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订购的秘密

原本不是稀罕之物的小米,想要拥有,却比购买一部苹果手机还难。为什么?因为需要预约,需要抢购,需要排队,需要F码……即便如此,人们还是一窝蜂似的哭着喊着要拥有一部能发烧的神机。

好吧,没问题,既然那么想要小米,你就得耐心地等着,第一轮抢购不着,还可以等待第二轮,直到你能抢到或者彻底死心。不过,死心的人似乎不多,耐心等待者反而居多。

一部看似普通的国产手机,何以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呢?

饥饿式营销

小米自从进入到手机市场和消费者的视野之后,就被冠之以“饥饿营销”的名字。众多米粉翘首以待地盼着新机型上市及其呼天喊地抢购的场景,让大家见识到了“饥饿营销”的力量。那么,到底什么是饥饿营销?

所谓饥饿营销,就是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进而达到加价的目的。从表面上来看,操作饥饿营销并不困难,只要制定出一个既叫好又叫座的价格将消费者吸引过来,接着对产品进行限量供应,就可以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然后再通过提高售价来获得高额的利润。

当然,饥饿营销不单纯是为了抬高价格,这顶多算是小把戏而已,饥饿营销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的品牌产生相对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打造出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形象。商家都精明得很,他们知道一旦自己的产品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就可以很奢侈地玩一玩“品牌溢价”这个高端武器,从消费者的腰包里掏出更多的银子。

由于“饥饿营销”名字不太动人,所以总会被消费者所诟病,其实“饥饿营销”绝非是下三滥的手段,而是一种大智慧和大策略。也许你不知道,“饥饿营销”的理论核心是在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意思近似于“囤积货物和待价而沽”。它不仅有东方理论的支持,就连西方经济学也有个相类似的概念叫“效用理论”,也是阐述了饥饿营销的实质:它让消费者从对产品的消费中得到一种满足感。所以,饥饿营销绝对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东西,它是一个具备了主观性和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心理概念。很多商家不玩不知道,一玩就上瘾。

既然饥饿营销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手段,那么,为什么只有小米才将饥饿营销玩得如此炉火纯青呢?

培植“饥饿感”是必然选择

饥饿营销看似简单,但是真要想运用得成功,需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才行,主要和市场竞争度、产品的替代性和消费者的成熟度这三者有关。换句话讲,只有在市场竞争不激烈、消费者心态不成熟以及产品不可替代性较强的情况下,才能有“饥饿营销”的用武之地。从这个意义上看,饥饿营销适合那些单价较高、不易形成单个商品重复购买的行业,另外,这类产品要有一定的差异化和领先优势。

显然,手机这种时尚单品简直就是为饥饿营销而生的,几乎完全符合上述特点:单价较高,不重复购买,存在差异性。具体到小米,饥饿营销好像就是为它量身定制似的。

我们先来看看小米的简历:成立于2010年,第一款手机上市于2011年。仅仅这两个数字就预示着小米名如其意:想吃吗?先饿着你!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发展历史并不悠久,根据数据统计,直到2011年的前三个季度,全球智能机的用户量也只有7亿左右。因此,小米的推出正是各大厂商刚刚关注智能手机市场的黄金时段,自然消费者也是对此懵懂无知的那段迷茫的日子,此外小米独特的“互联网手机”称号和“为发烧而生”的口号,也被贴上了“不可替代”的标签。

小米具备了这三条要素,结果就可以看成:不是小米选择了饥饿营销,而是饥饿营销选择了小米。

小米选择了以“饥饿”作为招牌,其前提是经过雷军在互联网上“精准狠”的宣传之后,其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已经在消费者的心中,拥有了足够的号召力,这时才眼疾手快地选择了饥饿营销的模式,让“拥有一部小米手机”的体验价值无限放大。在涌现出不少准米粉和进化中的米粉用户之后,小米接下来的持续热销就成为了必然。随着小米这个招人稀罕的“粗粮”进入手机市场之后,一大批忠诚度较高的用户群体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小米在饥饿营销的手段上,可以说使尽了浑身解数,同时采取了以下三点策略来辅助推行:

