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洗尽铅华,百度诞生

失落,回国圆梦

1998年9月,Infoseek对外宣布,自己已经找到靠山,背后的土豪正是一代企业品牌大师迪士尼。这一时期,李彦宏沉默不语。

GO.COM这个名字随即放出,紧接着迪士尼公布了CEO钦点的GO.COM标志。黄底绿芯的标识,看起来有点像交通指示灯,没什么特色。可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标识,却给迪士尼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财大气粗的迪士尼强势入主互联网产业,让其在短时间内成为业界焦点。当时,有一家和GO.COM名字十分相近的公司,在迪士尼发布新标识后,那家公司觉得有机可乘,一直纠缠着迪士尼索要赔偿。

Goto.com,就是当时向迪士尼提出索赔诉讼的公司,当时它还名不见经传。迪士尼在业内是“无人在上,万人在下”的超高端公司,根本就没把小虫一般的Goto放在眼里,高处不胜寒的迪士尼甚至觉得,在解决办法之中,唯一不能做的是收购,因为Goto.com这样的公司没有半点价值可言。可让迪士尼万万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年之间,Goto.com的股票市值竟然超过了GO.COM!

Goto.com的确十分难缠,搞得Infoseek一直官司缠身,随后标识被强制改动,并赔款求和。一转眼,GO.COM已被停滞了10个月。

10个月,对互联网时代来说意味着什么?

1999年1月,迪士尼宣布GO.COM正式对外开放。经过漫长的10个月整合期,Infoseek推出了全新的免费电子邮件系统,并且使用了以GO.COM结尾的新域名。而当初那位宁死不改,执意敲板Infoseekmail.com的人,却在GO.COM发布后成了网站负责人。

错误的选择,必定会带来错误的结果。不久,GO.COM内部存在的问题逐一暴露出来。

Infoseek作为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在运作上与传统企业迪斯尼存在着太多分歧,两者互不兼容。而作为大哥的迪士尼又怎么会妥协?即使他不可能永远都对。

Infoseek和迪士尼之间的问题,就像放大了的李彦宏与Infoseek之间的矛盾。此后的一年时间里,存在于Infoseek内部的多方分歧,让其创始人下定决心,将公司直接卖给迪士尼,他本人再也忍受不了这种同床异梦般的生活。

1999年8月,Infoseek名下的全部股票都转成了GO.COM的股票,一个时代的先锋者就此倒下,曾经让李彦宏满腹激情的Infoseek,彻底消失在华尔街人声鼎沸的街头。

在Infoseek逐渐销声匿迹的那段时间里,人们还是会通过键入www.Infoseek.com这个网址来访问GO.COM,但Infoseek品牌却以这样的方式被无情地扼杀了。

这一时期,李彦宏有些茫然若失,曾经在他内心中那片充满激情的净土,如今也已尽是兵戎,不再安宁。

多年之后,www.go.com也关闭了。在迪士尼接手后的若干年内,Infoseek仍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无论如何经营,都不见好转,迪士尼无法忍受这种侮辱性的失败,最终做出了无情的决定。现在,连Infoseek的影子也不复存在了。

与Infoseek的羁绊,让李彦宏难以忘怀,后来每次提起,都不禁为这段往事唏嘘长叹。对他而言,GO.COM的关闭就如同人的生老病死,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可得知GO.COM关闭的消息后,心中难免流露出无限伤感,脑中的回忆就如时光穿梭机一般,将他带回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科技帝国——硅谷。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证明,硅谷并不是富人的天堂。在这里没有人愿意为金钱低头,任何一位业内先驱者都不会选择在传统大公司工作。

迪士尼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忽视了李彦宏这颗希望之星。迪士尼一直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成为迪士尼的一员而骄傲。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迪士尼只能用高额的薪酬来挽留这些仅存的剩余战斗力,只求他们能在这里多逗留几个月。

那一时期,李彦宏开始晓得“在高处流失,在低处获得”的道理。迪士尼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低估了潜藏在互联网产业内的巨大难题,其想用牺牲Infoseek品牌的办法获得GO.COM的崛起,可最后,传统行业在失败的验证过程中证明了,想在互联网领域重新建立全新的大众品牌形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如李彦宏所说,肩负着迪士尼这个重担,就算是拥有更多强劲的翅膀,也无法再次冲上云霄了。

