耳石的骨头。耳石除了有听声音的用途外,还可以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尽管鱼耳朵的构造十分简单,但由于水中的声音不像地面上那么嘈杂,鱼还是能敏锐地听到从水中各处传来的声音。

鱼类除了耳朵外,还有一个能感觉到振动和声音的器官叫侧线。它是鱼身体两侧的那一排小孔,由脑后方一直延伸到尾部。侧线的小孔里有感觉神经,如果有其他生物游过来,水会发生振动,感觉神经就将振动的信息立刻传给大脑,鱼就知道了水里的动静。侧线对水流和水压的变化也非常敏感,所以鱼即使在乱石中穿梭,也不会有丝毫损伤。侧线还能感觉到鱼耳听不到的一些声音。鱼听远处的声音利用内耳,听近处的声音时就使用侧线。

[我还想知道]

海豚和鲸不是用眼睛,而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它们在运动时,会不断地发出声音。声音在水中传播,当遇到某一固态物体时,会反射回来。通过这回声,海豚和鲸就可以知道前方有没有东西存在。

射水鱼是水中的神射手。当它发现有小昆虫落在靠近水面的植物上时,它就射出一束水柱,击中昆虫,昆虫落到水面上,射水鱼就可以饱尝美味了。

鱼身上有鳞是为了保护身体吗?

几乎所有的鱼都有鳞。鱼鳞很像古代士兵身上披的铠甲,可以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鱼在游动时,因为有鳞,即使碰到石块的棱角上也不会造成多大伤害。

除了鱼鳞能起保护作用之外,鱼的皮肤上有一种黏液细胞,这种细胞很小,用显微镜才能看到。黏液细胞能不断分泌黏液。这些黏液布满全身之后,可以减少鱼的身体在水中的摩擦,使鱼游得更方便、敏捷,同时也可以保护它不受寄生物、霉菌、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侵害。

[我还想知道]

鱼类的鳞片有4种基本类型。多数硬骨鱼的鳞片是骨鳞,一部分重叠,呈覆瓦状排列在表皮下面。鲨鱼类的鳞片是盾鳞,它们像牙齿状结构嵌在皮肤里。控棘鱼类有4层齿鳞而长吻硬鳞鱼长有钻石状的硬磷。像鲶鱼等一些鱼根本就没有鳞。

鱼类主要有3种类型:硬骨类、软骨类、无腭类。

鱼鳍的作用是配合身体运动吗?

鱼要靠着几种鳍的配合,才能进退自如,随心所欲地游来游去。鱼鳍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

背鳍和臀鳍起平衡作用。胸鳍可以帮助变换方向,起刹车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游泳。腹鳍用来帮助胸鳍起制动作用。鱼游泳时左右摆动身体,拉紧体侧肌肉做S形运动,拨水向后使身体向前运动。尾鳍的作用就是配合身体的运动,提供向前的推动力。

为了逃脱捕食者,飞鱼能飞快地摆动尾鳍而游出水面,然后利用胸鳍在高达50米的波浪上滑翔。

[我还想知道]

所有的鱼都靠推动水来游泳,但它们用的方法不同。鲨鱼或狗鲨游动时,它们靠弯曲的脊椎骨来摆动水。

海马没有尾鳍,靠摆动背上的鳍来游泳。

鱼鳔的作用是使鱼自由上浮和下沉吗?

鱼鳔连在消化管的后面,是个细长的葫芦状气囊,里面装有的空气与喉咙相通。鱼鳔壁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自由伸缩,变大变小。鱼鳔收缩,里面的空气减少,鱼的比重加大,鱼就向下沉;相反,鱼鳔膨胀,里面的空气增多,鱼的比重变小,鱼就向上浮。

有一种很古老的肺鱼,现在只有在澳大利亚、南美洲和非洲才能见到它们。肺鱼的鳔很发达,壁上布满了毛细血管,能够像肺一样用来呼吸,所以人们才给了它们“肺鱼”的美称。当肺鱼居住的池塘在旱季干涸时,它会钻进泥土中度过炎热的夏天,当雨季到来时池塘充满了水,肺鱼又重新回到水里生活。

[我还想知道]

非洲肺鱼有很发达的肺部,没有水时可以呼吸空气。它的鳍能像脚一样支撑着身体。

鲨鱼身体里没有防止鱼体下沉的鳔。鲨鱼是靠巨大的胸鳍产生浮力,这也有助于削弱尾鳍上叶产生下沉的力。其他部位,如轻的软骨骨架和巨大的油脂肝脏都有助于增加浮力。

鱼在水里呼吸是利用腮吗?

