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欲行其志者,不可不立品

老天最爱磨人才。汪辉祖年幼丧父,家境十分贫寒,考试运也不太好。为谋全家生计,他选择了落第读书人最常从事的工作——给地方官员做师爷。

当师爷有三个好处:其一,师爷的脩金(薪水)比较高,可以让全家衣食无忧;其二,师爷的任务是代替主官处置具体公务,可以锻炼出科举考试所不能提供的执政技能;其三,师爷是主官的左右手,通过主官能积攒官场人脉,若是有朝一日有幸做官,也有政界朋友照应。当然,得到这三个好处的前提是能被聘为师爷。

在过了最初的求职关后,从幕的士人还要面临同行的挑战。

在制度设计上,清朝地方官手中抓了各种权力。相应的,各类公务也随之变得繁多起来。前面提到,清朝官员的整体理政能力比之前朝代的官员下降不少。所以他们不得不依赖各种胥吏和幕友(师爷)来分担繁重的公务。

胥吏与师爷不是一个层级,不构成与汪辉祖的竞争关系。但主官往往会聘请好几个幕友来充实自己的幕府,根据各自的能力和人品来分配具体工作。在各种师爷岗位中,执掌司法狱讼的刑名师爷和负责赋税转输的钱谷师爷待遇最高、事权最重,也最得幕主信赖。因此,想要让幕主对自己言听计从,就必须比其他同僚表现得更加优秀。

总而言之,从事幕业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取得幕主的信任,让他把自己安排到重要岗位上,不光是为了那多少不等的脩金,更是为了能让自己平生所学得以尽情发挥。汪辉祖对这一点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但他的思路不同于以曲意逢迎为手段的所谓“官场之道”,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以诚信品行赢得幕主的青睐。

汪辉祖的《佐治药言》中有言:“信而后谏,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为主人忠谋,大要顾名而不计利。凡与主人相依及效用于主人者,率惟利是视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为媒孽。其势既孤,其闲易生,稍不自检,毁谤从之,故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立品是幕道之本,下文素位自洁俭用慎交皆其条目,而尤重自洁。俭是立品之本,品立而后能尽心尽言。”

开头的“信而后谏”,用到了《论语·子张》中的一段典故。对于孔夫子的高足,儒家西河学派创始人卜子夏曾经说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卜子夏的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先树立信用,然后再任用百姓做事;假如没能取信于民就行动,百姓就会觉得自己被虐待了。君子应当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再提出谏言;假如还没取信于君主就行动,君主会觉得自己遭到了诽谤。

汪辉祖的“立品”说,不仅是立世修身的警语哲言,也是为幕之道的真知灼见。

大家都知道对待朋友要讲诚信。假如失信的话,友谊也就到头了。师爷又称“幕友”,以此可见幕主并不是把师爷当成奴仆,而是当成共同谋事的师友。在社会各界眼中,师爷的形象大体上是圆滑、刻薄、精明、斤斤计较的负面形象。但汪辉祖非常明白,玩弄小聪明是末流做派,只有信用度够高的师爷才能成为幕主的心腹。师爷不光要把幕主当成上司来尊敬,还应该与之诚意相交。这样双方合作才能更加融洽,事业才走得更远。

师爷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向幕主献计献策,经过商量,幕主同意之后再全权执行已定计策。因此,师爷的价值大小,主要反映在幕主采纳意见的多少。

但凡做师爷的人,都生就一副装满谋略的头脑。要想在竞争中胜出,除了让计策比同僚更高明外,最关键的还是“立信立品”。汪辉祖总结的诀窍是只考虑名节而不必计较那些得失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爷与幕主,甚至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交易关系。幕主需要师爷的知识技能,而师爷需要幕主发放的脩金。一个供应银两,一个贩卖计谋,所谓各取所需。所以,投奔幕主的师爷多为“以幕养学”之人,总会或多或少有牟利之心。为了谋求幕主信任,他们会绞尽脑汁宣示忠诚,什么溜须拍马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种“会来事,会做人”的师爷,也的确容易讨得幕主欢心,一时之间顺风顺水。

然而,以交易相结交者,必定会因交易破裂而散伙。那些唯利是图的师爷一旦发现不能达成愿望,就会与幕主心生隔阂,甚至做出一些有损幕主声望的事情。最终东窗事发,宾主两败俱伤。

汪辉祖主张“顾名而不计利”,指的就是爱惜名誉,不要迷失在追逐蝇头小利的歧路上。因为师爷与幕主是一体共生的合作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幕主的不检点会牵涉到师爷的前途安危,而师爷的胡作非为也会让幕主面临牢狱之灾。所以,一名优秀的师爷平时就该树立良好的品行,取信于幕主,忠诚地为其谋划计策,该提意见时绝不曲意逢迎。这样做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古人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就实而论,古代的农工商文教体等实业不如当代发达,除了做官施政之外,也没有太多布惠于民的好手段。故而读书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仕途,哪怕是以幕友之类的特殊形式“曲线救国”,也要栖身于衙门之中。

假如抛开具体的职务身份来说,科举出身的朝廷命官与科场失利的幕友,都是被儒家孔孟之道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都以施展执政治国的抱负为最高人生追求。这也是众多落第士人甘愿从事幕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悲观地说,就算一辈子考不上科举,有经世济民志向的读书人还可以辅佐一位廉明的主官,在青史留下一页美名。例如北宋著名清官能臣包青天身边那位机智博学的公孙策师爷,就是这种社会思潮下诞生的文学形象。

汪辉祖从幕多年,却告诫人们不要轻易为幕。这毕竟不是入仕正途。尽管汪辉祖更多地把幕业视为养学的饭碗,但他也并未因此荒疏对幕主的辅佐,甚至比那些决定终身以幕为业的师爷更加勤勉尽责。

“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汪辉祖十分看重这点。何为幕友之品?食人之禄,忠人之事,以信用佐治,以诚意相交,公事不迁就,私托不接受。

乾隆朝前期的一流名臣,东阁大学士陈宏谋在《在官法戒录》中说,主官与胥吏的理想关系是——“共事公门,朝夕相对,有朋友之谊,即当有体恤之情” 。陈宏谋在各方面对汪辉祖影响很深,也包括这个理念。只不过,陈宏谋讲的是主官与胥吏,而汪辉祖将其引申为主官与师爷的理想关系。

佐治政务的师爷,虽然称呼主官为主人,但并不是真正附庸于主官的奴仆。奴仆没有选择主人的自由,而师爷可以“良禽择木而栖”。明清师爷的性质,有点像先秦时代的门客。按照春秋战国士人的主流价值观,门客事主君以忠诚,主君事门客以英明。这是一种双向选择所形成的盟友关系。故而主君与门客相敬如宾,亲密如友,在庙堂与沙场之上共进退。譬如著名的晋国刺客豫让,在中行氏、范氏家里当门客时表现平平,却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舍命替智伯报仇。理由无他,智伯拿他当心腹之士对待而已。

清朝人不似先秦人那般崇尚节烈敢死的价值观,而是更在乎个人利益得失,所以很难形成那种背靠背的、朝着共同理想携手奋斗的盟友关系。

汪辉祖的为幕之道没有完全照搬春秋大义,却又比寻常幕友更为真诚。他明白只有与幕主建立长期互信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佐治才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终身律己立品,在幕业中打出了忠信敬事、精明干练的品牌。若非如此,汪辉祖也不会成为人人争相效仿的一代幕学大师。 wZSxabTUzUO+wyR4WL3VMwR7FWZ9g8Bgr8kZ1VCQsD2cIU4ogzxuCSO4qDCt6J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