一、以品牌来营造产品

对雷军而言,手机并不是最重要的,销量和利润也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小米”这个品牌。雷军笃信,如果不让小米维持在“饥饿”状态,可以多卖出去不知多少手机,一年就能赚得钵满盆满,然而小米的价值将会逐渐走低,这可是“头发长见识短”的典型表现。所以,只有让小米永远缺货,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当然,这个“缺货”也是受制于产能不足的现状,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小米的必然选择。

小米的“饥饿”,让这款原本是草根出身的手机品牌,被赋予了特殊的能量。这种能量以它特有的饥饿式的链条层层传递,撑开了用户的胃口,于是便诞生了手机、电视盒子、电视、路由器等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无不例外地借用“饥饿”二字做文章,让小米的受众目标翘首以盼,结果每一个产品的发布都异常火爆,连各种配件都能大捞一笔。以至于到现在,米粉们已经坚定地相信,但凡是小米推出的就一定具有最高的性价比,是雷军馈赠给他们的“科技大礼包”。也许当小米也生产汽车时,粉丝的热情还是会一如既往地高涨。

二、以用户来吸引用户

雷军是一个悬念制造大师,也是一个心理战的高手,他懂得真正能让市场沸腾起来的不是商家,而是消费者本身,因此他总结琢磨出一套“诱惑”的哲学,让用户广泛参与进来,然后通过口碑营销和社交传播,让小米变得很超值、很时尚。所以,当用户腹中空空的时候,他们想到的不是别的品牌的手机,而是冒着诱人香气的小米。同时,通过互联网上预订、网上直销、F码抢购等方式,让这种饥饿感变得更加紧迫,本来能挺三天,现在恐怕一个钟头都熬不下来,这就是被人为培植出来的饥饿感。

三、以极致的体验取胜

有一个词和小米始终分不开,那就是“超预期”。对于小米而言,它最擅长的就是将产品的性能提升到“极致”,超出了用户的心理预期,更是让其他手机厂商大呼:这怎么可能?当市场用惯常的逻辑去推断小米的某款手机的售价在1500元时,小米却挂出了999元的价格。于是,消费者忽然感觉到自己饿了,需要这道大餐来填补空虚的胃口,因为小米无论是价格还是体验都做到了“极致”。

拿小米的路由器来说,这种极致之下的饥饿培养就十分显著。在没有上市之前,路由器的售价传说要99元就可以搞定。于是一帮业内人士指出这根本不可能,后来当路由器的价格被传闻到799元时,大家不仅没有发出嘘声,反而是冒出一片赞叹:小米的路由器如果真的是799元,那将会“极致”到什么地步!如果换做是其他厂商,估计之前翘首以盼的那些消费者必定甩袖而去。

玩出特色

小米的饥饿营销不是“定低价+限供量+加价卖”的常规路线,而是以强势的品牌、良好的产品和捉摸不透的营销策略,让它成为了用户关注的“不易得之物”。与其说小米使用饥饿营销为手段,不如说小米在使用这个手段之前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形成了符合小米风格的饥饿营销策略。

有风格才能有特色,有特色才能有粉丝。小米的饥饿营销,应该说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像巫师一样具有神奇的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会吆喝才能赚大钱

菜市场买东西,人们常被那些嗓门大的卖家勾过去,左看右看之际,荷包里的钞票就不由自主地跑到人家的口袋里了。手机市场也是如此,每一个消费者都有不一样的欲望,对产品的需求程度不尽相同。小米选择了饥饿营销,就懂得对用户欲望的激发和引导。因此,小米不遗余力地对产品进行宣传造势。

在上市之前,小米手机的一些小道消息使得消费者迫切地想要购买一部一辨真假,看看它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记得当时的北京发布会上,雷军模仿了苹果的模式,于是这段发布会的视频在网上疯狂流传,雷布斯这个名字也就诞生了,小米凭借这种强大的号召力在一夜之间爆红。伴随着各种广告的蜂拥而至,消费者认识并记住了这个有点山寨味道的名字,紧接着,各大媒体的重点培育,又十足地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就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手机品牌,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中国造”。

