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一
是我想得太多,还是他们想得太少

七年前,我刚刚结婚,骇人之事就随之上演:除了我妈之外,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关心着一个很私人的话题——关军该不该要孩子。

关切者多为我的朋友,有的已经生了,于是现身说法,讲述育儿的幸福,还经常会取出照片让人受不了地流露对孩子的殷殷深情;有的每次见面都是一副封山育林、如临大敌的阵势,他们不能理解和容忍我在这么神圣的人生使命面前的迟疑;即便一些自己没想清楚的人,也催促我赶紧弄个孩子出来——知道吗,这会让我很膨胀,仿佛自己的决定对于那些犹豫中的人具有指针意义。

面对他们的盛情,我总是直抒胸臆:不生。

很抱歉我的决定让他们失望。其实这么说对我很不公平,毕竟,是他们首先让我失望的。绝大多数规劝我的人,其理由非但没有说服我,还让我怀疑他们的抉择是不是足够理智,足够严谨。

姑且从他们的箩筐里拎出几条司空见惯的说辞吧——

小孩儿多好玩啊;

为什么不给父母一个交代呢?

你们的美好爱情需要一个结晶哟;

有了孩子才是完整的生命哎;

没有后代老了怎么办哪 ?

你那么优秀不传宗接代多可惜呀(听着最舒坦的一条);

应该承担延续后代的责任哎……

错不了的,多数人不是都在生吗(简单粗暴的想法)?

还有一些朋友对我进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说教。他们说,本来也想不生,一不留神就怀上了,命中该有个孩子吧,而且生完也没后悔啊。他们的意思我明白:别瞻前顾后的,just do it(放胆做)。

我其实极其迷恋孩童的天真烂漫,迷恋淙淙溪水般的明眸和青嫩欲滴的懵懂。但是,我必须提醒自己:你要面临的选择是要不要带一个生命到这个世界上,陪伴其十八年甚或更久,而非要不要把一件不错的玩具带回家,霸占其最初几年的“好玩”。

你看,箩筐里的第一条理由在我的真诚思考面前露出了自己可笑的本质。至于其他若干理由,恕不各个击破了,这部书稿,正是投向上述劝生理由的冷眼。

在朋友的诸多劝谕中,唯一一个击中我软肋的理由是:能陪伴一个新生命的成长将会多么美好。前几天还被一位网友的动人词句打动了一小下:我会欣赏大自然的精灵,从小到大,仔细欣赏,愿意买最贵的看台,满怀感激。

不过仔细想想,美好还是以“我”为出发点而非孩子,况且,我不该无限放大这个理由而遮蔽那么多张反对票的存在。

《孟子·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倒是觉得,在抽离了语境之后,“无后为大”这四个大字倒是金光闪闪,充满了真知灼见。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要后代是最最重要的。

无论婚前还是婚后,我只是简单倾向于不要孩子,并未就此深入思考。最近几年,因为总是被置于为什么“断后”的质疑中,我不免惶惑起来,一方面觉得这些人实在奇怪,一方面又在想,是不是我该更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

我至少通读了三四十本与生命、成长、心理、教育、伦理、社会环境等相关的书籍,还找一些不想做父母、计划做父母、刚刚做了父母、早已成为父母的人聊天。

关于繁育,看的书多了,想的事多了,就有点千军万马的气势了:几十条不该要孩子的理由与几条不妨要孩子的理由,偶尔会在我这里掐架,迄今为止,后者仍未尝胜绩。专栏作者周泽雄读了意大利作家奥莉亚娜·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感叹道:“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稍加凝眸,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

其实,男人也不该逃脱于这个轰然作响的课题。

我亲历了这场核裂变,气流激荡,将我推向这样一些无可回避的诘问: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如何解读亲情背后的诉求?如何看待身处的家国、社会、自然界?如何处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一位因育儿成功被众人倾慕的母亲,和我说过这么一段话:“随着年纪渐长,对生与不生的问题有所思考,开始有很多否定。简单地说,否定的终极根源是恐惧。……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件至爱珍宝,他的内心就不得安宁了。”

此外,至少有五六个做了家长的朋友,私下里向我表达了悔意:一种辛劳、不安、失去自我的复杂感受,让他们重新思考生育选择的对错。

非常遗憾,此种感受只适合亲密朋友间的交流,为了不伤害孩子,没有人愿意现身说法。不过,他们的出现至少让我感到,在生育问题上的义无反顾是危险的,值得怀疑的。

生还是不生,当属现代人的母题之一吧,让人费解的是,好像还真没见到哪怕一本满怀诚意探讨它的中文书。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思考得越多,遇到劝生的人我就越愁苦——生养一个孩子,总归是比写一本书重大不知多少倍的事情吧,他们却那么生猛决绝。是我想得太多,还是他们想得太少?

你是否发现,这个时代万物迅疾,唯有头脑被远远丢在身后。即便是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许多也不愿意亲自用头脑仔细想想,生育究竟意味着什么。真是应验了美国大作家索尔·贝娄的那句话:“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

很抱歉,还是未能避免地评价了他人的生活选择,就此打住。在这本书里,我将尽力做到不对他人进行任何劝诫,只须专注地把自己为什么“断后”、出了什么问题说清楚。

我希望看到这本书的是这样一些人:将来准备成为父母或犹豫未决的人,刚刚成为父母的人,给子女施加过生育压力的人。我尤其期盼男性读者。对于男人而言,从生物性的角度,他天然地不必对生育负有太大责任;从社会性的角度,男人需要承担更多的理性思考的任务,应该对生育与否给出负责任的可行性报告。

当你拿起这本书,请首先接受我对你的勇气的赞美。为什么要生或为什么不生,本是严峻得无可躲闪的课题,因其严峻,反而逃避者众。现在,无论你选择生还是不生,都成为了深入思考的共同体之一员,就让我们为此话题一起纠结吧。 ISH7fwiyD6HgKpKGW4B16/5/86596VDPcvYxXhQW1u559JoGRzCJd4uIKzC5PB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