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字经

明经学史《三字经》

《三字经》世谓南宋王应麟作,民国前期又略有增补,主要是续添了宋以后直至清末的一段历史叙述。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宋史》说他自幼好学,九岁即通《六经》。淳祐元年(1241)登进士第,因长于经史考据,熟悉天文地理、掌故制度,故一再升迁,累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深为理宗倚重。宝祐四年(1256)王应麟奉诏主持殿试,他称赞文天祥的策论“古谊若龟镜,忠肝如铁石”,荐擢文天祥为进士第一。奸相贾似道专权时,王应麟屡屡抗颜抵忤,有人劝他屈节顺从,他回答:“迕相之患小,负君之罪大。”

正因为王应麟道德学问如此,他编撰的《三字经》才能在知识灌输、道德晓谕、文才词藻上多方面超越同伦,被赞誉为“千古第一奇书”。除《三字经》外,王应麟还著有《蒙训》、《补注急就篇》、《小学讽咏》、《小学绀珠》等一百余卷蒙学及文字学著作,足见其对幼学启蒙教育的重视和勤力躬行。

《三字经》以“人之初,性本善”起篇,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历史朝代更迭,最后以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著名事例作结。将涵盖了上下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伦理思想及识字教育浑然融为一体,句式灵活,编排巧妙,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等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格言而传诵至今。

《三字经》三三成句,简练易读,深受后人推崇。尽管西汉史游《急就篇》也曾用过三言来编排当时姓氏,但无论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无法与《三字经》相提并论,所以《三字经》被公认是“开三言韵语蒙书之先例”的蒙学读本。

与《千字文》一样,元、明以后除了专供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文的《蒙汉三字经》、《满汉三字经》外,模仿《三字经》的增改新编本也时有出现,但都未能广泛流传开来。今人借鉴《三字经》编写的课本读物也不少,笔者印象较深的是一本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而编撰的《部首三字经》,其中如“女子好,田力男,日月明,小大尖。竹毛笔,白水泉,爪木采,舟皿盘”,介绍部首,合辙押韵,便于咏记,非常适合教学使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作为相辅相成的整套蒙学读本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也因这样的排列而被称为“蒙学之冠”。其实如此排名,一方面是基于数字顺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三字经》在文字和内容上较之后二书要浅近许多,蒙童入读先教《三字经》,体现出了古人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正确教育方法。

考虑到读者学习诵读的需求,我们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合编入一册,排列次序仍循旧例。各自“前言”部分,则按蒙书成编的基本背景,次第叙述,以助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的编写流传情况。由于《百家姓》原书仅录姓氏,为方便读者阅读查考,我们除在正文内标注了其姓氏出处外,还在其前言中增加了不少相关知识内容。注音本应是僻冷生难字,但《百家姓》中的某些常用字,作姓氏时读音、声调有变,故亦标注指出。本书的注释详略不求划一,牵涉到历史上典章制度、事件人物的尽可能详注,以满足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之需。译文则采用韵语,以求贴近原作风格。《三字经》和《千字文》原书没有章节、标题,我们根据书中内容,分段加了“题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诵读。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作为学童的启蒙读本,《三字经》不但精心挑选了幼儿习字所须掌握的常用基本词语,而且也不忘时时灌输编著者所尊崇的儒家道德思想和文化伦理。本段为《三字经》的开篇部分,首句便巧用了孟子主张的“人性善”和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语录原话,进而指出后天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并且列举孟母、窦燕山、黄香、孔融等历史人物实例予以辅证,说明从小就要知书学礼,日后才能遵从封建社会的纲常法度。全段的最后,再次强调了维护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除此之外,编著者还注意教授蒙童习识一些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文字,譬如农事活动中常常用到的“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之类。而“匏土革木、金石丝竹”这些乐器,也不可不认识了解,因为鼓瑟吹笙、弹筝抚琴,不单能抒发人的“喜怒哀惧”,而且还与宗庙祭祀、盛典礼仪密不可分。

人之初〔一〕,性本善〔二〕,

性相近,习相远〔三〕。

苟不教〔四〕,性乃迁〔五〕,

教之道〔六〕,贵以专〔七〕。

〔 一 〕

初:初始。这里指人初生下来时。

〔 二 〕

性本善:是说人的天性善良。“人性善”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最先提出的“人性论”观点,与之相反的是荀子主张的“人性恶”观点。尽管他们的观点针锋相对,但都认为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于人生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生性,天性。

〔 三 〕

习: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习性、习惯。

〔 四 〕

苟(gou):如果。

〔 五 〕

乃:于是,就。迁:迁移,变化。

〔 六 〕

道:方法。

〔 七 〕

贵:最宝贵的。这里指重视、注重。专:专一,始终不懈。

【译文】

人刚出生下来,本性都很良善,

天性虽然相近,习惯相差却远。

如果不加教诲,秉性就会改变,

教育要讲方法,贵在始终一贯。

昔孟母〔一〕,择邻处〔二〕,

子不学,断机杼〔三〕。

窦燕山〔四〕,有义方〔五〕,

教五子,名俱扬〔六〕。

〔 一 〕

昔:往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名轲,战国著名思想家,儒家尊其为“亚圣”。

〔 二 〕

择:选择。处(chu):指安家居住。据说孟母为培养孟子,曾三次搬家。开始他家与屠夫为邻,孟子便学玩杀猪的游戏。后来的邻居是专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孟子又爱上了吹吹打打。最后孟母将家搬迁到了学堂旁,孟子才开始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影响。

〔 三 〕

机杼(zhu):织布机上穿引纬线的梭子。孟子有一次逃学回家,孟母非常生气,于是用剪刀剪断了织机上已经织好的布来警示教诲儿子。

〔 四 〕

窦燕山:五代后周时人,名禹钧。因家居渔阳(今属北京),地处燕山脚下,故号燕山。

〔 五 〕

义方:指良好的家教。

〔 六 〕

俱:全都。窦禹钧共育五子,因家教严格、教育有方,五个儿子相继科举登第,名扬于世。

【译文】昔日孟子母亲,安家慎选邻居,

孟子逃学回家,停织剪布教育。

还有窦氏燕山,家教严格有方,

培养教育五子,个个声名远扬。

养不教〔一〕,父之过〔二〕,

教不严,师之惰〔三〕。

子不学,非所宜〔四〕,

幼不学,老何为〔五〕?