二、让用户产生了心理共鸣

一个优秀的手机厂商,势必要拥有合格的产品,这才是成功的基本的条件。小米虽然不掌握核心的硬件技术,但是它能够将性价比的最高的硬件整合之后卖给用户,这就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也为小米江山的进一步开拓打开了市场,保证它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继续使用这个“大招”。说白了,用户本身并不饥饿,但是却让小米搅乱了肠胃功能,让众多米粉一见到广告就饥肠辘辘,被勾起了无限的占有欲。

小米手机发布会结束后,小米以低于市场定价300元(1999元)的情况下,限量出售了600台工程纪念机,而且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买的,只卖给那些小米论坛的资深米粉。这样一来,大家更加认同小米是一款不可多得的好手机,于是更加坚定要得到它,以至于小米手机的价格一度被炒到4000元上下。

三、有自知之明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这里没有慈善家也不相信眼泪,光会吹牛皮没有真本事最后都会死得很难看。小米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尽管雷军被称为雷布斯,但是他并没有高调地宣扬自己的手机与苹果相比如何如何,这跟其他山寨品牌所有不同:它们动不动就号称敢于和某某名牌手机PK如何如何……越是打出这样的旗号,身上那股子浓浓的山寨味就越是熏人。在中国这个讲究面子的国家,和高上大在一起攀比结果只能是很低下垂。

小米虽然玩的是饥饿营销,但是却量力而行,它明确了自己的产品特性和市场定位,也对企业运营的人才资源、销售渠道等能力有一个合理的估算,所以没有产生那种盲目的自我膨胀。要不然,一味地消耗用户的胃口和耐性总会有个临界点,当消费者突破心理底线之时,就是竞争对手满面春风之日。小米正是掌握好了这个尺度,才没有让米粉的队伍缩水,反而一天天地在壮大。

四、眼观六路

手机是一个更新换代较快的产品,也是消费达人们最易攀比的私有物之一,因此手机市场千变万化,难以预料,反过来也会作用于消费者,让他们的欲望发生变化:今天需要个全金属外壳的,明天看了广告又爱上大屏幕……正是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产生了不规则的变动,才会让不少品牌的原有粉丝“移情别恋”。一句话,就是冲动消费惹的祸。小米高明在何处?它紧紧抓住了智能手机的一大关键特性:可玩!所以,小米打出了“为发烧而生”的旗号,也确实在产品研发上朝这个方向靠拢,这就让避免了很多可变化因素带来的风险。手机一族不是喜欢捧着这个几寸大的东西玩么?那好,你等着我生产出来一个给你!

就是这么一个切中要害的产品定位,让无数用户暂时攥紧了口袋,等待着一部发烧的手机落入囊中。相比之下,其他厂商跟风式的产品研发,虽然快得惊人,但还是赶不上用户脑子一热的发烧速度。另外,小米与用户的密切沟通,也让它时刻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牢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所以,小米煮熟的速度比任何人都快,在用户饿的即将离去之际,一锅香喷喷的热粥来了。

小米公关部总监刘飞曾经说过:“与之前的传统销售方式不同,小米2在产能方面还需要一段爬坡的时间,不可能一下拿出几十万台的新机。”事实的确如此,小米的饥饿营销走的是多元化需求路线,除了产能限制、品牌塑造、控制成本、观察市场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据说,小米2的工程机要通过600多个用户,耗费一个月时间的体验,再收集汇总这些建议和意见之后,又重新在系统和硬件方面都做了改进。所以,要想让小米成为和苹果齐名的中国制造,饿着肚子等一会儿,也是对它的一种支持。

产量与成本

2012年8月16日,雷军在和新浪科技进行对话时说,刚刚推出的小米二代手机售出300万台以后,就能打平成本,然而却对总销量没有做出预估。小米二代的售价为1999元,而成本却是达到了2350元。这大概是雷军第一次透露小米的成本,揭开了这款发烧机的神秘面纱。

雷军所说的2350元的生产成本,其实是一个估值,即按照一定的预计最高销量平摊成本所得。伴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产品的实际成本会逐渐下降。如果对小米二代的成本按照30万台计算的话,那么只要卖出30万台就能够打平成本。实际上,小米手机第一次接受预订就早已达到了这个水平,保守估计也有近400万台左右。雷军声称,2350元的成本,其实是依照300万台售出的水平计算的,而2013年的市场销量会更加乐观,当时雷军预计小米一代手机到年底的销量可能会超过500万台。

