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立教第一

题解

立,设立、建立。教,古代圣人的教育方法。本篇引述古代圣人的教育方法,其目的就是教人明伦,教人敬身。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则天明,遵圣法,述此篇俾为师者知所以教,而弟子知所以学。

注释

子思子: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著有《中庸》。后一“子”字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天命”三句,出自《礼记·中庸》。

则:效法,遵循。天明:即天命,指上天赋予人们的本性。圣法:圣人之法,圣人的教学,即上文的“修道之教”。俾(bi):使。

译文

子思先生说:“人们禀受上天赋予的天理叫作性,遵循各自的本性行事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节制叫作教。”效法天命,遵循圣人的教诲,纂述这篇《立教》,使老师知道教什么,使学生知道学什么。

点评

这段话,既是“立教”的小序,也是整部《小学》的主旨。圣人“修道立教”,原就是根植于上天赋予人的本性之中的,所以开头引用《中庸》的三句话,用以表明“立教”的根本。这部书看去好像是为学生编写的,实际上,做师长的都应该熟读深思。《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注释

列女:诸女,众妇女。妊(ren):怀孕。侧:侧身。边:使身子偏向一边。古人席地而坐,若身子偏向一边,那坐姿就显得不端正。

跸(bi):站立时偏于一只脚,只用一只脚支撑身体的重量。

邪味:不正之味。割:切肉。席:坐席。邪色:不正之色。

淫声:不正之声。

瞽(gu):盲、瞎,这里指懂音乐能诵诗的盲人。正事:合于礼制的事。

形容:形体容貌。才:才能,才智。过:超过。

译文

《列女传》说:古代妇人怀孕,不侧着身子睡,不偏向一边坐着,站立时不用一只脚支撑身体。不吃不正的味道,肉切得不方正就不吃,席铺得不正就不坐。眼睛不看不正的颜色,耳朵不听不正的音乐。晚上叫懂音乐能诵诗的盲人,说一些合乎礼制的故事。这样,生出的孩子,形体和容貌都端正,才智也会超过众人。

点评

孩子在母亲的腹中,母亲呼孩子也呼,母亲吸孩子也吸。母亲若能用正气感化腹中的孩子,那么孩子先天接受的教化,功效又好又快。所以,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持守符合正道,那孩子的先天气禀也就端正了,这是立教的根本。《内则》曰: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袴;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注释

内则:指家庭之内,言谈举止、道德操守的法则。诸母:众位母亲。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夫之所有妻妾,合称诸母。可者:可以做老师的人。宽裕慈惠:宽容仁爱,从容不迫。温良恭敬:温和善良,恭谦有礼。慎而寡言:谨慎而少言寡语。

食(si)食:吃饭。男唯:男孩子快速答应。唯,应答之声。女俞:女孩子缓缓答应。俞,应答之词。鞶(pan):系衣服的带子。革:皮革。丝:丝帛。

年:岁。数:数字,如一、十、百、千、万等。方名:方位名称,如东、西、南、北等。

不同席:指坐不同席。不共食:指食不共器。

八年:八岁,指入小学就读的年龄。门户:两扇对开的叫门,单扇的叫户。即席:就席,入席。后长者:在长者之后。让:礼让,谦让。

数日:计算日子,如朔、望、六甲等。

就:即,到。外傅:家庭之外的老师。书计:写字和计算。不帛襦(ru)袴(ku):不穿丝织品制成的上衣和裤子。帅:遵循。幼仪:幼童侍奉长者的礼仪。请:向老师请示,请求。肄(yi):练习,学习。简谅:简要的事体与诚实守信的态度。

十有三年:十三岁。舞《勺》:唱着《勺》诗,踏着《勺》乐的节拍,手执乐器跳文舞。《勺》,指《诗经·周颂·酌》,是赞美周武王的诗歌。成童:十五岁的儿童。舞《象》:唱着《象》诗,踏着《象》乐的节拍,手执干戈跳武舞。《象》,指《诗经·周颂·武》,是赞美周文王的诗歌。射御:射箭与驾驭车马。

