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京剧大师梅兰芳:梨园风雨也痴狂

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繁华都市里最美的一抹殷红陨落在黑夜里。那一刻,生命在最美的年华中定格,有人被贴上了“四大名旦之首”的标签,他光鲜的生平也被塑造成标本,展出在历史的橱窗里。

多少个瞬间,他曾坐在化妆间,望向镜子里自己男儿的容颜,抬起右手,静静描眉画腮。盛名背后,他在后台日夜奔波,时而在幕后悄悄凝望等待开场,再走过连接幕后和舞台的通道,用一颗向日葵般的心,体验京剧中女子的喜怒哀乐。

可转眼间,世事多么无常,他也成了戏中人,被另一个男子演绎着自己的传奇人生。当一身旦角装扮的黎明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时,世人惊叹,他们又再次见到了他,那个男扮女装惟妙惟肖的男人。

他是梅兰芳,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是中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

(一)

他出生于北京,他的辉煌与成功都发生在这里,他是京剧反串的代言人。

出生于京剧世家的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父,学习青衣,也时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习花旦戏。在梅兰芳10岁的时候,他便第一次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那是一场《天仙配》的剧目,小梅兰芳演的是花旦。

1908年的秋天,喜连成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弟子们在吉林表演。某一天早晨,叶春善和牛子厚到吉林的北山爬山。两人一边散步,一边谈心。忽然之中,就发现在一片小树林里有人正在练剑,那人体态轻盈,身手敏捷,那一把光亮的剑就在他的手中挥舞闪动,只听得嗖嗖的寒风声,只看得叶春善和牛子厚目瞪口呆。

牛子厚生平酷爱京剧,也曾看过不少的武术表演,但像这样绝伦的剑技,还是很少见的,便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听到有人喝彩,舞剑人急忙收住自己的剑,由于之前的玩技,使得他的两颊绯红,匆匆忙忙地用手帕擦去了额头上的汗珠,然后便向牛子厚躬身施礼说道:“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走近定睛一看,牛子厚才发觉这个舞剑人仪表堂堂,举止端庄,风流倜傥,便细心问道:“你可曾有艺名?”叶春善接话回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听闻,牛子厚沉默了很久才说:“这个年轻人相貌举止不凡,日后必定能成大器,将‘喜群’改成‘梅兰芳’怎样?”

当时,他16岁。

不谙世事的小男孩,如果能够卜到未来的命运,会知道,这一个“梅兰芳”的艺名,将会在后面的岁月中,享誉国内外。

(二)

随着时光的流转,虽然生活的底色仍是灰暗,但梅兰芳的表演却是越发精湛。转眼间,到了1911年,就在这一年北京各界举行的京剧演员评选活动中,认真好学的梅兰芳取得了第三名探花的好成绩。

两年之后,梅兰芳第一次到上海演出,在上海的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剧,梅兰芳一出演就风靡了整个上海滩。甚至当时还有句俗话说:“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来到上海演出,梅兰芳不仅吸收了上海文明戏的精髓,同时还在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部分进行了自己的改良。在返回北京之后,梅兰芳创演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梅兰芳第二次来到上海,为那些喜欢京剧的戏迷们表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自己的拿手好戏,广泛的好评,让人忘记了劳累,梅兰芳就这样一连唱了足足三十四天。

这一次回京之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剧目。在京剧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等方面上,梅兰芳都进行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创新改变,也因此被称为梅派大师。而后的1916年,梅兰芳第三次去往了上海,连唱了一个半月。两年之后,梅兰芳移居上海,同时,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梅派。

他是一代京剧大师,他在舞台上走过了近六十个春秋,他到底演出过多少剧目,没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他这一生似乎与京剧有着不解之缘。然而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方面,因为梅兰芳不仅在京剧方面颇有造诣,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在曾经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演出。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拮据的他,卖掉了自己的收藏品,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即便是如此,梅兰芳依旧入不敷出,举债度日。迫不得已,他只能向亲友借钱渡过难关。而老画家叶誉虎在这个时候向梅兰芳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他想要与梅兰芳合作,创办一个以梅和竹为主题的国画展览,以此来提高对社会的影响力。

