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一个没有制度的企业只是一个货堆

你不讲制度,员工就会跟你讲条件

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而这一套规矩,就是公平合理的企业制度。如果你不讲制度,不用制度管人,而是用人情管人,那么员工就很可能跟你讲条件,这样你就很难服众了。

中国人最爱讲人情,尤其是在员工犯错的时候,老板很喜欢说“下不为例”。可是,有了下不为例,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作为企业的老板,一定要认识到:在制度合理的前提下,如果你法外开恩,就会为制度的推行埋下地雷。

一般来说,有制度却不严格执行,会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造成员工职责不清。很多企业都有制度,但是却不按制度执行,这就很容易造成某项工作好像谁都在负责,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真正负责。于是,两个部门对一项工作纠缠不休,相互扯皮,使原本有序的工作变得无序,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为了避免员工和你谈条件,你一定要把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推行下去,让每个员工按照制度去行事,避免造成管理的无序,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消极的影响。

个人的智慧、水平是有限的,而且很多人对别人的能力往往又不太认同,都认为自己聪明能干,所以不太容易服从别人。因此,如果单纯的“人管人”、“人治人”,就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弊端。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人治”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员工很难适应;“人治”有很强的专制色彩,缺乏公平性、民主性,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也容易造成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紧张;“人治”是以人为主的,很容易出现“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员工很可能会巴结管理者,不利于“人和”;“人治”往往难过人情关,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亲疏远近的关系,一旦发生“奖亲罚疏,任人唯亲”的事情,管理者就会失去威信,团队也会失去凝聚力。

所以,人治不靠谱,建立企业制度,凡事以制度为准,才是最靠谱的。看看战场上,军纪严明、众志成城的军队,总能打败纪律涣散的乌合之众。同样的道理,企业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员工的工作效率才有提高,企业的长远发展才有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凡事都要讲规矩,做人有做人的规矩,做事有做事的规矩,管理企业同样有管理企业的规矩。如果没有规矩,那么企业经营就非常容易变得混乱。如果有规矩不遵行,规矩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对企业管理产生不了任何作用。

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大家并没有把制度当成自我规范的守则,没有自律。尤其是领导者,没有以身作则,不按制度进行管理考核,直接影响了制度的威严,损害了遵守制度的那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身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想办法用制度来经营和管理企业。在这一点上,“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就做得很好。

陶华碧从小到大没有读过一天书,但是当她的“老干妈”公司越办越大时,她意识到只靠自己来管理是不行的,必须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理公司。为此,她想到了自己的长子李贵山。

李贵山是一个转业军人,做事非常讲规矩。进入“老干妈”管理层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整章建制。他经常把规章制度读给陶华碧听,陶华碧听到重要处时,经常站起来说:“这条很重要,要制定得更具体一些。”当她听到不妥之处时,就会立即口述更正,然后再由李贵山修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满意,她才会在材料的右上角画个圆圈。在李贵山的协助下,陶华碧的“老干妈”公司终于制定了规章制度,而且制度宽严并济,奖惩分明。

规章制度制定之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很多管理者认为,规章制度是给普通员工制定的,是用来规范大家的,而把自己置身于规章制度之外。其实,身为管理者,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员工树立一个遵守规章制度的榜样,这样才能带动大家积极遵守。

合理的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如果有制度,却不按制度办事,当员工违反了制度时,管理者不对违反者予以处罚,那么制度的威严就得不到维护,如此一来,企业就没了规矩。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制度才是有效的,才能对企业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情归人情,事情归事情

在某电视台举行的一档职场对话节目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个单位的干部说:“我只是轻微违反了‘六不准’规定,却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当时我委屈得一晚上没有睡好觉。”这个干部的上司接话说:“你不知道吧?我考虑是否应该按制度处罚你,连续三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从这位领导的话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制度与人情这对矛盾的激烈博弈,这种博弈在现实中随处可见。

西安一位36岁的陈女士为了考研,在上班之余苦心复习一年多,可是在考研那天,她来到考场后,却发现自己的身份证忘带了。于是,她急忙给家人打电话,等到她拿到身份证时,开考已经过了半个小时。