关于产能问题,雷军曾经解释过,凡是畅销的消费电子产品,在销售初期都会存在产能不足的现象。一般来说,饥饿营销是厂家有意将产品产能降低,从而制造出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所以通常采用饥饿营销的前提是企业有着充足的产能,无非是不想满负荷开工而已。具体到小米身上,其饥饿营销并非是一种恶意的选择,却也存在着产能严重不足和供不应求的现状。然而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小米的饥饿营销依然有效,这不能不归结为它出色的成本控制策略。可见,小米的饥饿营销是跟着它的成本领先绑定在一起的。

按照小米高性能和低价格的策略,要想从供应商手中以低价格拿货,肯定是有难度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慢慢来。尤其是在产品发布的初期,高性能元器件的供应商,如果产能充足,必然会优先供应给出价高的人,那么对小米顶多承诺供货。紧接着,在小米新品推出一段时间之后,供应商的元器件价格开始下降,这样小米就能依照协议拿到货。在保持了用户“追米”热度不变的前提下,小米便以较低的成本赢得了消费者的欢心。能做到这个程度,有赖于小米对市场走势和用户心理的精准解读,而这恰恰是一般厂商做不到的。

成本是营销之根

成本控制,是企业全员参与的一种持续性的活动,它从产品研发开始,贯串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始终。自然,成本控制不是盲目地节约原材料和质量,损害用户的利益,而是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成本。尽管何谓不合理,本身就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儿,但是在大体上可以这么认为:只要是能在减除后仍并不明显地损害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就是不合理的成本。

如果说小米深谙营销之道,不如换个角度说小米精通成本控制之道。成本是根,营销是法,只有根基扎得稳固,才能有机会兴风做法。

当下国内手机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不是谁都可以做手机的,因为这个行业存在较大的进入壁垒,尤其是一大堆洋品牌的雄踞风云榜,让不少中国制造满心尴尬。关上门自己照照镜子,中国的手机在技术、质量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确实还是中学生的水准,不足以和国外的名牌高上大相抗衡。不言而喻,自打出生起就带点山寨味的小米更是要面临这方面的挑战。于是,小米明智地在成本控制上下了工夫,打出了三张王牌,让它迅速脱颖而出。

一、扁平直销少花钱

小米手机的销售,是采取互联网直销的模式,让消费者直接在网上下单,然后借用凡客诚品这个得天独厚的送货渠道来进行产品配送,免去了中间本应付给代理商和零售商的银子,所以雷军只要让小米以稍高于成本的定价出售就OK了,甚至在早期赔钱赚吆喝也不是不可以。这种扁平式的直销手段,让小米本不丰满的荷包渐渐充盈起来,反而还助推了饥饿营销的进程,真可谓一石二鸟。

所谓渠道的“扁平化”,意思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流通环节,以此来实现成本优势。事实上,小米奉行的扁平营销,也代表着未来手机市场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消费导向的变化,对手机厂商来说,谁在日后掌握着规模大、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的销售渠道,市场就跟谁的姓,竞争对手就会看着你笑不出来。只有进行销售渠道的扁平化变革,才能加强渠道成本管理。小米正是审时度势地看中了这个大方向,才引领了网络直销的热潮。

二、薄利多销赚钱

通常,智能手机的硬件成本大概只占整个产品成本的三分之一,拿小米二代来说,其1999元的售价中,硬件成本最少要占到1500元上下。在小米二代发行之际,相同配置硬件的智能手机,大概都要比小米贵上1000元左右,这一下让消费者的眼睛瞪红了,更让其他手机厂商气得骂街。需要注意的是,小米二代上市的时候智能机才刚刚和功能机交接班,不成熟的市场让价格超过品牌的吸引力,在敏感的国内手机市场中掀起了一阵风浪。如果谁说1999都不是动心价,估计那是没有心脏这个器官。

“薄利多销”是营销手段中的常规武器之一,它适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范畴,就产品销售因素来看,它既能让产品轻装上阵地进入消费者的视线,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是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的不二法门。