在迪士尼收购Infoseek这件事上,让李彦宏多少宽心的,可能只是他赚到了不少钱。在他刚加入Infoseek时,就得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股票期权,那时Infoseek的股票只有5美元,但到了1998年底,居然涨到了100多美元。

李彦宏的账面上获得了不菲的利益回报,一夜之间,他成了90年代的美国百万富翁,但这个时候,他选择了离开。他说:“我并不想再去任何一家公司,自己的命运自己来掌控就好了。在别人的掌控下,不管你有多厉害也是没用的。”

对他来说,在Infoseek任职是一件非常体面的事,或许在未来还有机会成为迪士尼的高层,但他并不想要这种生活,他渐渐从Infoseek将自己抽离出来。自主创业的愿望,开始在李彦宏的内心膨胀,但他并没有盲目作出决定,而是一直在等待时机。

1999年10月,在Infoseek和迪士尼一片混乱之际,李彦宏作为专家被邀请回国观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庆典。

此次回归,李彦宏的态度与以往截然不同,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敏锐。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把互联网络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名片上都会出现E—mail地址,互联网和人们的生活交集越来越密切,他似乎看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李彦宏意识到,最能释放自己内心潜在激情的地方就在祖国。此时,他已经无法按捺自己回国创业的冲动,于是他放弃了Infoseek全部的股票期权,决定回国。

在回国的飞机上,李彦宏的脑中闪现过曾经在Infoseek的一幕幕画面。在悲喜交加的情绪中,夹杂着一丝不情愿的失落。

他是因为兴趣选择了计算机,在这个领域中他又被其工业魅力所吸引,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技术人员,可在商业的威力下,他强烈而又独特的想法备受阻力,如果这样随意地剥夺他施展抱负的权利,就如同要了他的命一般。

Infoseek错误的商业决策让李彦宏心灰意冷。在他心里,搜索引擎技术拥有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是Infoseek取胜的法宝,但决策者们放弃了这个可以起死回生的机会,将曾经注入了无数技术者心血的Infoseek拱手让给了迪士尼。这是令李彦宏最难接受的。

李彦宏说,“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应该让我在某些方面说了算才行。若是这样,我倒不如选择自己创业。”

90年代时,全美国有成千上万个互联网公司。如果选择在美国创业,将会错失太多机会。更何况他是移民,在很多方面都要碰壁、受阻,得不到平等的政策待遇。想要获得大VC的认可,更是难上加难,而回国创业则少了诸多壁垒。

李彦宏是个梦想家,梦想着有一天能用自己开发的技术改变亿万人的生活、改变整个世界。初入硅谷的时候,他怀着对科学技术单纯的喜爱,在拼命、奋斗。经历了现实的烤磨之后,他终于明白,“要是想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世界,仅凭单一的技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8年的美国之行,让李彦宏感受到了最真实的IT产业。他不但在搜索引擎技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就,还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模式。

李彦宏始终坚信,IT技术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且会促使社会在前行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是时,李彦宏化作一团闪电,从大洋彼岸把自己的搜索引擎技术带回了祖国,他希望自己在带回更多商业机会的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融资创业

在某种程度上说,Infoseek的决策人反而帮助了李彦宏。错误的战略选择和对他的无情拒绝,让他自主创业的念头更强烈,这也是另一种“因祸得福”吧。

回国前,李彦宏抓紧一切时间开始筹备。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孤掌难鸣。

在此紧要关头,他的太太马东敏为他举荐了一个优秀人才。这个人是马东敏在美国时的同学,也是后来百度创始人之一——徐勇。李彦宏和徐勇见面后双方才得知,原来两人是北大校友,徐勇是北大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后。

初见徐勇,李彦宏和马东敏并没有提及创业的事。当时徐勇正忙着拍摄一部名为《走进硅谷》的纪录片。在该片拍摄时期,李彦宏为徐勇提供了很多自己在硅谷的亲身经历,便于他借鉴。

时间久了,李彦宏用这种巧妙的“方式”将自己推荐给徐勇。慢慢地,徐勇对李彦宏的事情了解得越来越多,两人也很快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由于拍摄的关系,徐勇认识了很多投资商,当他们得知李彦宏想要创业,便给他介绍了不少这方面的新朋友,徐勇本人也很看好李彦宏的想法。

一个慵懒的周末午后,李彦宏邀请徐勇来家里,两人像过普通的周末一样,共同商议了一个惊天大计。当时,李彦宏没跟徐勇兜售出自己的全部想法,只是先拿出了一份保密协议。

徐勇显然有些吃惊,他知道李彦宏一向办事保守、谨慎,可也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啊,保密协议都出来了,看来事情非同小可。徐勇带着疑惑,愣坐在沙发上,缓过神来后他反问自己,到底相不相信李彦宏?这个问题在他的脑子里还没转上一圈就有了答案:相信,绝对相信!