〔 一 〕

养:生育,供养。

〔 二 〕

过:过错。

〔 三 〕

惰:懒惰,责任心不强。

〔 四 〕

宜:应该。

〔 五 〕

何为:做什么,怎么办。

【译文】抚养而不教育,这是父亲过错,

教育而不严格,老师要负其责。

孩子不肯学习,确实太不应该,

小时如不努力,到老能干什么?

玉不琢〔一〕,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二〕。

为人子〔三〕,方少时〔四〕,

亲师友〔五〕,习礼仪。

〔 一 〕

琢(zhuo):雕琢,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 二 〕

义:道理,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 三 〕

为(wei):做,成为,作为。

〔 四 〕

方:正在,当。

〔 五 〕

亲:亲近,尊敬。

【译文】玉石不加雕琢,不能成为器物,

人不通过学习,不会明白事理。

所以作为儿女,就要从小时候,

培养尊师敬友,严格学习礼仪。

香九龄〔一〕,能温席〔二〕,

孝于亲,所当执〔三〕。

融四岁〔四〕,能让梨〔五〕,

弟于长〔六〕,宜先知〔七〕。

〔 一 〕

香:黄香,东汉时人,博通经典,官至尚书令。九龄:九岁。

〔 二 〕

席:炕席,卧具。黄香九岁时就知孝顺父母。夏季炎热,他先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凉;冬日寒冷,他就用身体暖热父母的卧具被褥。

〔 三 〕

当:应当。执:做到。

〔 四 〕

融:孔融,东汉末鲁(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任北海相、少府、大中大夫等职。

〔 五 〕

让:谦让。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则挑最小的吃。

〔 六 〕

弟(ti):同“悌”,指弟弟敬爱哥哥。长(zhang):兄长。

〔 七 〕

知:明白。这句是说从小就应该明白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道理。

【译文】黄香不过九岁,能替爹妈暖被,

孝顺生身父母,子女理当如此。

孔融年仅四岁,就懂让梨兄辈,

弟弟敬爱兄长,从小就要明白。

首孝弟〔一〕,次见闻,

知某数〔二〕,识某文〔三〕。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四〕。

〔 一 〕

首:首要。弟(ti):同“悌”。

〔 二 〕

数:数目,算术。

〔 三 〕

文:文字,文章,文理。

〔 四 〕

千而万:一到十是基本数字,按照十进位算术方法,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累计下去可以无穷无尽。这里是说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如此,基础非常重要,从少到多逐渐积累,就能最终成功。

【译文】做人首讲孝悌,其次增广见闻,

学会数目加减,认读文字文章。

这样从一到十,十十相加成百,

十百变为一千,十千能成一万。

三才者〔一〕,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二〕:君臣义〔三〕,

父子亲,夫妇顺〔四〕。

〔 一 〕

三才:指天、地、人。

〔 二 〕

纲:纲领,法则。“三纲”是汉儒董仲舒最早提出的封建时代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应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三 〕

义:应当遵守的规矩法度。

〔 四 〕

顺:和顺,和睦,顺从。旧时封建礼教要求妇女顺从男权,认为妻子服从丈夫,家庭就能和顺。

【译文】古人所谓“三才”,是指天、地与人,

古人所称“三光”,是指日、月、星辰。

古人提出“三纲”:规范君臣礼义,

要求父子相亲,夫妻和顺不弃。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一〕。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二〕。

〔 一 〕

运:运行。穷:穷尽,终止。

〔 二 〕

应(ying):对应。中:中央。这里是说南、北、西、东四个方位以中央为基准互相对应。

【译文】说到春天夏天,还有秋季冬季,

一年四个季节,反复循环不息。

至于南方北方,加上西方东方,

对应成为四方,基准在于中央。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一〕,本乎数〔二〕。

曰仁义〔三〕,礼智信〔四〕,

此五常〔五〕,不容紊〔六〕。

〔 一 〕

五行(xing):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相克”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常见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

〔 二 〕

本:本源,根源。数:天数,天理。

〔 三 〕

仁:仁爱。义:应该遵守的道义。

〔 四 〕

礼:礼仪,礼节。智:有才智,晓事理。信:诚实守信。

〔 五 〕

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法则。常,常规,准则。

〔 六 〕

紊(wen):紊乱,改变。

【译文】日常所见水、火,加上木、金与土,

五行相生相克,一切本有规则。

古人倡导仁、义,恪守礼、智、诚信,

此被称作“五常”,不容紊乱违背。

稻粱菽〔一〕,麦黍稷〔二〕,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三〕,

此六畜,人所饲。

〔 一 〕

粱:古人也称粟(su),即谷子,去壳后叫做小米。菽(shu):大豆,也泛指豆类。

〔 二 〕

黍(shu):粘谷子,去皮后北方称做黄米子。稷(ji):一种谷物,古代对其形态记载解释不同,可泛指粮食作物。

〔 三 〕

豕(shi):猪。

【译文】水稻、小米、大豆,小麦、粘谷、高粱,

以上合称六谷,是人生存食粮。

有马有牛有羊,有鸡有狗有猪,

上面六种牲畜,人们家家饲养。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一〕,七情具〔二〕。

匏土革〔三〕,木石金〔四〕,

丝与竹〔五〕,乃八音〔六〕。

〔 一 〕

恶(wu):厌恶,憎恨。欲:欲望,贪念。

〔 二 〕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合称七情。具:具备。古人认为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人人具有的感情。

〔 三 〕

匏(pao):匏瓠(hu),属葫芦类,古人用来制作匏笙、匏琴等乐器。土:粘土,这里指陶制吹奏乐器埙(xun),上有一到三、五个不等的音孔。革:皮革,这里指鼓一类的革制乐器。

〔 四 〕

木:指柷(zhu)一类的木制打击乐器。柷,形状如方形漆桶,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石:指磬(qing)一类玉石制作的敲击乐器。金:指锣、钟、钲(zheng)、钹(bo)等金属制作的乐器。

〔 五 〕

丝:指琴、瑟(se)、琵琶等丝弦类乐器。竹:指笛子、排箫一类吹管乐器。

〔 六 〕

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合称“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