鱼同我们人类一样,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离开氧气便无法生存。人类用肺呼吸,而鱼用鳃呼吸。

鱼生活在水里,我们只见它们在水中悠闲地游来游去,不时地张开嘴喝几口水,并没有跑到水面上来呼吸空气,那它们是怎样吸取氧气的呢?原来鱼的鳃里面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鱼在水中张大嘴巴并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呼吸。原来不仅空气中有氧气,水里也溶解有氧气。水从鱼嘴里进去后没进到肚子里,而是经过鳃又流出去。水流过鳃的时候,水里的氧气进到毛细血管里,顺着血管流到全身各个部位;身体内的二氧化碳也是顺着血管排出体外的。鱼就是这样靠着鳃在水中不停地呼吸而生存。

鱼的腮只能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不能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因此大多数鱼离开水就会因缺氧而憋死。当然,也有些鱼有“特异功能”,它们除了鳃以外,还有能直接呼吸空气的器官,它们后来进化为两栖动物。

[我还想知道]

跳跳鱼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泥地上。当它们在陆地上时,它们能够在嘴和鳃中保持一定的水分,进行呼吸。

生活在欧洲的鳝鱼,在陆地上时,可以通过皮肤进行呼吸。

飞鱼的“飞”其实是滑翔吗?

小朋友肯定听说过有一种会飞的鱼——飞鱼。它们在海洋中遇到凶猛的金枪鱼和箭鱼追捕时,就会奋力跳出水面,“飞”向空中,逃避敌害。

其实,飞鱼并不会飞,它是像滑翔机一样在空中滑翔。飞鱼在滑翔之前要高速游泳,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两侧,尾鳍剧烈摆动,使身体跃出水面。一离开水面,飞鱼的两个特别大的胸鳍就像鸟的翅膀一样展开,在空中迎着气流向前滑翔,能滑行100多米。飞鱼落下时,是尾巴先入水,如果需要继续起飞,就在身体没全入水之前,拼命用尾巴打水,得以重新跃出水面。这样,飞鱼就可以连续滑翔了。

所以说飞鱼并不是真的飞,而是滑翔,它滑翔的速度和距离都与风有很大关系。

[我还想知道]

鳐鱼通过拍打像翅膀一样宽广的胸鳍在海水中“飞翔”。

扁鲨巨大的胸鳍使它飞起来像鳐,但它游动起来却是像鲨鱼一样摆动尾鳍推动自己向前。

小海马是海马爸爸生养的吗?

许多人因经常看到小海马从海马爸爸的肚子里钻出来,就误认为小海马是海马爸爸生的呢。

其实海马繁殖后代的方式很奇特,海马爸爸腹部有个皮口袋,海马妈妈把卵产在这个皮口袋里。卵受精后,经过40~50天,就孵出小海马来。刚生出来的小海马只有2厘米,等它们长成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爸爸的“育儿袋”开始新的生活。小海马在爸爸的皮口袋里十分安全,不用担心凶恶“敌人”的袭击。

海马的头像马,尾巴像大象的鼻子,背鳍像漂亮的扇子,它们游泳时,身体直立,用扇子一样的背鳍划水前进,速度不快,有时也靠尾部一屈一伸地弹跳着前进。海马休息时,经常将尾巴缠绕在海藻上。当小虾等撞上来时,就会被它们毫不客气地吞下去。

[我还想知道]

当雄海马肚囊中的受精卵准备孵化时,雄海马的身体便开始痉挛,然后孵化出的幼仔会“砰”地一声冲出袋囊,一批5个左右。

雌丽丽鱼会把卵和幼仔含在嘴里或咽喉处,让它们在那里获取含氧丰富的水。它们偶尔也会将幼仔从嘴里吹出来,给自己和幼仔一个进食的机会。

鲫鱼将吸盘贴在鱼身或船底作“免费旅行家”吗?