冠(guan):戴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衣(yi)裘(qiu)帛:穿上皮衣和丝制品。《大夏》:大禹时的乐名,其乐文武兼备。惇(dun):淳厚,质朴。孝弟(ti):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博学:广泛地学习。内(na):通“纳”,容纳,接受。

室:妻。男事:指耕种及服差役之类的事。方:常,固定的。孙(xun)友:与朋友相处,谦逊退让。孙通“逊”。视志:观察朋友的志向所在。

四十:古人认为,年届四十,人已强壮。仕:出任官职。方物:根据事况。出谋发虑:谋划思考。服从:指服道从君。

服官政:统理一官的大政。

致事:退休,把所管的政事还给君主。

十年不出:指女孩子十岁起就不出家门,处于闺门之内。姆:女教师。婉娩(mian):语言柔和,容貌温顺。枲(xi):麻中结子的称为枲。丝茧:剥茧抽丝。织纴(ren)组(xun):织与组,纺织的意思。纴,编织布帛的丝缕,编置于礼帽和礼服中的细带子。女事:女子所做之事,指上面的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等。共:通“供”。纳:进献。酒浆:酒和醋。笾(bian)豆: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用竹制作的称为笾,用木制作的称为豆。菹(zu):腌菜。醢(hai):肉酱。奠:陈设酒食进行祭祀。

十有(you)五年:十五岁。有通“又”。笄(ji):簪子,古代女子行成年礼,将笄插在头上,表示已成年。有故:指遭逢父母之丧。

聘:指按照礼节纳币聘问而出嫁。奔:指未经聘问而出嫁。

译文

《内则》说:大凡产子之后,在妻妾和可担任保姆的女子中,选择具有宽裕、慈惠、温良、恭敬的美德,并且谨慎而不多话的人担任孩子的老师。孩子能自己吃饭时,要教他们用右手。能说话时,要教男孩回答的声音须快速,要教女孩回答的声音须缓慢。系腰带时,男孩要用皮带,女孩要用丝带。到了六岁,教孩子数数,教他们方位的名称。到了七岁,男孩女孩不能坐在同一个坐席上,不能共用一个器皿吃饭。到了八岁,孩子出入门户,就席饮食,必须让长者在先,开始教孩子谦让的礼节。到了九岁,教孩子计算日子,例如初一、十五、六甲等。到了十岁,男孩外出,跟从老师,住在外面,学习写字和算术,不许穿丝帛制成的衣服。遵行原先学过的礼节,从早到晚开始学习侍奉长者的礼仪,向老师请教如何处理简要的事体。到了十三岁,学习音乐,学习诵诗,唱着《勺》诗跳文舞。到了十五岁,唱着《象》诗跳武舞,学习射箭骑马。二十岁加冠以示成人,开始学习吉、凶、军、宾、嘉五礼。可以穿裘衣、帛衣,伴着《大夏》之乐既跳文武又跳武舞。诚笃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广博地学习多种知识,但还不能教育别人。把美德蕴藏于内心,不向外炫耀才能。三十岁娶妻成家,开始料理成年男子耕种、服役之类的事。这时广泛学习,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固定的内容。与朋友和顺相处,并观察他们的志向。四十岁开始出仕任职,根据事物的自然之理而定计谋、出主意。如果君臣之间道义相合,那就在国君手下做事;如果道义不合,那就离开官位。五十岁受命为大夫,统理一官的大政,参与邦国大事。七十岁告老退休。女孩子到了十岁,就养在深闺,不再外出。女教师教导她们言语柔和、表情温顺,听从长者。教她们绩麻、养蚕、纺丝、织造缯帛等妇女该做的事,以供制作衣服。教她们祭祀,如何装好酒、醋、腌菜、肉酱等祭品,如何摆设笾、豆等礼器,以备将来参与祭祀之礼。到了十五岁,加笄礼以示成人,可以许嫁。到了二十岁,可以出嫁。如果此时遭逢父母之丧,就延期到二十三岁再出嫁。如果男方以礼聘问而嫁的,就是正妻;如果不是以礼聘问而嫁的,叫作奔,只能做妾,无法享受正妻的权利和待遇。