【译文】高兴叫做喜悦,生气叫做愤怒,

悲痛叫做哀伤,害怕叫做恐惧,

倾慕叫做心爱,讨厌叫做憎恶,

贪念叫做私欲,七情人人具备。

匏笙、陶埙、皮鼓、木柷、石磬、金钟、

琴瑟、笛箫乐器,八类统称八音。

高曾祖〔一〕,父而身〔二〕,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三〕,

乃九族〔四〕,人之伦〔五〕。

〔 一 〕

高:高祖,曾祖父的父亲。曾:曾祖,祖父的父亲。祖:祖父。

〔 二 〕

父而身:从父亲到自身。

〔 三 〕

玄:玄孙,自身以下第五代。曾:指曾孙,孙辈的孩子,自身以下第四代。

〔 四 〕

九族:九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身、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世。

〔 五 〕

伦:辈分,排列次序。古人特别看重家族延续、血缘血统关系。

【译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生下我身,

我再生我儿子,儿子又生我孙,

由自己的子孙,再生曾孙、玄孙,

传宗接代九辈,延续繁衍不停。

父子恩〔一〕,夫妇从〔二〕,

兄则友〔三〕,弟则恭〔四〕,

长幼序〔五〕,友与朋〔六〕,

君则敬〔七〕,臣则忠,

此十义〔八〕,人所同。

〔 一 〕

恩:恩情,有情义。

〔 二 〕

从:顺从,和顺。封建伦理关系中注重夫权,要求妻子顺从丈夫。新式家庭则强调男女平等。

〔 三 〕

友:友爱。

〔 四 〕

恭:恭敬。

〔 五 〕

长幼序:指年长与年幼之间要有尊卑次序。

〔 六 〕

友与朋:古人将有共同志向者称作“友”,有同样德行者称作“朋”,后来则总称作朋友。

〔 七 〕

敬:敬重,尊重。

〔 八 〕

义:指应当遵守的道德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

【译文】父子间重恩情,夫妇间应和顺,

兄对弟要友爱,弟对兄要谦恭,

长与幼讲尊卑,朋与友守信用,

君对臣应尊重,臣对君须忠诚,

上十义是准则,人与人同遵循。

由于科举考试是封建时代士子求取功名、踏入仕途的必经之路,所以《三字经》的中间部分以大量篇幅从“小学”入门开始,详细罗列出了不同教育阶段必须读及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代表著作,并历数了自“三皇五帝”肇始,中国上下几千年历史朝代的兴废更迭。我们知道,诵读是传统蒙学教育中最行之有效的一个手段,抛开科考应试的功利目的,《三字经》让学童自幼便接触了解、熟悉背诵一些与我国传世经典及文化历史相关的基本知识,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凡训蒙〔一〕,须讲究〔二〕,

详训诂〔三〕,名句读〔四〕。

为学者〔五〕,必有初〔六〕,

小学终〔七〕,至四书〔八〕。

〔 一 〕

训蒙:指对幼童的启蒙教育。训,训诫,教导。蒙,蒙昧无知。

〔 二 〕

讲:讲解。究:追根究底,彻底弄清楚。

〔 三 〕

详:细说,使完全明白。训诂(gu):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也叫“训故”、“故训”。

〔 四 〕

句读(dou):文章中应当停顿的地方,完整的句子为“句”,句子中较短的停顿为“读(dou)”,后代称作标点。

〔 五 〕

为(wei)学:进行学习,做学问。

〔 六 〕

初:指刚开始学习。

〔 七 〕

小学:古代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南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朱熹编有以此为内容的童蒙读本《小学》一书,影响较大。

〔 八 〕

四书: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为之作章句集注。从元代开始,《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各级学校必读书,也是士子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必读之书。

【译文】幼童启蒙教育,必须讲析清楚,

细说字源词义,让其明白句读。

人们读书求学,夯实最初基础,

小学内容学好,才能研读四书。

《论语》者〔一〕,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二〕。

《孟子》者〔三〕,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 一 〕

论语:孔子学生辑录孔子及其一些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共有二十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二 〕

善言:有启迪、教益的言论。

〔 三 〕

孟子:书名,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为,讲述道德仁义等儒家思想。总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其弟子、再传弟子辑录。

【译文】儒家经典《论语》,全书二十篇目,

都是孔门弟子,师生哲言辑录。

孟子著书《孟子》,全书总共七篇,

宣讲道德修养,阐说仁义思想。

作《中庸》〔一〕,子思笔〔二〕,

中不偏〔三〕,庸不易〔四〕。

作《大学》〔五〕,乃曾子〔六〕,

自修齐〔七〕,至平治〔八〕。

〔 一 〕

中庸:儒家重要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战国初思想家。

〔 二 〕

子思:孔伋字子思。

〔 三 〕

中不偏:“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

〔 四 〕

庸:平常。易:改变。“中庸”是说个人修养要做到平和适度,力求和谐,社会也能由此安定。

〔 五 〕

大学:原为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为“四书”。

〔 六 〕

曾子:名参(shen),字子舆,孔子的著名弟子,春秋时代鲁国人。朱熹认为《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但作者也可能是其后学。

〔 七 〕

修:修身。齐:整治。这里是指治理家族,使其平安和睦。

〔 八 〕

平:指平定天下。治:指治理邦国。《大学》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先要修养自身品性,整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才能治理好邦国,并最终做到平定天下。

【译文】四书之一《中庸》,出自子思手笔,

“中”谓不偏不倚,“庸”是平和不变。

四书另有《大学》,作者当是曾子,

主张修身治家,方能安定天下。

《孝经》通〔一〕,四书熟,

如六经〔二〕,始可读。

《诗》《易》〔三〕,

《礼》《春秋》〔四〕,

号六经,当讲求。

〔 一 〕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可能是孔门后学所著,论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

〔 二 〕

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乐经》。今《乐经》已失传,或认为《乐》非独自成书,而是包括在《诗经》、《周礼》之中。

〔 三 〕

诗:《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书:《尚书》,我国最早的历史典籍,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成书。易:《周易》,也称《易经》,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相传是周人所作。