在我国沿海一带,有一种鱼,它身体细长,圆柱形,头小,前半身扁平,背上有吸盘。当它要远游旅行时,就利用头上的吸盘将自己牢牢地贴附在鲨鱼、鲸、海豚或大海龟的身上,甚至还可以贴附在船底上,无论大鱼如何抖动身体,它都不会掉下来,因为鲫鱼吸盘有极强的吸附力,要拉下它,需要几十公斤的力量才行。

鲫鱼不光自己可以随大鱼四处观光游览,还可为渔民捕鱼提供线索。海上渔民常常用绳子拴在鱼尾部来捕鱼。当鲫鱼遇到其他鱼类时,便会箭似地游过去,把它吸住,渔民乘机迅速收绳子,一条被鲫鱼吸住的大鱼便成了渔民的战利品。

[我还想知道]

有些动物旅行的路程比较短。许多生活在滨海的小动物,像虫戚,每天旅行不到1米。它们随潮涨潮落觅食,涨潮时,虫戚随之移动;落潮时,它们又回到原来的起点。

鲸在一生中旅行的距离比其他任何动物都长。例如白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1.8万千米的旅行,历时3个月。

鲑鱼游回故乡是为了产卵吗?

大部分鱼儿都会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它们这样做是为了躲避严冬和干旱或为了繁殖后代。鲑鱼的洄游就是其中的一种。

鲑鱼是在北方的河流里孵化成小鱼的,我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产的大马哈鱼就是鲑鱼的一种。鲑鱼很小的时候就游向大海,等到它们长成大鱼,到了该产卵的时候,就一定要回到江河上游产卵。不论路途多么遥远,途中有多少瀑布和急流险滩,它们都拼命地往回游,一路上不吃,也不休,一定要到自己的出生地去繁殖下一代。

回到故乡后,鲑鱼快活极了,它们顾不上休息,立刻在河底选好一块有细沙和砾石的地方,准备产卵。雌鱼猛烈地扭动身体,用腹鳍和尾鳍将石头扫开,扒出一个坑来,在里面产卵,雄鱼注上精液,然后雌鱼还要用尾鳍把砂砾盖在卵上,守在旁边看护。由于鲑鱼一路上过度疲劳,一般等不到自己的小宝宝出世,它们的生命就结束了。

[我还想知道]

欧洲鳗鱼居住在北美和欧洲的河里,但它们并不在那里繁殖。它们旅行长达5000千米,到位于北大西洋西岸的马尾藻海的深水区去产卵。成长中的鳗鱼要花费约3年的时间游回到北美或欧洲的河里觅食。

生活在西伯利亚深水中的龙虾,迁徙时可以组成有50余种动物参加的队伍,然后敏捷地游过海底。

有些深海鱼会发光是由于具有发光器吗?

神话里都说海底有一座很美丽的“水晶宫”,实际上在很深很深的海里,阳光是照射不进去的,那里又寒冷又黑暗。但对众多种类的生物来说,却是它们的家园。大群大群不常见的、模样有点奇怪的生物,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四处游荡,游荡时还带盏“小灯笼”,也就是发光器。

在黑暗的环境里,“小灯笼”的光使深海鱼能辨认出同类,还可以引诱来其他的小鱼当食物。

鱼类的发光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鱼的皮肤里有能发光的细胞,会分泌一种含磷的黏液,磷和血液中的氧接触就发出光来。有些鱼的发光器构造还很复杂,发光细胞的外面包围着反光细胞和色素细胞层,发光器的上面和探照灯的结构差不多,有透镜状的结构,灯笼鱼的发光器就是这样的,因此能发出比较亮的光。

另一种发光器是里面有发光细菌,海底有一种不够10厘米长的光睑绸中讪就是借细菌的能力发光的。它的发光器在眼睛下方,里面有几亿个发光细菌,这些细菌把从鱼的血液中得到的能量变为荧光。奇妙的是光睑绸有一层黑色的膜,膜升上来就把发光器遮住,像手电筒的开关一样,能使光线消失,这样可以逃避大鱼的追捕。

[我还想知道]

按照海水深度,科学家将海洋分成几个不同区域,每一区域生活着适合在那一深度生存的不同生物群落。在深海区域,动物必须应付冰冷、黑暗。某些微光区域的动物每天夜里浮到海面寻食,白天又沉下去休息。

大西洋鱼类的血液中含有抗冻物质,使它们能够在0℃以下生存。

三棘刺鱼以善于筑巢而闻名吗?

