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中的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书中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如何待人接物,是全书的核心。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不做亏心事

阅读提示:你可以侥幸地欺骗许多人,但绝对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正如你眼见一圆却口说是方,你骗了别人,骗得了你的双眼和心中铭印下的那个圆吗?显然是欺骗不了的!

人们常说“扪心自问”,就是让自己对做某件事的动机、过程、结果向自己的良心作个交代。

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第八卷·崔待诏生死冤家》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绍兴年间有一个碾玉的崔宁,因为和郡府里的养娘秀秀私奔,去往远离郡府两千余里的地方做待诏,却不想遇着郡府排军郭立,夫妻二人害怕被郡王知晓,遂请郭立吃酒要他隐瞒二人之事,郭立满口应承。但是一回到郡府,郭立马上禀报给了郡王,郡王性烈,害了秀秀性命,但秀秀即便做了鬼,还是回来与崔宁相守。待崔宁得到御前赏识,重又开店,恰又遇郭立,这郭立却是做了亏心事,不敢与秀秀相见。回到郡府仍然说与郡王并立下军令状,不料秀秀没抓来,却让自己挨了五十背花棒。秀秀终于报得冤仇。

在故事里,郭立无颜见秀秀,可见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是在人的血脉里流淌的。或许别人不知他欺骗的事,但归根到底,他难逃自己良心的鞭挞。

在东方修持术中,有“眼观鼻,鼻观口,口关心”之说,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它通过眼、鼻、口最终到心的反思过程,来观察自己的言谈行事是否对得住自己的良心。

俗话说得好:“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假如一个人平时行事正直、光明磊落、心胸坦荡,肯定活得潇洒而坦然。但是一个做了亏心事的人,或许在人前百般掩饰,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内心却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一直逃避不了良心的谴责。曾经有一名背负重案的犯人为了躲避追捕,在外地躲了许多年,风声不像以前那么紧了,但是没有料到有一天他居然前来自首。后来公安机关问他为什么自首的时候,他说,他表面上过得和常人的生活没有两样,但是整日如惊弓之鸟,提心吊胆,以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只要看见一切带“警”的标示和声音,以及一切警匪电视剧,就感觉自己马上要被捕了。直到自首之后,心理才安宁了些。在看守所的第一夜,是他睡得最安稳、最香甜的一夜,这是为何?因为他放下了心里的罪孽,不必整日再受良心的责备了。

有些罪犯在法庭接受审问时,为了能够掩饰自己的罪过,逃脱罪责,谎话连篇,瞒天过海,可是,他一旦静下来面对自己的良心时,便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与鞭挞,因为良心是公正的。平时我们说“你做了什么自己心里有数”,就是说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否则就会于心不安。人最欺骗不了的就是自己!

只要平时做事都对得住自己的良心,那么就能行得正走得端,也不会招致别人的忌恨,富豪慈善家霍英东先生曾说:“我不会怕别人报复我、绑架勒索我,因为我从来不对别人做亏心事。”这话是多么磊落与坦荡,何等的自信与豪迈。这世界上有许多富豪活得惴惴不安,生怕别人陷害自己,出门就有一帮保镖随行,其实看起来声势浩大,然而其内心仍是软弱的。只要平时不做亏心事,哪里还用担心有人陷害自己,哪里还要雇请一帮保镖呢?人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保护好自己的良心,不会坏了良心,那么就是保卫了自己的一切。良心是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的,并不会因为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它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只要做了亏心事,始终逃脱不了良心在背后无休无止的追随,直到自己坦诚自己的错误,良心才会放过你。

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口中说着仁义道德,说着什么“做人要讲良心”,自己却因为难以抵挡种种诱惑而不由自主地将手伸向了邪恶之地。财迷心窍、好慕名利、嫉妒他人、心胸狭窄、目中无人、斤斤计较等种种不安稳的恶劣习性将促使人做一些违背自己良心的坏事,坏事做完,又担心东窗事发而遭受各种报复,于是百般掩饰,然而越是掩饰,内心越是不安,总觉得别人的眼光能将自己看穿,然后又会坠入自责与不安的深渊。人往往会因为一念之差,而做出不安分之事,事后或许会感到某种快乐、满足,然而最终都难逃良心的审判。虽然每个人在身份地位、个人学识与修养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做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以后,都会无一例外地感到极度的恐惧、紧张、惴惴不安,这就是良心对他的谴责。

孟子说,不学而能为良能,不思而知为良知。也就是说,良心的选择是不必经过思考的,这是出于人的本性使然,天性中的良心会时刻督促着你做事要有规矩,千万不要越过雷池半步。