〔 四 〕

礼:《礼经》,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亦称《周官》,搜集周王室及战国时代官制、社会制度并添附儒家政治理想汇编而成,据传是周公所作,实应为战国时代作品。《仪礼》据说是孔子采集周代留传下来的礼而编集成书,全书十七篇,内容包括士冠、乡饮、聘礼、丧服、祭祀等基本礼仪,是历代制定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礼记》原是解释《仪礼》的资料汇编,内容多采自先秦旧籍,为西汉戴圣所编,世称《小戴礼记》。另有西汉戴德辑本,称作《大戴礼记》。后代“六经”中的“礼”,一般多指《礼记》。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籍整理删订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译文】《孝经》融会贯通,“四书”熟习通晓,

再如典籍“六经”,开始研读其奥。

《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再加《春秋》,号称儒家“六经”,应当讲习探求。

有《连山》〔一〕,有《归藏》〔二〕,

有《周易》,三易详〔三〕。

有典谟〔四〕,有训诰〔五〕,

有誓命〔六〕,之奥〔七〕。

〔 一 〕

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所作,又称《连山易》。

〔 二 〕

归藏(cang):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

〔 三 〕

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古代易书合称“三易”。详:详尽,知详。指掌握了“三易”也就弄懂了以“卦”的形式解释宇宙、人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

〔 四 〕

典:《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典章制度。谟(mo):《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大臣谋士为君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

〔 五 〕

训:《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贤臣劝诫训导君王的言辞。诰(gao):《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的政令通告。

〔 六 〕

誓:《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出师征伐时誓师的文辞。命:《尚书》文体之一,主要记载君王对大臣的训令。

〔 七 〕

书:指《尚书》。奥:深奥难懂。因为《尚书》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所以连唐代文学大家韩愈都感叹其“佶(ji)屈聱(ao)牙”,艰涩拗口。

【译文】伏羲著有《连山》,黄帝又作《归藏》,

两书加上《周易》,万物变化知详。

载典章、谋略,君臣言行、政令,

征伐誓言、训令,文字深奥难懂。

我周公〔一〕,作《周礼》,

著六官〔二〕,存治体〔三〕。

大小戴〔四〕,注《礼记》〔五〕,

述圣言,礼乐备〔六〕。

〔 一 〕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初年著名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

〔 二 〕

六官:《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讲述周代典章制度。据说为周公所著,实际上系成书于战国,故其中也含有战国的相关内容。

〔 三 〕

存:保存并使后人知晓。治体:国家政治

体制。

〔 四 〕

大小戴:指西汉儒家学者戴德、戴圣叔侄。

〔 五 〕

注《礼记》:《礼记》是战国秦汉间儒家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它有两种辑录本,由戴德辑录的称《大戴礼记》,由戴圣辑录的称《小戴礼记》。现在通行的本子是《小戴礼记》,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为之作疏。

〔 六 〕

备:齐全,详尽。这句意思是《礼记》为后人了解前代礼乐制度提供了详备记载。

【译文】有我圣贤周公,为国制作《周礼》,

分列六类官制,留存周代政体。

戴德戴圣叔侄,搜录编辑《礼记》,

叙述圣人言论,礼乐制度齐备。

曰《国风》〔一〕,曰《雅》《颂》〔二〕,

号四诗〔三〕,当讽咏〔四〕。

〔 一 〕

国风:又称“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共十五个诸侯国与地区的一百六十首诗歌,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 二 〕

雅:分《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是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三十一篇;《小雅》大部分是贵族聚会宴享时的乐歌,有七十四篇。颂:朝廷、诸侯、贵族们宗庙祭祀时的乐歌,分《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共计四十篇。

〔 三 〕

号:名称叫做。四诗:指《风》、《小雅》、《大雅》、《颂》。一说是指《风》、《雅》、《颂》、《南》(《周南》和《召南》的合称),这里指《诗经》。

〔 四 〕

讽咏:吟诵。咏,有节奏地、声调抑扬地

唱诵。

【译文】民间歌谣《国风》,朝会祭祀《雅》、《颂》,

《诗经》号称“四诗”,应当击节吟诵。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一〕,别善恶。

三传者〔二〕,有《公羊》〔三〕,

有《左氏》〔四〕,有《穀梁》〔五〕。

〔 一 〕

寓:寄托,隐含。褒贬:评论好坏。以上是说随着周朝衰落,《诗经》的微言大义也被世人遗忘冷落,于是孔子依据鲁史整理修订《春秋》。《春秋》文字简短,据说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褒贬和各国当政者善恶行为的分辨讽喻,后世称之为“春秋笔法”。

〔 二 〕

传(zhuan):解释经书的文字。“三传”是指解说注释《春秋》的《公羊传》、《左传》、《穀梁传》。

〔 三 〕

公羊:《公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战国时公羊高撰。

〔 四 〕

左氏:《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

〔 五 〕

穀梁:《穀梁传》,也称《春秋穀梁传》,儒家经典之一,旧题穀梁赤撰。

【译文】《诗经》大义沦丧,《春秋》继之而作,

文字寓含褒贬,目的辨别善恶。

“三传”阐释《春秋》,一是《春秋公羊》,

二是《左氏春秋》,三乃《春秋穀梁》。

经既明〔一〕,方读子〔二〕,

撮其要〔三〕,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四〕,

文中子〔五〕,及老庄〔六〕。

〔 一 〕

经:指儒家经典。明:指懂得,了解。

〔 二 〕

方:始,才。子:指诸子百家著作。

〔 三 〕

撮(cuo):撮取,选择归纳。要:要点,

要旨。

〔 四 〕

荀:荀子,名况,战国著名思想家,著作有《荀子》。扬: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除擅长作赋外,经学、小学造诣亦深,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 五 〕

文中子:隋代王通的私谥。其子福郊、福畤模拟《论语》辑录王通语录的书称《中说》,亦称《文中子》。

〔 六 〕

老:老子。老子及其著作《老子》的年代争议较大,通行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春秋后期或战国时代人。《老子》一书分道经、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庄:庄子。战国时代人,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著有《庄子》。

