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艰苦的岁月

有钱难买幼时贫。

——朱光潜

物欲其高,必广其基。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得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那段时间,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要比它旺盛,没有人相信尖毛草会是今后的“草地之王”。

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1.6~2米的高度。其实,尖毛草一直在生长,但它一开始的时候不是在长身体,而是在长根部。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部长得超过了28米,无声无息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

尖毛草之所以能成为“草地之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根基深厚,厚积薄发。

童年的贫困和艰苦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笔巨大无比的宝贵财富。不管是饥饿还是贫苦,那只是命运让一个人的生命之树努力向下“扎根”的过程,根基越深,则向上的成就越大。

清贫,灰色调童年

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着长大的童年。

——罗大佑《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可是如果不幸遇到了战乱,那战乱的铁蹄就会碾碎童年的鸟鸣,那隆隆的枪炮声,就会惊醒童年的梦境。任正非的童年虽然得到了父母无尽的关爱,可是鸟鸣和梦境呢?都遗失在了战乱的深谷中……

任正非祖籍浙江金华浦江县黄宅镇任店村。黄宅镇是浦江的第一大镇,任店村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住户虽然不多,但这里男耕女织,民风淳朴,邻里祥和。

任店村前有清澈秀丽的浦江,后有狮蹲虎踞的官岩山,任店村里有树有竹,花香鸟语,景色优美。

任正非老家黄宅镇辖区内,有一座官岩山,该山之上有一处名胜古迹——官岩寺,该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是老百姓为纪念祖登大师舍身投岩祈雨,依岩而建的一座古庙。

明代初期,大文学家宋濂来到此地,他在《官岩教寺记》中写到:“俯瞰县北岩坑,仙华诸峰如万马东行,或驻或跃,而浦阳江之水蜿蜿蜒蜒,又如白龙南飞一泻数十里,绕岩腹而去,周围原野星罗棋布……诚天地间胜绝之地也。”

在任店村中,任姓是个大姓。任三和——也就是任正非的爷爷,当时是腌制金华火腿的大师傅。他在旧浦江县城做工的时候,制作的火腿皮色黄亮,肉色红润,香气浓郁,这一手绝活使他远近闻名。故此,任三和家的家境在任店村可称富裕。任家当年在该村的老宅便是一座气派的四合院,单单请木匠雕窗花就花了整整三年时间。

任三和在浦江县城腌制火腿,而家却安在任店村。虽然两地不过几十里的距离,但要在土路上骑驴坐车来往一趟,至少也要一天。很会做生意的任三和真的没有想到,他的晚辈任正非竟用高科技手段,让那些相隔两地的人可以在转瞬间“相见”——打一个电话,便可跨越千山万水。

任三和娶妻得子,起名任木生,字摩逊。他给儿子起这个名字,实是希望晚辈要“不逊于”任何人。任摩逊天资聪颖,读书写字过目不忘。任三和瞧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为了儿子以后能有个远大的前程,便将任摩逊送北平读大学去了。

任摩逊成了任店村第一个大学生,这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古代考中了举人和状元的荣耀。

任摩逊就读于北平民大经济系。他求学的同时,还参加了共青团,并与校内很多热血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奔走呼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然而,世事无常,任摩逊的父母相继病逝,任摩逊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大学生涯也蓦然走到了尽头。任摩逊辍学回家,为了生计,他曾经先后在浙江定海水产职业学校、南京农业职中等学校任教。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国家民族岌岌可危。任摩逊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在浙江同乡的介绍下,来到国民党412军工厂任会计。这是一家专门生产防毒面具的兵工厂。

任摩逊身在国民党的兵工厂,却认同共产党提出的“全国上下一致抗日”的主张。他不仅在厂子里积极宣传抗日,还组织了读书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抗日问题。但是,任摩逊的爱国举动引起了厂内国民党特务的注意。

由于战局的变化,412军工厂经广西辗转迁到贵州桐梓。1944年,任摩逊发觉形势不好,他以送家眷回乡定居为由,悄悄离开了兵工厂。可是国民党特务幽灵般跟踪而至,结果却误捉他人。第二天,任摩逊装病托村里人用皮龙(类似于轿子),将自己抬到郑家坞火车站,就此摆脱了国民党特务的魔爪,最后悄然离乡,来到贵州生活。

在贵州,任摩逊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迫害,他暂时栖身在安顺地区的镇宁县山区。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造就了闻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奇观。可是在当时,因为没有旅游业的支撑,镇宁县山区的生活非常清苦。

爱情是生命里的盐。任摩逊在这里遇到了17岁的程远昭女士,两个人相爱并结婚。他们婚后不久,也就是1944年10月25日,一个健康、机灵的男娃降生了。虽然当时任摩逊和程远昭两个人婚后的日子过得不宽裕,但这个男娃的到来还是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任摩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怀里抱着哭声洪亮的男娃,对在床上坐月子的程远昭说:“我要给儿子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

程远昭女士说:“起什么名字呢?”