三棘刺鱼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小型鱼,身长不超过10厘米,它们的背鳍和腹鳍都演变成长刺,鳞片也长成像骨头一样坚硬的鳞板,沿着侧线排成一列。三棘刺鱼以善长筑巢而著称于世。

春季是三棘刺鱼产卵的季节,它们从深水游到浅水有水草的地方。这时的雄刺鱼由青灰色变成深红色,它叼来水草的茎和叶,又叼来其他植物的碎屑,用自己身体里分泌出来的黏液,把它们胶黏在一起,做成圆形的巢,两端都有开口。为使做成的巢更坚固,雄刺鱼又用黏液在巢的里里外外反复涂抹,这才算满意。

巢做好之后,雄刺鱼请来自己的“新娘”进巢里产卵。雌鱼产完卵就离开了,雄鱼留下来一直在巢旁守护着。它不许别的鱼游近自己的巢,还不断用胸鳍拨动水,使巢里能有新鲜的空气,一直等到小鱼孵化出来,能够独立生活了,雄鱼才放心地离开。

[我还想知道]

非洲鲫鱼把产后的卵含在口中,这期间雌鱼不吃不喝,一直等到10天后,幼鱼从口中游出来,但雌鱼一感觉有危险时,还会立刻将幼鱼吸入口中。

鱼类在嘴、鳍、皮肤等处含有能够辨别食物和有毒物质的嗅囊。许多海底鱼类如鲶鱼还在须上长有嗅囊。

攀鲈能爬到树上存活数小时吗?

鱼都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了水就无法活下去。但在菲律宾到印度一带的热带地区生活着一种淡水鱼,人们竟然意外地在树上发现了它。这种鱼叫上树鱼,学名攀鲈。

攀鲈为什么离开水也能存活呢?原来,攀鲈一般生活在沼泽或死水塘中,水质很差,氧气非常少,随着气温的升高水也越来越少。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它的生命力变得很顽强。有水时它用腮呼吸,没有水时,它就用迷宫一样的副呼吸器摄取空气中的氧。因为有这一功能,它可以在陆地上活动数小时。

[我还想知道]

有一种鱼,晒在赤道地带炎热的日光下,它不但不死,反而会像杂技团的小丑一样,不停地上窜下跳。就这样能活上八九天。因此被称为“小丑鱼”。

世上还有一种不会游泳的鱼,它叫洞鳗。洞鳗生活在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它的家在沙窝里,一条洞鳗安居在一个深约40厘米的洞穴里。

鲸“集体自杀”是定位系统失控造成的吗?

我们偶尔会从电视或报纸上得到鲸集体自杀的消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科学家分析了几点原因。鲸生活在深海,要靠声纳定位系统来辨别方向,寻找食物。当它游到浅海时声纳定位系统就会失灵,被冲上海滩。其他鲸为了救它也纷纷上岸,结果引起集体死亡。还有一种分析认为它们集体自杀与太阳异常活动有关。现在普遍承认的观点认为鲸的耳朵里有一种寄生虫。这种东西能使鲸神经错乱,游上海滩。因鲸长得十分巨大,在水里,体重可以由水来支撑。当搁浅到陆地上,它自身的体重将压碎自己内部组织,使自己死亡。鲸集体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不是以上几种,还须科学家作进一步的研究。小朋友长大后也可以研究哦!

[我还想知道]

现在生活着77种鲸都可归为两类:长须鲸和齿鲸。长须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它们以海中的虾类为食,齿鲸则会捕食鱼类和乌贼。

蓝鲸是长须鲸的一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动物,可以长到30米长,它大到可以让幼象站在它的舌头上。

海豚聪明是因为它的大脑与人类的头脑接近吗?

海豚喜欢互相结伴。它们成帮结队形成鱼群,跳跃并溅起水花。它们还爱表演翻各种筋斗、后滚翻和杂技。

人类和海豚是好朋友,许多孩子都喜欢海豚,并称赞它的聪明。海豚真的很聪明吗?是的,它的大脑与身体重量的百分比远远超过黑猩猩,是和人类最接近的头脑发达的动物。

现代科学甚至认为海豚可能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它愿意同人类交往,能很快通过训练学会人类的简单音节,懂得人类的语言,并与人交谈。另外,海豚还有充当水下侦察员,传送军事情报以及排除水雷的本领呢。

[我还想知道]

海豚是鲸家庭中数量最多的。每2~3年产1胎,每胎产1仔,妊娠期10~11个月。产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我国沿海也有分布。

海豚新生的幼儿通常在母亲或群体中的其他雌海豚的帮助下,浮出水面,进行第一次呼吸。喂奶也在水下进行。

海里的硬骨鱼不咸是因其体内有专门排泄盐分的器官吗?