人们说:“做事要拍一拍自己的良心。”就是说,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要做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尤其是对孩子来说,更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正直观念。孩子就像一匹一尘不染的白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极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事无巨细地关心孩子,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明白“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的含义,并且始终以这句话来要求自己。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教育孩子平时不要松懈

阅读提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注意平时多努力,积累知识,到了关键的时候,才不至于手足无措,才能应付自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应注意平时广交朋友,急他人所急,帮他人所需。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不会感到孤立无援,才会有更多的人向你伸出友谊之手。

古时候,云南南部有一个小国家,从国王到各级官员以及平民百姓,都推崇佛教,国内出家当和尚的人特别多。有的人犯了罪当杀,为避免一死,便临时跑进寺庙,双手抱住佛像的脚,表示愿意出家为僧、痛改前非,国王因此赦免了他。后来,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故事渐渐演变成了一句俗语,“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用以形容一些人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的行为。

想要胸有成竹地做一件事情,就要事先准备好,打好各方面的基础,正所谓“有备无患”。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为什么“胆大”呢,因为有这个“艺”在,有了金刚钻,就敢揽瓷器活,但是如果没有金刚钻而硬要揽瓷器活的话,恐怕就难免出丑了。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随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查,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他不过是滥竽充数而已。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白拿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这300人轮流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这个时候,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种人,平时不作准备,到了紧要时候,就现出原形来了,这种人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真不了,任凭伪装技术再高,也难以逃过实践的检验,最终还是会被揭穿。想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就要脚踏实地地安心学习,一天一天地积累知识与经验,练出来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走南闯北无所畏惧。

“闲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现象在孩子身上也时有发生。尤其是在考试前夕,很多学生平时不用功,把时间都消耗在网络、电视和游戏上,等到面临真正考验的时候,才慌里慌张地挑灯夜读,一下子熬到半夜,第二天精神也不好,更会影响发挥,结果考试还是考不好。因此,想要真正考出好成绩,唯一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认真学习,不要心猿意马。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那么,对于家长来说,怎样才能让孩子平时加紧学习而不松懈呢?

第一,给孩子提供安心学习的环境。古语有云“玩物丧志”,如果孩子的兴趣过多,涉猎广泛,就难以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因此,不要让孩子沉迷于太多的事物。比如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脑子里想玩游戏,又想打篮球,还想看电影,这样的状态哪里能够学得进去呢?因此,家长应尽量控制孩子在娱乐方面的时间,尽量不要让他过于沉迷。另外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尽量减少打扰他的因素,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聚精会神。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自己开着很大的音量看电视,或是哈哈大笑,这都很容易让孩子分心,也是家长应该谨记的。

第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那么逼着孩子学习就无异于坐牢房,让他感觉如坐针毡、坐卧不宁,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学习效率,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发现学习中的乐趣。比如家长在平时可以给孩子讲解书中一些有趣的知识,让孩子开阔眼界,激发起他的好奇心,引导他自己去书中探索,慢慢地,孩子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劳逸结合。如果家长每天都要逼着孩子学习,可能会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是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一种就是让孩子产生厌学的心理。孩子不是机器,不可能一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去做一件事情,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适当地轻松一下,玩一会儿游戏,这样既能放松大脑,为孩子减压,又能锻炼孩子的灵活性和思维能力,让孩子学习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学,玩耍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不过要注意的是家长要合理掌握孩子学习与玩耍的时间。

如果孩子能每天认真学习,持之以恒,那么考试到来的时候,自然会信心满怀,如同一位将赴沙场的将军,平日里熟读兵书,千军万马布置齐备,打仗还有什么可怕的,凯旋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不要根据外表判断好坏

阅读提示:评价一个人是不可以从外貌上来判断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往往会造成对人的认识不清。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就要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观察分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是不能通过相貌来评判的,海水是不能用斗来衡量的,这是告诉我们,对待一个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不能仅凭表面印象。评判一个人,不要只看他的长相,即使一个人的长相很普通,也可能是身怀绝技、握瑾怀瑜之人。

关于这句话,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以前,有一户官宦人家,住在京城,家主是罗大人,在朝中为官。罗大人有三个儿子,个个是难得的才俊,都在外地当官,家中就剩下三个儿媳妇和婆婆度日,三个儿媳当中就属三儿媳长得最丑,全家人都不喜欢她,叫她丑姑。

有一次罗大人回家休假,想要看看三个儿媳妇中哪个比较聪明,于是就给她们出了个谜,就是让她们三个都回娘家,回来时手里要拿着纸包着火,再用布兜着风来见他。半天工夫,大儿媳妇和二儿媳妇都愁眉苦脸地空着手回来了,只有丑姑提着一个纸糊的灯笼和一把布面扇子来到公公面前。公公很高兴,这正是他想要的谜底,对三儿媳妇连声夸赞,从此,乡里人都知道丑姑是何等的聪明了。

有一年,罗大人在朝中遇到了难题,皇帝要他在一个月之内将海水变成酒,办不成就革职问罪,罗大人这下慌了,怎么也没了主意,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把情形对家人说了一遍。这时丑姑说:“爹,你不用害怕,明天你带我上朝,我自有办法。第二天罗大人带丑姑上了朝,面见皇上,皇上说:”你这个民女可有办法将海水变成酒吗?”