点评

古人认为孩子的乳母不好,不仅会败坏家法,还会使孩子的性情品行也像乳母。教育时区分男女,是顺应孩子的性别而引导他们。出入门户在长者之后,是行走时的谦让;入席在长者之后,是坐席时的谦让;饮食在长者之后,是饮食时的谦让。不穿丝织品制成的衣服,是预防孩子的奢靡。遵循原来的礼节,是表示不敢改变原先的教导。学习诚实守信,是表示不能说谎。教孩子跳舞的目的,是要使他们的身体柔韧;教孩子音乐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身心和顺。广泛地学习而不教导别人,是担心自己所学未精,不可以当教师;只接纳而不外露,是要把美德蕴蓄于心,不必把才能显现出来,这是切合于为己之学的。不必有固定的老师,只要是好的,都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与朋友相处,温顺谦让,只要有长处,都可以汲取。四十岁时,人伦物理都已明白,可以出任官职,应对事务;五十岁时,德高望重,可以统理一官的大政;七十岁时,血气衰退,自当把政事还给君主。古人从出生到退休,七十年间,一日也不虚度,是因为《小学》培养了很好的根本。至于让女孩从事蚕桑、纺织、裁缝、饮食之类,不仅是要她们明白自己的职责,更要早些练习,使她们知道衣食来之不易,不敢追求奢靡。开始时教以女德,长大后教以女工,最终还要教以祭祀之礼,这样,妇道就完备了。至于出嫁之期,逢有父母之丧,就延迟三年,说明古人重视丧礼。区别妻妾名分,说明古人对婚姻之礼是很严谨的。《曲礼》曰:幼子常视毋诳,立必正方,不倾听。

注释

视:通“示”,教育的意思。毋(wu):不要。诳(kuang):欺骗。正方:正对着一个方向。倾听:侧耳而听。

译文

《曲礼》说:要常常教育小孩不要欺骗别人。站立时,正对着一个方向,听别人说话时,不侧着耳朵。

点评

从小就教育孩子不撒谎,站立时要端正,听话时不侧耳,这都是拿圣人的言谈举止来给孩子以示范。《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塾(shu):家学。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同居一巷,巷首有大门,门旁设塾,二十五家的孩子均在塾中接受教育。党:五百家为一党。庠(xiang):一党中设立的学校,由家塾中升学的人在此学习。术:指州。古代二千五百家为一州。又有一说,术通“遂”,古代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遂。序:一州中设立的学校,由党庠中升学的人在此学习。国:指天子的国都和诸侯国的都城。学:天子国都或诸侯国都城中设立的学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子,以及由序中升上来的学生,都在此学习。

译文

《学记》说:古代的教育,各级都有学校。在里巷,有塾;在党,有庠;在州,有序;在国都,有学。

点评

家塾,是小学。党庠、州序、国学,是大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无论小学还是大学,教的都是人伦,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正确的关系与次序。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注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因其思想影响巨大,儒家认为,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故称为“亚圣”。人之有道:指每个人都秉有上天赋予的美好的本性。逸:安闲,放逸。无教:未接受教育。

圣人:此处指尧。契(xie):尧之臣,任司徒。司徒:主管教化的官员。人伦:人与人之间正确的关系与次序。

父子有亲:指父慈子孝。君臣有义:君臣之间讲义理。夫妇有别:夫妇之间,男主外,女主内,职责有区别。长幼有序:按年龄和辈份的不同,不可逾越等级次序。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讲信义。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秉有上天赋予的美好的本性。人如果只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不受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尧作为圣人,对此感到忧虑,就任命契担任司徒,对人们进行人伦教育。教导人们要父慈子孝,君臣之间讲义理,夫妇职责有区别,长幼次序不混乱,朋友之间守诚信。