监考人员表示,陈女士的这种行为违反了考试的相关规定,是没有资格考试的。面对这一“宣判”,陈女士两次跪在监考人员面前,只求被允许进入考场,但最终还是被拒之门外。

此事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辩,对此,陈女士告诉记者:“我一定会查询相关的法律政策,用法律的武器为我讨回一个公道。”

对于陈女士的遭遇,我们深感同情,一个中年女性,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这种积极学习、乐于上进的精神,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她的行为确实违反了考试制度,是无法“通融”的。

制度不像人情,说些好话、送点礼,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同情归同情,但同情不能取代理智。毕竟,人情是人情,事情是事情。在处理违反制度的事情时,秉公执法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否则,你违反制度了找理由,他违反制度了也找理由,到时候岂不是乱了套,还有什么规矩可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情是一个极大的困扰因素。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想留住人情,往往会破坏制度,如果遵守制度,就会破坏人情。我们知道,人是感情动物,因此,坚持按制度办事的管理者,往往被认为不近人情,虽然短期内得不到员工的认可,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领导者可以带企业走向繁荣。

试想,当年要不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怎么能建立起“军中无戏言”的组织纪律?蜀军又怎么保证战斗力?诸葛亮的做法告诉企业管理者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制度,工作是搞不起来的;有制度不执行,工作也是搞不起来的。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把人情放在一边,才能把企业管理好。

虽然制度与人情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地方,执行制度就不能讲人情,讲人情就势必会破坏制度,但是人情并不是制度的对立面,它可以成为制度额外的辅助措施,即对制度没有遇到的情况作出特殊的处理,并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员工违反了制度的规定,按照制度的规定应当处罚,但是在处罚之后,管理者可以与员工好好地沟通一下,说明一下情况,甚至喝上两杯,这样员工心里的阴影就会消除。

让员工怕你,不如让他怕制度

在一些企业,很多员工怕老板,尤其是犯错误的员工。他们为什么怕老板呢?因为老板似乎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员工怕老板是好事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员工一旦害怕老板,工作就无法轻松展开,尤其在与老板沟通时,就会显得谨小慎微、唯唯诺诺,这同样不利于工作。

员工什么都不怕行不行?当然也不行。如果员工什么都不怕,那他就会无法无天,做事就没了规矩。那么,让员工怕什么呢?怕制度!只有让他怕制度,而不是怕老板,才能在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有利于企业的运作。

在西方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热炉法则”,它指的是当有人违反规章制度时,就像触碰了一个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的处罚。

热炉法则包含4个惩处法则,分别是预警性原则——通红的火炉,就像一盏信号灯,提醒大家不要触碰;必然性原则——只要你摸上去,必然会被烫伤,所以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即刻性原则——只要你碰到热炉,瞬间就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不论是谁触碰了热炉,都会被烫伤,热炉不辨亲疏,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人。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只要有人触犯了,就要受到惩罚。在这些规章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了不该做的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只有做到令行禁止、不徇私情,才能真正实现“热炉法则”。这要求企业领导者要有“铁手腕”,维护制度的威严,不讲任何情面。

毫无疑问,惩罚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员工的手段。作为管理者,或许在给员工开罚单时,有一种于心不忍的心理,觉得员工来企业工作,赚钱不容易。但是管理者要知道,不是每个员工都能自律,如果员工不遵守公司制度,导致执行力不高,影响企业效益,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公司倒闭了,员工的利益怎么保障呢?

古人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角度来看,管理者对员工严格一点,其实是为了员工好。当然,在惩罚员工之后,有必要对员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教育。只有这样,受罚的员工才会心服口服,才会理解你的做法,并对你产生敬意。

不能被量化的工作,是制度的“短板”所在

并不是任何工作都可以量化,尤其是那些带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很难用数值来衡量,而这类不能被量化的工作,正是制度的“短板”所在。

不少管理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把制度当做“金科玉律”,自己则充当起制度的执行者。殊不知,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仅有执行力是远远不够的。管理者必须看到企业制度背后的“短板”,并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尽可能去弥补公司制度上的不足。

王锋是一家大型科研机构的技术主管,他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十分注重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工作。尽管王锋所在的技术部门曾经研发出不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但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基础之上的。对于技术研发,很难用清晰的量化数据去管理员工,因为谁也不确定,开发一种有价值的新技术需要3个月还是半年。

