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俭用以范家

《大学》讲的内容不是古代高等院校制度,而是儒者的人生进阶路线图: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所有的古代读书人都是沿着这一条人生进阶规划图前进的。只不过,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少之又少,许多人甚至连修身齐家都做不好。

为幕之人以学问计策换取主官发放的脩金。他们的收入在读书阶层中比较高。再加上久居官场,社会关系复杂,幕友往往向往风雅奢华的享乐生活。这在汪辉祖看来,并不是什么可取之事。

汪辉祖的《佐治药言》中有言:“古也有志俭以养廉,吾辈游幕之士,家果素封,必不忍去父母离妻子,寄人篱下。卖文之钱,事畜资焉。或乃强效豪华,任情挥霍,炫裘马,美行滕,已失寒士本色。甚且嬖优童,狎娼妓,一咽之费,赏亦数金,分其余赀,以供家用,嗷嗷待哺,置若罔闻。”

假如汪辉祖活在今天,把这一段话以长微博形式发出,想必转发、评论、点赞的人会有很多。特别是那些生活不得志的落第读书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代的贤能是这样教诲子孙修身齐家的。想要躬行其志向,就得先树立良好的人品口碑。口碑好了,主官才会信任你,聘用你,对你言听计从。立品贵在律己,律己先得清心,清心首在节俭。倘若沉溺于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心思必然不能保持清静,行为难免放荡不羁,律己立品也就无从谈起。

寻常幕友的生活观念是赚了钱就花,以及时行乐为最高。汪辉祖始终铭记自己是“以幕养学”,而不是“以幕养奢”。他对幕友的角色与处境,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读书人靠做幕僚维持生计,虽然能得到不少脩金,但职业并不算非常风光。选择从事幕业的人,几乎都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也没有丰厚的家财。这意味着他们无法通过举荐、恩荫、捐纳、军功等途径做官,唯有科举一道可走。偏偏科举又受挫,才不得不辞别父母妻儿,跟随幕主在公门谋生。说穿了,这也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

幕友通过贩卖计谋来赚高工资,若是平时勤俭节约,把银两积蓄起来,也可以积累一笔较为宽裕的家财。这笔家财养活全家没问题,也能为自己参加下次科举提供所需经费。

虽然在汪辉祖看来,勤俭节约是治家的正道,但并非所有的幕友都这样认为。

汪辉祖辅佐过多位幕主,大部分同事都是不知俭用范家的享乐主义者。他们的脩金未必比汪辉祖高多少,却效法豪富的奢靡生活,肆意挥霍钱财,经常炫耀自己买下的裘衣和良马。更有不懂洁身自好的人,招养优童,猥狎娼妓,放纵淫乐。他们越是摆出挥金如土的富豪做派,就越是偏离寒门士子的本色。

吃一次豪华酒席,光是打赏小费就要花掉好几两银子。而汪辉祖最初在松江金山县做书启师爷时,一年的脩金为三十六两银子。你看,吃一次豪华酒席,就抵得上县政府书启师爷一两个月的工资。若是隔三差五地高消费,很快就会把钱花光的。

让汪辉祖非常鄙夷的是,那些乱花银子享乐的幕友对自己家人反而非常抠门。吃喝玩乐之后,才把剩下的钱用于供应家人生活。特别是那种花天酒地的人,家里往往有嗷嗷待哺的小儿。对家人的生活置若罔闻,可谓无情无义。这样德行败坏的家伙,又怎能不被熟知底细的故交鄙视呢?

也许有人会说私生活是个人自由,与公事无关。但汪辉祖久处公门,对此另有看法。

他在《佐治药言》中严肃地指出:“当其得意之时,业为职者所鄙。或一朝失馆,典质不足,继以称贷,负累既重,受恩渐多。得馆之后,情牵势绊,欲洁其守,终难自主,习与性成,身败名裂。故吾辈丧检,非尽本怀;欲葆吾真,先宜崇俭。”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却是难之又难。人一旦过惯了奢华的生活,就会食髓知味,难以抽身。当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奢靡时,他们不会省吃俭用,反而会选择靠着典当抵押过日子。假如家里穷到连能够典当的东西都没有了,他们就只能靠借债度日。长此以往,重债压身,同时接受他人的恩惠也越来越多。

这种人在幕府找到工作后,必然被人情牵累。债主会挟恩要求回报,迫使他们以权谋私。到那个时候,他们就算想痛改前非,坚持操守,也早已无能为力了。且不说长期的恶习难以纠正,就算能纠正,也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

根据汪辉祖的总结,奢侈作风至少有两大害处:

其一,奢靡的家风背离了儒门士子应有的为人准则,少不了被亲友们鄙夷。

其二,一旦失去经济来源,就不得不以借债典当度日。债务像滚雪球一样增多,他人的恩惠也累积如山。假如有朝一日重新被聘为师爷,不免碍于人情世故,难以据实断事、秉公执法。

于私受制于人、遭人唾弃,于公不能坚持原则、施展抱负。

汪辉祖认为人的悲剧源于平时生活的不检点。若想保持自己的真实本色,挺直腰板做人,必须发扬勤俭节约的家风。他在《佐治药言》中说:“古人云:人之于财,常患其来处少,而不知其病在去处多。每见小席脩微,尚堪仰事俯畜,而千金大多幕,反多支纳。甚或有困窘败检者,正患去处之病耳,故欲洁和必先俭用,合下条看。”

理财持家无非是把握好开源与节流两关。汪辉祖发现那些脩金不高的师爷足以养活父母妻子,反倒是脩金上千的大牌师爷因支出过多而陷于困窘。他由衷感慨道,读书人若是自己不保持节俭,就不足以做全家的表率。

汪辉祖还在《佐治药言》中说:“身自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寒士课徒,数月之脩少止数金,多亦不过数十金,家之人,目其艰,是以节啬。相佐游幕之土,月脩或至数十金,积数月寄归,则为数较多,家之人以其得之易也,其初不甚爱惜,其后或至浪费,得馆仅足以济失馆,必至于亏,谚所谓搁笔穷也,故必使家之人皆知来处不易,而后可以相率于俭,彼不自爱者,其来更易,故其耗更速,非惟人事,盖天道矣。”

在儒家理念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是读书人最初级的功业。假如自己都奢靡享乐,根本不可能让家人学会勤俭节约。家庭生活若不节俭,最终会累及到自身。

没有背景的穷书生办学馆教学生,几个月辛苦下来也不过能挣几两银子,最多也不过几十两银子。家人目睹赚钱之艰辛,所以在平时花费时也就特别省吃俭用。

而那些在幕府佐治的读书人,收入状况比教书之人要好得多。每月的脩金就能达到几十两,积累几个月,寄回家的钱财也就比较多了。家人只知道来钱多,却不知这钱赚得辛苦,所以用起来没有节制,铺张浪费。到头来,幕友在府中的劳动收入基本上都被家人花光了,甚至可能会陷入亏损。这正如俗话所说的“放下笔就穷”(搁笔穷)。

因此,必须让全家所有成员都明白挣钱的艰辛。唯有如此,家里人才能领悟到勤俭持家的重要性。那些不懂勤俭节约的人,钱来得容易,去得更轻松,不光是个人咎由自取,大概也符合上天的法则吧!

需要指出的是,汪辉祖提倡的节俭与吝啬有很大区别。他在《双节堂庸训》中说:“俭,美德也。俗以吝啬当之,误矣。省所当省曰俭;不宜省而省,谓之吝啬。顾吝与啬又有辨。《道德经》‘治人事天莫若啬’注云,‘啬者,有余不尽用之意。吝,则鄙矣。’俭之为弊,虽或流于吝,然与其奢也,宁俭。治家者不可不知。”

该节约的地方节约,这叫作节俭。不该省钱的也省钱,这叫作吝啬。“吝”与“啬”也有区别。啬是指有节余而不用完;吝则是真正的抠门。节俭若是超过必要的度,就会沦为“吝”。不过,汪辉祖认为不能因此而否定节俭。

由于终身保持俭用的习惯,汪辉祖的家道渐渐殷实起来。他从幕多年,不乱花一文钱,虽未发大财,积蓄却也足够养活全家,甚至为族人慷慨解囊。汪氏族人中,凡是绝后之人,汪辉祖都出资为其购买基地。嘉庆皇帝于即位元年(1796年)颁布恩诏,命地方推荐“孝廉方正”。萧山乡绅十余人上书举荐汪辉祖为“孝廉方正”,罗列了其十四项德行,其中就包括“关爱亲族”。

在清朝,只有新君登基之时才会举孝廉方正,由此可见,这是清代士人莫大的荣誉。当时的萧山县令方于泗、绍兴知府高三畏、浙江督学阮元等人都表示赞同。此事本已是板上钉钉,然而,汪辉祖出于种种考虑,还是婉拒了众乡亲的好意。尽管如此,他的高风亮节依然让萧山县官民引以为傲。

俭用足以范家,此言诚不欺也。 CDwh8x+1P9oN2agFTElbG8EkCGqnqQDhcgL35tIcDujEaa1xojBdnjNIcFHBr3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