海水又苦又咸,在海水里生长的鱼,它们的肉为什么不咸呢?这要从海洋鱼类自身说起。

海洋鱼类,按骨骼分为两类:一类是软骨鱼,有2.4万多个品种,形态各异有流线型的梭子鱼,也有生活在海底的扁型鱼。它们没有鳔、鳃盖,只有鳃孔;另一类是硬骨鱼,它们有鳔和鳃盖。大多数鱼是硬骨鱼,它们有专门的排泄盐分的器官。这些器官由“泌氯细胞”组成,在鱼鳃里。“泌氯细胞”淡化海水的效率很高,完全可以满足鱼本身对淡水的需求。尽管周围的海水又苦又咸,硬骨鱼自身的淡化海水装置都可以使它们身处海水而不咸。软骨鱼,如鲨鱼等由于体内血液含尿素,液体浓度比海水高,减少了盐分向体内的渗入,再加上经常排尿,使体内的盐分不断排出,它们的肉体也就不咸了。

[我还想知道]

“搬运贝”是一种海蜗牛,它喜欢把一些卵石、碎贝壳甚至玻璃黏在自己的壳上。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装饰,而更主要的是使食肉动物很难碰到它的里面。

闪光鱼的光是由鱼眼袋中的细菌发出的。当遮挡眼袋的皮肤拍动时,细菌便释放出光来。

水母飘到岸边预示海洋风暴即将来临吗?

水母是细胞动物,没有肌肉和骨骼,全身98%都是水。形如降落伞,透明而柔软。身体四周长有触手,触手上长着能释放毒素的刺细胞。其毒素很厉害,如果人被它严重蜇伤,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水母身上有一种叫埃奎林的奇特蛋白质。这种蛋白质遇到钙离子会射出较强的蓝色光。发光的水母在大海中飘动时,千姿百态,十分优美动人。

水母能预报海洋风暴,被人们称为“顺风耳”。水母身上生长着感觉器,里面有含钙物质与神经相连。每当风暴来临时,变化的空气与海洋产生不同寻常的摩擦,产生次声波。这种次声波人是听不到的,但水母能感觉到超过风暴传速的次声。每当这时,水母都要漂到岸边来躲避风暴。因此,人们看到水母漂到岸边,就知道风暴即将来临了。

[我还想知道]

海蜂是水母的一种,它的刺细胞能注射出有毒的刺,可致人命。

葡萄牙僧帽水母可以被认为是单独的水母,或被认为是单个水螅和水母的群体。其个体适合于不同的任务,相互配合得很好。一个水螅担当起杰出的“漂浮”任务,另一些水螅捕捉并消化食物,还有一些水母则在专心地繁殖。

鲨鱼吃人的原因是对血腥味特别感兴趣吗?

鲨鱼是海洋里最凶猛的动物。一身厚厚的皮肤,满嘴锋利的牙齿,敏捷灵活的动作,令许多海洋动物望而生畏。

海洋里生活着约340种鲨鱼,鲸鲨最大,身长近20米;最小的鲨鱼体长约15厘米。鲨鱼鳞为盾状,胸、鳍较大,尾鳍发达。性凶猛,行动敏捷,钢牙利齿令其他鱼类胆寒,它也因此被称为海中霸王。

鲨鱼具有感觉灵敏的内耳,身体侧线能感到微小的振动,几百米外人游泳的击水声,它都能感觉到。它对水中特别微弱的电流也十分敏感,许多鱼类只要从它附近经过,就难逃噩运。

鲨鱼虽然性情凶猛,但大部分是不会攻击人类的。它们生活在海洋底部,以鱼、虾和水中其他生物为食。

会吃人的鲨鱼约有20种,它们对血腥味特别敏感。这些鲨鱼生活在海洋中上层,以海洋动物和鱼类为食。最凶猛的是大白鲨,体长约10米。还有双髻鲨也会攻击人类。

[我还想知道]

体长为12厘米的姥鲨是除鲸以外的第二大类鲨鱼。奇怪的是它们并不以肉类为食,而是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作为食物。

鲨鱼从不缺牙,当牙齿损坏或脱落,它就使用后排的牙。鲨鱼一生中,将更换数千颗牙。

鲸浮出水面喷水柱是为了将肺里的废气排掉吗?