身为技术主管,王锋很清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尽管公司规模不小,企业制度也十分完善,但技术研发是不可量化的工作,因此公司制度在这一领域比较笼统,没有详细具体的管理标准。王锋深知,自己管理的部门正是制度的“短板”所在,基于此,作为该部门的领导,就必须弥补制度的不足,做好对下属的监督检查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员工们的科研进度,王锋要求每位员工每周都要上交一份工作报告,对自己的工作进度、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就等进行一一汇报。

此外,为了弥补不能被量化工作的制度“短板”,王锋还充当起了“督察员”的角色。每个工作日,他都会抽出时间到实验室进行不定时抽查,一旦发现有下属“磨洋工”,就会立即批评指正。事实证明,王锋的这种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作为企业管理者,我们千万不能忽视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工作,越是工作内容不好衡量,就越是要加强人为管理的力度。制度并非是万能的,而对于企业中那些制度触及不到的“边边角角”,我们只能采用监督检查的方式来加以弥补。

制度松弛,贻害无穷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任何一个顶尖的团队,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在企业中,管理者如果制定的制度对员工的要求宽松,而且制度的条款模糊,那么团队成员就找不到依循的准则,这样的制度不仅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反而会诱发员工的惰性,这对团队而言是危害无穷的。

一位幼儿园老师带着一群小孩子过马路,怎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安全呢?老师想了一个办法——他用一根长绳子,让每个小孩都拉着绳子,排成一行队伍,老师在前面带路。过马路的时候,有一个小孩的鞋带松开了,但是他没有停下来系鞋带,而是走到马路对面才蹲下来系鞋带。

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对孩子们产生敬意。为什么即使鞋带松了也不停下来呢?老师的回答很简单:“因为如果孩子松手,就无法被评为好孩子,这对他是最大的惩罚。”

其实,企业制度也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全体员工都拉着它,团结在一起,才能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率。反之,如果这根绳子非常松弛,或大家不拉着这根绳子,也不会受到惩罚,那么这个制度就无法让员工产生敬畏感,这对企业将是致命的。

刘邦刚当皇帝的时候,不知道礼仪,宫廷制度十分松散。大臣们在朝拜刘邦时,经常互相争功、饮酒狂欢,一句话没说好,甚至就会拔剑相向。对此,刘邦十分担忧,叔孙通建议刘邦召集儒生,研究朝会制度。刘邦决定一试,在叔孙通的主持下,召集了一帮儒生和大臣,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朝会礼仪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这项制度终于推行了。

之后,诸侯和大臣们在长乐宫朝拜刘邦,整个过程由御史前去执行法令,凡是不遵守朝会礼仪制度的,一律带走治罪。朝拜过程都摆有酒席,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喧哗无礼。刘邦极为高兴,感慨道:“今日方知皇帝之贵也。”

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造成制度松散,人心涣散,这是企业发展的大患。严明的制度和纪律,不仅可以维护团队的整体利益,在保护团队成员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某个员工未能按期完成工作,或违反了某项制度,但是他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或处罚很轻。表面上看,这个团队非常尊重人性,但事实上,却纵容了全体成员,大家会想:反正违反了制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大家就不会遵守制度。久而久之,团队无纪律,整个团队就会陷入混乱之中。最后企业倒闭了,员工的利益都受损了。

所以说,制度千万松弛不得,既要制度严明,又要执行彻底,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是一件好事。

制度面前,谁都不能有特权

在某大型国有企业生产车间门口,门卫提醒前来参观的人员戴好安全帽,但是却被一人恶狠狠地瞪了一眼,对方气冲冲地说:“懂不懂规矩,没看到领导来视察吗?”门卫赶紧低头认错,赔着笑脸说:“对不起,对不起。”

现实中,这种现象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它折射出一种特权思想,那就是领导者和普通员工享受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公司的制度是为员工制定的,员工必须遵守,领导者可以超脱于制度之外,可以“为所欲为”。这种风气的可怕之处在于,让员工感受不到平等,感受不到企业的尊重,也感受不到制度的威严。员工遵守制度,那不过是处于“寄人篱下,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

而真正英明的领导者,肯定不会让自己超脱于制度之外,相反,他们往往还会主动做表率去遵守制度。如果有人对他说:“你是领导,这个制度不适用于你。”他们会很生气地责怪别人,比如,在杜邦公司就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有一次,杜邦公司的主管Frank先生陪同一名外企的安全员来公司生产现场参观。走到总装车间门前,尽管陪同人员热情邀请,但Frank先生还是停下了脚步,他主动问工作人员:“我们没有戴安全帽和护目镜能进去吗?”