点评

古人认为,父子、君臣、夫妇、长幼和朋友这五伦,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关系,是上天赋予的,长期都不可改变。遵循正确的做法,社会就得以安定;违反了五伦,社会就会混乱。所以,教育一定是以人伦关系作为根本的。舜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命夔曰:“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注释

舜:传说中的圣帝。命:任命。契:在尧帝时任司徒,舜帝仍命契为司徒。亲:和睦,相爱。五品:即五伦,指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逊:恭顺,谦逊。敬敷(fu):尽力布置,尽力实施。五教:五种教育,指父子之间教之以亲,君臣之间教之以义,夫妇之间教之以别,长幼之间教之以序,朋友之间教之以信。在宽:不急促,宽裕待之。

夔(kui):舜帝时的乐官。典:掌管,主管。胄(zhou)子:天子及卿大夫的长子。栗(li):庄重威严。虐(nue):侵害,残暴。简:简约。

言:表达。永:通“咏”,咏唱。声:五声,指宫、商、角、徵、羽。律:十二律,是乐律的总称。

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克谐:能够和谐。夺伦:失去次序。

译文

舜帝任命契说:“契,现在百姓之间不和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和顺。你去作司徒,谨慎专一地传播五常之教,要注意宽厚待人。”舜帝任命夔说:“夔,你去主管音乐,教育天子及卿大夫的长子,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刚毅而不暴戾,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志向的,歌是咏唱语言的,乐声与咏唱相依,六律与五声相和。八音互相和谐,不失去条理秩序。这样,通过音乐使神与人情感交流,相互沟通和谐。”

点评

舜先要求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契能重视职事,不敢疏忽。接着又告诉契,不必急促,可以宽裕,是要使民众接受教育的时间长久一些,他们自然就能感化改变。教化的道理,就在于敬、宽二字。人们之所以失去伦理次序,是由于性情乖戾。圣人用音乐来教育感化,涵养人们的中和之德,消融人们的偏颇气质,从而养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美德,那么,在处理君、亲、兄、友的关系时,他的所作所为就能合于人伦之理。《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注释

大司徒:掌管国家教育的最高长官。三物:三件事,即下文的“六德”“六行”“六艺”。宾:乡人中接受教育而具备了德、行、艺的贤能者,乡大夫以乡饮酒之礼待之为宾,以示敬重。兴之:举荐他,指向朝廷推荐乡中具备德、行、艺的贤能者。德:内心领悟并能保有天理,叫作德。知(zhi):通“智”,辨识事理叫作智。圣:事理通明叫作圣。义:适宜地处理事务叫作义。忠:竭尽自己的心力叫作忠。和:内心不乖离不暴戾叫作和。孝:善事父母。友:兄弟友善。睦:九族和睦。姻(yin):对姻亲友好亲善。任:对朋友讲信用。恤(xu):救济贫困的人。御:驾御马车。数:计数。

刑:刑罚。纠:督察纠正。弟(ti):通“悌”,顺从兄长,兄弟友爱。即上文六德中的“友”。造言:制造谣言。乱民:违犯法度扰乱民众。

译文

《周礼·大司徒》说:在乡间,从三个方面教育百姓;乡大夫比较三方面的优异人材,用乡饮酒礼待之为宾,向朝廷举荐。这三个方面是:一是六德,智慧、仁爱、明理、处事、尽忠、和顺;二是六行,善事父母、兄弟友爱、九族和睦、姻亲友善、信任朋友、救济贫困者;三是六艺,习礼、习乐、射箭、驾车、识字、计数。大司徒在乡间又用八种刑罚督察纠正百姓:一是对尊亲不孝的刑罚,二是对九族不和的刑罚,三是对姻亲不友善的刑罚,四是对不敬爱兄长的刑罚,五是对朋友不讲信用的刑罚,六是对不救济贫困的刑罚,七是对制造谣言的刑罚,八是对扰乱民众的刑罚。