对小米这样底子并不雄厚的企业来说,流动和充足的资金才是最关键的。毋庸置疑,“售价稍高于成本”的法则,让小米更具有生命力,能够大大地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以此来刺激产供销环节的周转,同时还能挖掘产品的潜在效能。更重要的是,雷军意识到了智能机市场的群雄逐鹿会越来越激烈,所以采用降本让利这个策略,能够将同类产品的用户抢到自己手中,让小米的产品覆盖率、辐射率、市场占有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非核心外包省钱

小米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成本优势,那就是它将手机硬件的研发和制造包给了英达华。毕竟小米是一家新创立的企业,账户上的数字比较骨感,如果效仿其他手机厂商那样自己开工厂,必然会消耗大量的流动资金,这么一来就难以和苹果、三星这样的“土豪对手”进行实力比拼,严重的话还可能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只有让硬件研发和制造这些非核心业务交给专门的工厂代工,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

其实不光是小米意识到了代工的重要性,就连苹果也不例外。富士康与和硕承接了苹果的大部分产品订单,虽然之间产生过一些有关代工模式的在问题,如返工费用矛盾等等。但是苹果并没有因此放弃这一模式,而是继续向合作伙伴派出上百名工程师,帮助他们装配新产品。可以想象,随着市场份额的逐渐扩大,小米在未来还会采取措施增强供应链的柔韧性,让世界为其生产,去煮一锅让无数粉丝垂涎三尺的小米粥。

产量和成本的二元法则

2011年9月5日,小米正式开放网上预订,12月18日开始面向普通消费者直接销售,每人限购两台。在开放购买3小时后,小米称12月在线销售的10万(台)库存已经全部售罄。到了2012年1月4日,第二轮上线的10万台小米手机,仅仅用了两个小时就再度被抢购一空。

一个疑问摆在了很多人面前:为什么偏偏是10万,不是100万呢?很多人足足等了5个月的时间,怀着对雷布斯的无限崇拜,怀着对小米的无限期待,却依然买不到小米。这个产量的谜题,如果抛开饥饿营销的话,该怎么解释?

一方面,小米手机产量不足,是小米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以现在手机配件供应商的价格,1999元的利润实在不高,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关注,等到大家都在准备购买的时候,小米就只能以供货不足作为最好的理由,每次抢购时段只销售少量的手机。虽然会有一部分幸运儿买到,但终归是少数,而这一少数分子就成为了大家羡慕嫉妒恨的目标,也是小米口碑对外传播的大喇叭。产量,的确是小米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由于低产量而带来的用户心理预期,也是小米迫切需要的,因此小米势必要在二者之间进行折中的选择。

另一方面,小米缺乏自主核心的技术,手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处理器、内存、屏幕等都需要对外采购,所以才要降低产量来逐渐拉低价格。当然,小米不可能如此被动,它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地观察市场,研发新产品,获得消费者的及时反馈,而这些都是符合瞬息万变的手机市场的规律的。现在,三四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会冒出一部旗舰机,消费者的眼睛都被晃花了,如果能在时刻关注市场的走向,对企业的市场定位自然大有裨益。退一步说,即便在这几个月之后,小米的销量并不如预期那样好,但绝对不会亏损,而它的品牌又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自然是双保险的营销策略。

相比之下,苹果就不一样了。当初iPhone4S在2011年9月发布,到了10月全美各地都可以尽情购买,不存在产量不足之说。然而,苹果毕竟是苹果,小米在知名度上无法与之比及,所以控制成本,控制产量或者说默认产能不足,这是小米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手机的利润都是比较高的,如国际著名的苹果、HTC、三星等高端手机,其定价通常都在3000元上下。而根据数据分析,这些高端手机的材料成本大概只有售价的30%,即使加上人工、广告、软件开发等成本,利润也不是那么寒酸的。但是对小米而言,中国化的道路不能追求高额利润,而是以产量来吸引用户,以产量来营造声势,以产量来保有品牌。

纵观国内手机市场的未来,无外乎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高端的,另一个就是大众的。高端的当然有苹果和三星之流占领,因为它们的品牌坚挺;而大众的则是华为、中兴、酷派这些执行力较强的公司。