得到的回答是“可以”,Frank先生问:“可是门上清楚地标着‘进入者必须戴安全帽和护目镜’,这怎么解释呢?”工作人员说:“那是针对操作员工的。”正当大家准备进入时,有人发现Frank先生已经戴好了安全帽和护目镜。

“那是针对操作员工的。”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但是Frank先生没有因为自己是领导者就“破例”,他戴好了安全帽和护目镜,做了公司制度规定的事情。Frank先生的做法告诉我们,制度面前,人人都是员工,没有等级之分。同时也告诉我们,管理者要强化自主管理的意识,要先管好自己,才可能管好员工。

美国著名的IBM公司也十分注重这一点,公司创始人汤姆·沃森认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往往会犯一种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对自己和对员工采取双重标准。当自己或其他管理人员违反了公司制度时,他们在处理的时候往往比较宽容,而对员工所犯的错误则严厉处理。这种做法会造成很坏的影响,你应该毫不留情地把这类管理人员开除。

沃森的观点强调了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也不能有特权。的确如此,在公司里,条令条令,条条是令。领导者只有放下架子,少一些特权思想,少一些“自我”,才能用一颗平常心,从内心深处去认真地对待制度,这样才能体现出制度的平等性、公平性和严肃性。

不合理的调动,对双方都是一种折磨

在企业内部,每位员工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都有明显的劣势。管理者在进行人员调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一旦调动不合理,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伤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不合理的工作调动,对管理者和员工都是一种折磨,事实上,任何一个人放对了地方都是好员工,但如果分配错了部门,自然难以有好结果。作为管理者,为下属安排工作职位时要谨慎,尽量避免工作分配以及调动的不合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才给企业拉后腿。

约翰是一家大型销售公司的总经理,他手下有一个年轻的伙计,销售能力很强,工作也很卖力,对待顾客也十分费心。他在销售上的出色表现不仅为他自己挣了很多钱,也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不受重用呢?于是,约翰破格提拔他升任销售经理一职,并把12个人的销售团队交给他管理。

最初的一年,年轻人干得还算不错,但很快,他便经常迟到,销售业绩也开始大幅度下滑,底下的员工们对他的意见很大。所以,约翰专门找了一个时间约他谈话。经过详细的了解,约翰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升任他为销售经理的调动根本就是不合理的。

这位年轻员工最讨厌做的就是案头工作,升任经理后,他有了更响亮的头衔,工资高了,还有了专车,但那些令他讨厌的文件却堆积如山,会议更是没完没了。得知了这一切后,约翰毫不犹豫地给对方提了薪,给他分了一间更大的办公室,并保留了专车,因为好的销售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实证明,约翰的决定是极其正确的,如今这位年轻员工业绩更突出,也为公司赚了很多钱。

永远都不要把员工调到他们不喜欢的岗位上去,有时候提拔升职,也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所以不管是升职还是工作调动,都要提前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看看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只有充分顾及到下属的意愿,才能避免不合理的人事安排,彻底走出“对看两相厌”的尴尬局面。

把好考评这道关,手下才能不闹翻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该理论是阐明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亚当斯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说到底就是一种公平的感受,一种对自己工作的认可。

处理好考评,才能让下属心悦诚服,甘心接受自己所得。如果考评本身有失偏颇,必定会引起不满。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合适的收获,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这方面把关不严,很容易激起下属的不满。

侯主任最近因为公司的人事安排很头疼。公司要求员工晋级需要进行业务考核,其中一项是业务知识水平测试。测试的目的是全面考量员工对公司的认知、理解等价值认同。但是,这次考核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反而引发了大家的恼火。

