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二
更坦然地自私

遇到劝生的人,我通常希望躲着走。不过,厌弃未必是单方面的。也许这些朋友劝说我未遂,心下也在叨咕:这男人如此怕担责任?不要孩子本身就够自私了,居然还出来宣扬,简直涉嫌反人类。

不知什么时候起,“自私”在我们这里成了一个坏词。依我看,它仅仅是对人之本性的描述而已,不应与道德沾边儿,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不就是基于对人类私欲的认可与尊重吗?绝对意义的无私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的“无私”,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自我欲求的转换而已。基于这样的信念,对于“自私”一词,我从来不当做人格指控。生与不生都不是什么无私之举,区别仅仅在于,不生是绿色的、无公害的自私,生则未必。

人类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就是你的自私不要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假如父母不确定能给孩子一份他想要的人生,我坚持认为,这样的自私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而且是最最核心的利益。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欣赏的印度智者,他的思想超越了宗教和种族局限,在欧美一些地方亦被奉为心灵之师。“育与教”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几大母题之一,他曾在书中写道:“父母是否曾经自问,为何要生孩子?他们要孩子,是为了延续他们的姓氏,接管他们的财产吗?他们要孩子,只是为了自己高兴,为了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欲望和恐惧的投影而已。”

不需老先生提醒,我打定主意不做父亲之时,确曾要求自己诚实地回答几个问题——

不要孩子是不是很自私?

当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你认为有没有无私地生一个孩子的可能?

没有。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我生育的唯一目的仅仅是承担人类繁衍的职责。

你难道不可以承担这职责吗?

目前没这个必要。

我很欣慰在这次问答中保持了坦率。人活一世,骗骗别人总是在所难免,不过假如自己也成了受骗者,还是太可悲了。

阅读中,我也见到了一些坦诚面对自我的作者。比如王朔,他并不否认其人性中的自私,不过这样的生存原则有一天遇到了挑战。他在《致女儿书》中写道:“你是孩子,因我出生,这不是交易,是一个单方行为,在这里,唯独在你,我的自私法则走到了尽头。”当孩子已经出生,如王朔这种敏感、焦虑又时时自省的父亲,注定要在纠结中沉浮了。

我对自己的担心是,在孩子面前不能从容自私,却又高尚不起来。既然一切还来得及,干脆斩绝后患。没有孩子的牵绊,我就可以更加坦然地自私了。

大体上,我认同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的理论,即生育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人期望的回报各异,也会有多种因素混杂。无论怎样,都没有理由把生育行为神圣化。随着物质充裕、个性解放带来的生活方式剧变,以及生育投入产出的愈发不对等,丁克 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无论你欣赏它的洒脱还是鄙夷它的冷血,都难以逆转人类发展的潮流。

在我这里,再三打量自己,最终认定做父亲的风险过大,且收益不抵投入,如果贸然而为,祸害子孙、殃及无辜的可能性很大。我之自私,客观上恰是对自己和一个生命负责。

“只要人活着,绝不会消失的唯一情欲是自爱。”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如是说。承认人是自私的,其实一点儿都不残酷,正视这个前提的、诚实的人,才可能真正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像关注一己之利一样关注公众利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不是敌对关系,从心理学上分析,利他只是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外迁而已。

“利益诉求”之外,我并不否认两代人之间存在某些单纯又美好的感情,我也在个别瞬间有过柳絮一般的遐想:我的孩子,一个身上有我之血统和基因的人,会不会喜欢梅西和费德勒?会不会为酗酒而苦恼?会跟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拍拖?我们的眼神交错会像初恋一样温存吗?

此刻,或许是生育的本能在召唤。只可惜,这召唤的气场太薄弱了。

我最初产生不要孩子的念头,肯定是非常感性、随意和简单的,它到底来自什么,已经记不清了。我能确定的是,那一瞬间绝对没想到生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在意的都是自己的感受。现在我进化了一点儿,对孩子困境的设想越发增加了我的不安。

中国人生育之后的剧本大体如此:更深地迷失自我,并将人生价值附着于晚辈,令后者无法真实体验活着。我们所标榜的亲情即使不算虚妄,至少难言清澈。

中国文化以注重家庭伦理之名,任由家长的占有欲、支配欲对晚辈的个性进行压抑与剥夺,这种隐性伤害还在代际间不断传递。如今的孩子貌似被奉为掌上明珠,但多数时候恰恰是家长欲求的更扭曲的映现。现在,部分人的觉醒带来的是观念冲突的显性化。我经常去豆瓣网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浏览,那里聚集着数以万计的家庭悲剧的受害者。除了抱怨,一些年轻人显得忧心忡忡:我将来做了父母能避免祸害孩子吗?还有个别已经初为父母的,则苦恼地发现自己身上仍残留上一代的毒素。

与他们一样,我也觉得祸害的病毒具有遗传性,还可能变异,在抗体能量不够确定的情况下,拒绝繁衍是结束祸害的唯一手段。

我,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要用一本书的容量来陈述“断后”的理由?可以肯定,它不是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相反,书中某些内容可能会让他们无法接受),也不是想给自己寻找安慰。至于动机何在,实在没必要回答。假如你不是刑侦人员,千万别做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追究他人的动机。多少次,我们迷失于对某一举动的动机猜想,却忽略了此举本身的价值所在。

在这本书里,我的一切思考的出发点是——

这可是一条人命,我们一生中没有什么抉择会比这个重大,尤其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老板可以炒掉,结婚证可以撕毁,连性别都能人工篡改,而生了孩子却不能要求退回,它是不可逆的。生或不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天赋人权,重要的是,想清楚先。请尽量撇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自欺欺人的或人云亦云的理由,坦率地面对自己的欲求。

兹事体大,不可造次。 qKKGDT8biJbbjW1PZnL6/8i5Q+5CK4RSRG/FcmJjzaCQLYvekkoQL6k0yT9on3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