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代序
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

厉以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如何理解“新常态”

最近中国的媒体经常提及“新常态”这个词,那么,该如何理解“新常态”呢?这是相对于我国前一段时间不正常的经济高速增长而言的,意指经济应逐步转入常态。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这是不能持久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所以,现在提到的“新常态”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盲目追求超高速增长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是不利的。第二,经济超高速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资源消耗过快,生态恶化,效率低下,产能过剩,以及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其中,“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是最重要的。

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机,会留下很多“后遗症”。现在我们不得不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结构调整很重要,比单纯追求经济总量更重要。

虽然现在中国GDP总量(GDP,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从结构上来说,中国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没有发达国家那么高。同时,虽然中国人力资源结构比过去改善了很多,但是,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比较低,中国的熟练技工队伍正在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错过了结构调整就是最大的损失。所以,现在提出“新常态”,就有避免超高速增长、尽早使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意图。

目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即将结束,即将开展“十三五”规划。对于“十三五”规划,很多专家(包括我在内)都提出,要保持适度增速,不能再追求超高速增长了,政府应该考虑适当降低GDP增速。如果中国GDP能够增长7%就不错了,即使能保持在6.5%~7%也属于正常,因为经济增长要重在经济质量提升和结构的完善,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速。

硬性的增长指标如何改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靠下死命令实现增长目标。比如,某年定的增长速度为9%,全国各地拼命干,力求最终达到目标。这样下去,就会产生问题,无论对地方政府还是对中央政府,都同样形成压力。因为地方的发展规划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全国的发展规划是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一旦通过这些硬性指标的目标,就意味着要严格执行。

于是,各地政府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赶超别人,会不顾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的调整,政府就会很被动。

为什么会很被动呢?主要原因在于,硬指标意味着一定要完成,一定要完成硬指标则意味着只顾增长,就把产能过剩、高成本、效率差等都放在次要地位了。过去我们总干这种傻事,政府力争今后改变这种现状。

可喜的是,关于把增长率从硬指标改为有弹性的预测值的做法,现在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先试验一段时间,如果试行成功,再推广,这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调整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增速下降

经济增长下降有几个原因造成的,比如出口下降、过剩的产品销不出去等。但同时,应该看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中国实际的GDP要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要高,而且年年如此。那么,何以见得呢?

第一,农民盖房子在西方发达国家是计入GDP的,而中国农民盖房子从来不计入GDP。

第二,有一些就业人口的收入没有计入GDP。如现在担任保姆、月嫂等职业的人越来越多,她们的工资也越来越高。目前中国家庭保姆有几千万人,但是,她们的工资收入是不计入GDP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人的收入是计入GDP的。

第三,在中国,个体工商户一年的实际营业额是通过包税制倒推出来的,而他们的实际营业额会高于包税制下推算出来的营业额。也就是说,中国的大量个体工商户少报了营业额,中国的GDP统计也就少算了。最近还规定,月营业额不足3万元的小微企业免税,这就更不好统计它们的实际营业额了。

第四,据前几年数据统计,中国GDP构成中,国有企业不到35%,外资企业大约在10%或略多一些,而民营企业则超过55%。也就是说,中国的民营经济占了GDP的55%以上。近年来,有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GDP存在虚报的可能。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他们不了解中国。因为民营经济通常选择能少报营业额就少报,所以,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应该超过55%。

我们要承认中国实际的GDP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要多。既然如此,就不要害怕GDP增速下降0.2或0.1个百分点。

投资和就业存在什么关系

这是经济学的一个老问题。经济学中,从来都是这种想法: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作为投资的结果而显现出来的,要增加就业,就必须有大量投资。

但是,目前中国的情况变了。中国正在朝市场经济方向走。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或不断更换成套设备的时候,在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时候,就业人数反而减少了,因为机器人、自动化使得人力减少,新技术下不需要那么多人就业。这是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另外,中国正在加强环保建设,比如当前的雾霾是由于工厂烧煤太多、排烟过多等造成的,所以全国都在推动低碳化。而低碳化意味着必然要关、停一些企业,在国家治理环保的同时,会有一部分人因此而失去工作岗位。

那么,中国增加就业靠什么呢?如何保持就业的可持续性?当前中国的政策是,要靠发展民营企业,发展小微企业,鼓励创业。现在创办小微企业,可以先营业后办证,可以省掉很多手续。同时,对小微企业,还有贷款的支持。

同时,还有第二种情况,即中国的农业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这是一个新的提法,过去从未如此提过。过去家庭农场主要出现在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国和地区,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土地确权,部分地区农村土地已完成确权,也相应地提出了这个概念。

农村土地确权,是指在过去农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没有确权,农民事实上是被架空的所有制承担者。现在不同了,中国正在进行土地确权。

2012年,全国政协经济组在浙江嘉兴市村镇考察,当时嘉兴市刚完成土地确权工作验收,之后我们到了嘉兴市的农村,看到村里满地都是鞭炮屑,一片红。这股热闹劲儿,一般都是农村家里有喜事的时候才放鞭炮。原来这里土地确权工作刚刚完成,农民放鞭炮庆祝这件事,因此,满地都是鞭炮屑。

