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非常有特色的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枝吐着智慧芳香的奇葩。《鬼谷子》书中所提供的智谋,至今仍可以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大到如何制定军事、外交斗争的策略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至如何制定企业的经营策略,小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方方面面具有指导意义,被称为“旷世奇书”、“智慧禁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鬼谷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纵横家的开创者。传说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还是著名军事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的老师。根据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推算,鬼谷子的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20年之间。

今传《鬼谷子》,大致是鬼谷子及其弟子集体撰著而成。其主体应为鬼谷先生亲著。在整体上,《鬼谷子》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至第十一篇为一个部分;《符言》、《转丸》、《胠乱》三篇为一个部分;《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为一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先秦时期是各自单独流传的,大约到了西汉时期,刘向对《鬼谷子》进行过整理,并在标题前加上序号,这是《鬼谷子》成书的一个重要阶段。到了南朝,齐梁间的思想家陶弘景为其做了注释。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有人认为《鬼谷子》属于纵横家,有人认为属于兵家。那么,《鬼谷子》到底属于先秦时期的哪一学派呢?实际上,先秦诸子各家之间在思想观点上都是相互兼容吸收,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鬼谷子》也是一样。说《鬼谷子》是纵横家,或者兵家,都是有道理的。而且,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主要活动就是外交活动,而一国之外交又往往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所以,无论说《鬼谷子》属于哪一家,或者说《鬼谷子》同属于这两家,都证明了《鬼谷子》的学术方向和巨大价值。

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现,人们发现《鬼谷子》中的《符言》、《本经阴符七术》中有许多论说与黄老之学也是相通的。所以,总体上看,《鬼谷子》的思想还是相当驳杂的。

《鬼谷子》一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但从《鬼谷子》的核心思想来说,它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故从价值上说,《鬼谷子》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是其对先秦学术的突出贡献。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把游说之术纳入“道”,寻找纵横学说的理论依托。

“道”是先秦哲学,尤其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概念。《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在老子那里,“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鬼谷子》将老子的这一思想引入“游说”的理论中。《捭阖》云:“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即是把“捭阖”看成是“道”之化生。也就是说,《鬼谷子》认为外交舞台上的纵横捭阖是由“道”产生出来的。又云:“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追,随也”(见《方言》十二),意即在使用捭阖的手段时,要与“道”相随。这也就是说,捭阖是受“道”所支配。《鬼谷子》将纵横家的“游说之术”纳入“道”中,使之成为“道”术的一种。这就意味着,老子“道”论中的许多理论、范畴都可以用来解释有关“游说”的理论。换句话说,有关“游说”的基本理论都可依托“道”的理论体系来解释。这样,“游说之术”不仅有了理论上的源头,而且在依托老子“道”论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使纵横学说走上理论化、系统化的道路。

(二)利用老子“崇阴尚柔”的思想揭示谋略的本质及计谋所需的精神状态。

“游说”与“谋略”在纵横学说的理论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游说”的内容就是说客自己的谋略,“谋略”必须通过游说这种形式来实现,谋略是内容,游说是形式,“谋略”与“游说”之间的关系实质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鬼谷子》对“谋略”的理论构建亦是依据老子的“道”论。

老子的“道”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崇阴尚柔的思想。《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象征阴柔。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阴柔具有无穷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能够“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鬼谷子》在谋略上的基本出发点是“知己知彼”,强调敌我双方都要尽最大努力去打探对方的情况,同时做到己方的情况不被敌方所知。因此,对自己的各种信息,要最大程度地进行保密,故十分推崇“阴”谋。《摩篇》云:“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谋篇》曰:“阴道而阳取之也。”“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这都是说,谋略必须守“阴”道,“在隐与匿”;不能做到“阴”,就不能说是“谋略”,“阴”就是谋略的本质,所以说是“阴谋”。这是运用谋略的基本规律。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鬼谷子》的“阴”谋思想是受《老子》的影响。《老子》虽然崇阴尚柔,但没有将其用来进行计谋,是《鬼谷子》将这种思想用来思考谋略的理论问题,并提出“阴道阳取”的谋略本质,这是对谋略学的巨大贡献。

“虚静”是老子“道”论中的重要范畴。《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在老子那里,虚静是论述修身养性所必需的一种精神状态。《鬼谷子》将老子的“虚静观”引入谋略的理论中,认为“虚静”是谋略产生的前提。谋略的产生,必须要主体进入“虚静”状态。《本经阴符》云:“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主体状态的“静”是计谋产生的先决条件。在这里,《鬼谷子》把“虚静”视为谋略产生所必需的一种精神状态。这是《鬼谷子》引入“道”论使纵横学说理论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三)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袭用,设计纵横学说的总原则。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论中一个重要观念。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用外力去强制它。“自然”就是任其自由发展,“无为”也就是顺其自然不加人为的意思。《鬼谷子》里亦多次说到“无为”。《捭阖》云:“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这里的“无为”是指顺从游说对象的性格特点而施以不同的游说手段。“无为”在这里有顺从游说对象的特点的意思。与老子“无为”思想相比较,可知《鬼谷子》袭用了老子的“无为”思想,把它引进纵横理论领域,用来说明游说的原则。