【译文】经书读懂之后,方可再读诸子,

选择归纳要旨,熟记事缘因果。

诸子名家五子,包括荀子、扬子,

文中子即王通,以及老子、庄子。

经子通〔一〕,读诸史〔二〕,

考世系〔三〕,知终始〔四〕。

自羲农〔五〕,至黄帝〔六〕,

号三皇〔七〕,居上世〔八〕。

〔 一 〕

通:彻底明了,懂得。

〔 二 〕

诸:众多。

〔 三 〕

考:考究,考据。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脉络关系。

〔 四 〕

终始:指王朝盛衰兴亡及原因。

〔 五 〕

羲(xi):伏羲氏,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他与妹妹女娲氏相婚产生了人类。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并制作了八卦。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一说神农即炎帝。

〔 六 〕

黄帝: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相传他曾打败炎帝,击杀蚩尤。舟车、文字、音律、算术等据说都是由他发明创造的。

〔 七 〕

三皇:传说中的三位远古帝王,这里指伏羲、神农、黄帝。

〔 八 〕

上世:远古时代。

【译文】经书、子书贯通,接着再读史著,

考究朝代世系,了解兴衰始末。

远自伏羲、神农,再至轩辕黄帝,

后人尊称“三皇”,所处时代远古。

唐有虞〔一〕,号二帝,

相揖逊〔二〕,称盛世。

夏有禹〔三〕,商有汤〔四〕,

周文武〔五〕,称三王。

〔 一 〕

唐: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领袖。相传他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有虞:虞舜。

〔 二 〕

揖逊:禅(shan)让王位。传说唐尧对虞舜进行了三年考核后,推选舜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舜继位后,又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任人。

〔 三 〕

禹:传说中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十三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舜死后继任为部落联盟领袖。

〔 四 〕

汤:又称成汤、大乙等,商王朝的建立者。

〔 五 〕

周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为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曾遭商纣王囚禁。统治期间,国势逐渐强盛。其子武王,姬姓,名发,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译文】传说唐尧、虞舜,自古号称二帝,

选贤禅让王位,史称太平盛世。

夏有治水大禹,商有开国成汤,

周有文王、武王,举世称颂三王。

夏传子〔一〕,家天下〔二〕,

四百载〔三〕,迁夏社〔四〕。

汤伐夏〔五〕,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六〕。

〔 一 〕

夏传子:夏禹开始将王位传给儿子,不再选贤禅让。

〔 二 〕

家天下:天下从此成为一个家族所有。

〔 三 〕

四百载:从夏禹开始到夏朝灭亡共四百三十

余年。

〔 四 〕

迁:迁移,改变。这里指王朝覆灭。社:社稷,指国家政权。

〔 五 〕

伐:讨伐。商汤任用贤臣伊尹执政,不断积聚壮大力量,最后一举灭夏,夏朝末代暴君桀出逃而死。

〔 六 〕

纣:纣王,商朝末代国君,荒淫暴虐。从商汤立国到周武王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共计六百四十余年。

【译文】夏禹传位于子,天下归其家有,

历时四百余载,夏朝最终覆亡。

商汤赶走夏桀,建立国号为商,

商朝六百余载,至纣自杀国亡。

周武王,始诛纣〔一〕,

八百载〔二〕,最长久。

周辙东〔三〕,王纲坠〔四〕,

逞干戈〔五〕,尚游说〔六〕。

〔 一 〕

诛:诛杀。武王继承文王遗志,会合西南各族起兵伐纣,取得牧野大捷。纣王兵败自焚。

〔 二 〕

八百载: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立国,至公元前256年周赧(nan)王时被秦昭王所灭,周朝共历三十四王,八百余年。

〔 三 〕

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镐(今陕西西安沣河以西)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辙,这里指代车,意思是搬迁。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次年平王东迁,历史上称平王东迁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又可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四 〕

王纲:王朝的统治。坠:衰落。这句是说东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各国诸侯。

〔 五 〕

逞干戈:炫耀武力。指诸侯纷纷称王称霸。

〔 六 〕

尚游说(shui):谋士、政客凭借口才劝说各国诸侯采纳他们的计策主张。尚,崇尚。

【译文】武王起兵伐商,纣王兵败自戕,

周朝国运最长,历时八百余载。

自从平王东迁,周室开始衰败,

诸侯炫耀武力,谋士鼓吹游说。

始春秋〔一〕,终战国〔二〕,

五霸强〔三〕,七雄出〔四〕。

嬴秦氏〔五〕,始兼并〔六〕,

传二世〔七〕,楚汉争〔八〕。

〔 一 〕

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 二 〕

战国: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段时期,因当时各诸侯国间连年战争而得名。

〔 三 〕

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这五个春秋时代的霸主。

〔 四 〕

七雄:战国时代七个强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 五 〕

嬴秦氏:秦国国君嬴姓,所以秦也称嬴秦,这里是指秦始皇嬴政。

〔 六 〕

兼并:并吞。秦王嬴政十年间先后消灭了其余战国六强,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王朝,并自称始皇帝。

〔 七 〕

二世:秦始皇儿子,名胡亥,继承始皇为二世皇帝。

〔 八 〕

楚:楚霸王项羽。汉:汉王刘邦。争:争权。秦传至二世,天下又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译文】东周前期春秋,后期称作战国,

春秋五霸逞强,战国七雄鼎立。

嬴政即位秦王,开始并吞六强,

可叹仅传二世,项羽、刘邦争王。

高祖兴〔一〕,汉业建,

至孝平〔二〕,王莽篡〔三〕。

光武兴〔四〕,为东汉〔五〕,

四百年,终于献〔六〕。

〔 一 〕

高祖:汉高祖刘邦。兴:兴起。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西汉王朝。

〔 二 〕

孝平:汉平帝,在位仅五年便被王莽毒杀,西汉灭亡。

〔 三 〕

王莽:汉元帝皇后侄,以外戚掌权。后毒死平帝,于公元8年篡夺政权代汉称帝,改国号

为“新”。

〔 四 〕

光武: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3年王莽新朝被绿林农民起义军推翻。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朝,史称“光武中兴”。

〔 五 〕

为(wei):是,叫做。

〔 六 〕

献:汉献帝,东汉末代皇帝。公元220年东汉灭亡。

【译文】高祖击败项羽,汉朝基业始建,

皇位传至平帝,却被王莽夺篡。

光武起兵中兴,建朝史称东汉,

两汉四百余年,最终亡于汉献。

魏蜀吴〔一〕,争汉鼎〔二〕,

号三国,迄两晋〔三〕。

宋齐继〔四〕,梁陈承〔五〕,

为南朝〔六〕,都金陵〔七〕。

〔 一 〕

魏:公元220年曹丕取代汉献帝于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吴:公元222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229年称帝,史称孙吴、东吴。魏、蜀、吴三国鼎立,历史号称三国时期。