原来,测试的内容没有针对性,太过空泛,大家认为无助于提升工作业绩。比如,业务员觉得自己每天在外奔波,如果要求对公司内部制度了如指掌,简直是一种苛求;前台觉得自己没必要了解公司财务制度,认为那是一种精力浪费。总之,各个部门的人都认为考核内容华而不实,“假大空”,这才引得众人怨声载道,工作热情明显下降。

领导人须知,考核是一项严肃的事情,必须有助于提升组织的效率,并且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如果考评走过场,甚至引发员工质疑,那就是领导工作的失败了。对各种考评心中有数,手中有招,不妨参照下面几条建议。

(1)客观原则绩效评估应尽可能科学地进行评价,使之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公平性。考评应根据明确的考评标准、针对客观考评资料进行评价,尽量减少主观性和感情色彩。

(2)评估方法必须要可行,这意味着评估使用的方法要为人们所接受并能长期使用。频繁更换方法会让下属有厌烦感,从而不重视考评,自然也就不重视结果。

(3)评估要经常化、制度化。一个事件只有制度化才能使人明白它的重要性。

(4)反馈原则考评结果一定要反馈给被考评者本人。因为每个员工都非常在意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否得体,是否行为失当。让被考评者保持消息畅通,否则会让其有被冷落感。

考评的意义在于给下属一个合理的解释,让他们能够接受自己得到的奖惩。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虽不至于精确到一分一毫,但是大方向总不会错。谁能干,谁偷懒,谁有业绩,谁有错误大家心里都一清二楚。不要因为一时疏忽,打翻了这杆秤。人心散掉容易,再聚起来就难了。

“放羊式”管理,必然导致人才的浪费

适当自由的工作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主创造性,但过度自由的管理则会令他们陷入迷茫之中。一旦丧失了工作的方向,工作效率也会随之降低。如今,已有不少企业认识到“放羊式”管理的弊端,并采用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避免造成人才的浪费。

“放羊式”管理的核心缺陷在于职责不清,没有清晰的责任分区,也没有严格明确的工作要求,于是大家你推我、我推你,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会严重影响员工的士气。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用责任管束下属,激发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情。

老张是一家新技术开发企业的总经理,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查和谋划,他决定以“新产品”为拳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紧接着,他便将开发新产品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研发部门。

研发部门由12名技术精英组成,都是高薪聘请而来,然而3个月过去了,当他问及新产品的开发进度时,却大吃一惊。这些研发人员有经验有技术,但那么长时间过去了,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却丝毫没有头绪。问题在于,老张采用“甩包袱”式的方式,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研发部,但职责并不明确。谁都不知道该项目的带头人是谁,连个拿主意的人都没有,所以才相互推诿、“磨洋工”。

从研发部门的人员构成来看,这并非是员工能力不足,而是管理方式有问题。“放羊式”的任务分配是造成人才浪费的主因。后来,总经理指定了2名项目负责人,为了明确各个研发人员的具体职责,他还专门任命了1位工作小组长,负责研发各部分工作的人员安排。

管理方式调整后,该部门严格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哪怕是极其细小的工作也能找到具体负责人。很快,研发部懒懒散散“磨洋工”的现象发生了改观,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新产品最终得以问世,并为该企业赢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

克服“放羊式”管理弊端的关键就在于明确职责。再优秀的人才管不好,也会变成庸才。为了避免人才浪费,不少企业都开始实行责任制,但在进行责任分工时,却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有些工作上的事务,莫名其妙成为“三不管”地带,有些则成为责任交叉地带,你管他也管,到头来管的人越多反而越乱。事实上,这都是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结果。

企业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因此要把整体的工作责任分散开来,进而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身上,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想把所有的责任都落到实处,就必须遵从这样一条原则,即:保证人与责任对应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在工作职责的分配上,既不能存在空白区域,也不能出现职责交叉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责任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避免人才浪费现象的产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都应该严格遵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制定出来的许多制度,不应该成为一纸空文,作为领导,应该采取强硬的手段坚定地落实。一旦发现有人违反规章制度,要切实按照规定严加处置,绝不能心慈手软。领导本人犯了错误,也应该按规定进行惩罚,不能只束人不束己。

