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家姓1

赵钱孙李《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大概人人可以脱口诵出这样的句子,也大概鲜有人不知这是出自于《百家姓》。

《百家姓》是集中华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识字课本,作者佚名,一般认为它是出自宋初五代十国的吴越宿儒之手,这从首句“赵钱孙李”的姓氏排列可见端倪:“赵”为宋朝国姓至尊无上,自然位列第一。“钱”是吴越国(在今江浙一带)王室姓氏,故居其次。吴越第五代王钱俶曾策应赵宋平定江南,至宋太宗时献国归宋,受封邓王,“孙”乃其正室王妃之姓,所以紧随“钱”后。“李”是与吴越毗邻的南唐皇帝之姓,且为当时华夏大姓,故排序第四。

《百家姓》之前,关于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上溯自商代甲骨文。战国时史官编撰的《世本》,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姓氏专著,它记述了黄帝至春秋时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是姓氏探源的珍贵历史文献,但是流传到宋代原书已渐散佚。之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姓氏著作就属《百家姓》了。与《千字文》等蒙书不同,《百家姓》虽说形式上也四四为句,合辙押韵,但是除了表示姓氏的汉字罗列,并不蕴含其他意义。它能穿越千年历史的漫长时空,流传至今,家喻户晓,与中国传统的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区别亲疏的宗祧观念密不可分。

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史时期,由于那时尚无文字,所以有关史料只能依靠夹杂有大量玄奇成分的神话传说口口相传,而表述某个氏族起源及祖先情况的神话故事,正是史前时期的主要历史内容。

华夏姓氏文化的核心人物是三皇五帝,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最早的统治者。尽管在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形象人神混杂且名目不一,但可尊之为三皇的,主要是由教人构木而居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捕鱼狩猎的伏羲氏、播种五谷的神农氏、补天造人的女娲氏组成。

五帝时代晚于三皇,其传说主要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历史,以《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五帝为常见,即:黄帝(姬姓,号轩辕氏)、颛顼(号高阳氏)、帝喾(号高辛氏)、帝尧(号陶唐氏,名放勋)、虞舜(号有虞氏,名重华),其中尤以黄帝影响为最。另外还有炎帝(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太皞(亦作太皓,风姓,一说即伏羲氏)及少皞(亦作少昊,号金天氏,名挚)。

三皇五帝外,姓氏溯源的核心人物还有禹(也称夏禹、大禹、戎禹,姒姓,名文命)、皋陶(偃姓)、契(子姓)、伯益(亦称大费,嬴姓)、后稷(姬姓)。

上古有姓有氏。姓乃族号,表示血统,早期来源于部落图腾,故有以动植物为姓者如熊、虎、瓠、华等;又因经历母系社会,所以姓以女旁居多,如姬、姒、姚、姜、嬴等。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又分出其他支系,散居迁徙到各处,这些分支便以氏作为区别。正如《通鉴外纪》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上古姓、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周代姓氏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只有贵族可以拥有姓氏,平民则无姓无氏。贵族中女子称姓,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血缘共同的同姓间不能通婚。故贵族女子姓比名更重要,待嫁女子可以在己姓上加伯、仲、叔、季的排行来区别,如伯姬、孟姜、仲子等;出嫁后可加自己或配偶的封地、谥号等区别,如齐姜、秦姬、敬嬴等。

贵族中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别贵贱”的,可以表示所出何支何系,是嫡是庶,祖上身份等级、功勋地位如何。氏的情况较为复杂,诸侯以封国为氏,如郑捷(郑文公),郑是氏,捷是名;齐环(齐灵公),齐是氏,环是名。卿大夫多以封邑或居地为氏,如屈完、解狐封邑在屈、解;东门襄仲、南宫敬叔的氏是居住地。还有司马、司寇等以官名为氏;孔、叔孙、仲孙等是以祖先的字为氏;庄辛为楚庄王之后,是以祖上谥号为氏;巫、陶、龙等则是以技能为氏。

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到汉魏时期姓、氏逐渐合一,平民百姓也可以有姓了。而且随着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产生了许多原非汉族的复姓如宇文、贺兰、拓跋、哥舒等。

姓名之外,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举行笄礼时还要取字。字与名在意义上要有所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鲍照字明远,宰予字子我等。春秋时男子取字最常见的是加个“子”字,如公孙侨字子产,狐偃字子犯;还常于字后加父、甫表示性别,如伯禽父、仲山甫等。

除了名和字,古人还可以有别号,如苏轼别号东坡先生,陆游别号放翁。帝王、诸侯、大夫、高官死后还有谥号,褒义的如文、武、昭、穆等,贬义的有厉、炀、灵、哀等。谥号之外帝王另有庙号,如高祖、太祖、太宗等。

自汉武帝开始,封建皇帝登基后要有纪年的年号,在位时还可以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汉武帝开始时年号为建元,后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等,先后用了十一个年号。明清皇帝不改年号,所以皇帝又多了个称呼,如明太祖朱元璋称洪武帝,思宗称崇祯帝,清圣祖称康熙帝,德宗称光绪帝。

封建时代不能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所以常常要改字或缺笔来避讳,它的直接影响是改变别人的姓名,如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在史籍中被改称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改名成了微子开;康熙名玄烨,名字中有玄的一律改成元。古代律法中常常是一人犯罪,株连九族,所以从高祖到玄孙的所有家族直系亲属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都会受到牵连,因此为避灭门之祸,出奔逃亡者常会被迫改姓埋名。

以上关于中华姓氏文化知识的简要梳理和概括,有助于我们对《百家姓》的进一步研习与解读。作为幼学启蒙读物,古人看重的是《百家姓》读来顺口、易于记诵的快捷识字功能。而今人更加重视的是其在寻根溯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有一首深受海内外华夏儿女喜爱的歌曲这样唱道“天有情,地生根,黄河长出百家姓。百家姓,大家庭,赵钱孙李到如今……国有魂,民有心,自古中华第一经”,对此作出了极其生动的诠释。

宋编《百家姓》结篇于“司徒司空,百家姓终”,共收单姓408个,复姓32个,共计440个姓氏(不同版本间所收姓氏数目略有出入)。不过宋刻本今已不传,目前可见的仅有元代刊本。明、清以来出现了不少改编本,较著名的有以“朱”姓开头的《皇明千家姓》,以“孔”为首句、以“孟”为次句打头的康熙时《御制百家姓》,还有少数民族译本《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等,虽然内容、格式各有特色,但无一能够取宋编本而代之。

本书选用的是在宋编基础上,又增收了单姓36个、复姓28个,总计504个姓氏的通行本《百家姓》,终篇结句于“第五言福”。虽然504个姓氏只占流传至今仍在使用的三千多个姓氏的六分之一,但是已经涵盖了我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实用性。

同时为了满足海内外中国人、华人华裔续写家族系谱,探寻血脉源出的需求,我们查阅了大量散见于各种相关史籍和姓氏考略的专书专著、字典辞书,订正了其中不少史料史迹、人名地名的讹误,对本书504个姓氏一一注明了出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史籍中关于姓氏的来源,许多采自神话传说,其中不乏神秘荒诞的色彩,而先民对于自己的祖先,也多有夸大虚饰之语。如《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先祖契的母亲简狄洗浴时“见玄鸟堕其卵”,“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始祖后稷之母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初欲弃之,因名曰弃”。类似的传说,我们在注解姓氏出处时,都酌情予以了收录保留,着眼点并不拘泥其符合史实的程度,而是充分肯定它们作为姓氏文化遗产中的绚丽奇葩所具有的传承价值和意义。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赵:

嬴姓祖先伯益的后代名叫造父,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在穆王出巡及征伐中屡屡建功,穆王于是把赵城封赏给了他,造父的后代便以赵为姓。

钱:

相传五帝之一颛顼(zhuanxu)的后代彭祖之孙彭孚,在西周时任钱府上士,掌管财政,其子孙便以官职钱为姓。一说彭祖姓篯(jian)名铿(keng),乃古之长寿者,其后裔去掉竹字头而改姓为钱。