从两人的经验来看,签署保密协议并非是什么奇怪的事。在美国闯荡多年,徐勇早就适应了那种追求细节的商业行事风格。

两人顺利签完了保密协议后,李彦宏神神秘秘地对徐勇说:“我们回国做搜索引擎吧。”

徐勇是个生物专业博士后,表面来看跟搜索引擎八竿子打不着,但他也是个紧跟时代步伐的人,对于世界经济的动向都了如指掌。多年前,他就看好互联网产业,尤其对搜索引擎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此时李彦宏点燃了他心底那根深埋的导火索,可谓“正中下怀”,因此两人一拍即合。

李彦宏追求工业中的刺激,徐勇则对产业前景充满了向往,其实这都是硅谷人独有的冒险特质,这让两人的创业热情如火星撞地球一般强烈。

徐勇在商业嗅觉方面要比李彦宏更加敏锐,而且他性格外向,总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在极富有感染力的交谈中,能让人对他产生毋庸置疑的信赖感。他和李彦宏一样,内心深处都藏着无数的不安因子,李彦宏想要做一些能影响社会、改变普通人现有生活的事,徐勇也一样喜欢去做不同寻常的事,挑战不同的人生。

相比之下,李彦宏更加内敛,更加沉稳,更善于思考。也许,他内心最深处对于科技产业的那份执着,才让他在创建百度上有着不输给徐勇的热情。

性格上的互补,让两人在创业过程中形成高度的默契,在公事中滴水不漏,这种创业搭配,是日后百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今时,搜索引擎已深入到普通人生活中,多数人都能熟练地操作搜索引擎,且运用自如,但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未来时代的新鲜产物。

搜索引擎的概念其实很笼统,它所指的其实就是根据设定好的策略,用特定的程序通过对互联网上信息的采集,继而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筛选后,呈现出的检索服务系统。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阶段,雅虎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网站分类查询功能的佼佼者,在搜索领域一枝独秀。所谓网站分类目录,即是由人工整理维护后,通过对互联网上被索引的网站进行精挑细选,在简要的描述之后,再次进行分类,并依托于用户的需求放在不同目录下。

当用户进行查询时,系统通过一层层点击情况来查询用户想要找的网站。故此,人们将这种基于目录的检索技术称为搜索引擎。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并没有搜索,而是在分类查找,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搜索引擎。

互联网中的信息量浩如烟海,在没有任何秩序的情况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就像是图书馆的每一本书一样。而网页就是承载这些书本的书架,那么搜索引擎呢?它正扮演着图书管理员的角色,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会为你绘制出一幅详细而又清晰的地图,供你随时查阅所需要的任何存在于网络中的信息。这样看来,李彦宏和徐勇要做的,宛若是个无限大的图书馆,馆内有海量图书和随叫随到的“图书管理员”。

自互联网时代开启,海外归来的娇子们在中国筑起了通往IT巅峰的大门。国内的网站正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林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李彦宏和徐勇所谋划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打造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给门户网站,以获得盈利的经营模式。

确定了方向,两人要解决眼下最要紧的事:钱。

徐勇拍摄纪录片时认识了很多投资商,因此正在四处找钱的两人马上有了目标。那段时间,李彦宏每天开车东奔西走,穿梭于旧金山的大街小巷,游说着每一个可能帮助他们的风险投资商。

华尔街的金钱气味十分浓重,而硅谷则是创业氛围最广域之处。在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和毫不差钱的风险投资商。只要你敢想、敢做、可以拿出好项目,就有人愿意给你投资。

李彦宏是纯正的“技术男”,在硅谷小有名气,他打算做互联网络公司,且是在市场无限的中国做,这对一些风险投资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中有3家风投公司表示了明确的投资意向。李彦宏和徐勇仔细考虑后,选择了半岛基金和诚实投资公司。