小米的聪明之处,就是以适度的产额和中等的价格挤进了手机市场,既不是非常昂贵,也不是十分低廉,任君选择。虽然它比不上那些国际手机品牌赚得荷包撑爆,然而仔细算一算,其利润依旧可观,这都是归结为雷军对小米产量和成本的调控能力。

一、资金成本控制产量

为何小米的销售总离不开“10”这个数字,对此小米的解释是:生产需要磨合,首发的10万台手机正是遵循这一原理。当然,生产一方面受制于产能,另一方面受制于销售预测。由于手机市场变化万千,即使是预言帝、分析帝也很难做出精准的判断。既然采购元器件将占用大量的资金,为何不通过这个磨合过程来争取宝贵的时间呢?这样就能够找到新的、更合适更强大的代工厂,从而逐渐提升产能。由此可见,小米几乎每一轮抢购都只有10万台,这是弥补现金流的短缺,让产量来给小米补钙。

二、渠道成本控制产量

传统手机分为分销和直销的两种销售渠道,分销包括全国总代理商、区域代理商、网上代理商,而直销模式包括自建销售网络、连锁商场、大型超市、运营商营业厅等。假设小米手机选择了传统的销售渠道,成本就要多付出5%~15%,这是雷军“吝啬”拿出的。现在,借用新兴的电子商务渠道,让低成本增收利润,让低产量增值品牌,称得上是事半功倍。

实际上,小米不去拓展实体销售渠道,也是基于对成本和产量的综合考虑。当然,这样做是利弊兼有。利是降低成本,弊是要承担负面报道,如抢购不到小米的消费者抱怨、售后服务途径少等等,也给小米带来了很大压力,甚至成为拓展二三线城市的绊脚石。

不过,以小米目前的态势来看,只要合理地调和成本和产量的二元法则,相信它会攻克这些难关。比如,小米可以选择与三大运营商合作作为突围路径,借运营商庞大的销售网络,让小米手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将宣传成本转移到运营商身上,这个苹果可是有成功先例的。另外,小米还可以尽快开拓海外市场,大幅增加手机的利润,获得更多的运作资本,为新产品研发奠定基础。

说到底,成本和产量是小米都可以控制的因素,只是在某些外因的限定下,让这种可控制变成了疑似的不可控制。低成本是广大商家认同的,低产量却是相反,而正是这么一对的怪异组合,让小米左手以低价吸引用户,以右手拽住用户,“双低”的表现造成了“双高”的结果:高关注度和高购买欲。

饥饿的危与机

小米自从发布以来,其“堪与iPhone比肩的首部国产高性能智能机”的大旗,成为了争议不断的话题。客观地说,这个引起无数粉丝“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小米,因饥饿营销而扬名,也因饥饿营销而受到质疑。一边是火得一塌糊涂的数据和狂热的粉丝,一边是部分手机用户的困惑:“我为什么买不到小米手机?”

现在想想,小米的未来之路到底在何处?

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饥饿营销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之中,而小米绝不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方面苹果可算是它的老前辈,每一款iPhone和iPad系列的新品发布,都会因为数量有限而引发果粉们的关注,成为热议话题,甚至还在北京上海等多家门店里发生玻璃挤破、黄牛拳脚相加的新闻,让苹果成为了有钱也买不到的奇货。

不光是手机厂商惯用饥饿营销,连电影行业也是如此。当初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打出了“剑指奥斯卡”的旗号,保密工作也做得很到位,女主角玉墨的扮演者直到影片上映前的最后一刻,才让观众得以见到她的真容。可见,饥饿营销是多么勾魂摄魄。

相比之下,小米的饥饿应该说发挥到了极致,和苹果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小米成为了“饥饿”的代名词。前面已经分析过饥饿营销给小米带来的诸多好处,那么现在我们还应该看一看,在“饥饿”这个让人动心的词汇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些危机呢?

