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晋商与国退民进

中国历史上辉煌了500年的晋商是如何产生的呢?

古代贸易遵循的不是比较成本原理,而是互通有无。那些贸易发达的地区往往是某种重要物品的产地。晋商的起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盐。在山西南部的运城(古称安邑县)与解州之间有个天然盐池。这里生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结晶盐,称为河东盐或潞盐。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吃这里的盐。据说黄帝和炎帝打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争夺这个盐池的控制权。

在西汉汉昭帝时期,代表政府的桑弘羊与由霍光支持的贤良和文学就盐铁专卖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场论战后来由桓宽写成《盐铁论》一书。在这场争论中,实际上桑弘羊占了上风,此后盐铁由政府经营就成为基本国策。用今天的话来说,食盐这个行业是国进民退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代。当时盐池是国有的,盐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政府经营。官府通过抓壮丁式的徭役制征集盐丁,在盐池内捞采自然结晶盐。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决定了官府经营盐业,效率低下,食盐满足不了社会需求,食盐带来的财政收入也满足不了政府的需求。在盐业由政府经营时,也没有晋商之说。

官营的低效率引起变革,这种变革是由销售开始,然后进入生产的。北宋雍熙三年(986年),政府开始实行盐引制度,即由商人交钱领盐引(在产盐地购盐贩卖的凭证),从事食盐交易。开始时的盐引制称为“折中制”,即由商人送粮食到边防地区,供给军队,称为“入中”。“入中”后给以“交引”,再由池盐按引而偿之,称为“折中”。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折中制”改为“钞盐法”,即商人交4贯800文买一钞,凭钞到盐池领盐200斤,这种做法以后虽有变动,但基本坚持了下来。“折中法”的采用标志着食盐的销售领域实现了国退民进。晋商在这时开始大规模经营食盐。这正是晋商以后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开始。

晋商进入食盐销售之后,扩大了销盐地区,又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宋代以后的五十多年期间,产量增加了89%。官府经营盐业,不仅销售效率低下,生产效率也低下。从生产方法看,过去采用人工捞采自然结晶盐的方法,由于洪水侵入,池水变淡,生产无法稳定。到明代初期,采用了“且种且漉”的方法,即垦筑畦埂引池水晒盐。但限制食盐产量增加的还有人的因素。官营池盐是盐丁制,即强制征集盐丁制盐。盐丁苦不堪言,官府用暴力强迫他们劳动,效率极低。加之官场腐败,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每年盐引达42万引,无法全部支付。这样,明代政府为了满足财政需要,不得不放开了生产,即在生产领域实行国退民进。这就是允许部分商人自备工本参与池盐生产。大约在正德年以后,晋商开始进入生产领域,商人按引交银,自己雇人生产。民营生产管理效率高,工人由被迫应征的盐丁变为自愿受雇的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池盐产量大大增加。在宋代,最高年产量为8000多万斤,到明代已达2.8亿多斤,增加了3.5倍左右。以后,政府完全退出生产经营,废除了官办制和盐丁制,全部实行了“畦归商种”。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有坐商(制盐者)51万名。每商一处,领池地八点三分,交银300两。在这种民营化过程中,宣大总督王崇古家族和吏部侍郎张四维家族成为第一代以盐业起家的晋商大户。

从晋商的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国退民进”是逼出来的,只有官府经营实在维持不下去时,它才会退出。无论官营的效率有多低,只要能维持,就不会轻易言退。那毕竟有太大的利益诱惑,有一个以此为生的既得利益集团。而且,只有国退民进,才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振兴。

晋商是国退民进的结果。没有国退民进就没有辉煌500年,至今仍让我们骄傲的晋商,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TPfw1+PoN0YlIhDjVXp+hdBqAAA1/1CDvRJ2zxDExkgVk7yMuoQfaO8GUtHZwk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