鲸是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鲸的种类很多。如蓝鲸,体长达30多米,重达130多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抹香鲸是潜海最深的海上哺乳动物,它能在1000米的水下屏住呼吸达1个多小时,是最大的有齿鲸;还有白鲸、逆戟鲸、座头鲸等。

鲸是用肺呼吸的,一般的鲸大约潜水10~20分钟就要到海面上换气,将肺里的废气排掉,吸入新鲜空气。当鲸鱼升到海面换气时,它喷出来的温暖、潮湿的气体与海洋上空的冷空气混杂在一起,凝固成雾状,看上去就像一个大水柱。随鲸鱼大小不同,喷出的水柱也有高低和粗细之分。

鲸鱼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包括尖叫、哭泣、喊叫和呻吟。这些声音在海洋里能传播得很远。如座头鲸相互之间用声音传递信息时,雄鲸喊叫时间可达半个小时。它们在与海豚玩耍或与同类捕食时,也会相互交谈,互递信息。

[我还想知道]

一头幼鲸刚出生时就已经和大象一样大了,并且它在6个月时有16米长。起初它不能从水里过滤食物,要依靠它妈妈的奶水。每天它要狂饮大约100升的奶水。

每头坐头鲸尾部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图案,有点像人的指纹,没有两个是相同的。一角鲸的体色会随年龄变化:幼体时全身蓝灰色,成年时腹部变白,老年时个别还有全身白化现象。是珍贵的保护动物。

海洋里的“美人鱼”其实是长相很丑的儒艮吗?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抱着孩子的美女,经常出现在海面上盼望着亲人的归来。人们把它称为“美人鱼”。实际上海洋里没有真正的美人鱼,倒是是一种叫儒艮的海洋哺乳动物。它分布在亚热带浅海海湾和亚洲热带浅海,在我国广东、广西和台湾南部沿海也有出现。

儒艮一般体长2~3米,头比较小,鼻子里有瓣门,在水下栖息时,瓣门关闭,前肢转化为鳍,后肢已经退化。它长相很丑,秃头,下巴多皱褶,没有耳廓,面部多毛,全身无毛而光滑,上半身呈淡灰褐色,下半身呈灰白色,胸前有一双乳头。公儒艮上门齿像两根大獠牙。母儒艮经常用一个鳍抱着孩子喂奶,另一个鳍划水。儒艮是海牛的一种。它们以吃海藻和水生植物为主。一般情况下在黎明或傍晚时出现在海面上,白昼栖息在二三十米深的海底。有时也会在的淡水区觅食。

[我还想知道]

空棘鱼是生活在300亿年前原始鱼类中最后的幸存者。

黄花鱼能发出在水下传得很远的鼓声或敲击声。一旦它们靠近,能辨认出对方的条纹和图案。

衣鱼号称“书虫”是因为它喜欢吃书吗?

衣鱼是最原始的小昆虫。它与众不同,身体外形,从远古到现在已有26000万年了,却一直没有变化。衣鱼的身体分为14节,有10毫米长,身上没有翅膀,体形扁平。

衣鱼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书虫”,乍一听上去,人们会认为它很有学问,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衣鱼不但不会读书,还是吃书的能手,所以常能在书里发现它。每当夜晚来临,它便开始活动,吃书和纸张,有时也吃衣服。衣鱼喜欢吃有淀粉和胶质的东西,书籍在装订时要涂上浆糊或者胶,因此成为它啃吃的食物。

衣鱼能长期住在书里而不需饮水,这是因为它体内营养中有氢元素,吃下的食物与氢产生化学作用,就能产生水。

[我还想知道]

欧洲宝石甲壳虫能感觉到林火的热量。并朝火源飞去,然后在温暖的树皮上产卵。

在恐龙出现之前,地球上生活着一种巨大的蜻蜓,其中有些个头有今天的海鸥那么大。 0CIycZY53tnYMTEn5YPZWvrYHtlRDl8BiTeIJvMyp1iwKGos6qonKZ1zUCTDRM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