“饥饿”说明了什么

小米的“饥饿营销”,给一些消费者的感觉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虽然小米也多次对外表示,自己不可能有货不卖,这是不符合商业逻辑尤其是电子产品这样更新换代较快的东西。从目前网上的信息反馈来看,的确有不少米粉对“饥饿营销”产生了负面情绪。然而仔细分析一下,小米选择了互联网直销,就注定要和饥饿营销捆绑在一起。因为拥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做手机,它所采取的思路和模式和传统企业是存在差异的。

拿小米来说,它现在主要是靠硬件产生收益,而它的未来也不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还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综合计算,每年高额的人力成本加上产品硬件成本小米公司需要付出超过2.5个亿,以目前小米融资情况来看,即将面临资金断裂。对于这个状况,雷军不可能没有察觉,为此进行了多次的融资,然而高额的运营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供应链费用再加上对手机产业的理解力和控制力的弱势把握,这个也很难支撑太久。

小米手机饥饿营销背后隐藏的危机,实质是供应链的保障问题。通常来说,传统手机商和芯片及其他相关合作伙伴,都是老熟人的关系,相互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供求关系。拿中兴为例,每年年底,它都会和高通等合作商签订下一年的手机芯片需求量,而这个量一般是上百万级别,有时候还会达到上千万,而中兴付给合作商的费用也是以分阶段的形式付完的,这都是彼此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苦孩子”出身的小米,无法像中兴这样潇洒地在供应市场玩转365天,无论它的出货量还是和其他厂商的合作关系,都远远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所以只能先行付费。另外,小米也没有建立良好的供求规划,所以一旦遭遇芯片采购量的高峰期,小米的供货将可能遭到崩溃的窘境。

饥饿营销能否取得成功,其中有一个前提条件是详实的市场分析和精准的客户群定位。只有当客户群越“小”的时候,市场才会越做越“大”,反之也是如此。小米手机的定位就是年轻时尚却又囊中羞涩的年轻人,他们喜欢玩手机喜欢追赶潮流,所以这个客户群体小,才诞生出数量庞大的粉丝群。如果小米是瞄准了各个年龄层来生产手机的话,恐怕今天的小米绝不会这么火爆。众所周知,品牌和产品之间的关系非常暧昧:是以阶梯的方式向上延伸,一旦产品卖得火爆了,品牌的知名度才能得到提升。

小米使用“饥饿营销”只是眼前不得已而为的策略,并不会一直延续下去。毕竟长期使用这个大招,将可能排斥潜在的消费者。因为“饥饿营销”这个策略的实施,正是以消费者求购心切、追求新潮为心理基础的,所以在营销推广的短期,制造出这样的紧张气氛是有利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明白了商家搞出“饥饿营销”的内幕,所以不会为了某个产品拿出那么多宝贵的时间来等待,这种“单恋一枝花”的情况通常只适用于品牌认知度较高的产品。

虽然小米不是苹果、三星那样的国际大牌,然而它的饥饿营销玩到现在还是没出漏子,这并非是饥饿营销安全指数高,是有赖于小米那群忠诚度极高、耐心度极高的米粉!事实上,小米是凭借这个有力的支撑因素,才让它的饥饿营销显得比别人更成功。所以,尽管小米是运用“饥饿营销”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然而后来的效仿者们必须想一想:你有那么多狂热的诸如米粉般的粉丝吗?如果没有,就要谨慎考虑“饥饿营销”这个武器,它不是儿童玩具,弄不好就是一枚定时炸弹。

从小米的现状来看,饥饿的确成为了它遭人抨击的主要靶标,而饥饿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直视这些弱项并想方设法改进,小米才有更大的自主权去选择何种模式作为营销手段。

当然,可能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在维系着饥饿营销,那就是如今消费者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选择困难症”。如今的手机市场,品牌也好,机型也好,实在多得让人数不清,各大厂商都在“比学赶超”,不仅搞成了同质化竞争,还猛堆那些没几个人能看得懂的优质参数。在苹果三星成为“街机”的时候,在众多消费者对厂家的宣传茫然无解的时候,限量抢购的小米走上了前台,让大家眼前一亮,这回不用再困难地选择了,就挑这个富有叛逆色彩的神机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带来的“饥饿”,恰恰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精神上的空虚和行动上的无力,只是当他们指责小米搞“饥饿营销”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其实是自己患上了“饥饿症”。

先“饥饿”再发展

前面说到的张艺谋采用的饥饿营销,无疑是成功的,让广大影迷们对《金陵十三钗》投注了相当多的关注度。而小米的饥饿营销,在确保了品牌增值的同时,也游走在走向负面评价的深渊。幸运的是,小米把握住了这个尺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存在隐患。