〔 二 〕

鼎:传国宝器,象征国家政权、江山社稷。

〔 三 〕

迄(qi):到。两晋:西晋和东晋的合称。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洛阳,是谓西晋。西晋灭亡后,公元317年司马睿(rui)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 四 〕

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区别后来的赵宋。齐:公元479年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史称南齐。继:延续,接替。

〔 五 〕

梁:公元520年萧衍(yan)代齐称帝,国号梁,史称萧梁。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承:承接,继续。

〔 六 〕

南朝:自刘裕建宋到陈为隋灭,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 七 〕

都(du)金陵:南朝四代皆建都在今天的南京,南京古称建业、建康、金陵等名。都,指建都。

【译文】曹魏、蜀汉、东吴,争夺汉室皇权,

三国鼎立混战,两晋一统江山。

刘宋、南齐继国,萧梁与陈接承,

历史称为南朝,四代建都金陵。

北元魏〔一〕,分东西〔二〕,

宇文周〔三〕,与高齐〔四〕。

迨至隋〔五〕,一土宇〔六〕,

不再传〔七〕,失统绪〔八〕。

〔 一 〕

北:北朝。元魏:北魏。公元386年北方鲜卑族拓跋珪(gui)称王,国号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北魏为元魏。

〔 二 〕

分东西: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 三 〕

宇文周:北周。公元557年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国号周,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

〔 四 〕

高齐:北齐。公元550年高洋代东魏称帝,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国号齐,史称北齐、高齐。北朝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政权与南朝一直对峙,历史上称为南北朝时期。

〔 五 〕

迨(dai):及,等到。隋:公元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史称隋文帝。

〔 六 〕

一:统一。土宇:天下。

〔 七 〕

不再传:隋朝于二代皇帝炀帝时亡国,社稷不再传续。

〔 八 〕

统绪:一脉相传的系统。指帝位世代传承。

【译文】北朝先有北魏,后分东魏、西魏,

宇文代魏建周,高洋另立北齐。

直到杨坚称帝,天下一统归隋,

隋朝仅传一代,从此失去帝位。

唐高祖〔一〕,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二〕。

二十传〔三〕,三百载〔四〕,

梁灭之〔五〕,国乃改。

〔 一 〕

唐高祖:李渊,原为隋朝太原留守,封唐国公,起兵反隋,攻克长安。公元618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国号唐。

〔 二 〕

国基:国家基业。

〔 三 〕

二十传:唐朝共传二十帝。传,指帝位相传。

〔 四 〕

三百载:自公元618年至907年,唐朝统治近三百年。

〔 五 〕

梁: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

【译文】唐朝高祖李渊,兴起仁义之师,

清除隋末之乱,开创大唐基业。

传承二十皇帝,享国近三百年,

后梁朱温灭唐,江山于是改变。

梁唐晋〔一〕,及汉周〔二〕,

称五代〔三〕,皆有由〔四〕。

炎宋兴〔五〕,受周禅〔六〕。

十八传〔七〕,南北混〔八〕。

〔 一 〕

梁:后梁。唐:后唐。公元923年沙陀部人李存勗(xu)灭后梁称帝,建都洛阳,国号唐,史称后唐。晋:后晋。公元936年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后唐称帝,建都汴,国号晋,史称后晋。

〔 二 〕

汉:后汉。公元946年契丹灭后晋。次年沙陀部人刘知远趁机称帝,建都汴,国号汉,史称后汉。周:后周。公元951年,郭威代后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 三 〕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国北方的短暂朝代的合称。

〔 四 〕

由:缘由。

〔 五 〕

炎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区别于南朝刘宋,史称赵宋。赵宋尊崇五行中的火德,故亦称炎宋。兴:兴起,建立。

〔 六 〕

受周禅:赵匡胤原官后周殿前都点检,掌握兵权。960年他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黜后周恭帝,篡位登基。禅,是说周恭帝禅让出帝位。《三字经》出自宋人之手,“禅位”不过是宋人避讳之言。

〔 七 〕

十八传:宋代共历十八帝。

〔 八 〕

南北混: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亡。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先后与北方辽、金、西夏、蒙古互相攻伐混战,局势纷乱。

【译文】后梁、后唐、后晋,以及后汉、后周,

史书称作五代,更替都有缘由。

炎炎隆宋兴国,源自后周禅让,

共历一十八帝,后陷南北纷乱。

辽与金〔一〕,帝号纷〔二〕,

迨灭辽〔三〕,宋犹存〔四〕。

至元兴〔五〕,金绪歇〔六〕,

有宋世,一同灭〔七〕。

并中国〔八〕,兼戎狄〔九〕,

九十年〔一○〕,国祚废〔一一〕。

〔 一 〕

辽: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38年契丹改国号为辽。是中国北方与北宋长期对峙的王朝。金: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创建的朝代,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

〔 二 〕

帝号纷:指辽、金纷纷建国称帝。

〔 三 〕

迨(dai):及,等到。

〔 四 〕

宋犹存:辽被金灭时,北宋仍存在。后宋室南渡,南宋又存在一百五十三年。

〔 五 〕

元: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国,陆续攻灭西辽、西夏、金、大理等国。1271年忽必烈定蒙古国号为元。

〔 六 〕

金绪歇:元朝兴盛,金的事业功绩渐渐削弱停息。绪,功业。歇,停止。

〔 七 〕

一同灭:金与南宋同样是被元所灭。

〔 八 〕

并中国: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统一中国,建都大都(今北京市)。并,吞并。

〔 九 〕

兼:兼并。戎狄: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谓。

〔一○〕

九十年:自元世祖公元1271年定蒙古国号为元,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共计九十八年。