任摩逊想了想:“就叫他正非吧!”

“这个名字好。”程远昭女士从丈夫怀中接过爱子,怜爱地说:“你有名字了,你以后就叫任正非了!”

人世间充满了是是非非,究竟何为正,何为非?真得需要一个人用一辈子去探究、去领悟。只要将是是非非悟透,那么他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都有用的人。

程远昭是山区里长大的姑娘,她性格开朗、朴实。贵州山区虽然是个清贫之地,但程家家长还是让程远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程远昭受丈夫影响,以后靠自学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

任摩逊和程远昭是一对恩爱夫妻,他们婚后共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他们一家九口人,都靠着任程两个人教书赚来的微薄薪水生活,而且任摩逊还要按月给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费。

因为战乱,处处民不聊生。任父任母虽然能给任正非等孩子聪明的头脑,可是却无法给他们温饱的生活。任家父母为了让7个孩子都有书读,他们宁可省吃俭用、四处借钱,即使几个人合用一条被子、在地炕里做三餐,也不觉得苦。

任家的日子处处充满了艰难。任正非就在贫困的环境中一点点长大。1958年,任摩逊终于在国家吸收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入党时光荣地入了党。可是“文革”开始后,因为任摩逊曾经在国民党的工厂当过会计,造反派就说他历史不清,便派红卫兵上门抄家。这些红卫兵本以为任摩逊是高级知识分子又是大校长,家里一定很富裕,可是推门一看,只见任家四壁空空,哪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破旧的被单下面更是铺满了简单的稻草……任家的清贫让这些造反小将们感到震惊。

求学,大力神启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任正非的童年时代除了下河摸鱼、上树抓鸟这些小男孩人人都干过的淘气事儿之外,就是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躲猫猫和丢沙包的游戏了。他们从外界取得知识的途径恐怕就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台收音机了。

任正非和小伙伴们每天都会准时从收音机里听评书《隋唐演义》。评书中的盖世英雄——李元霸和宇文成都等人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故事,让任正非心里升起了无限的向往和倾慕。

任正非和小伙伴在一起争论的话题,很大一部分是李元霸擂鼓瓮金锤厉害,还是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镋高明。有的小伙伴说:“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条好汉,当然是他最厉害!”

有的小伙伴讲:“宇文成都被皇帝赐给了‘横勇无敌’的金牌,李元霸没法和他比!”

任正非觉得这样争论下去永远都辩不出结果。他说:“要想分清他们两个谁厉害,你们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

任正非的问题是,张飞和岳飞“杀”起来,他们俩谁勇猛?

张飞生活在魏晋三国时代,而岳飞是宋代的大将,他们绝不可能相遇,又怎么能“杀”在一起?这个问题自然没法解答。

任正非提出的问题,是在一个相声中听来的,他之所以重提这个荒诞的问题,是想说明:千百年前的事情,根本没有比较的条件,所以争论也没有意义。

任正非的童年就是在这样好玩的争辩中、快乐的游戏里度过的。但任正非当时的想法确实比同龄的小伙伴要成熟和睿智得多。

任正非读书的第一所小学就是离家最近的山村小学。山村小学不仅教室简陋,而且条件艰苦,夏天蚊虫乱飞,既闷又热;一到冬天,虽然有烧木材取暖的铁炉子,但在四处漏风的教室中,室温和冷库的温度也差不多。

任正非当时是懵懂少年,爱玩是他的天性,对于艰苦求学,渐渐有了退缩的情绪。程远昭女士为了鼓励儿子念书,她就讲了一段《大力神》的故事。

万神之首就是宙斯,他和美丽的神女阿尔克麦涅生有一个儿子,名叫赫拉克勒斯。宙斯的另一个妻子——赫拉准备除掉赫拉克勒斯。

赫拉趁无人的时候,偷偷地将两条毒蛇放进了小赫拉克勒斯的摇篮里。赫拉克勒斯从梦中醒来,看到毒蛇正向他大张毒牙咬来,他伸出两只小手,猛地一下就把两条毒蛇全都握在了手里。当宙斯赶到时,毒蛇已经被赫拉克勒斯给捏死了。

小赫拉克勒斯在赫拉的谋杀中坚强地长大了,而且长得身材魁伟,仪表堂堂,力大无比,成了远近闻名的英雄,还赢得了“大力神”的美称。

赫拉克勒斯长大成人后,母亲决定让他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去闯荡,一是躲避狠心的赫拉的报复;二是让赫拉克勒斯接受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临行前,她还要求赫拉克勒斯必须完成12件别人无法做到的大事。用以锤炼赫拉克勒斯的意志,增长他的能力。

程远昭女士讲到这里,故意停住了,任正非着急地问:“赫拉克勒斯真的完成了12件别人无法做到的大事吗?”