战争的混乱,早已经让昔日安宁的上海成为了沦陷区,到处是混乱和恐慌,在接连不断的空袭警报,停水停电的恶劣环境下,梅兰芳依旧潜心作画,克服着一个又一个苦难艰辛。

转眼间,八个月过去了,梅兰芳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一百七十多件作品,而且主题十分广泛,除了最初设定的梅花和竹子,还包括了仕女、佛像和花卉等事物。1945年的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梅兰芳展出了自己的这些心血,自然而然的,也受到了许许多多参观者的好评。

可是创作归创作,展览归展览,生活还是要继续向前的,没有了收入来源,梅兰芳只能忍痛将这些作品卖掉,来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回忆起当年的苦涩生活,梅兰芳曾心境忧闷地说道:“一个演员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因为抵抗恶劣的社会环境,而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连嗓子都不敢吊,这种痛苦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之所以绘画,一半是为了维持生活,一半是借此消遣。否则,我真是要憋死了。”

如果戏剧是一个梦,那么他便在梦里体验人生。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不断揣摩角色、不断创新京剧的他。然,现实的人生中,我们也看到了那个一代京剧大师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

(三)

茫茫人世间,浩瀚五千年。时间的长河里,一位男子能将旦角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能在星光璀璨的中国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想来也是不容易的。

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璀璨耀眼的舞台上体会着不同的人生故事,可是现实中的他,却也难逃命中注定的坎坷情感路。

那个与他有着渊源的女子同样出身于梨园世家,她聪慧秀丽、举止优雅、气质不凡、楚楚动人,她就是孟小冬。而他们的感情,开始于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

1925年,孟小冬离开了上海,来到了北京城闯荡。梅兰芳与孟小冬相遇那一年,孟小冬18岁,梅兰芳31岁。

18岁的孟小冬,虽然年纪轻轻,但早已是须生之皇,挂牌公演已经有六年之久。舞台上的她光鲜亮丽,美丽动人,唱戏的功夫也是极好的。那个时候的北平城,很多人都把孟小冬当作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很多情窦初开的男孩子也把她当成了暗恋的对象。

相遇那一年的盛夏,他们迎来了两个人的第一次合作。一次堂会,他们合作了一场《四郎探母》,让台下的观众们不禁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华丽的唱腔,妖娆的身段,含情的双眸,直叫人瞠目结舌。以后的表演,只要是两人合作演出,便场场爆满。

台前,他们配合默契,赢得阵阵掌声,台下,梅兰芳与孟小冬也渐生好感,互相钦羡。只是,当时的梅兰芳已经有了两位妻室。所以,两人的关系,止于朋友和合作伙伴,并没有继续发展。然而,命运偏偏为他们的生命插入了一段意外的情节,促成了一段姻缘。

孟小冬来到北京后,便赢得了广大戏迷的赞誉,但是她出众的美丽和出色的表演也为她招致祸患。当时北京城有一个叫张宗昌的军阀,十分贪婪荒淫,常以纳妾为乐,又是一个十足的戏迷,一直觊觎孟小冬,一心想纳她为妾。而孟小冬毕竟是一个弱女子,面对张宗昌的紧逼和压迫,她只得向梨园的前辈求助。当时的几位前辈思量之下建议让梅兰芳娶孟小冬,断了张宗昌的念头。此时梅兰芳已经有了两房太太,有了儿女,同孟小冬结婚必然会引起诸多议论。但百般思量过后,梅兰芳还是挺身而出,娶孟小冬为妻。

1926年8月28日,《北洋画报》登载了他们结婚的消息:“小冬听从记者意见,决定嫁,新郎不是阔佬,也不是督军省长之类,而是梅兰芳。”文章下面附照片,图下说明分别是“将娶孟小冬之梅兰芳”和“将嫁梅兰芳之孟小冬”。之后不久,便由冯耿光出面,大宴宾客。以种种行迹,向张宗昌告知孟小冬的婚事。

于是,梅兰芳与孟小冬在“缀玉轩”的小四合院里,开始了一段新的故事。

婚后的梅兰芳与孟小冬是幸福的,原本两个人便互有好感,而在命运的撮合之下,他们竟真的走到了一起,所以他们都很珍惜这命运给予的幸福。他们常常邀请朋友一起谈天说地,一起谈文论艺。然而,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因为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四)

孟小冬的美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她有很多戏迷,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对孟小冬十分痴迷,在得知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之后,便愤然拿了一把枪,来到了“缀玉轩”找梅兰芳,但没想到却失手要了去梅兰芳家做客的张汉举的命。