孙:

春秋时卫武公的儿子名惠孙,其后代子孙便以孙字为姓。一说孙姓源于楚国贤臣孙叔敖之后。一说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后改姓田,田完六代孙田书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并赐姓孙。

李:

颛顼帝高阳氏后裔皋陶(gaoyao)在尧、舜时任理官,执掌刑狱之事,故以理为姓。其后代遭殷纣王迫害,当时理氏家族族长理征之子理利贞出逃避祸,采食李子充饥,后改理姓为李姓,以躲避纣王耳目,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李树救难的感激。又唐代开国皇帝名李渊,李氏于是成为国姓,许多有功的家族都被赐姓李,李姓由此大增,血缘亦不再单纯。

周:

周平王小儿子姬烈被封在汝州(今属河南省),当地人称其家族为周家,从此便以周为姓。周王室后裔仍保持姬姓未改者,至唐代玄宗时因避李隆基的“基”音之讳,也被诏改为周。同是在唐代改姓,与李姓相比,周的血缘关系要简单得多。

吴:

古代周族领袖古公掸(dan)父的长子太伯与弟弟仲雍远奔江南,始建勾吴国,都城梅里(今江苏无锡)。周朝建立后,武王封太伯三代孙周章为诸侯,建国号为吴。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后,其后代为记其耻,遂以国名为姓。

郑:

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桓公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和东虢(guo),建立了郑国,定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郑国一度成为春秋强国。郑于战国时被韩所灭,郑国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改姬为郑。

王:

商代贤臣箕子和比干本是纣王的叔父,因直言苦谏,遭到纣王残酷迫害。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比干的后裔因其先人是商朝王族,于是改姓为王。此外周与战国诸侯国的王族后裔,在秦灭六国之后,四处避难散居,不少家族也纷纷隐姓埋名,改称姓王。

冯:

周武王灭商后,其弟毕公姬高受封于冯城,子孙于是以冯为姓。另外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邑也是冯,后代也以冯为姓。

陈:

西周初,武王将舜的后代胡公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胡公满建陈国,子孙后便以陈为姓。

褚(chu):春秋时宋共公的儿子公子段被封于褚,任职褚师,是掌管市场的官员,后代便以褚师为复姓,后又省略为单姓褚。一说公子段食邑封在褚地,因其德可以为人师法,故号褚师,后代于是以之为姓,简略作褚。

卫:

周文王第九子分封于康邑,称作康叔。周公旦平定商纣王儿子武庚之乱后,将商遗民七族划归康叔统治,康叔于是建立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一带)。秦灭卫后,卫国王公贵族后代遂以国名卫为姓。

蒋:

周初周公旦第三子姬伯龄被封在蒋邑(今河南固始,一说今河南光山),后被楚国所灭,后代便改姬姓为蒋。

沈:

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因平叛有功被封在沈邑(今河南平舆北),后建沈国。沈国最终被蔡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姓。

韩:

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后代毕万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建立韩国,韩被晋灭后,子孙后代便以韩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后代韩景侯于“三家分晋”之后建立韩国,迫使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州)。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被秦灭之后,子孙以韩为姓。

杨:

周成王三弟叔虞的次子名姬抒,在周康王时被封为杨侯,建国于今山西洪洞东南。杨侯第六代孙杨康随周宣王北征时阵亡,其子尚父继国。东周桓王时杨国被晋武公灭,子孙陆续南迁,并以国名杨为姓。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朱:

颛顼玄孙陆终的第五子名安,大禹时赐姓曹。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邹城一带),建邾国。至战国时邾被楚灭,王公贵族以国名去偏旁改姓朱。其偏旁右“阝”,古代同“邑”,意思是邾国已失其地,国已不国。

秦:

古代嬴姓祖先伯益后代嬴非子替周孝王牧马有功,受封于秦,后代遂以为姓。此外周公之子伯禽裔孙封邑在秦,子孙以封邑为姓。所以秦氏祖先或源出嬴姓,或源出姬姓。

尤:

五代时,王审知在福建称闽王,闽国沈姓人为避闽王名字中“审”字的音讳(“沈”与“审”音同),去掉水字旁,改余下的右半边为“尤”字作姓。

许:

周武王灭商后,将不肯食周粟而逃亡的贤士伯夷后人文叔封于许国,世称许文叔。封国旧址在今河南许昌,后虽多次迁徙,但均在今河南省界内。战国初许为楚灭,子孙始以许为姓。一说许姓的祖先是尧时的隐士许由。传说尧想将君位让给他,后又想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均辞而不受,隐居在箕山、颍水畔。

何:

战国时韩国被秦所灭后,子孙流离分散。其中逃至江淮一带的便以韩为姓,当地发音“韩”与“何”相近,于是被变称为何。

吕:

传说上古炎帝因出生并居住于姜水流域,所以姓姜,姜姓族人有四支胞族即“四岳”,其中一支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吕国(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所灭,子孙后代以国为姓,称吕氏。

施:

施氏原系殷商七族之一,其余还有陶氏、樊氏等。周公旦平定武庚之乱,殷商七族都被划归文王之子康叔管辖,施氏家族主要负责制造旗帜。

张:

相传黄帝的孙子姬挥夜观天象,见弧矢九星如弓状排列正对天狼星,于是受到启发而发明制造出了弓箭,被黄帝封官做弓正。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不过制作弓箭的弓匠都以姬挥为祖师爷。弓正也称作弓长,后代将弓长二字合一为姓,遂有了张姓。汉代道教盛行,领袖张角、张宝等都称道教源于黄帝,而张姓亦为黄帝所赐,于是张姓人数渐多。

孔:

商族始祖为契,子姓。后十四代孙成汤灭夏建立商朝,被商民尊奉为开国英主。商汤字天乙,所以他的一支后裔便用汤的本姓“子”,再加上他字里的“乙”,合成一个孔字为姓。又纣王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于商丘,国号宋,史称宋微子。宋微子后代中有名叫孔父嘉者,他的子孙因祸逃到鲁国,改姓孔,这个家族中后来诞生了孔子。

曹:

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振铎于曹(今山东曹县),世称曹叔振铎。曹被宋灭,其国人遂以曹为姓。

严:

严姓本源为庄氏,是春秋楚王侣的后裔。楚王侣死后谥号楚庄王,其支庶子孙便有以庄为姓者。东汉明帝名刘庄,庄氏为避明帝讳,便以同义词“严”代替庄做了姓氏。

华(hua):春秋时宋戴公之子考父封邑于华(今陕西华阴),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

金:

黄帝儿子少昊(hao)为金天氏,所以他的一支子孙便以其中的金字为姓。一说汉武帝时,匈奴王太子日磾(midi)曾事武帝,武帝将其装扮成金色人身参与祭天大典,并赐姓金,所以金氏为少数民族后裔。

魏:

周文王后裔毕万在晋国为大夫,毕万后代魏斯与韩、赵三家分晋后各自建国,魏斯建立魏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史称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kui)变法改革,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被秦灭后,后代便以魏为姓氏。又战国时秦国穰侯魏冉本是楚王后裔,芈(mi)姓,后改芈姓为魏,子孙亦沿袭魏姓。

陶:

武王弟康叔统治的殷商七族中有陶氏,负责陶器制作,子孙也以陶为姓。一说尧任君主前居住于唐,后又居住于陶,称陶唐氏。尧的后裔子孙中的一支遂以陶为姓。

姜:

炎帝(一说即神农氏)出生并居住在姜水,故以姜为姓。在历史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炎帝后代子孙许多支已改变为别的姓氏。周代齐国的开国始祖吕尚就是炎帝的后裔,姓姜名望字子牙,因功封于吕地,遂改姓吕。到春秋时,姜子牙之后齐桓公已成为五霸第一霸主。齐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许多族裔又改回姜姓。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戚:

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至戚邑,遂以封邑为姓。

谢:

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于谢国(今河南唐河),后代遂以谢为姓。

邹:

周武王灭商后封颛顼后裔曹挟于邾国,邾国被灭后其后代改姓为朱。邾国被楚灭前一度为鲁国的附属国,鲁穆公时曾将其国号改为邹,故其后代在国亡后,一部分改姓了朱,另一部分则改姓了邹。

喻(yu):西汉苍梧太守谕猛的后代在东晋时改姓为喻,其子孙遂沿袭改谕作喻姓。

柏:

春秋时有一小国柏国(在今河南西平),后被楚国所灭,子孙后以国为姓。又传说上古炎帝有师名招,帝喾(ku)有师名同,他们居住在柏地,后代便都以柏为姓。

水:

因大禹治水之故,其后代子孙很多人做了水官,负责掌管治理江河湖泊,渐渐地便以水作为了姓氏。另上古居民住在江河湖泽之畔者,也多有以水为姓的。

窦:

夏朝第五代君主名相,相失国被杀,其妃当时已怀有身孕,慌乱中从窦(墙洞)中逃出,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成为夏的第六代君王。少康儿子杼、龙为纪念祖母逃难之举,遂以窦为己姓,后代子孙也都姓了窦。

章:

齐太公姜尚(姜子牙)的一支子孙被封于鄣(今山东章丘),春秋时被齐所灭,后代于是去掉右边偏旁“阝(邑)”改姓为章。

云:

传说颛顼后裔祝融在帝喾时担任火正,居住于妘(yun),以妘为姓。其后代一支南迁成为周代诸侯国(yun)国,亦称郧(yun,今湖北郧县)。于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其后代便以国名作姓,并去偏旁改字为云。

苏:

周武王时颛顼后裔忿生任职司寇,掌管刑狱、纠察,因功封国于苏,史称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人灭掉,其子孙便以国名苏为姓。

潘:

周文王后代姬高被封在毕国(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称毕公高。毕公高之子季孙被封在潘(今陕北一带),季孙之后遂以封地潘为姓。又春秋时楚成王世子商臣的太师为潘崇氏,潘崇氏后代便改姓作了潘。

葛:

夏代有一诸侯国名葛(故址在今河南长葛),葛国国君封为伯爵,所以史称葛伯。葛伯后人于是以葛为姓。

奚:

黄帝后裔姬仲在夏朝时任职车正,掌管车马,其封地(供其赋税之地,即食邑)在奚,故被称为奚仲。奚仲后代取其名字中的奚代姬,便有了奚姓。

范:

帝尧后裔杜伯被周宣王所杀,其子出逃到晋国任士师。晋国后封杜伯曾孙士会食邑于范(今河南范县),人称范武子,后代于是以封邑范作为了姓氏。

彭:

颛顼裔孙陆终的第三子篯铿(jiankeng),即钱氏先祖,因居于彭地,故世称彭祖,彭祖号称长寿,活了八百岁。商代有诸侯国大彭(故地在今江苏徐州),大彭的开国君主据说就是传说人物彭祖,大彭国亡后子孙便以彭为姓。所以钱姓与彭姓均奉彭祖为其先祖。

郎:

春秋时鲁懿公孙子费伯修筑了郎城(故址在今山东曲阜)居住在那里,后代子孙遂以郎为姓。又历史上南匈奴也有郎氏。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鲁:

周公旦的封国为鲁(今山东西南部),但他一直留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辅佐成王,让其子伯禽就封曲阜(鲁国都城)。后代子孙遂以鲁为姓。

韦:

夏朝少康帝中兴复国后,封其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滑县南),元哲到了封地后只选留了一个“韦”字建韦国。韦国后被商汤所灭,王族遂以韦为姓。又秦汉时韩信后人避祸曾藏身南粤(今两广一带),仅以姓氏的半边韦字作姓,故今广西壮族多韦姓。

昌:

传说黄帝之子名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生儿子颛顼,这个家族的一支便以昌字作姓氏。

马:

伯益后代赵奢是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因战功被封于马服(今河北邯郸),世称马服君,后代于是以马服为姓,并简化成马。

苗:

春秋时楚国发生若敖之乱,楚大夫伯棼(fen)被杀,其子贲(ben)皇逃到晋国,被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子孙便以苗为姓。

凤: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凤鸟氏担任历正,掌管历法节令,后代子孙便以先祖氏中的凤字为姓。又唐代南诏国王族中有阁罗凤一支,阁罗凤的后代便以其中最后一个字作为姓氏。

花:

古代本无花字,花草之“花”通“华”字,所以花姓、华姓同源。唐朝开始,花与华字意渐渐有所区别,所以花姓也随之由华姓分支出来。华(hua)姓源自春秋时宋戴公子考父,考父食邑于华地,子孙后便以华为姓。

方:

周宣王大臣姬方叔是黄帝后裔方雷氏的后代,他奉命南征叛乱的荆人有功,宣王便赐其子孙取其名字中的方为姓。

俞:

黄帝时主管医药的俞跗(fu)是医术高超的神医,据说《素问》就是经他注释推广的,故后代以其名中俞字为姓。

任(ren):黄帝少子禺阳封在任邑,其后代遂以任为姓。

袁:

周朝时陈国开国君主胡公妫(gui)满为舜的后代,其十一世孙妫诸,字伯爰(yuan)。伯爰后代遂取爰字为姓,因“爰”与“袁”通,故又称姓袁。则爰、袁同出自妫姓。

柳:

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姬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字展为姓,生有展禽。展禽任鲁国负责刑狱的士师(司寇的属官),不但执法严明,而且品行端方,死后谥号惠。因其食邑封于柳下(今河南濮阳柳下村),其后代遂取其封邑中的柳字为姓。

酆(feng):周文王的小儿子姬封被封国于酆,人称酆侯,其后遂以酆为姓。

鲍(bao):夏禹后代敬叔,春秋时任齐国大夫,齐侯将鲍邑(今山东历城东)封给了他,世称鲍敬叔。其子叔牙以敬叔封地为姓,名叫鲍叔牙,后成为了齐桓公的贤臣,鲍姓由此而始。

史:

西周著名史官太史佚(yi)与周公、召公、姜太公齐名,世称四圣,传说太史佚的先祖就是黄帝时发明文字的史官苍颉(jie)。后代以他们的功绩为荣,于是取史官的史字为姓。

唐:

出自尧之后。尧为陶唐氏部落首领,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后来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唐国。至周时,唐国被成王灭掉,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费:

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大费,其后人于是以费为姓。又春秋时鲁懿公后裔被封于费,后代子孙便以费作为姓氏。

廉:

颛顼的孙子名大廉,子孙便以其名字中的廉作为姓氏。

岑(cen):周武王封自己的堂弟姬渠在岑邑,为子爵,人称岑子。岑子建岑国,子孙后代便以岑为姓。

薛:

夏禹封黄帝后裔奚仲于薛地(今山东滕州),其后有薛国。薛国曾迁徙至邳(今山东微山西北),再迁至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成为齐国属地。战国时薛被楚兼并,公子登仕楚,封官大夫,登命子孙改姬姓为薛姓。

雷:

上古有部落方雷氏,其后代分为方姓或雷姓,据说黄帝妃中便有方雷氏之女。

贺:

齐桓公后代有公子封,封父名庆克,于是他便以父名中的庆字为姓。传至东汉安帝时,因汉安帝父名刘庆,为避庆字讳,安帝的侍臣庆纯便以同义词“贺”代庆作姓,从此便有了贺姓。

倪:

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建邾国。邾武公封其次子肥于倪(ni),建附庸小国倪国。战国时,倪国被楚所灭,后代便以倪为姓,为避仇杀又去偏旁改作兒(ni),后又加人字旁作倪姓。

汤:

商王朝建立者成汤,甲骨文中称唐、大乙,史书亦作商汤,后代以汤为荣,遂用汤为姓。

滕:

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十四弟错叔秀于滕(今山东滕州西南),建滕国。战国初期先被越国所灭,复国后又被宋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殷:

成汤第九代孙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商亦称作商殷、殷商,商亡国后,子孙后代便以殷为姓。

罗:

黄帝后裔祝融的后代于春秋时建罗国,后被楚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毕: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世称毕公高,后代遂改姓为毕。

郝:

殷商时商王帝乙封子期于郝乡(今山西太原),子期后代便以郝为姓。

邬:

黄帝时求言为邬邑部族首领,后代遂以邬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祁臧封邑于邬(今山西介休),子孙后来以邬为姓。

安:

黄帝孙子名安,据说后居西戎,以名字立国称安息,后代于是以安为姓。实际上安息国应为少数民族所建,东汉灵帝时西域安息国太子安清来到京城洛阳传习佛事,后定居洛阳,以安为汉姓。又北魏时有安迟氏族随孝文帝南迁洛阳,亦改单姓作安氏。除安息国外,西域尚有安国,唐时归附中原,亦以国名效汉姓作安。而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安禄山本姓为康,后改为安姓,子孙亦随之姓安。

常:

黄帝时司空名常先,后代便以常为姓。一说周文王儿子康叔分封其子于常邑,这支后代最终以常为姓。又春秋时楚国公族恒惠公的后人以恒为姓,北宋时为避宋真宗赵恒名讳,恒氏便改姓为常,因“常”与“恒”义同。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乐(yue):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儿子名衎(kan),字乐父。乐父孙子夷父须取祖父字中的乐为姓,世遂有乐姓。

于:

周武王第三子受封在于(yu)国,人称于叔。子孙后以国名为姓,并去偏旁简化作于。

时:

春秋时宋国公子来,受封在时邑,子孙以封邑为姓,遂有时氏。

傅:

商王武丁派人四出访贤,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发现了筑墙的奴隶说(yue),便推举为相,世称傅说,其子孙后代便以傅为姓。又黄帝后裔大由,周朝时封邑于傅,因以封地名为姓。

皮:

周公后裔仲山甫因辅佐周宣王有功,被封在樊国,称樊侯。樊侯后人有一支又封在皮氏邑,遂改以皮为姓。

卞(bian):周初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人称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人中出了个勇士名庄,受封在卞邑,称为卞庄子,其子孙遂以封邑卞为姓氏。

齐:

周初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到齐桓公时用管仲为相,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康公时,齐国君权被田氏取代,史称田齐。齐康公的后代遂改原姜姓为齐姓。

康:

周初武王七弟姬封被封于康邑(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周公灭武庚后,把殷民七族和商故都周围土地都封给了康叔,建国称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成为当时大国。后国势渐衰,先后沦为齐、魏的附庸国,最终被秦所灭。后代为缅怀康叔,遂以康为姓氏。

伍:

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姓芈(mi),名伍参,后代以其名字中的伍字为姓,遂有伍氏。

余:

春秋时有晋人叫由余的入秦为相,子孙以为荣耀,遂取余字为家族姓氏。

元:

商朝有一太史名叫元铣(xian),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元为姓。又春秋时卫国大夫咺(xuan),食邑在元,其后人便以元为姓。

卜:

上古有占卜之官,其后代遂以卜字为姓。

顾:

夏朝有附庸小国名顾,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一带,后被商汤所灭,国人改姓为顾。

孟:

古代兄弟排行居长者称孟或伯,以下依次是仲、叔、季。春秋时鲁桓公次子仲庆父趁其同父异母弟鲁庄公去世,先后作乱杀死即位的子般和鲁闵公,引起鲁国人公愤,被迫出逃,后自缢而死。其家族后代仲孙氏以仲为耻,改仲孙氏为孟孙氏,继又改孟孙为单姓孟。又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字孟公,子孙后以孟为姓。

平:

战国时韩哀侯少子偌(chuo)被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韩亡国后偌的后代南迁下邑(今安徽砀山),以平为姓。

黄:

颛顼帝后裔有封于黄者建黄国(今河南潢川一带),后被楚灭,子孙散居四方,以黄为姓。

和穆萧尹,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和:

传说尧、舜时掌管天地四时之官有羲氏、和氏,后羲与和合称成为官名,又太阳的驾者、太阳的母亲均名羲和,和姓后代以之为荣,遂以上述神话传说的人物为其远祖。一说楚国发现“和氏璧”玉璞(pu)的卞和后代,取其祖先名字中的和字为姓,始有和姓。

穆:

春秋时宋宣公弟弟和继承兄位,在位九年,临终前力排众议将君位让给宣公之子兴夷,即宋殇公,而将自己儿子公子冯送去郑国居住。为褒扬其品德,死后谥号穆,子孙后代遂有以穆为姓者。

萧:

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后裔乐叔大心平息叛乱有功,封于萧邑,建附庸于宋的小国萧(今安徽萧县),后被楚灭,后代遂以萧为姓。

尹(yin):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hao)儿子殷被封于尹地(今河南新安一带),后代遂以尹为姓。又尹在古代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作尹,后代便以祖上的官名为姓氏。

姚:

传说舜的母亲握登生舜于姚墟,舜的后代便有以姚为姓者。

邵(shao):春秋时邵与召(shao)为同一个氏族,都是召公奭(shi)的后代。召公姓姬名奭,为周的支族,曾助武王灭商,后又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为西周四圣之一,封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后代遂以召为姓。召姓后人又有加邑(右“阝”)旁表示封邑之意,于是又有了邵姓。

湛(zhan):夏朝时有一氏族建斟灌国,后因战乱亡国,国人为避祸,相约分取国名两字中的各一半“甚”和“水”组成湛字为姓。

汪:

春秋时鲁桓公庶子名满,食邑封在汪地(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代遂以封邑汪为姓。一说汪姓来源于汪芒氏,夏禹时有防风氏因罪被禹诛杀,后代以为耻,于是改防风为汪芒,在商代时建汪芒国(在今浙江武康东),后代以国名中的汪为姓。

祁:

春秋时晋献侯四世孙名奚,官为大夫,封食邑于祁(今山西祁县),后代遂以祁为姓。

毛:

周文王之子伯聃(dan)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后代遂以邑名为姓。又周文王庶子叔郑封于毛国(今陕西岐山一带),史称毛公,后代于是以国名为姓。

禹:

春秋列国中有一小国名鄅(yu),在今山东临沂一带,鄅国后人去“邑”旁改姓为禹。一说夏禹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禹为姓。

狄(di):周康王姬钊推行其父周成王政策,周国力益盛,两王并称“成康之治”。康王封其弟孝伯于狄城,后代遂以狄为姓。一说孝伯为周成王舅父,封食邑于狄。

米:

西域少数民族“昭武九姓”之一。原居住在昭武(今甘肃界内),后为匈奴所败,迁居至中亚地区,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隋唐时,米国有一支系来到中原地区,遂按照汉俗以米为姓。

贝(bei):西周召公后代的一支被封在(pei)水畔的丘(今山东淄博北),后代子孙去字的水旁为贝字,作姓氏。

明:

春秋时晋国灭虞国后俘获了虞大夫百里奚,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百里奚与蹇(jian)叔等共同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百里奚之子名视,字孟明,为秦国大将,曾率军大胜过晋国,后代子孙遂以孟明视字中的明字为姓。一说:传说中燧人氏有大臣叫明由,明姓由此而始。

臧(zang):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名彄(kou),被封在臧邑(今山东界内),子孙遂以臧为姓。又鲁惠公之子名欣,字子臧,其家族一支便以先祖字中的臧字为姓。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梁。

计:

周文王封少昊后裔兹舆期于莒(ju)国,最早建都计斤(今山东胶州西南),春秋时迁都于莒(今山东莒县),后被楚国所灭,后代的一支遂以国都计斤中的计字为姓。

伏:

南北朝时,北魏骠骑将军侯植跟随魏孝武帝西迁,甚得宠幸。至西魏文帝时,他又随宇文泰(北周代魏后,被尊为北周太祖文皇帝)破沙苑,战河桥,屡建功勋,进封大都督并赐改姓侯伏侯氏,继又因功赐姓贺屯氏。后裔子孙中一支遂取赐姓中的一个伏字为姓。又伏羲氏后裔中亦有以伏为姓者。

成:

武王灭商后,封自己一个弟弟姬叔武于郕(cheng,今山东宁阳东北),建郕国,也称盛(cheng)或成国。后代子孙遂以成为姓。

戴:

周公平定武庚反叛后,把商殷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春秋时,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宋戴公死后,其庶支子孙遂以其谥号戴为姓。又西周时有小国名戴,姬姓,故址在今河南民权东,春秋时被宋国所灭,戴国后代遂以国名为姓。

谈:

宋国殷商后裔传至三十多代后有封邑于谈的,人称谈君,后代于是以谈为姓。又周朝有大夫名谈,其子孙遂以谈作姓氏。

宋:

战国时宋国被齐所灭,王公贵族遂相约改宋为姓氏。

茅:

周公旦第三子姬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西南),世称茅叔,后代于是以茅为姓。

庞:

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后裔中,有庶支封于庞乡,遂以庞为姓。

熊:

黄帝为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后裔中遂有以熊为姓者。又西周时芈(mi)姓氏族领袖鬻熊于荆山一带建立楚国,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传至熊渠做国君时,疆土不断扩大。后楚国迁都至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到了楚庄王时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王族后裔遂有以先祖名字中的熊字为姓者。

纪:

相传炎帝后裔于周初建有纪国,故地在今山东寿光东南,春秋时被齐国灭掉,后代以国名纪为姓。

舒:

周朝建立后封皋陶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建国,春秋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国名舒鸠,后又被楚所灭,子孙便以舒为姓。

屈:

春秋时楚武王儿子瑕(xia)受封于屈邑,后代遂以屈为姓。又南北朝时,北魏有屈突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一步改革,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屈突氏遂改为屈姓。

项:

春秋时楚国公子燕被封于项(今河南项城),建项国,后被齐灭(一说被鲁所灭),后代子孙遂以项为姓。因项国源出于楚,故秦末项羽便自号西楚霸王。

祝:

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先代遗民,黄帝后裔中有一支被封在祝(今山东长清东北),子孙遂姓祝。又古代有官称太祝,在《周礼》中为春官的属官,掌管祭祀祈祷,其后代遂以先祖官职祝为姓。

董:

周代大夫辛有之子被派往晋国做太史,掌管监督祭祀、策命、编写史书等大事,地位很高。监督之责在《尚书》中称作董,故其后代以董为姓,并世袭太史之职。春秋时著名史官晋国良史董狐即出此氏族。又传说帝舜时有名叫董父的人善于养龙,其后代以先祖为荣,遂取其名字中的董字为姓。

梁:

伯益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于秦,为秦开国始祖。传到秦仲时,周宣王命为大夫,令其讨伐犬戎,秦仲战死,其长子又把犬戎打败,受封西垂大夫。其次子康则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建梁国,春秋时梁被秦灭,后代遂以梁为姓。梁国另有部分子孙逃到晋国,居住在晋国的解梁(今山西临晋西南)、高梁(今山西临汾东)、曲梁(今河北永平)等地,这些地方后被晋惠公割让给了秦国,梁的遗民亦都相约改姓梁氏。

杜阮蓝闵,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杜:

帝尧后裔原封于唐,建唐国(今山西翼城西),西周时被成王灭,成为周成王弟叔虞的封地。原居住于此的帝尧后代被迁居至杜邑(今陕西西安东南),建杜国,春秋初年被秦宁公所灭,后代子孙遂以杜为姓。

阮(ruan):商代时有诸侯小国阮国,旧地在今陕西岐山东北至渭河之间,后被周武王灭掉,子孙于是以国名为姓。

蓝:

楚国公子亹(wei)受封于蓝,人称蓝尹,后代于是以蓝为姓。又春秋时秦王族一支被封于蓝邑(故地据说即今陕西蓝田一带),后代遂以蓝为姓。

闵(min):春秋时鲁国庆父作乱,先是杀死了庄公之子般,立庄公另子开即位。接着他又杀了国君开,打算代之为君,引发众怒,逃亡后自杀。鲁国亡君开谥号为闵,即鲁闵公,后代子孙遂以闵为姓。

席:

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的先人因为世代掌管典籍,所以便以籍做了姓氏。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势力益强,项羽名籍字羽,当时籍氏为避项羽名讳,遂改籍姓为语音相近的席姓。

季:

春秋时鲁桓公的小儿子名友,按伯、仲、叔、季排行称作季友。季友在平定庆父之乱时立了大功,以后几代均在鲁国掌权,后代以此为荣,遂以季为姓。

麻:

春秋时楚国有位大夫食邑于麻;齐国则有一位大夫叫麻婴,他们两位的后代据说都以麻为姓。

强:

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公孙彊,“彊”与“强”通,故其后代遂有强姓。

贾:

西周时周康王把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人称贾伯。后来小国贾被晋所灭,贾伯后代遂以贾为姓。

路:

相传高辛氏帝喾的第四个妻子常仪生下了挚,挚的儿子玄元在尧时被封在中路,传到夏时始建路国,子孙后代遂以国名“路”为姓。一说路是河水名,即路水,故道在今河北涿州一带,后来在路水畔居住的人便以河名“路”为姓。

娄(lou):周武王灭商后封少康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建杞国。春秋时杞国被楚所灭,东楼公子孙又被迁至娄邑,后代遂以娄为姓。又颛顼后裔挟所建邾娄国于战国时被楚所灭,其国人或以邾为姓,或以娄为姓。

危:

据说帝舜时,尧的不肖子丹朱荒淫狂傲,因不满尧禅位于舜,联合诸多部落作乱反舜。居住于今洞庭湖至鄱阳湖一带的三苗族因参与了丹朱与舜争夺帝位的叛乱,被舜迁往三危(今甘肃敦煌南),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

江:

伯益后人嬴姓的一支被封于江(今河南正阳西南),建江国,春秋时被楚所灭,后代遂以江为姓。另一支封在江陵(今属湖北省),亦以江为姓。

童:

据说颛顼之子中有名字为老童者,声音高亢洪亮,深得颛顼喜爱,老童子孙后代遂以童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胥童后人以其名字中的童字为姓。

颜:

颛顼帝后裔在周武王时建邾国,邾国传至邾武公,因其字伯颜,世人于是称武公为颜公,颜公后代遂有以颜为姓者。

郭:

周文王封其弟虢(guo)仲于东虢,另一个弟弟虢叔于西虢。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春秋时为郑所灭。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也称作城虢、小虢,西周灭亡后其支族仍留原地,后被秦所灭。周王室另有姬姓旁支建北虢,在今河南三门峡西和山西平陆一带,后被晋所灭。东虢、西虢、北虢三国相继被灭后,后代均以国名为姓,因虢与郭音同,故都改姓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梅:

商王太丁封其弟于梅(今安徽亳州东南),建梅国,世称梅伯。到商纣王时,梅伯被杀,梅国封号被废。武王灭商后,封梅伯后人于黄梅(今属湖北省),后代子孙遂以梅为姓。

盛:

周穆王时封其同宗建盛国,春秋时盛国被齐所灭,后代遂改姬姓为盛姓。

林:

商纣王暴虐无道,将屡次劝谏自己的叔父少师比干剖心杀死,比干妻逃到了长林,生下遗腹子名坚。武王灭商后拜坚为大夫,因其生长于长林,故赐姓林。又周平王庶子名林开,后代遂以其名中的林字为姓。

刁:

周文王时有雕国,其后代遂以国为姓,并以同音字“刁”代替。又古代工匠中有雕人,是专门刻玉的工匠,他们的后代遂以雕为姓,改字作刁。又春秋时齐国大夫竖刁,曾与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代于是以其名字中的刁字为姓。