〔一一〕

国祚(zuo):帝位。废:废弃。此指亡国。

【译文】北方辽人金人,纷纷建国称帝,

到了金朝灭辽,南边还存宋朝。

直至元朝兴盛,金朝功业才消,

南宋继金之后,同被元朝灭掉。

元朝统一中国,同时兼并戎狄,

历时九十余载,最终帝位废弃。

明太祖〔一〕,久亲师〔二〕,

传建文〔三〕,方四祀〔四〕。

迁北京,永乐嗣〔五〕,

迨崇祯〔六〕,煤山逝。

〔 一 〕

明太祖:朱元璋,少时家贫曾出家为僧。后参加元末义军,屡有战功,成为统帅。1368年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建都南京。

〔 二 〕

久:长期,一直。亲师:亲自率兵征伐。

〔 三 〕

建文:明惠帝,年号建文,朱元璋之孙。

〔 四 〕

四祀(si):四年。建文帝在位仅四年。

〔 五 〕

永乐:明成祖朱棣(di),年号永乐。嗣(si):指继承帝位。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叔,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市)。他不满太祖传位皇太孙,以平定变乱为借口,起兵攻陷南京,建文帝生死下落不明。朱棣夺取帝位,后又迁都北京。

〔 六 〕

崇祯:明思宗,年号崇祯。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起义军攻克北京,崇祯杀死幼女、嫔妃后在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译文】明太祖朱元璋,亲统兵灭元朝,

传皇位给建文,才四年被叔夺。

将国都迁北京,号永乐继帝位,

到崇祯家国碎,逝煤山明亡废。

清太祖〔一〕,膺景命〔二〕,

靖四方〔三〕,克大定〔四〕。

至世祖〔五〕,乃大同〔六〕,

十二世〔七〕,清祚终〔八〕。

〔 一 〕

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统一女真(满族前身),建立后金。他雄才大略,建八旗,创满文,在满清的初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

〔 二 〕

膺(ying):承受。景命:上天授予王位之命,天命。

〔 三 〕

靖(jing):平定。

〔 四 〕

克:能够。大定:大一统。此指统一女真各部。

〔 五 〕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他六岁即位,由叔父多尔衮(gun)摄政。

〔 六 〕

大同:儒家所谓的理想社会。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政权,建都北京。继而统一中国,建立所谓太平盛世。

〔 七 〕

十二世:自清太祖起清代共历十二帝。

〔 八 〕

祚(zuo):帝王之位,也指国运。终:止。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

【译文】清祖努尔哈赤,禀承上天授命,

平定女真全境,完成开国重任。

到了世祖福临,取得天下大同,

清帝传至十二,宣统退位告终。

读史者,考实录〔一〕,

通古今,若亲目〔二〕。

口而诵,心而惟〔三〕,

朝于斯〔四〕,夕于斯〔五〕。

〔 一 〕

考:查核考证。实录:翔实可靠的记载。又“实录”为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之一种,中国自南朝梁开始,历朝历代都修有每个皇帝统治时的编年大事记《实录》,虽于实事多有忌讳,但资料丰富,常为修史者所依据。

〔 二 〕

若:如同。亲目:亲眼所见。

〔 三 〕

惟:思考。

〔 四 〕

朝(zhao):早上。斯:这里。

〔 五 〕

夕:晚上。

【译文】想要读通历史,必须查考史料,

了解古往今来,就像亲眼目睹。

一面口中诵读,一面用心思考,

早晚专注于此,才能真正学好。

《三字经》既然是教幼学读书识字的课本,全书的最后部分,重点自然放在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编著者一口气举出了上自孔子不耻下问、名相赵普手不释卷,下至贫寒子弟路温舒、公孙弘以蒲草竹片代纸,车胤、孙康借萤火雪光为灯,以及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这些勤奋苦读的榜样。称赞苏洵、梁灏大器晚成,祖莹、李泌、刘晏少年成名,蔡文姬、谢道韫巾帼不让须眉。说明不分高低贵贱、老幼男女,只要励志苦学,人人可以成才。《三字经》的这部分内容,可谓全书精华,对南宋以降数百年间的蒙学教育影响很大,其所推崇的学习榜样和学习方法,人们至今仍耳熟能详,深受教益。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编著者在全书结尾处,谆谆所言之“培养教育好子女,远胜留给他们金银财富”的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警世意义,以此终篇,发人深省。

昔仲尼〔一〕,师项橐〔二〕,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三〕,读《鲁论》〔四〕,

彼既仕〔五〕,学且勤。

〔 一 〕

昔:往昔,以前。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被尊为“至圣先师”。

〔 二 〕

师项橐:以项橐为师。项橐(tuo),鲁国神童。据说他七岁时就教过孔子乐曲,十一岁时死去。

〔 三 〕

赵中令:赵普,北宋初年两朝宰相。中令,即中书令,宋代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赵普任中书令时仍手不释卷阅读《论语》,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 四 〕

鲁论:西汉初年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当时还有古文字写的《古论》和齐国人所学的《齐论》。

〔 五 〕

彼:他。指赵中令。仕:做官。

【译文】从前圣人孔子,求教七岁项橐,

古人即便圣贤,尚且不忘勤学。

北宋宰相赵普,《论语》常年在手,

他虽已做高官,勤奋好学依旧。

披蒲编〔一〕,削竹简〔二〕,

彼无书,且知勉〔三〕。

头悬梁〔四〕,锥刺股〔五〕,

彼不教〔六〕,自勤苦。

〔 一 〕

披蒲编:西汉人路温舒家贫,在水泽边放羊时砍蒲草编成本册,当作书写文字的纸张。披,劈分。

〔 二 〕

削竹简:西汉人公孙弘幼贫,在竹林中放猪时将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书抄在上面苦读。

〔 三 〕

勉:尽力。这里指勤奋努力读书。

〔 四 〕

头悬梁:汉朝人孙敬读书非常刻苦,晚上阅读时,他把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 五 〕