程远昭女士看着儿子着急的样子,说:“接下来的故事,非常精彩,你要想听,得看你考试的成绩,成绩好才能继续讲!”任正非小的时候,虽然贪玩但他却非常懂道理。有正直博学的父亲为榜样,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勤教导,他经过努力,学习成绩在山村小学一直很优异。当任正非拿着令人满意的期末考试成绩回到家的时候,程远昭女士对儿子表扬完毕,就给他讲出了《大力神》故事的结尾。

赫拉克勒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亲人,他凭着惊人的勇气和智慧,搭救了为人类盗火而被惩罚的普罗米修斯,在崇山峻岭中,捕杀残害人类的猛狮,为百姓除掉了大害……

赫拉克勒斯在路过伊利斯城邦时,他还用智慧引河水入牛棚,赢得了该国国王的300头牛。可是这个可恨的国王却想毁约,赫拉克勒斯举起武器,他将欺压老百姓的坏国王赶走。最终,12件别人无法办到的大事他终于一一完成了。

赫拉克勒斯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奥林匹克举行了极其盛大的运动会。大力神的美名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程远昭女士讲完了这个故事,任正非虽然年纪小,但他也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大力神之所以成名,是因他为人类做了很多有益的大事。任正非暗下决心,自己也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能像“大力神”一样做大事,做有益于人类的大事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并获得更大的荣耀。

乐观的任正非小学读完之后接着念中学。中学的课程虽然难度加深,但对于天资聪颖的他来说,绝对是游刃有余。当他在课本上读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不由得情绪激动,浮想联翩:赵构之流,偏安一隅,可谓“懦夫”,李清照对他们的抨击,确实是褒贬得当、一针见血。

任正非一边读着这首诗,一边暗暗告诫自己,将来自己一定要做个“英雄”,绝对不能当“懦夫”。任正非成立华为公司后,他的“英雄”情节确实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他领着自己的团队,披荆斩棘,开拓市场,终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

徐特立曾经说过: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因此,应该迎着困难前进。清贫和苦难就是任正非最“忠诚”的两个伙伴,一直如影子般伴随着他的童年和少年。

对于懦弱的人而言,清贫和苦难就是重重枷锁和铁链,会桎梏和限制他前进的方向。可是在勇敢者面前,那两个“忠诚”的伙伴就会变成他腾飞的两个“翅膀”。这一双“翅膀”让任正非面对着太阳,面对着理想,努力展翅飞翔……

大学,人生转折点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任正非的求学路充满了坎坷,缺衣少食,饥饿为伴。他高中三年最大的心愿竟是吃上一个雪白的大馒头。如果困难是风的话,任正非会不会将饥饿和贫困化作自己的两翼,然后在困难的逆风中,振翅而起、翱翔九霄?

贵州地处高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一年四季,除了阴天,就是下雨;放眼千里,除了石山,便是丘陵。贵州先天的地理环境本就不适宜于农耕,许多地方所产的粮食尚不能自给。

“大跃进”运动开始后,由于各地盲目虚报产量,导致高征购任务完成后,农村的公共食堂里只给老百姓剩下了可怜的一点粮食。1960年,贵州已出现严重的饥荒现象。可是某些领导为了一己之私,还是向高层汇报贵州全省大办食堂的“先进经验”。果然,这个汇报打上去之后,贵州因为大办食堂得力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被誉为“红旗省”。

谎言被重复一千遍最后就成了真理。但在饿肚子面前,这个被当成“真理”的谎言,还是迅速露出了原形。1961年,贵州的农村大食堂终于走到了尽头,再也办不下去了。

当时18岁的任正非正在县城里念高中,虽然迫切的求知欲望让他可以一头扎进书本里尽情地吸取书本上科学知识的“乳汁”,但书本中的“乳汁”只能解决精神上的贫乏,饿肚子的问题却解决不了。

俗语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更何况顿顿吃不饱呢?高中三年,任正非最大的理想竟是能美美地吃上一个白面大馒头。

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任家父母都坚持让7个孩子读书深造,做社会的有用之才。程远昭女士为了让任正非考上大学,她踌躇再三之后还是对家里实行了严格的分餐制。分餐制的好处是,虽然每个人都吃不饱,但是每个人都能活下去。