《金陵十三钗》毕竟是精神文化产品,也谈不上一般意义上的售后,而手机却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需要和售后绑定在一起,这就要求小米无论从质量上还是品牌口碑上都要有所保证,毕竟电影看完了就完了,而手机是经常使用的东西。

如果说雷军之前并没有经营手机的经验,让消费者对小米手机的质量担忧,那么现在来看这些因素并不影响小米的口碑,而最有可能给小米造成负面影响的,将是饥饿营销到底距离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底线有多远?目前,已经在坊间流传了小米对消费者存在某种欺骗的传言,虽然这些传言只要在分析小米的产能之后就能不攻自破,但是也不利于小米的品牌形象塑造。因此可以认定,小米现在缺的不是知名度,而是深厚的内功。

爱马仕在全球奢侈品中,其地位要远远超过LV,而它的Kelly包却不是专柜中卖出去的,而是采用订购的形式,从订购到拿到货,通常要等待四年的时间,因此爱马仕的包造假很难。然而由于爱马仕的包每年产量并不固定,而全球的市场需求却很大,这个不透明的市场让假货也乘机钻了空子。虽然爱马仕的缝制皮革技艺很难仿造,但是由于爱马仕太爱“饥饿营销”这个大招了,结果给它的内部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

比如,爱马仕的店员权力很大,由于货量极少,他们就控制了售卖选择权,可以决定谁拥有这款天物,甚至还可以分别和总部正规渠道及贸易公司对接,将原本属于内部机密的信息卖出去,如货号、款式和材质等。这有点像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发粮票的人的至高权力。正是这种因饥饿营销带来的管理上的漏洞,给利益的追逐者们带来很多商机:制造高仿真的包,满足大家的饥饿感,弥补这个奢侈品的“稀缺性”。

小米目前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在红米推出之后,由于数量有限难求一机,导致不少粉丝们被迫选择非官网之外的网络销售商,这些人号称抢到了货通过加价的方式卖出,结果用户收到货之后才发现那根本不是红米的真机,而是地地道道的假冒货。

经济学上有个法则叫劣币驱逐良币,这对所有采用饥饿营销为手段的商家来说,都是一种警示。一旦市场上真货匮乏而假货泛滥之时,很可能假的就变成了真的。

平心而论,爱马仕毕竟是驰名全球的巨头,冒出些假货也在所难免,也不会降低消费者对它的关注度,而能够与之比肩的大品牌也寥寥无几,所以饥饿营销玩得尺度大一些,负面报道多一点,恐怕也无伤皮毛。

然而小米却不同,它所要面对的情况比爱马仕要复杂的多:其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如今性价比较高的手机越来越多,酷派、中兴、华为等厂商都推出不少千元级别的神机,小米稍有不慎,就会流失用户;其二,小米的品牌还达不到绝对霸气的程度,一旦负面新闻过多,势必影响其品牌的美誉度;其三,智能机不再是单纯地接打电话收发短信,而是肩负着其他的作用,因此其使用率和故障率都超过了传统的功能机,这让售后不够强大的小米承担着一定的压力,如果品牌构建做得不到位,市场份额肯定受到不小的影响。

不过,既然明眼人都能看出的危机,雷军会视而不见吗?当然不会!前面我们说了,小米选择饥饿营销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信雷军也意识到了饥饿带来的消极反应。小米之所以还在沿用这个招数,是它还处于刻苦修炼内功的阶段,比如软件的研发、硬件的掌控以及和供应链的沟通等等。只有让这些内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小米才能克服成本和产能附加的种种问题。

准确地说,小米选择了让人指摘的“饥饿营销”,是它早就预料到的事情,并非它不懂得人言可畏的道理,而是只有先通过饥饿来积累资金、技术和关注度,才能有更大的上扬空间去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或许,雷军比任何人都害怕“饥饿营销”给小米带来的阴影,只是他更明白一个道理:不“饥饿”就没有发展的机会了。 DbBTaDPkNzc2oecdInnejTrmyp5PKGpwDEt4JhTnrecsV44CZDn8chn0ed9BLs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