锥刺股:战国人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来警醒自己。股,大腿。

〔 六 〕

不教:不用督促。

【译文】温舒编草写字,公孙竹片抄书,

他俩无钱买书,尚且如此苦读。

孙敬头发系梁,苏秦锥子刺腿,

他们无须督促,学习勤奋刻苦。

如囊萤〔一〕,如映雪〔二〕,

家虽贫,学不辍〔三〕。

如负薪〔四〕,如挂角〔五〕,

身虽劳,犹苦卓〔六〕。

〔 一 〕

囊萤:晋朝人车胤家贫买不起灯油,他捉来许多萤火虫装在纱袋里照亮儿夜读。

〔 二 〕

映雪:晋朝人孙康贫苦,冬夜借助积雪的反光读书。

〔 三 〕

辍(chuo):停止。

〔 四 〕

负薪:汉朝人朱买臣靠砍柴为生,挑柴时将书放在柴草担上边走边读。

〔 五 〕

挂角:隋朝人李密给人家放牛,他把书册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 六 〕

苦卓:刻苦自强。卓,卓越,不同一般。

【译文】车胤借助萤火,孙康借助雪光,

家贫条件不好,读书念念不忘。

买臣书挂柴担,李密书挂牛角,

每日干活虽苦,书却一刻不放。

苏老泉〔一〕,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二〕,

尔小生〔三〕,宜早思〔四〕。

〔 一 〕

苏老泉:苏洵,别号老泉,宋代著名文学家。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与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内。

〔 二 〕

悔迟:这里指后悔自己年纪大了才知道发愤读书,起步太晚。

〔 三 〕

尔:你,你们。小生:青少年。

〔 四 〕

思:指认真思考读书学习的问题。

【译文】苏洵别号老泉,直到二十七岁,

才知发愤苦读。老来虽有成就,

还是后悔当初,没有更早学习。

你们年纪轻轻,应当早做考虑,

珍惜大好时光,发奋读书自立。

若梁灏〔一〕,八十二,

对大廷〔二〕,魁多士〔三〕。

彼既成〔四〕,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 一 〕

梁灏(hao):五代末年人,历经后晋、后汉、后周,直到北宋太宗雍熙年间他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一说梁灏实为宋人,二十三岁时登第。

〔 二 〕

对大廷: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策问。

〔 三 〕

魁多士:在众多名士中一举夺魁。魁,为首,第一。

〔 四 〕

成:取得成功。

【译文】再如五代梁灏,八十二岁登第,

金殿对答如流,众名士中夺魁。

如此高龄成才,天下无不惊异,

你们年轻小子,更要励志努力。

莹八岁〔一〕,能咏诗,

泌七岁〔二〕,能赋棋〔三〕。

彼颖悟〔四〕,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五〕。

〔 一 〕

莹:北魏人祖莹,八岁时就能作诗成诵。

〔 二 〕

泌(mi):唐朝人李泌,七岁时便能作出棋赋,有“方若棋局,圆若运知”等句。

〔 三 〕

赋:写赋。

〔 四 〕

颖悟:聪明有悟性。悟,理解力强。

〔 五 〕

效:效仿,作为榜样学习。

【译文】祖莹八岁能诗,李泌七岁作赋。

他们聪明好学,人人赞叹称奇,

你们年幼求学,当向他们看齐。

蔡文姬〔一〕,能辨琴,

谢道韫〔二〕,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三〕。

〔 一 〕

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yong)女儿蔡琰(yan),字文姬。精通诗赋、音律,能辨别琴声,所作《胡笳十八拍》一时号为绝唱。

〔 二 〕

谢道韫(yun):晋代著名女诗人,才思敏捷,能出口成诗。

〔 三 〕

自警:指警醒自己不要落在女子之后。

【译文】文姬能辨琴韵,道韫出口诗成,

她们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颖,

你们堂堂男子,更当激励警醒。

唐刘晏〔一〕,方七岁,

举神童〔二〕,作正字〔三〕。

彼虽幼,身已仕〔四〕,

尔幼学,勉而致〔五〕。

有为者,亦若是〔六〕。

〔 一 〕

刘晏:唐玄宗时人,七岁便能写诗做文,是当时著名神童。

〔 二 〕

举:推举选拔。

〔 三 〕

正字:官名,负责校勘书籍。刘晏七岁时唐玄宗泰山封禅(在泰山祭祀天地),刘晏所献颂文深得玄宗称赞,授官太子正字。

〔 四 〕

仕:做官。

〔 五 〕

勉而致:努力然后就能做到。致,达到。

〔 六 〕

有为者,亦若是:此句为总结语,意思是一切有作为的人,都能与上述名贤一样取得成就,扬名后世。是,这样。

【译文】唐代有个刘晏,七岁献赋泰山,

玄宗举作神童,作了校勘之官。

他虽小小年纪,已然担当重任,

你们年龄相同,努力也能成功。

凡有作为之人,都能千古传诵。

犬守夜,鸡司晨〔一〕,

苟不学〔二〕,曷为人〔三〕?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 一 〕

司:管理,负责。

〔 二 〕

苟(gou):如果。

〔 三 〕

曷(he):何,怎么。

【译文】狗会看家守夜,鸡能报晓啼鸣,

如不用心学习,有何资格称人?

春蚕辛苦吐丝,蜜蜂勤劳酿蜜,

人不勤奋学习,不如这些动物。

幼而学,壮而行〔一〕,

上致君〔二〕,下泽民〔三〕。

扬名声,显父母〔四〕,

光于前〔五〕,裕于后〔六〕。

〔 一 〕

壮:成年。行:行事。指实践。

〔 二 〕

致君:指辅佐君王,报效国家。

〔 三 〕

泽民:指为官一方,惠及百姓。泽,恩泽。

〔 四 〕

显父母:使父母声名地位能显赫高贵。

〔 五 〕

光于前:指光宗耀祖。前,指祖辈。

〔 六 〕

裕于后:指惠泽后代。裕,使富足。

【译文】幼时勤奋学习,长大学以致用,

上能报效君主,下可造福百姓。

既能声名远扬,又能显耀双亲,

祖宗增添光彩,恩泽惠及子孙。

人遗子〔一〕,金满籝〔二〕,

我教子,惟一经〔三〕。

勤有功〔四〕,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 一 〕

遗:留下。

〔 二 〕

籝(ying):竹箱,竹筐。

〔 三 〕

经:泛指经典、经书。这里是作者对自己《三字经》的自称。

〔 四 〕

功:功绩,成效。

【译文】别人留给后代,或许满箱金银,

而我教育儿孙,仅有三字此经。

勤学定有收获,贪玩浪费光阴,

必须以此为戒,勉励自己成人。 0sOkpFVUFdDmEFINbKp332Vd6wlyTQrzwFeSlFgr14F4dxu/4iKTUNm78SrtY0y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