什么叫土地确权?简单地说,就是三权三证。农民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政府发给农民土地经营权证;农民拥有宅基地使用权,政府发给农民宅基地使用权证;农民拥有在宅基地上盖房子的权利,政府发给农民房产证。

土地确权完成之后,三权三证给了农民,农民就放心了,不必担心今后会发生未经本人同意就圈占土地的事件,农民的房子不能被随意拆掉,因为这些都侵犯了农民的产权。

根据嘉兴市的统计资料,在土地确权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比例为3.1∶1,在土地确权完成之后,这个比例变为1.9∶1。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确权之后,农民的收入大大提高了。

农民的收入为何会增加呢?第一,土地确权完成之后,农民安心在农村工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第二,农民可以放心到外面打工,把土地租给别人,收地租,同时,农民在城市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因此收入增加;第三,农民盖了新房子,租给别人,每月可以获得房租收入,所以,农民收入增加了。

我们曾在嘉兴市的平湖市一个村里看到,该村旧房子全部拆掉了,都盖上了四层楼。我问村民这么多房子能住得完吗,村民说,一层店面租给外乡人开店,二层出租,家人住在三楼和四楼。

土地确权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在确权之前,先进行土地丈量,丈量完毕后发现土地面积增加了20%。为什么会增加20%呢?

一是,30多年前,农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那时候农村的土地质量有好有坏,在丈量土地进行承包的时候,好地一亩抵一亩,坏地两亩抵一亩。30多年过去了,经过农民的精耕细作,土地质量都提高了,因此,在这次确权丈量土地时,都是一亩算一亩,不再折算了,于是,土地就多了。

二是,在刚开始承包的时候,农民用牛耕地,土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有很多田埂。计算土地面积时,要把田埂扣除,连田埂两侧遮住阳光的面积也要扣掉。现在农民用上了拖拉机、插秧机等,小块地不方便使用机器,田埂被逐步刨掉了。所以,这次丈量时耕地就多了。

三是,2006年以前中国还征收农业税,有多少地征多少税,农民在上报自己家土地的时候就尽量少报一些。比如,一亩三分地报一亩地,因为多报地要多交税,几乎家家如此。现在不同了,农业税取消了,加上土地刚丈量完,农民均如实上报,谁都不愿意少报。因为少报土地面积的话,在出租或转包土地、入股时,耕地少报就吃亏了。

上述三个原因叠加起来,土地就增加了20%。目前,中国的农业正在兴起,农村也需要劳动力。现在中国土地确权工作正在试点阶段,估计5年之内可以完成全国的土地确权,届时中国的农村将会有新的面貌,农民也将富裕起来。

为什么会闹钱荒

中国的货币流通量并不少,按照M1(狭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来看,流通的货币量都挺大的。但是,做生意的民营企业到处借不到钱,闹钱荒。

为什么会发生钱荒呢?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双重转型阶段。什么是双重转型呢?一是发展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二是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在这两个转型过程中,特别是农村,对货币需求量大增。现在农民自己经营土地甚至开办小工厂,需要大量资金。同时,中国的货币需求量是很大的,不是光靠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就能够计算出合理的货币需求量。通常,实际货币需求量比计算出来的货币需求量要大一些。

另一方面,钱荒的根源是由大量的国家投资以及贷款不配套造成的。作为信贷的主体,银行将大部分贷款给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很少能获得贷款。贷不到款,民营企业会慌,因为如果手上没有现金,万一有好的投资机会,就丢失了。还有,如果资金链断掉,到哪儿去借钱呢?连企业的日常运行都会碰到困难。

此前我们去广东调研,发现那里的很多企业主普遍有“超正常的货币储备”。用当地企业家的话来说,叫“现金为王”。有现金就什么都不怕了,所以,几乎家家企业都有“超正常的货币储备”,货币流通量根本不够。这从M1、M2的数字上是看不出来的。

金融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中国当前的金融改革主要有三个目标,分别是宏观目标、微观目标,还有结构性目标。

从宏观的角度来谈,中国的金融业、银行业应该走向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很重要的,不过,利率市场化不等于对利率的自由放任。因为,自由放任对经济是有害的。所以,宏观上来讲,利率的市场化,也就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讲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微观目标就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和微观单位,应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两个效益并重,这是微观目标。因为在中国的环境中,银行除应有经济效益外,还要有社会效益。

从结构性的目标来看,金融改革应该把重点从虚拟经济转到实体经济中来。毕竟,实体经济是最重要的。中国的产品要打入世界,必须有一个自主创新的过程,要帮助实体经济完成产业和技术升级。

其次,在结构方面,大中小银行分别以大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大银行对应大企业,中等银行对应中型企业,小银行对应小企业,但是,所有的大中银行都应该为最底层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服务,这是支持草根金融。

总之,金融改革的三个目标中,宏观目标要实现利率市场化;微观目标:银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效益并重;结构目标:走向实体经济。

此外,还应该大力发展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目前还比较弱小。比如支持教育产业发展,可以成立一家教育银行,这就是使政策性银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又如,开发西部地区,有很多工作可由政策性银行来做,因此,政策性银行应该进一步扩大。

(本文原载于《新京报》) uXMsbINmThD4ROqC+U62nuM+vFLITzHC2NCHrDoSoqDKOP/yEiWHrOoJ/aOrKS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