丑姑说:“皇上,要想把海水变成酒并不难,可是你要用斗把海水量一量,看看能有多少斗,这样我们才能用同样的斗数去做酒。”皇帝一听怔住了,心想,这海水怎么能用斗去量呢?看来这女子长得虽然面丑,但是她的头脑非常聪明,绝不是普通的女子,真是奇女呀。

皇帝感叹道:“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接着,皇帝便赐封丑姑为三品诰命夫人,其丈夫和罗大人也各自官升一级。

其实类似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三国时的诸葛亮能言善辩,神机妙算,举世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是诸葛亮的夫人你知道吗?据记载,他的夫人相貌奇丑,然而品格清奇,才华横溢,所以帮助诸葛亮成就了一世英名。鲁迅先生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以一支如椽巨笔像手术刀一样无情地切开了旧中国的伤口,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作出了深刻剖析,他写的文章痛快淋漓、一针见血,揭开了那些虚伪的面具。靠他的口诛笔伐,人们增强了胜利的信心,而他也最终成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此在对一个人作出评判或是任用某个人的时候,不要轻易地从外表上作出评判。

有一群昆虫在草堆里聚餐联谊,它们一边兴奋地聊天,一边开心地吃着精心准备的可口美味的食物,没过多久,它们就把汽水喝了个精光。

没有汽水,大家口渴难耐,就商量要派一个代表跑腿帮大家买汽水,而卖汽水的地方又离草堆有一段颇长的路程,昆虫们认为要解决口干舌燥的问题,一定要推选一位跑得特别快的代表,才能胜任这项任务。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环顾四周,挑来挑去,最后它们一致推选蜈蚣为代表,因为它们认为蜈蚣的脚最多,走起路来,也一定是旋风般那么快。

蜈蚣盛情难却,起身出发为大家买汽水,昆虫们继续嬉闹欢笑,一时间忘了口渴的难耐。过了好久,大家东张西望,都在纳闷蜈蚣怎么还没回来,更是有点放心不下,于是螳螂自告奋勇地去了解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一推开门,结果发现蜈蚣还蹲在门口辛苦地穿鞋子呢!

就像上面这则寓言故事中的蜈蚣一样,昆虫们只看到了它的脚多,而没有客观考究脚多是不是真的行路也快,到最后,因为脚多,连鞋子也没有穿好。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因为一个人的相貌美丑而在心中对这个人产生某种印象,觉得他能力或是个人品格会怎么怎么样,事实上在很多时候都会看走眼,一个人的能力或是人品是内在的东西,是难以从外表上体现出来的,如果一个人的外表就能显现出他的能力的话,那为什么还有“考试”这个环节呢。此外,人们常常有一种惯性思维,以为只要腿长或是脚多,跑得就一定快,就像故事中的蜈蚣一样,虽然脚多,却不见得跑得快,因为光是穿鞋子,就要花掉一段颇长的时间。所以,在对一个人作出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经过客观、全面的观察,不要轻易地就下结论。尤其是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比如孩子在结交新朋友时,不能以一个人的美丑作为择友的标准,而是要去除个人的偏见,对所有人都能真诚相待,只有彼此真诚相待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家长培养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发展,去适应社会,就需要让孩子明白,人的能力跟外表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老天是公平的,它或许不会给你美貌,但是会给你一个聪敏过人的头脑。或许不会赐予你财富,但是会给你健康,它向你关闭了这扇窗子,必然会打开另一扇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所在,只要能够发现自身的优势,并深入挖掘,定能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贪他一斗米,失却半年粮;争他一脚豚,反失一肘羊