(四)利用道家的辩证观念,总结纵横之术的方法。

老子的辩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存在并因此重视反面的作用,与事物发展到某种程度就向相反方向转化的思想,对《鬼谷子》纵横理论的产生启发甚大。《老子》第二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都是说,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事物是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正面,也应该注意事物的反面。

《鬼谷子》受到老子重视反面作用思想的启发,将老子的这一思想运用到游说与谋略的理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反应”之术。《反应》篇说:“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又说:“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这里的“反”,意思是说,反过来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观察事理,了解对方。因为事物都是相对待而产生的,如果能从事物的反面,或者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游说、谋划,往往能收到“其应必出”的意外效果。这就是“反应”之术。只要善于运用这一规律,在“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时,就会“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一样准确无误。

老子还认为,事物发展到某种极限的时候,就向相反方向转化,改变原来的状况,变成了它的反面。《老子》第三十六章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一个分析,亦即是老子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观念的一种说明。老子的这一思想,本与谋略无涉。《鬼谷子》将这种观念引入纵横学说,提出“环”的人生理想和“钓”的游说之术。

“环”是《鬼谷子》十分重要的思想。《捭阖》篇说:“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又说:“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内揵》篇又说:“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如此等等。老子只提出阴阳之间相互转化,但还没有提出阴阳之间像圆环一样,把阴阳关系形象化地比喻成“圆环”,始于《鬼谷子》。北宋时期,周敦颐画阴阳鱼图,实际上是得到了《鬼谷子》的启发。因为环是圆的,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所以,纵横家也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念。这与儒家把仁义忠孝等明确为价值、与道家把无为明确为价值有很大的不同。纵横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或合纵或连横,一切均随形势变化而变化,没有说合纵就是对的,或者连横就是错的。这时合纵,因为当前的局势需要,那时连横,也是形势所需。连横不久也可改合纵,都是适应形势所需。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分分合合,彼此之间既结盟又打仗,都是当时各国的现实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所以,“环”的理论也与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现实相呼应。

《反应》篇曰:“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取反与”,就是对“钓”术的说明。何为“钓”术?在钓鱼时,为了得到鱼,必须先投饵,以引其上钩。在游说时,为了了解对方,必须施以“钓语”,“以无形求有声”,这样才能“得其实也”。对老子思想中“道”、“虚”、“因应变化于无为”等“道”论思想的引进和利用,是《鬼谷子》将纵横学说理论化的重要途径。

(五)提出“纵横”术语,构建纵横学派的价值观。

《鬼谷子》一书中两次提到“纵”与“横”。第一次是在《飞箝》篇中,其云:

(飞箝之术)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这里的“纵”与“横”,是就空间而言的。纵,是指垂直方向;横,是指水平方向,并没有深刻的含义。第二次是在《忤合》篇中,其云: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游说之士要善于选择所事之主。这种策略也叫“忤合”。故陶弘景注曰:“言古之深识背向之理者,乃合同四海,兼并诸侯,驱置忤合之地,然后设法变化而转移之。众心既从,乃求其真王而与之合也。”陶弘景所谓“深识背向之理”,其实就是与某君主合,为其所用;或与某君主忤,自己再寻英主,与之共事。文中所举的两个例证:“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然后合于文王”,皆是说明这个问题。这一点,就是“忤合”的主旨。《忤合》篇开头就说:“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在选择什么样的君主将来与之共事的时候,必须“因事为制”,而不是刻板死守一人一地。只有这样,才可以“纵横进退自如”。因此,这里的“纵横”与“进退”一样,不是指动作上的进退或纵横,而是指是否自如地选择与背离君主的意志。换句话说,“纵横”的意思是能否随意地与君主合而共事或离而结怨。这就是《鬼谷子》书中“纵横”的含义。

“纵横”之义,反映了鬼谷子学说的价值观。在择主共事上,择主可以“因事为制”,一切皆随自己的愿望而行。苏秦先说秦,后为燕、赵所用;张仪先赴楚,后说秦成功。与某君主能否做到“合”与“忤”,就是能否做到“纵横”。在价值观上,以我为主,以是否最终取得成功为主,体现出灵活性,没有儒家的“忠君”观念,更没有“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殉道”精神。而这一点恰恰成为后世攻击纵横家的焦点,有人讽刺其为“有奶便是娘”、“朝秦暮楚”、“品行卑污”,等等,均是从这一点上来看待的。正是因为《鬼谷子》是这样确立“纵横”理论的,所以,在儒学取得统治地位后,纵横之学即被排斥。

《鬼谷子》是独特的,鬼谷先生自身也充满了神秘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鬼谷先生和《鬼谷子》,相信“鬼谷子研究”必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许富宏

2014年11月于南通 aBX4631yp1pqfonTTxiqrzl5TPDlpjjYDoE2KvAQaRLfpLXCSjnnMn0GlLylpa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