钟:

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在晋国做官,因忠直敢言被杀。伯宗儿子州犁出逃到了楚国,官至太宰,食邑封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子孙后代遂以钟离为姓。秦末,钟离氏有大将钟离昩追随项羽起兵反秦,项羽败亡后钟离昩被刘邦追逼,被迫自刎而死。其子钟离接避难于长社(今河南长葛西),改复姓钟离为钟,史称钟接,世遂有钟姓。

徐:

皋陶后代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被赐嬴姓。到夏朝时伯益之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安徽泗县北),后建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徐夷或徐方。春秋时徐国被吴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邱:

太公望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子孙遂有以丘为姓者。因孔子名丘,所以后世为避孔子名讳,将丘加邑旁儿改为姓邱。

骆:

伯益后代非子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赐姓嬴。非子父亲名大骆,大骆的长子成世居大邱,以父亲之名建大骆国,西周厉王时被西戎所灭,后代遂以骆为姓。又姜太公后裔子孙中有公子骆,骆的后代遂以其祖之名为姓。

高:

姜太公裔孙齐文公吕赤的一个儿子食邑于高(今河南禹州),人称公子高。公子高有孙名傒,以祖父封邑为姓,世称高傒,后代遂有高姓。又齐惠公之子吕祁,字子高,其后代一支子孙中取高代吕为姓。

夏:

春秋时陈宣公有子名少西,字子夏,后代子孙中有叫征舒的,取先祖之字为姓,称夏征舒,陈国的夏姓由此始。又周武王灭商后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建杞国。夏禹后裔中未得到封地的,后来便以先祖的国名夏为姓氏。

蔡:

周武王灭商后把弟弟叔度分封到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国,叔度后因随同武庚叛乱被周公旦放逐,改封叔度儿子姬胡于此,世称蔡仲。春秋时蔡国不断受到楚国侵扰威逼,被迫多次迁徙,蔡平侯迁新蔡(今属河南省),蔡昭侯再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下蔡,战国时蔡被楚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田:

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胡公建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胡公姓妫(gui)名满,传至十三代君陈厉公,生子名完字敬仲。至陈宣公时,欲立庶子款继承君位,杀太子御寇。敬仲与太子关系密切,害怕祸及自身,出逃齐国,齐桓公封其食邑于田,遂以田为姓。敬仲后人田和后来推翻姜姓齐国而代之,史称田氏代齐,田姓齐国至齐威王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樊:

周文王子虞仲的后代有位仲山甫任周宣王卿士,食邑封于樊邑,后代以樊为姓。又殷商遗民七族中,樊为其中一族,其后代遂以樊为姓氏。

胡:

陈国开国君主胡公满,为舜的后裔,春秋末年陈被楚灭,国人中遂有以胡为姓氏者。

凌:

周文王儿子康叔是卫国的开国之君,康叔庶子中有在周任凌人官职的,凌人是负责采贮冰块管理冰窖的官员,子孙中遂有以祖上官名凌字为姓者。

霍:

周文王第六子名处,封于霍国(今山西霍州),人称霍叔。霍叔与武王弟管叔、蔡叔同为周初三监,因不服周公旦摄政,勾结商纣王子武庚反叛,结果被周公打败。武庚、管叔被杀(一说管叔自杀),蔡叔被放逐,霍叔则降为庶人,霍叔后代遂以国名霍为姓。

虞万支柯,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虞: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掸(dan)父被周尊奉为太王,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在文王时建立了虞国(今山西平陆北),春秋时晋国以借道攻虢为由趁机灭掉了虞国,虞国后人遂以原国名虞为姓。

万:

西周时芮伯受封于芮(今山西芮城),后代中有名万者,人称芮伯万,芮伯万的子孙中遂有以万为姓者。又春秋时晋献公灭掉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魏国(也在今山西芮城北一带)后,把它封给了晋国大夫毕万,毕万后代遂有以万为姓氏的。

支:

古代西域有少数民族所建的月氏(rouzhi)国,也称月支,其族最早居住在今甘肃敦煌与青海祁连县之间。汉文帝时月支国被匈奴攻破,一部分迁徙至今伊犁河上游,称大月支;余下的进入祁连山区,称小月支。魏晋南北朝时,大、小月支有与汉民族交往并留居中原者,学习汉俗以支作姓,此后遂有支姓。

柯:

春秋时吴王有子名柯卢,子孙后来以柯为姓。

昝(zan):原本出自咎(jiu)姓。晋文公重耳身边有五名贤士辅佐,其中一名是他的舅父狐偃,狐偃字子犯,史称狐偃咎犯,因“咎”与舅音同,借以代舅意,狐偃的后代中遂有以咎为姓者。然咎字还有灾祸之意,咎姓后人认为不够吉利,于是在这个字下面的口中加上了一横,成为昝字,读音zan,之后遂有昝姓。

管:

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弟弟鲜封于管(今河南郑州),人称管叔。管叔与蔡叔、霍叔并为周初三监,以监管殷商遗族,后因参与武庚叛乱,被周公杀死(一说自杀),管叔后人遂改姬姓为管姓。

卢:

齐文公姜赤之子公子高有孙名姜傒,任齐国正卿,封邑于卢(今山东长清西南),姜傒后代遂以邑名为姓。又齐桓公小白后裔有一支封于卢蒲(在今河北文安西),战国时被燕兼并,子孙遂改姓卢蒲,后又改为单姓卢。故卢姓均为姜太公后裔。另传帝舜后代中一支在夏商时居于卢地(今湖北南漳至襄阳之间),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处融合,史称卢戎。周初因其系帝舜后裔故被封为诸侯国,春秋时卢国被楚所灭,子孙后代遂以卢为姓。

莫:

颛顼曾建造茂(mo)城,其部族居此城的便以城名“茂”为姓,后又去邑旁改姓莫。又春秋时楚国有官职称莫敖,地位仅次于令尹,楚庄王大夫屈荡之子屈到就担任过莫敖。因莫敖地位较高,只有王公贵族子弟方可担任,所以担任过莫敖的后代子孙中便有以祖上官职为姓者,再后又演变成单姓莫。

经:

春秋时郑武公之子共叔段曾封于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世称京城太叔,后出奔到共国,其后代遂有以京为姓者,为避仇杀又改京为经。一说西汉《易经》京氏学创始人京房,本姓李氏,自己推律定为京姓。汉元帝时京房为博士,任魏郡太守,后因与中书令石显争权被下狱处死,其后代为避祸改姓经。另说春秋时魏国有经侯,后代遂以经为姓。

房:

尧有儿子名朱,封在丹水,世称丹朱,因其荒淫无能,所以尧禅位于舜。丹朱不服而反舜,被舜击败后改封到房(今河南遂平)建国,世称房侯。房侯之子陵以封国为姓,称房陵,后遂有房姓。

裘(qiu):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邑于裘,后代遂以裘为姓。又古代制皮工匠中按技能分为五种,裘是其中之一,裘人的后代于是便有以裘为姓者。也有说是由仇(qiu)姓所改的。

缪(miao):“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国君任好,死后谥穆,史称秦穆公。“穆”与“缪”古时音同,故秦穆公后裔中遂有以缪为姓者。

干: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名干犨(chou),他的后代遂以先祖名中第一字为姓。又说春秋时有小国名干国,干国灭亡后遂有以国为姓者。

解(xie):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世称唐叔虞。唐叔虞儿子名良,食邑于解(在今山西运城),人称解良,其子孙遂以解为姓。

应(ying):周武王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应(今河南鲁山东)建国,世称应侯,其后代遂以国名应为姓。

宗:

古代职官有宗人,主要负责宗庙祭祀之礼,后代子孙故有以先人官职为姓者。因为宗有祖庙、祖先、宗族的意思,所以历代与此有关的职官名称大多有宗字,比如宗伯主要执掌邦国祭礼典礼,为古代六卿之一,宗伯的后代遂有以此为复姓宗伯的。宗与宗伯虽一为单姓,一为复姓,但都是执管家国祭祀大典职官的后裔。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丁:

西周时姜太公望的儿子伋(ji)死后谥号丁公,丁公子孙遂以丁为姓。又三国时吴帝孙权宗室中有中郎将孙匡在伐曹时触犯军纪,孙权强令其族改姓为丁,因丁在古代是苦役的代称。又商代有丁国,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就曾讨伐过丁国的反叛,丁国随同殷商一起被武王灭掉后,其后代便以丁为姓。

宣:

西周厉王之子姬静继承君位,死后谥号宣,即周宣王,宣王子孙中遂有以宣为姓氏的。又春秋时鲁国大夫宣伯后代亦有以宣为姓者。

贲(fei):作姓氏时亦读作ben。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名县贲父,其后人遂以贲为姓。又春秋时楚国令尹斗椒因罪被杀,其子贲皇投奔晋国,封邑于苗,称苗贲皇。晋楚鄢(yan)陵之战中,贲皇为晋侯出谋大败楚军,被晋侯封为大夫,子孙遂以其名中贲字为姓。又据说古有勇士孟贲,其后代亦以贲为姓。

邓:

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于邓(今河南邓州)建国,称邓侯,其后代遂以邓为姓。又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yu)幼子从镒被封做邓王,南唐被宋灭后,从镒子孙为避祸改李姓为邓姓。

郁:

春秋时鲁国宰相有名郁黄者,其后代子孙遂以郁为姓。又春秋时吴国大夫食邑中有郁国,之后遂有郁姓。

单(shan):周成王分封少子臻(zhen)于单(今河南孟津东南),做为周朝王都辖内的诸侯世代拱卫周王室,地位显贵尊荣,人称单伯,其子孙后遂以单为姓。

杭:

夏禹治水之后留下许多舟船,便命自己庶子管理这些余下的船只,其封国称余航(故地在今浙江余杭),后代将航去舟旁改作木旁为姓,遂有杭姓。

洪:

相传尧有大臣共工,和兜(huandou)、三苗、鲧(gun)合称“四凶”。他们或为祸作乱,或治水无功,结果有的被尧流放,有的被杀。共工后代本以共为姓,后为避仇杀,兼欲获水德,遂将共字加水旁成洪姓。又西周时有姬姓诸侯国共国(今河南辉县),春秋时被卫国所灭,后代改姓共氏,又为避难,加水旁改姓洪。

包:

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其后代子孙中有以包为姓者。又说有鲍姓后人去鱼字旁改姓为包者。

诸(zhu):春秋越王勾践的后裔支族有驺(zou)无诸,封为闽越王,秦时被废为君长。因参与诸侯反秦有功,汉代时复为闽越王。子孙后因数次反叛,被汉武帝所灭,遂取先祖字中的诸字为姓。又春秋时鲁国有诸邑(今山东诸城西南),食邑于诸的公族大夫后裔中遂有以诸为姓的。

左:

周代各诸侯国均设有史官,分左史和右史,左史记言为内史,右史记事为太史。如周穆王有左史戎父、楚威王有左史倚相,他们的后代便以祖上官职左字为姓。

石:

西周初周成王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世称卫康叔,其后裔子孙中有公孙确(que)立有大功,被卫桓公封为大夫。公孙确,字石,史称石确,其后代遂以其字为姓。又自秦汉始,西域地区石姓少数民族不断融入中原。到唐时,以建都昭武(今甘肃临泽境内)的康国为首,石、安、曹等“昭武九姓”少数民族小国全部归附中原,从此石姓也成为了我国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

崔:

春秋时齐国丁公之子季子让君位给其弟叔乙,自己食邑于崔(今山东邹平西),后代遂以崔为姓。又自唐代开始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崔姓朝鲜人不断经中国东北南下进入中原,其中一部分融入汉族,留在东北的部分成为“满洲八旗”崔姓,或形成我国的朝鲜族崔姓。

吉:

周宣王时大臣兮甲,字伯吉父,官职为尹,史称尹吉父。他率军大败猃狁(xianyun),立有战功,后又负责征收南淮夷族贡赋,子孙以为荣,遂以其字中的吉字为姓。

钮:

钮姓世系源出未见记载,因有钮滔见于《晋书》,故推测晋代钮姓大概是此姓氏之祖。

龚(gong):传说尧帝时“四凶”之一共工的后裔,开始时均姓共,后代有加水旁的演化成洪姓。共工儿子中有一个叫句龙,他接替父亲继任水土治理之官,句龙子孙后来为避仇祸,在共字上加一与水有关的龙字,遂有了龚姓。故龚姓与洪姓同为共工后裔。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麴家封。

程:

颛顼之孙重黎官职火正,负责管理天下火事,其后裔封于程,遂有程氏。一说伏羲氏后裔在夏朝时建立了程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东),商朝灭亡后被周武王迁到广平(今河北界内),再被周宣王迁回原程国故地,后代遂以程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荀的食邑被封于程(今河南洛阳东),后裔亦改姓为程。

嵇(ji,旧读xi):夏朝第六代君少康封自己庶子于会(kuai)稽,其后代遂以会稽为姓。西汉初会稽公族大姓被迁到谯郡嵇山(今安徽宿县西南),稽与嵇音同,子孙于是改会稽为嵇姓。

邢:

周公旦第四子封于邢(今河北邢台),建邢国,春秋时被魏灭掉,后代遂以邢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大夫韩宣子家族有食邑于邢邑(今河南温县东)者,子孙于是以邢为姓。

滑:

周代有姬姓小国滑国,故地在今河南睢县西北,后迁都于费(今河南偃师西南),又称费滑。春秋时滑国先是被秦所灭,旋即归属晋国,滑国公族后代便以滑为姓。

裴(pei):伯益后裔秦非子旁支子孙中有封于乡者。遂以为姓。到第六世孙陵时封邑改迁别地,陵便将姓去掉下面的邑字换为同音的衣字,遂有裴姓。又春秋时晋平公封颛顼后裔于裴中(今陕西岐山北),人称裴君,后代遂有裴姓。

陆:

齐宣王幼子名通,封于陆乡,子孙遂以陆为姓。又春秋时有陆浑国,故地在今河南嵩县东北,是少数民族所建的小国,后来按汉习改为陆姓。南北朝时北魏有步陆孤氏,为鲜卑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命其改为汉姓陆氏。

荣:

周文王大夫夷公受封于荣邑,世称荣夷公,后代遂以荣为姓。又周成王卿士封于荣,世称荣伯,后代以荣为姓。另传说黄帝时命荣将与乐官伶伦一起铸造了十二口编钟,用来演奏黄帝所作的乐曲《咸池》,因编钟音质优美乐律精准,深得黄帝喜爱,于是封荣将为荣国之君,子孙于是以荣为姓。

翁:

周昭王庶子受封于翁山(今浙江定海东),子孙后代于是以封地为姓。又说夏朝第二代君主启当政时有贵族名翁难乙,其后人遂以他名字中的翁字为姓。另传说周昭王小儿子出生后左手掌纹似“公”字,右手掌纹似“羽”字,于是左、右相合起名称翁,其子孙遂以翁为姓。

荀:

周文王有子封于郇(xun),建郇国,人称郇伯,其子孙后改郇为荀作为姓氏。

羊:

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封于羊舌,遂称羊舌氏,后代去掉舌字改姓羊。又据《周礼》记载古代有官名羊人,掌管宰羊祭祀方面的事情,其后代于是以羊为姓。

於(yu):黄帝有大臣名则,他发明了用草和麻编织鞋子,结束了古人赤脚无鞋的历史,因为这一功绩被封在於邑,人称於则,子孙后代便以於为姓。

惠:

周惠王的后代子孙以祖上谥号惠字为姓。又颛顼后裔陆终第二子名惠连,惠连后人遂以惠为姓。

甄(zhen):古时制造陶器所用的转轮叫做甄,所以陶瓦工匠就被叫做甄工,据说舜曾做过甄工,后代子孙中遂有以甄为姓者。又说皋陶次子名仲甄,甄姓就是他的后代。

麴(qu):麴(也作麯),即俗称的酒母,是酿酒、制酱用的发酵物,古代掌管酿造官员的后代遂以麴为姓。一说鞠(ju)氏后代在汉代为避难而迁徙,同时改鞠姓为麴姓。又中国姓氏中另有曲姓,据《风俗通》说是晋穆侯封小儿子成师于曲沃,后代遂姓曲沃,再去掉沃字改姓曲。另一说则认为曲是夏桀时的一个逆臣,他助桀为虐,被商汤杀死,曲姓就是他的后代。故麴、曲二姓并不同源同宗。

家:

周考王有子名家父,是周朝的卿士,其后代遂以家为姓。一说家父就是《诗经·小雅·节南山》的作者,为周代大臣,因为他敢挺身而出揭露执政者尹氏的暴虐,希望周王任用贤士为民造福,所以后代非常尊敬他,遂以其名家字作为姓氏。

封:

炎帝裔孙名钜,据说他是黄帝的老师,夏朝时其后代被封在封父(今河南封丘),建立封父国,子孙遂以封或封父为姓。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芮(rui):周武王封姬姓司徒于芮(今陕西大荔南)建芮国,世称芮伯,《诗经·桑柔》据说就是他写的讽谏周厉王搜刮民脂民膏的诗篇。芮伯后代东迁居芮伯城(今山西芮城北),春秋时被晋献公所灭,子孙后代为纪念先祖改姓芮。

羿(yi):夏代有穷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又称夷羿,善于射箭狩猎。他曾一度推翻夏朝,夺取了夏第三代君主太康的王位,但不久就因不理民事而被家众杀死,他的后代遂改用其名字羿为姓。

储:

古有储国,储国公族后代遂以储为姓。又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名储子,子孙于是以储为姓。

靳(jin):战国时楚怀王侍臣名尚,因食邑封于靳(今湖南长沙至宁乡间),史称靳尚。张仪替秦王游说,离间齐、楚联盟,将被楚怀王处死,靳尚通过怀王夫人郑袖说服怀王释放了张仪。靳尚子孙后以其封国之名靳为姓。

汲(ji):周文王之后康叔受封于卫建国,至卫宣公时封儿子于汲(今河南卫辉),人称太子汲,后代子孙遂以汲为姓。

邴: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豫食邑封于邴(今山东费县界内),人称邴豫,子孙遂姓邴。邴氏后人亦有去掉邑旁改姓为丙的。

糜(mi):夏代姒(si)姓同姓部落中有一族为有糜氏,有糜氏后代遂有取糜字为姓者。一说古代种植粮食作物糜子的人中,后来有以糜为姓者,为的是祈求上天保祐其氏族永远食粮丰足。

松:

据说秦始皇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时途中曾遇大雨,幸有一棵大松树得以避雨其下,于是即以当时的第九等爵“五大夫”封之,后来五大夫便成了松树的代称。陪侍始皇泰山封禅的大臣中遂有以松为姓者。一说松姓世系不详,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隋代松赟(yun)。

井:

周代虞国有大夫名井伯,晋灭虞之后,井伯后代百里奚入秦,秦穆公用为大夫,与蹇(jian)叔、由余等共同辅佐穆公建立霸业,百里奚支族中遂有以先祖井伯之名中的井字为姓者。

段:

春秋时郑庄公弟弟共叔段的后代,有以共为姓者,也有以段为姓者。又道家创始人老子后代子孙中,有在鲁国为卿士食邑于段的,后人遂以段为姓。

富:

东周时,周襄王准备伐郑,大夫富辰苦谏不听。后襄王利用翟人攻郑,还娶了翟人的女子为自己王后,富辰再谏仍不听。最后翟人反叛,襄王被迫先后出逃到郑国、晋国。富辰后代以祖上忠正贤良为荣,遂取其名字中富字为姓。

巫:

古代以舞降神之人称作巫,他们执掌祝祷、占卜、治病等事,被认为是神的代言人,其后代遂以巫为姓。据说黄帝时神巫名咸(一说是商代人),黄帝与炎帝逐鹿中原,大战阪泉之前就是先由巫咸占卜胜负的,故巫姓以巫咸为始祖。一说巫咸之子名贤,商时任太宰,史称巫贤,巫姓就是由他而始。

乌:

上古少昊氏以鸟名任命官职,掌管高山丘陵之官名乌鸟,其后代遂以乌为姓。又南北朝魏孝文帝时改变鲜卑风俗,令其民族改姓汉姓,乌石兰氏遂改汉姓作乌氏。

焦: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神农氏后代子孙于焦地(故址在今河南陕县南部一带),其后人遂以焦为姓。

巴:

周代在今四川东部地区有巴人所建巴子国,其不少文化遗存保留至今。巴人的后代遂以国名巴为姓。

弓:

古代制造弓弩的官称作弓正,子孙遂以弓为姓。又春秋时鲁大夫叔弓出使晋国,不辱使命,世赞其知礼,死后谥敬子。叔弓之后遂以其名弓为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牧:

春秋时卫国康叔后代有牧人,为管理放牧之官,其子孙遂有以牧为姓者。又传黄帝有臣名力牧,黄帝梦见他执千钧之弓弩,驱羊万群,勇力过人,遂拜他为将,力牧后裔遂以牧为姓。

隗(wei,又读kui):商汤灭夏桀后将夏王族封于隗,建隗国(今湖北秭归东),春秋时被楚所灭,后代以隗为姓。

山:

周代有山师之官,掌管山林,后代遂以山为姓。传说炎帝出生于厉山(也称烈山,今湖北随州北)的山洞内,遂号厉山氏(烈山氏),后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黄帝击败,子孙后裔中的一支遂以山为姓。

谷:

颛顼之后秦国开国君主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后代遂有以谷或秦为姓者。又南北朝时魏孝文帝命鲜卑族改汉姓,其中谷会氏则改为谷氏。

车: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死时,辅佐他的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针(qian)虎三位良臣被迫殉葬从死,子车氏后代子孙哀悼先人,改姓车氏。《诗经·秦风·黄鸟》就是秦国人挽子车“三良”的诗篇。又黄帝时有大臣名车区,负责星相占卜,其后代以车为姓。又汉武帝时有丞相田千秋,因老迈上朝时必须乘车出入,时人谓之车丞相,后其子孙遂有以车为姓者。

侯:

西周时封夏侯氏于侯建国,子孙遂以国名侯为姓。又春秋时晋国哀侯兄弟均被晋武公杀死,哀侯子孙避祸出逃,并以原封爵位侯为姓。南北朝魏孝文帝迁入中原后,鲜卑族侯奴氏、侯伏氏改汉姓为侯。

宓(fu,又读mi):宓姓据说是伏羲氏的后代,因为上古时宓与伏音同,故伏羲也称宓羲,后裔遂有取宓为姓者,今多读宓为mi音。

蓬:

西周初周王室封支裔子孙于蓬州(一说即蓬陂,在今河南开封南;一说在今四川营山东北),后代遂以蓬为姓。又说蓬是蓬草,蓬姓祖先以蓬草筑屋,认为蓬草为生存必须品,故以蓬为姓。

全:

西周设有泉府之官,负责管理钱财,泉府后代遂有以泉为姓者,又因泉与全音同,故演化为全姓。一说全是古代邑名,居住全邑的人以全为姓。

郗(xi):东夷族少昊氏挚的后裔西周时被封于郗邑(今河南沁阳一带),子孙遂以郗为姓。

班:

楚国若敖有孙子名子文,官职令尹,人称令尹子文,传说小时候他被老虎叼走,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老虎身上有斑纹,所以令尹子文的后代就用斑为姓,后写作班。 u+kdMY62pg+BuvNJLi7a2pnkGcuCMxSTTzK8lFjj69Hgs7LeDFw/b+xHh5mVxA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