——教育孩子不要因小失大

阅读提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贪图小便宜,否则吃亏上当的终归是自己,因小失大的教训千万要牢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贪图他人一斗米,却损失了自己半年的粮食;争别人一只猪蹄,却舍去了自己一肘羊肉。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贪图小便宜,贪小便宜容易吃大亏。在生活中,有一些人总喜欢打小算盘,心中算计着如何占人家便宜,算计来,算计去,吃亏的还是自己。正如《红楼梦》中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因此,做人要安守本分,踏踏实实,不要有非分之想。平时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贪吃;要管住自己的手,不多占。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往往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有一个笑话是讽刺那些爱贪小便宜的人的:有一乡下的青年,因为牙齿坏了,来到市里寻找牙医欲拔掉那颗坏牙。问医生说拔一颗牙齿要多少钱,牙医说一颗五百元,拔两颗可以便宜些,只收八百元。青年心想,好不容易跑一趟市里,只拔一颗牙那不是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了吗,既然拔两颗比较便宜,就拔两颗,省得再跑一趟,所以就拔了两颗牙。本来只是一颗牙坏了,但是因为贪便宜却拔掉了两颗牙,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让员工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多加会儿班,在很多企业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却是因为爱贪这种“小便宜”而在此事上栽了跟头,由于沃尔玛少算员工的工作时间,结果被加利福尼亚州劳工部门一纸诉状告上了法庭,要求沃尔玛赔偿员工损失。其实从每个员工来看,这种“小便宜”的确不算什么,员工午休时,被要求提前几分钟干活;该下班了,亦会被要求再坚持几分钟。对每个员工来说,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沃尔玛公司称,也就是平均亏欠员工20多美元。但以沃尔玛百多万员工来计算,累计起来的“小便宜”可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而看似占了便宜的沃尔玛,却因此陷入法律和舆论泥潭。后来,沃尔玛顶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终于为“少算了”员工工作时间一事道歉,并与美国劳工部达成协议,向员工们补发总计3400万美元的工资。但是沃尔玛的麻烦并没有因此而终结,后来,加州的劳工部门又将沃尔玛告上法庭,以沃尔玛和联邦劳工部达成的协议不能满足加州五万名员工为由,要求对沃尔玛作深入调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赔偿。宾夕法尼亚州一陪审团作出裁决,判定沃尔玛的确存在“强迫超时劳动”的行为,必须对该州在职和离职的员工赔偿共7800万元。加州法庭也作出判决,要求沃尔玛为侵占员工休息时间赔偿1.72亿美元。该公司近年因类似原因被告上法庭已有50多次,遭判金额数以亿计,在其声誉和利益上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这就应了一个道理,贪小便宜必定要吃大亏,世界第一大零售商也难存‘侥幸’。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爱贪小便宜的事情每天都在不停地上演着:根据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儿童购票标准为:每名成年乘客可免费携带一名1.2米以下的儿童乘车,超过一名的按超出人数购票,1.2米—1.5米的儿童购半票。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严格遵守,一些家长竟然“指导”孩子逃票乘车。

尽管售票处有1.2米的儿童购票标记,但是有很多家长视而不见,假如碰到相关工作人员询问时,家长就找借口推脱,如“孩子顽皮,不小心把票掉到电梯缝里了”、“孩子粗心,票不知弄到哪里去了”等,工作人员难以确定其真实性,只好放行。工作人员说,虽然按有关规定,对逃票乘客要罚款,但因无法核实真假,工作人员只得对家长们进行教育。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因为贪图蝇头小利而故意让孩子逃票,不仅有违公德,而且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会让孩子逐渐养成爱占小便宜的毛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由于孩子还没有判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会把家长的这一做法看成是理所应当的,长大之后也就会往更坏的方面发展,甚至于走上歧途,锒铛入狱。因此,从对孩子的影响来看,逃票并不是一件小事,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做法,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小利益,而是应当将眼光放长远,从长远出发,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批评

阅读提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人,是胸怀大度而且勇敢的人,因为他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允许他人对自己进行批评,从而发现不足,进行改正,取得进步。

这句的意思是说,良药虽然味道非常苦,但是治病却非常有效;而一些中肯的言语大多不太动听,但是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话的要义是让人们明白,面对对自己展开的批评,要能够虚心接受,认真对待自己的过错,并努力改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只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进行改正,就是一个好孩子,正所谓“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不仅不能改正,还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逐渐地由小错到大错,由大错到不可救药。

正确的批评建议犹如割开伤口的手术刀,剔去腐肉,生出新肉,它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虽然有些话听起来非常刺耳,有些批评如针刺般地扎心,但是只要于己有利,确实是切中了要害,那么就要有虚心接纳的胸怀。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人善于批评,而一个人善于接纳,这就是魏徵与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为人开明,善于纳谏,在他的统治之下,唐朝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生产发展,文化繁荣。这一切得益于唐太宗开阔的胸怀和善于改正错误的态度。