这两家公司虽然决定投资,可在正式签字之前,还是要有所“考察”的。他们在询问李彦宏之后得知,搜索引擎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做出,于是他们称,若是多给钱,是否能做得更快?李彦宏当即表示,这并非钱的问题,他必须要保证做出的东西的质量。

李彦宏不是见钱眼开的人,这让投资人心里有底了,凭借他们的经验,投资便是投人,看准了人,这项投资才更有价值。

在签字当天,一位投资人还曾借故跑到房间外,打电话给Infoseek的威廉张,在电话中问:“罗宾李真像传说中那样厉害吗?”威廉张回答,“罗宾在引擎技术上的造诣可以排进世界前三。”

一句话,算是彻底让投资人放心了。两家投资公司最终决定,向李彦宏和徐勇投资120万美元,这让两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最初觉得,若是能融到100万美元就相当不错了,想来,多出的20万美元,便是投资人对他们的信任。

拿到了风险投资的李彦宏格外高兴,而更让他兴奋的是,太太怀孕了。对他来说,这样双喜临门的事情是他这辈子都从未感受过的。

1999年圣诞节的前一天,李彦宏搭上了返往祖国的飞机,眼下,中国这块他熟悉却又陌生的故土,能否真的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充满无限的商机?

“七剑”聚中关

带着创业梦回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或许李彦宏会有点惆怅,毕竟“老东家”不听劝,而自己也未能依托它的平台实现梦想。不过,能借此机会独闯天下,反倒是失有所得了。

回到国内,落脚北京,李彦宏马上要扬起自己的创业风帆。而在远航之前,他得先找个大本营。

北京资源燕园宾馆,系北京大学下属的涉外三星级旅游宾馆,坐落于北京大学西南角。这里不仅临近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数所重点大学,更是中国硅谷——中关村的核心地带。

这里是李彦宏最喜欢的地方,闹中取静,四周绿树成荫,宛如喧嚣都市中的桃花源。这里经常会有来自各大学府的高材生,是称得上“人才济济”的圣地。

李彦宏毕业于北大,有一点北大情节,他钟情于这里也情有可原。更重要的是,日后可以从这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宝藏中吸取新鲜血液。

他觉得,丰富的人力资源对于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创业的公司来说,是最强大的后备力量。因此,与其说这里叫资源宾馆,不如干脆叫做“资源馆”,就地取材,行“拿来主义”。

李彦宏在资源宾馆租下了1414、1417两个套间做办公室。租下之后需要装修,花费的时间较长,加之装修后气味较大,不能马上进入办公室,他便利用这段时间先把团队人员名单确定了下来。

在筹备公司上,李彦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关键在于搭建技术研发团队选择人员比较耗时费力,必须找那些真正可以一起做事,同甘共苦的同路人才行。李彦宏有很多人选,但要以“0”为起点,在短期内便产生化学效应,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思前想后,他最先找到了刘建国。

刘建国在IT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曾作为核心人物参与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资助的大型研发项目,可谓见多识广,在拥有丰厚内在实力的同时,还具备对金融市场的敏锐嗅觉和纵观未来发展前景的广阔视野。

李彦宏选择刘建国的另一原因是,刘建国的成名之作就是依靠搜索引擎技术得来的。他组织开发的天网中文搜索引擎在当年轰动一时,其作为中国当时最好的搜索引擎而备受关注。

刘建国更像在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兼职以前的李彦宏。那时,他是个典型的学院派,1988年从西安交大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北大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一直留校任教,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但随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访问时,他的人生态度开始发生巨变。

1998年,刘建国结识了李彦宏,两人一见如故。当时李彦宏在清华大学做了关于搜索引擎的讲座,作为天网的核心设计者,刘建国被李彦宏邀请参加讲座。原本,两人应就此结下共同谋事之缘,可由于各种原因,两人失之交臂,竟未能见面。

当时,从技术上来说,天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李彦宏一直都在关注它,这毕竟是国内IT业的显著成果,对技术一向痴迷的李彦宏怎会放过这个机会?因此,刘建国也是他最想见的人之一。

其实,李彦宏还在美国时,就想邀请刘建国一同商议创业之事。他给刘建国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很简单,主要是介绍自己和对搜索引擎以及国内IT业未来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诚心地邀请刘建国加入自己的团队,共同做这个项目。

几个小时后,刘建国回复了邮件,并未明确表达己见。可有此开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一直用电子邮件交流。在技术见解、搜索引擎在未来的重要性、对整个互联网的看法上,两人意见相仿。而就具体的技术能力而言,两人更是伯仲之间。