有一次,美国IBM老板迈克带客人去参观工厂,走到工厂门口的时候,被一个守门的员工拦了下来,他说:“对不起,先生,您不能进去,我们这有规定,进入厂区的员工不戴安全帽不许进工厂。”董事长助理连忙说道:“这是这家工厂的老板,要陪同重要的客人参观。”但是守门人却说:“这是公司的规定,我必须按规定办事,我必须对你们的安全负责!”这时候,迈克笑着说:“他说得非常有道理,如果都不按规定办事,那么迟早会出事故的。咱们还是先戴上安全帽,再进去参观吧。”

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有人称之为“企业宪法”,每个人都应该严格遵守,老板尚且能够如此,更何况一个普通人呢?中国是一个人情大于法的社会,在很多情况下,一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往往不遵守规则,他们犯错没关系,下属的错误坚决不能容忍,着实的“两面派”。

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在规则面前,应该对每个人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地位、权力的高低、大小而有所不同,古代王子犯法还与民同罪,何况现在呢?如果采用两种标准、两种对策,会让员工怨声载道,无心工作,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单从规则这点上讲,我们应该多向外国人学习,崇尚自由的外国人具有很强的规则观念,认为坚守规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判断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虽然现在,崇尚个性、自由是生活的主流,也就是说,企业领导允许员工拥有不同的观念、思想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现代的生活也是一种社会生活,一样也需要人与人进行沟通。如果企业没有一个共同的、大家都接受的规则,交往就无法继续,企业的秩序也会变得一团混乱。

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强烈的规则意识,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发展,领导者必须要有自律意识,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调动企业里的其他人,而作为员工,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则,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一流的企业用制度管人,二流的企业用人管人

《孙子兵法》指出:要规定明确的法律条文,用严格的训练整顿军队,对士兵过于宽松,过于爱怜,结果会导致士兵不能严格执行命令,部队陷入混乱而不能加以约束。当前企业面临的竞争,其残酷程度不亚于冷兵器时代战场上的血肉拼杀,如果企业没有严明的制度,做不到令行禁止,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的。

规矩、秩序、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一个团队缺少规章、制度、流程时,团队就很容易陷入混乱,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要想让企业完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首先要制定完善合理的制度,其次还要让制度产生威慑力,使大家严格执行制度。只有这样,你的公司才会在硬性制度的规范下,稳定有序、高效率地运营。

一家工厂的工人盗窃了厂里的产品,虽然盗窃的产品数量不大,但性质恶劣,属于违法行为。由于这个工人是厂里的老员工,平时找他帮忙的同事很多,大家与他关系都不错。于是乎,当老板准备依据公司的制度惩罚这位老员工时,很多员工都来为老员工求情,有人说:“原谅他吧,只要他知错就好了。”有人说:“少数服从多数嘛!”

厂长理直气壮地说:“厂里的规章制度通过了大家的认可才出台的,既然有了制度,就要按制度办事,绝不能徇私情。”结果,那名老员工受到了制度的严惩,虽然当时厂长有点被孤立的感觉,但是时间一长,大家都理解他的做法,而此后厂里的盗窃案也少了很多。

在这件事中,如果厂长不顾厂里制度,顺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处理或从轻处罚那名偷窃的员工,不仅厂里的偷盗之风得不到遏制,厂规厂纪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届时,厂里一片混乱,厂长的威信扫地,那才是真正的孤立。由此可见,制度出台之后,就要严格执行,绝不能找借口,公然违背制度的规定。只有按制度办事,才能维护制度的威信,才能遏制不正之风,维护企业的利益。

一流的企业用制度管人,二流三流的企业用人管人。看看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它们几乎高度一致地认同用制度管人。比如,日本东芝公司规定,女工严禁擦粉,男工必须刮净胡子,操作时禁止说话、咳嗽、打喷嚏,以防空气振动,扬起尘埃。正是对工作间的卫生有如此苛刻的要求,于是我们看到了东芝电子产品的“容光焕发、姣美可爱”,备受世界欢迎。 MV5/lr84sderRf0xsg2pR2uUPo4lUJVkwTVhY2uluJxXSrxyUEd2pd4s5w75Zt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