他的臣子之中有一个人名叫魏徵,说话尖锐,不留情面。有一次,唐太宗从外面回来,气呼呼地说:“气死朕了,朕非把这个乡巴佬儿千刀万剐,否则不足以泄朕胸中之怒气!”长孙皇后见唐太宗如此盛怒,就问唐太宗在生谁的气,唐太宗气愤地说:“除了魏徵,还能有谁!他天天在朝廷上指责朕的过错,丝毫不留情面,而且胆敢当面顶撞朕,真要气死朕了。”长孙皇后听到之后,非但不怒,反而欣悦地告诉唐太宗:“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正是由于明君在位,臣子才敢于直谏啊。”听到这番话,太宗的怒气才渐渐地消退了。正是因为有敢于忠言直谏的魏徵和通达贤明的长孙皇后以及胸怀宽广的唐太宗,才出现了大唐盛世这一局面。在这一时期,政治开明,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上下一片繁荣景象,后人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

当今的孩子,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哪里听到过一句批评!家长一般都要看孩子的脸色行事,孩子做了一些好事,就不断地提出表扬,而当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却极少提出批评。其实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而不愿意接受批评,但是如果一味地沉浸在别人的赞扬里,那就会裹足不前。批评往往是一杯醒酒汤,能让人从自我满足中清醒过来,对待孩子也是一样,不能只对其表扬,也要对其展开适当的批评教育。

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曾经作过一项专题研究:从小生活在赞扬声中,没有接受过批评的孩子,非常容易就变成“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主观意识强,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这对孩子的心理和他们的前途都是非常不利的。而当这些孩子长大之后,就更加难以容忍他人的批评,事事都以为自己做得很好,这种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根本没有应对的能力,更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对孩子的事业发展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

德国著名的早期教育的典范卡尔·威特对于儿子做出的良好行为,会提出表扬。但是老威特仍然提醒其他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也不要表扬过头。原因之一是随便表扬,也就失去了表扬的作用。原因之二则是随处表扬容易让他感到自满。一些父母总是喜欢向外人炫耀自己的孩子怎么比其他孩子强,这很容易让孩子感到自满自足。而且一旦形成这种心理,想要改正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有发展潜质的孩子就是因为过于骄傲自满而没能达到通往天才之路的终点。那么,父母要如何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意见呢?

1.寓批评于表扬。当孩子在某方面取得进步或是做出一些可称赞的举动时,家长要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得到鼓舞和动力,但是要注意,要适时地表扬,不应该随意表扬,否则表扬便失去了效力。在进行了表扬之后,可以委婉地为孩子指出“美中不足”之处,让孩子听一些反面意见,不过态度要中肯,要让孩子听得进去,而且要以理服人。这种先表扬而后指出不足的做法,能够让孩子意识到没有谁是完美的,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面对批评的心态。

2.教会孩子仔细倾听他人的批评。不管对方的批评多么尖锐,多不留情,都应当让孩子细细地去琢磨,看这些批评是否都说到了点子上,因为往往越是尖锐的批评越能切中要害。而且只有细细地琢磨,认真地倾听,才能发现自己或许真的存在哪方面不足,才能发现改善自我的方法。渐渐地让孩子明白,倾听他人的批评,不仅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改善自我、发现不足的好方法。

3.进行必要的批评时,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做错事情以后,往往会悔恨万分,陷入深深的自责,心理或许会出现大的漏洞,这个时候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千万不要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而是要先将孩子做得比较好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告诉孩子哪里做得不对,应当如何改正,万万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会大大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家长在对孩子作出批评时,要就事论事,不要把陈年旧账全都翻出来,不要老记着孩子的过错,让孩子觉得永远无法在父母面前抬起头来。只有用温和的批评方式,切实地提出孩子的错误所在,才能让孩子接受批评,进行改正。

4.不要错怪孩子,允许孩子解释。假如家长的批评不当,或是批评不符合事实,要允许孩子进行辩解,如果真的是家长的错误,要向孩子道歉,还孩子一个清白。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认定是孩子犯了错误,硬要他改正的话,孩子从心里就会不服气,就算口头接受了批评,答应了改正,但是心里会觉得非常委屈,即使接受了你的批评也没有任何作用。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逆境出人才,直面艰苦

阅读提示:只有经过艰苦的锻炼方能成才,这是古往今来被反复证明了的一条人才成长规律。在人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客观环境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去改造它,才能使自己与环境相互适应。人才的成长,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在改造环境中适应环境,使环境成为自己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的过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笋因为掉下一层层皮才成为竹子,鱼正因为有了奔波经历才有了成龙的机会。磨难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每一个成功人士而言,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想要成功每个人都要经历重重考验,种种艰险。