白驹过隙,转眼间,两个从未谋面的搜索引擎大师,就这样达成了初步共识,但谨慎的刘建国还是有些顾虑。

英雄之间固然心心相惜,可毕竟是两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迥异思想的。是时,刘建国还在学校当教授,且刚晋职不久,举棋不定也是在所难免的。

北大的教授是有“序别”的,分为一到六个等级,教授是一二三级,副教授是四五六级,刘建国当时是四级副教授,不是“正”的,却也是副教授里级别最高的,而就他的学识和能力来说,转正无需多少时日。房、车、社会地位都有,这多少禁锢了他的心,不知不觉就容易耽于安逸。

就在刘建国左右为难之际,一位远在美国的朋友给他发来了当年李彦宏轰动硅谷的论文。随后,刘建国重新整理了李彦宏的背景和详细资料,他发现,李彦宏有着超强的搜索引擎技术,在美国技术专家的排位中位置靠前,而且还是个充满激情、创新无限的热血分子,不论是技术还是人品,在业内都首屈一指。

正所谓英雄两相惜,刘建国对李彦宏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质疑变为欣赏、钦佩。他觉得,李彦宏是个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更是个靠谱的朋友,完全能在一起共事。

刘建国也有自己的一条尚且模糊的创业路,李彦宏的出现,则让他的路更为清晰。那个年代,在国内找这样的合作伙伴如同大海捞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针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此时,李彦宏横空出世,刘建国的心活了。他在迷惑中得到了“解脱”,于是决定离开北大,投奔李彦宏。

这样看来,促使刘建国加入的并不仅是李彦宏的个人品质和过人能力,更多的是他自己前卫的思想。

从1995年开始,刘建国就投身到了搜索引擎的研发中,从美国西海岸刮来的IT闪电风暴,撼动了世界的互联网模式。在互联网商业化模式不断成型的时候,刘建国意识到,利用搜索引擎技术推进互联网商业化,才是创造利益的最佳方法。

更何况自身工作所带来的局限性,在很多方面制约了他在搜索引擎技术上前进的脚步,甚至令其动弹不得。北大虽然为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优良的团队,可李彦宏的一个想法让他如梦初醒:只有投身实际工业中,才能让自己创造的技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向北大递交了辞职报告。

大家都震惊了,他的同事不明白他这么做的缘由,父母也不理解他为何轻易舍弃大好前途。人人都知道北大绝非谁想去就能去的,别人都削尖脑袋往里扎的时候,他却一声不吭地挥手道别,着实让人费解。

在巨大的压力和质疑声中,刘建国加盟李彦宏的团队,成了公司的第一名员工。

不久之后,刘建国向李彦宏推荐了原天网的核心成员周利民、雷鸣,两人加入公司后主要负责架构设计。

此时,重要组成部分人员已经齐备,但李彦宏还是觉得“光有骨头没有肉”不行,公司还需要一些纯粹的技术人员,也就是高科技劳动力。几个人都是做技术的,想法都很直,于是就把当初选择“资源馆”的理由拿了出来,决定就地取材,他们随即把目光投向了附近的高校。

当年,互联网是大热门,能进入互联网公司的机会实在难得,很多公司随随便便就可招来一大群人,有在校学生,也有社会人士。李彦宏的公司也不例外,没过几天,公司的团队初步组建完毕:除了李彦宏、刘建国、雷鸣,还包括正在中国科学院读研究生的崔珊珊、在北京交大奋斗的郭眈。

公司的两个房间分配得很合理,李彦宏和徐勇在1417房间,这个房间主要作为办公室和会议室,供客户洽谈业务。1414房间则主要用作工程师的办公地点,一共有10个座位,还算宽敞。

屋内设备齐全,李彦宏希望一切办公条件都尽量美国化。在墙边有休息桌,桌上放满了食物,很多人都说这就是百度免费早餐的最早雏形。墙壁上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白板,主要用于发布重要信息和工作流程。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00年年底。随着王啸的强势加入,这才实现了“七剑客”真正意义上的大集合。第一次全体员工会议正式召开,7人分别是:李彦宏、徐勇、刘建国、郭眈、雷鸣、王啸、崔珊珊。