困难总没有办法多。为了战胜饥饿,任母就领着孩子们上山采了一些红刺果,再把厥菜根磨成浆,青杠子磨成粉,代替粮食。可是有一样东西,那就是炒蓖麻籽,这东西不能当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

后来,任家为了度过饥荒,他们还在山上开了一块荒地,种了一些南瓜。播种南瓜时,他们还意外发现荒地旁边美人蕉肥硕的根还可以煮熟解饿。

每天晚上,任正非和弟弟妹妹们围着火炉,等着母亲煮出一大锅美人蕉的根或南瓜来充饥。虽然那东西没有什么营养,吃完之后只管得了一时,过一会儿还饿,但和睦的家庭气氛还是让那些没有多少营养的食物吃到嘴里时充满了“香甜”的味道。

任正非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每天伴随着“咕咕咕”的肠鸣上课,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不稳定。初中的时候,任正非食量小,饥饿的感觉就没那么强烈,他能安下心来学习,故此成绩优异,经常得到学校“因材施教”的表扬。可是高中的时候,他的食量增加,经常饿得昏昏沉沉,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让他的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像过山车一样,很不稳定。

任正非读高中的时候穿得很简朴,三年求学的日子里,他从来也没有过衬衫。即使是很热的夏天,任正非也是穿着一件厚厚的外衣。任正非很懂事,他知道家里的困难,所以他不好意思找母亲索要衣衫。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任正非多次补考才过关。高中三年的时候,任正非实在饿得受不了了,临近高考,他就在家里复习功课。他那张简易的书桌正对着墙边放着的一个瓦罐,瓦罐中装的就是他们全家的口粮。

此时,任正非即使再饿,他也没去瓦罐中抓一把里面的“苞谷”吃。要知道,他这一把下去,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自己肚子“咕咕”叫的问题,但“会有一两个弟妹活不到今天”。

任正非为了能攒点力气将高考的功课尽快复习完毕,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米糠和菜掺和一下,然后放在锅里当饼一样烙着吃。

糠菜饼子不仅又苦又涩,而且粗糙得难以下咽。任正非吃“饼”充饥的时候,被任摩逊察觉了,他吃惊地说:“正非,你,你不能吃这个,你会把身体吃坏的!”

任正非装作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我年青,身体好着呢!”

任摩逊拉着懂事的任正非的手,心痛得连连摇头。程远昭女士为了给任正非加强营养,每天早晨她都会塞给任正非一个小小的玉米饼,并叮嘱儿子,一定要安心复习功课,努力考上大学。

每当任正非回忆起这段辛酸往事,他都感慨万千:每天早上一小块玉米饼,功劳巨大。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我就办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只是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对他们无以报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任正非这个任何困难都压不倒的年轻人通过高考,终于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录取了。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于1952年10月建校,以前的校名是重庆土木建筑学院。1954年4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94年1月定名为重庆建筑大学。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不仅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而且还是我国当时八所老牌的建筑名校之一。

任正非高中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大学,这就说明他不再是一个男孩子,而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了。他需要独自面对风雨,需要一个人面对挑战。社会这个大考场已经敞开胸怀,大张双臂,正热烈地等待着他。

任正非读高中的时候可以没有衬衣,但上大学之后他将要面对一个崭新的环境、陌生的男女同学,所以,总要有一件衬衣来撑门面……程远昭女士就为儿子穿针引线,亲手做了两件新衬衣。任正非从母亲手中接过针脚密实、崭新挺括的衬衣,当时真有一种激动得想哭的感觉。

要知道,当时国家经济困难,老百姓手中的布票是受限制的。任家并不富裕,只能靠全家节衣缩食,才能让任正非一下子就得到两件白衬衣。为了这两件白衬衣,任正非的弟弟妹妹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得穿着旧衣服,勒紧裤腰带过紧巴巴的日子了。

衬衣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还有一样东西得准备,那就是被单。这难不倒程远昭女士。她捡来毕业生丢弃的几床旧被单,经过清洗和拼对后,一床干净的被单就出现在了任正非的眼前。

这两件衬衣、一床拼对的被单,整整陪伴了任正非五年,直到他在重庆读书的生活结束。

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程远昭女士的言传身教,使任正非深深懂得了不畏困难、不向生活低头的道理。他成为华为的“掌手”之后,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厄难,都能牢牢地坚定信念,使华为这条巨轮,顶风冒雨,安然驶过各种激流和险滩。 QFu9mzKhVt+c92Oump7ccr/+cPaUCYmrL7Sy0rFtpU5Oe4gEBARn6Bjg7vzI+m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