如果一个人要立志成才,那么唯有直面艰苦,因为唯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服输的精神,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只有在艰苦中锻炼,而且坚持到底的人,才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将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限,才真正走上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1791年,法拉第出生于英国伦敦市郊一个贫困铁匠的家里。他的父亲常常生病,收入微薄,家中子女又多,所以法拉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有时候他一个星期只能吃到一个面包,当然更谈不上去上学了。

法拉第12岁的时候,就上街去卖报。一边卖报,一边从报上识字。到13岁的时候,法拉第进了一家印刷厂当图书装订学徒工,他一边装订书,一边学习。每当有了空闲时间,他就翻阅装订的书籍。有时甚至在送货的路上,他也边走边看。经过几年的努力,法拉第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渐渐地,法拉第能够看懂的书越来越多。他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常常读到深夜,尤其对电学和力学方面感兴趣。法拉第没钱买书、买簿子,就用印刷厂的废纸订成笔记本,摘录各种资料,有时还自己配上插图。一个偶然的机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到印刷厂校对他的著作,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手抄本”。当他知道这是一位装订学徒记的笔记时,大为惊诧,觉得这个人今后绝不同于一般人,于是丹斯送给法拉第皇家学院的听讲券。

法拉第以极为兴奋的心情,来到皇家学院旁听。作报告的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戴维。法拉第瞪大眼睛,非常用心地听戴维讲课。回家后,他把听讲笔记整理成册,作为自学用的《化学课本》。

后来,法拉第把自己精心装订的《化学课本》寄给戴维教授,并附了一封信,表示“极愿逃出商界而入于科学界,因为据我的想象,科学能使人高尚而可亲”。

收到信后,戴维深为感动。他非常欣赏法拉第的才干,决定把他招为助手。法拉第非常勤奋,很快掌握了实验技术,成为戴维的得力助手。

半年以后,戴维要到欧洲大陆作一次科学研究旅行,访问欧洲各国的著名科学家,参观各国的化学实验室。戴维决定带法拉第出国。就这样,法拉第跟着戴维在欧洲旅行了一年半,会见了安培等著名科学家,长了不少见识,还学会了法语。

回国以后,法拉第开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不久,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33年,他发现了电解定律,震动了科学界。这一定律,被命名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法拉第,一个连小学都不曾念过的装订图书学徒工,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在逆境中吃尽了苦头,最终跨入了世界第一流科学家的行列。1867年8月25日,法拉第在他的书房里看书时逝世,终年76岁。为了纪念他的突出贡献,人们用他的姓的缩写——“法拉”作为电容的单位。

我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些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时刻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成才、成功,就必须要接受困难的淬炼,最终百炼成钢,无往而不利。

其实就一个人能否成才而言,顺境或是逆境都是外在条件,最终要靠内在条件起作用。人们常说“自古英豪出贫贱,纨绔子弟少伟男”,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人在顺境之中,往往尝不到困苦的滋味,久而久之就会感到飘飘然,慢慢地贪图享受,不求奋进,玩物丧志,导致最终丢失了最初的志向,失去了目标,而没有志向,没有目标的人,又怎么能够成才呢?因此,家长有必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逆境下的锻炼。

逆境锻炼,并不是故意制造逆境让孩子吃苦,而是让孩子从逆境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必胜的精神。孩子体验到种种困苦,就能知道成功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就会更加珍惜眼前的机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更加努力地奋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想要到达胜利的彼岸,就要经过狂风巨浪的洗礼,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就要经受困难的考验。因此,家长不要再一味地宠溺孩子,应当让孩子吃些苦,接受一些苦难的考验。或许孩子开始时会有所畏惧,想要逃避,但是家长要鼓励孩子拿出勇气,勇敢面对,在征服困难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变得比以前坚强了,也更加成熟了。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正确看待得意与失意

阅读提示:《蜗居》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人的一生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低的时候你应该高兴,因为很快就要走向高处,但高的时候其实是很危险的,你看不见即将到来的低谷。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花不会长久鲜艳。意指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比喻好景不长或美好的事难以持久。

人的一生,有高峰,有低谷。没有谁终生顺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也没有谁终生倒霉。