一个无辜的人在这场血案中失去了生命,这让梅兰芳惊恐不已。亦或许是因为长期扮演阴柔的女性,才使梅兰芳的性格也变得懦弱胆小。

朋友张汉举意外丧命,留下了一家老小需要人照顾,而之后的各种小报也追着这场血案进行报道。原本就心情郁闷的梅兰芳,因为外界的报道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从此,梅兰芳对孟小冬的感情便蒙上了一层挥不去的阴影。

一场血案,让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迅速降了温,幸福的时光也随之消失不见。

“大爷的命要紧。”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的一句话,让孟小冬明白了,也让梅兰芳的心退缩了。

一场命案之后,梅兰芳恐惧了,当年那个挺身救美的英雄不在了。舆论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社会的指点让他的事业也受到了影响。于是,梅兰芳冷淡了孟小冬。之后的几次分分合合中,他们的感情逐渐破碎。一段感情缘起于命运,却终将输给命运。

1930年,梅兰芳的伯母过世,梅家将灵堂设在了梅公馆。孟小冬遵照礼仪前去给婆婆守孝,却在门口被人挡在了外面,不准进入。那人直呼孟小冬为孟小姐,并不承认孟小冬是梅兰芳的夫人,是梅家的人。站在门口的孟小冬难过不已,她愣住了,仿佛什么也听不见,只能听见自己心碎的声音。

事已至此,福芝芳对孟小冬的敌意有增无减,也许是因为太爱了,她不想自己与另一个女子共同分享所爱的丈夫。而那些“梅党”则是为梅兰芳的事业考虑,认为梅兰芳应该离开孟小冬,与福芝芳在一起。因为与孟小冬在一起,有的只是不安和负面的影响。

当时的孟小冬陷入了虚空与彷徨。她没有想到,自己心心念念爱着梅兰芳,到头来却落得如此悲凉的结局。那段维持了五年的婚姻终究是走不下去了,往日的情意分崩离析,唯有离婚才能解除彼此的痛苦。

相爱的时候,你侬我侬,即便是想要天上的星星也能为她摘得;不爱的时候,哪怕是一句问候,也觉得是多余,比陌生人还要冷漠。好歹夫妻一场,竟落得如此凄凉。孟小冬在与梅兰芳离婚后,坚决要与他恩断义绝,不再来往。痛彻心扉的孟小冬甚至甩下一句:“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神秘的面纱撩去,面对的是枯燥与无味;美好的梦境醒来,接受的是现实的平淡与庸俗。激情褪减,只剩下满身的厌倦。

注定,孟小冬只能是梅兰芳的彩虹,倏忽而来,匆匆而去。从1925年到1931年,从相识到分离,五年的光景转瞬即逝,但却成为了梅兰芳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章节,如此浓墨重彩,即便是悲剧结尾,也让人不能忽视遗忘。

(五)

历史的聚光灯,可以造就传奇,但那汹涌的眼光与言论,却像是看不见的绳索,捆绑住人的手脚,成为失眠的理由和痛苦的根源。于是,一段本该圆满的故事,被淹没在“人言可畏”的唾液里。

一场“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国人的愤怒,梅兰芳也在混乱之中迁居上海,暂住在沧州饭店,而后又迁至马斯南路121号。

一段婚姻灰飞烟灭,但是他的京剧事业却不能消失。梅兰芳开始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想要以此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1935年,梅兰芳率团前往苏联及其他欧洲各地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这样一次出国的交流,让梅兰芳有机会将中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们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全世界的各国人民,也因此,梅兰芳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1941年,香港沦陷了,梅兰芳在安排好了两个孩子之后,毅然决然地返回了上海,就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表演昆曲。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年里,梅兰芳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京剧情和舞台梦。他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也在多年之后于北京出演《穆桂英挂帅》,来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节目。

他这一生,是为京剧而生,是为京剧而活。匆匆的戏剧一生,他始终在演绎着京剧的角色,也让他蒙上了孤独的韵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京剧的艺术成就了日后的梅兰芳,也成就了他一生的孤独,而那梨园里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却无论怎样也掩盖不了孤独背后的炽热痴狂。 zNamvj5mN36npDfsPzi927lPmkYRnw1SWeY1IpVMskepQ7ZNNClh1Z3LStgJCZ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