点评

孝和友,是对父兄尽心;睦和姻,施行于亲族之中;任和恤,范围扩展到乡与国。这个顺序,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六德、六行、六艺,把德、行置于前面,然后才是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意思。制造谣言,扰乱民众,这两种危害特别大,所以在六刑之外,增加了这两种刑罚。《弟子职》曰: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

注释

先生:老师。称老师为先生,意思是先于己而生。弟子:学生。自称弟子,是表明要像尊敬父兄一样地尊敬老师。则:效法。温恭:恭敬逊让。自虚:内心不自满。所受是极:接受教育时,要穷究正确的道理。极,穷尽。

从:听从,顺从。服:行动,去做。

柔:温顺。毋(wu):不要。恃:凭借,倚仗。

虚邪:虚伪邪恶。

游居:行止起居。常:常规,规范。就:接近,亲近。有德:有德之人。

颜色:容色。整齐:严肃端正。中心:内心。式:法度,规矩。

夙(su)兴夜寐(mei):早起晚睡。饬(chi):整齐,整顿。

益:增加。习:温习。小心翼翼:恭敬谨慎。

一:专一。懈(xie):懈怠,放松。是:这。学则:学习的法则。

译文

《弟子职》说:老师示教,学生效法。学生要温和恭敬,不可自满,要把老师教授的道理深究到尽处。看见善的就顺从它,听到合适的义理,就身体力行。神情温顺,孝敬父兄。不要骄横傲慢,也不自恃勇力。心志不可虚伪邪恶,品行必须正直。行止起居符合规范,遇见有德之人,要亲近学习。容貌要求端正,内心不离规矩。早起晚睡,衣带整齐。早晨学习新内容,夜间温习而不忘。专心致志,毫不松懈,这就是学习的法则。

点评

骄横傲慢,就会侮辱别人;自恃勇力,就会欺凌别人。容貌端正,是敬意体现在外;内心合于法度,是敬意体现在内。早起晚睡,衣带整齐,勤勉而能检束自身。这章文字,明白扼要,学生真是应该遵守。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弟子:学生,年幼的人。弟(ti):通“悌”,敬爱兄长。泛:广泛。亲仁:亲近有仁德之人。余力:闲暇之时。文:指《诗》《礼》《易》《春秋》之类的文献典籍。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家里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规范,说话诚实可信,友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人。这样践行之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点评

这是孔子谈论幼学该做之事。把培育德行摆在首位,之后再说学习文献典籍。如此做了,根本和末节都已包容进去了,这可以说是孔子的教育原则。朱子就是依据这个原则来编辑《小学》的,最主要的旨意已包含在这几句话中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释

兴:兴起,激发意志。立:立身处世。成:完成,养成。

译文

用诗来激发心志,用礼来立身处世,用音乐来完成修养。

点评

这是承接上章的“学文”而言的,从中也可以看出诗、礼、乐对人生道德修养的益处。《礼记·内则》:“十岁学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学礼。”它的顺序是乐、诗、礼。但就功效而言,诗最容易使人激发情意,礼次之,乐又次之。《乐记》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注释

斯须:片刻,短暂。去:离开。

译文

《乐记》说:人一刻也不能离开礼和乐。

点评

礼主敬,乐主和。一个人外表如果有片刻的不庄不敬,那么,轻慢的念头就会产生。一个人内心如果有片刻的不和顺,那么,粗鄙欺诈的念头就会进入。礼和乐怎能片刻离开人身呢?所以,古代圣人教育民众,最关切礼和乐。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贤贤:以贤为贤,重视别人的美德。易:替代,交换。色:喜好美色。致:献身。

译文

子夏说:重视别人的美德以代替重视美色,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性命,结交朋友能恪守诚信。这种人即使没学过文献典籍,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过了。

点评

朱熹认为本段提到的四点,都是人伦中极为重要的。要践行它,就一定要竭尽诚意。所谓的学习,不过如此罢了。 WTp8XcSkaDdw3zMnNs7JxB8bNBW6qqCmz+bt+LiOF7EXOgZYP7/OF6EJ2JX6zHc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