和砷,乾隆的宠臣,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富甲天下,不可一世,然而到了最后却被嘉庆帝赐死。和府被抄,经查抄,和砷财产总值居然高达11亿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民间谚语说:“和砷跌倒,嘉庆吃饱。”这是盛极而哀的例子,相反的是,韩信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时候,遭受他人胯下之辱,最终经过奋发图强,取得了成功,被封为淮阴侯。其实人生的高峰和低谷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如何看待它们,得意时莫要忘形,失意的时候也不灰心丧气,正如苏东坡所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知你可曾留心过燕子的飞行没有,它们的飞行轨迹呈弧线,每次在高飞之前,总要向下滑落一段,而后再猛地向上飞。它们向下滑落,就是在积蓄力量,为了起飞时能够飞得更高、更远。其实我们的人生就和燕子的飞翔差不多,人生的低谷是一种力量的酝酿,是为了达到一个更高的顶点。通常当一个人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总会志得意满,容易被浮云遮眼,沉浸于此时的辉煌之中而不愿醒来,其实就是在这个时候,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因此,人在高处,要时刻警惕,不可松懈。人在低处也不要悲观失望,苦难也是一种财富,当你正奋力拼搏时,或许抬头就会望见另一片美好的天空。

“塞翁失马”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它讲的就是对得意与失意的态度。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住在边塞,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跑丢的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扬扬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得失的态度。当孩子因为成绩考得好,当了班干部或是在学校活动中出了风头而沾沾自喜时,家长应当如何教会孩子正确看待这种成功呢?

当孩子一帆风顺时,家长要时刻提醒孩子不要太过大意,小心驶得万年船,告诉孩子不要因为眼前的一些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这就好像划船比赛一般,你稍微一松懈,后面马上就有人赶超过去。

现代的孩子往往习惯了在家人的追捧下生活,然而离开了家庭,就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孩子免不了遭受各种挫折与打击,当孩子因此而心情失落时,家长又当如何教育呢?

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尽快走出低谷。小美正在一所学校读初中,由于平时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虽然她很努力很用功,但因为基础太差,学习成绩一直没有办法改观,再加上同学们又不太和她说话,久而久之,她就开始自暴自弃。终于,有一天晚上,她把家里的半瓶安眠药全部吞下。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经抢救才脑离了危险,但此后她仍然难以面对现实,终于向学校提出了退学。

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触犯了纪律而被学校开除,回到家中后,男孩即自杀身亡。据统计,近年来,全世界青少年自杀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青少年死亡中,自杀已成为居交通事故之后的第二个主要因素。

由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弱,所以,当孩子在某方面遭受挫折时,家长万不可掉以轻心,更不要指责孩子,以免让其产生自暴自弃的行为,而是应当开导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爱的温暖。同时给孩子以支持和鼓励,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让孩子乐观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鼓励孩子发扬自己的长处,乐观面对生活。当孩子成绩退步或者做其他事情失败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是坏事,因为从失败中才能看见自己的不足,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为自己下次的成功积聚力量。

3.鼓励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往往比孩子还要难受,所以孩子一旦遇到了麻烦,家长会千方百计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处理问题。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应付挫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只有亲身行动,才能够解除身上的沮丧念头。布朗大学心理学教授莱普塞特认为,在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后,家长用“没关系”来安慰孩子的手段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是要让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他树立信心,以便逐渐走出低谷。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句话既是对正处于春风得意的人提出的警告,同时也是对处在低谷的人的鼓励。只要持有了正确看待得意与失意的态度,那么人生就多了一份淡然,一份快乐。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不为金钱所累

阅读提示:人生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平安与快乐。平安是生活状态,快乐是生活质量。一个温馨的家,拥有健康身体的亲人,就是平安。几个知心朋友,数句贴心话,就是快乐。有人为金钱放弃家人,割舍亲情,背叛朋友,出卖友情,就算最后得到全世界又如何,不过是孤家寡人一个,没人分享快乐,亦没人分担痛苦,这就是“穷有穷开心,富有富伤心”的道理所在。

这句话的意思是:黄金不是最宝贵的东西,平安快乐是最值得宝贵的,它比黄金还要值钱。主要是表达了一种旷达洒脱,不为金钱名声等身外之物所累的超然的生活态度。

拜金主义是一种唯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它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就有了一切,而且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家长在孩子身上也更舍得花钱,孩子看到了好玩具,买最贵的;看到了漂亮衣服,要最好的。这会让孩子觉得,钱财来得很容易,会形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另外还会逐渐形成崇尚金钱的想法,认为有了钱就无所不能,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并不是说只有有了钱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平安和快乐。很多人即使没有钱,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孔子曾这样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的弟子颜回同样地安贫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庄子同样是一个活得非常洒脱,不慕名利的人。有一天,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希望您能出仕为官,这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名和利。”

庄子手持鱼竿,头也没有回地对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三千岁了,大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殿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土中爬行。”

庄子说:“走吧!我愿意像神龟在烂泥里摇尾巴那样安安稳稳、自由自在地活着。”

当今的孩子,受到很多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爱慕虚荣,喜好攀比,出手奢侈,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穿名牌衣服,吃山珍海味,就这样,在家长营造的环境下,在孩子们天性的驱使下,拜金主义的思想开始蔓延。人人都向往奢侈的生活,但是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达到奢侈的水平,有的青少年自身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走上了偷盗、抢劫的道路,直至锒铛入狱才翻然悔悟,本来健康清廉的风气变得污浊起来,慢慢地,在孩子的头脑中,生活的目的就是赚钱,追求财富、提高社会地位就成了对未来生活的目标。

当孩子们的头脑中出现这种变化的时候,就意味着拜金主义将要泛滥。金钱是财富的抽象存在,金钱能够给人带来种种利好,然而假如头脑中全都是金钱的概念,只知道一味地盲目崇拜金钱,就势必会钻进钱眼里出不来,金钱能够买到很多东西,但是它买不到爱,买不到真情,要知道,亲情,爱情,友情,快乐,健康,平安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有了亲情,爱情,友情,我们不会觉得孤单,但是如果你为了钱而弄得众叛亲离,终日不得不和金钱为伴,它能解决你心里的孤独吗?

当孩子头脑中生出“金钱至上”的观念时,孩子就会整日为名利所累,从而丧失自己心中最原始最纯洁的理想。想象一下,当孩子的眼中只容得下金钱时,做事都从利益的得失去考虑时,孩子们的行为会多么地让人惊讶,那么这个社会的将来又是多么地令人难以想象。

在一些报纸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新闻:兄弟为金钱反目,儿子为财产将父亲告上法庭,夫妻为财产纠纷而家破人亡。很多人往往是等到这些惨剧发生之后,才醒悟过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不过那时已经晚了。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正确态度,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金钱绝对不是最重要的,有些东西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一个人,能够获取健康、快乐和幸福,远比拥有大量的金钱更为重要。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仁义道德最为可贵

阅读提示:在当今社会,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比金钱宝贵得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钱财像粪土一样没有什么价值,仁爱和正义比钱财更可贵。仁义道德是中国自古至今都大力提倡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个人正确的处世之道。

《易经》中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就是有仁爱之心,义就是做人要讲究信用,答应他人的事情就算是赴汤蹈火,也要办到。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看重的是仁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只局限在眼前的小利益之内,对他人施以仁义,就会得到更大的偿还,这种偿还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齐国有一个人叫做孟尝君,他与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驩,冯驩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狭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等歌,表达自己对所受待遇的不满,后来孟尝君满足了冯驩食有鱼、出有车的要求,而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账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驩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驩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驩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驩赶着马车到了薛地,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驩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并将借约统统烧掉,百姓欢呼雀跃,全都跪谢孟尝君的大恩大德。

冯驩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齐国都城,清早就要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未料到他能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呀?”冯驩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驩说:“您说‘家里缺什么东西,就买什么’,我看到府上金银堆积如山,堂下美女如云,马厩里全是宝马良驹,我思虑再三,觉得府上独独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义’,故而我替您买了‘义’回来。”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驩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收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听后大为不悦,含着愠怒说:“好吧!”

过了一年,齐湣王对孟尝君说:“您做过先王的臣子,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来做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地去住,走到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驩说:“先生替我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是对将来的投资,它不像钱或者是其他实物那样,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别人能够感受得到,你对别人施以仁义之心,当你在需要的时候往往能够得到数倍的回报。这就是平时所说的‘仁义重于利’的道理。

在安踏公司,流传着一个理论,厂内上下皆知,老总丁志忠说那是他做人和做事的原则。

丁志忠说:“父亲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我至今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很早就告诉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让别人占51%的好处,自己永远只要49%。”

起初丁志忠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要把更多的好处分给别人,这不是摆明着自己吃亏吗?要是这样那生意还怎么做?不过随着他阅历和经验的增加,他对这句话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这样做看起来是暂时吃亏了,却可以赢得客户的长期合作,让客户更加认同自己,更加尊重、更加信任自己。而这一原则一直也影响着安踏企业及其员工,也为安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不错的效益。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同样要培养孩子头脑中的仁义道德观。从小为孩子树立仁义道德观,让孩子懂得担当,懂得帮助他人,懂得施舍自己的爱心,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利,它能够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好的人缘,更宽广的人际关系,让孩子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当然,有一条十分重要:想要孩子养成好的仁义道德品质,家长首先具备这些优秀品质,规规矩矩做人,勤勤勉勉做事,为孩子做出表率。 EyGbyFXugNG5YOiySwR/hPJ65s3zvulwUoo70Asx94Tdz7oYdhfyI9cjCzVOq+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