公司的办公室不大,7人只能盘腿坐在办公桌上开会。这次会议看起来没有多么正式,但李彦宏将话题转到关于搜索引擎的研发上时,屋子里的气氛瞬间升温。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每个人对搜索引擎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见,7种思维就这样来回碰撞着。

会议结束后,也就到了下班时间。当日天气微凉,众人的心却是暖和的。几个人缓缓走出了资源宾馆的大门,奔往各自的方向。他们都在期待着明天继续。他们很难想象到,网络新时代的未来正因他们的齐聚而改变,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踏上了中国互联网事业的新征程。

此时他们尚且不知,一个叫“百度”的搜索引擎会改写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会震惊整个世界。

小试牛刀

百度的公司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研发部门,主要由刘建国负责,而李彦宏和徐勇更多的时间则是投放在市场运营和业务扩展的事务上。

单一的公司结构,是百度日后成功的另一大关键因素。公司的目标也很明确,全心全意做搜索引擎,公司上下也只有这一个计划项目。这样一来,整个公司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短时间内将产品推向市场,免去了风投公司的诸多顾虑。如此,更多的赞助资金更容易进入公司,使研发速度更快。

百度日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可当时它却并不是国内最早做搜索引擎的网络公司。

百度成立时,国内已有很多知名网络公司在做搜索引擎,而且做的都不错,比如天网、悠游、OpenFind等。

李彦宏当时觉得,眼下做搜索引擎似乎有点晚。就像当年在硅谷做电子邮箱时,他也觉得只赶上了末班车,但也不是不能做,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有时可能好过大步向前。李彦宏的稳健之风,在初创百度时已为公司的日后蓬勃发展定下了基调。

李彦宏之所以认为搜索引擎能继续做下去,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几家知名网络公司都是“机器人”搜索引擎,并不智能。

互联网发展初期,信息量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超链也不像现在这么复杂,所以这类搜索引擎完全可以应付互联网用户的需求。

然而,互联网狂奔一般的发展速度,让这种搜索引擎模式逐渐暴露出其速度缓慢、信息量匮乏等诸多弊端,这就为百度创造了机会。

分类不明确,会导致回馈信息冗余,在冗余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太多无用信息,这样一来,用户还要花时间自行分类查找,搜索引擎方便快捷的应用意义也就此失去了。李彦宏追求完美,这些问题在他眼里都是亟待解决的。很多人都觉得李彦宏有“强迫症”,创建百度也是因为他接受不了传统搜索引擎不够便捷的缺点。这或许算是李彦宏剑指互联网的原因之一。

七剑客在工作上都很卖力,他们的付出也很快见了成效。不久,百度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搜索引擎软件。当时,百度的技术人员只有设计理念和双手,所有程序都是在键盘上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

苦是苦了点,可百度轻松欢愉的工作氛围让员工们乐此不疲。

在公司,除了李彦宏和徐勇具备社会商业经验,其他人都刚刚走出学校的大门,刘建国更是被多年来学院派气息束缚成了一个单纯的技工。故而他们不会拉帮结派,没有勾心斗角,心中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进。

崔珊珊和郭眈还在上学,还没有和学校完全划清关系。白天在实验室上课,晚上就会到公司工作,白天已经累了一天,但仍会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百度的工作状态中。

自2000年的2月起,北大资源宾馆1414房间的灯就从来没有熄灭过,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透支着全部才华,编写代码、测试程序,人人分工明确,不会出现任何冲突。

同年5月,“打了鸡血”一样的百度员工,用夜以继日的疯狂工作状态,向世界推出了百度自己的第一个中文搜索引擎,其中索引了500多万个网页,这使得当时全中国的百度用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1000万以上。

按照最初的设想,百度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各个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技术供应商,即在他们的网站中加入百度的搜索引擎,来实现站内搜索的功能,让百度搜索引擎成为一种捆绑式的站内应用。随后,门户网站就要向百度支付一部分技术费用。

当时,给各大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技术的是一家来自台湾的公司。这家供应商很有名气,而百度还只是个毫无作为,只有两间办公室,员工不超过10人的小公司,各大门户网站凭什么要舍大取小?而若让他们舍大取小,那么必有缘由。

李彦宏和徐勇想,想让百度的搜索引擎入各大门户网站的法眼,首先就得打造一批有公信力度的样板客户,而其1000多万的百度用户群,就是很好的开端。

两人经过不懈努力,一个月后,为百度迎来了第一家大客户——硅谷动力。这个大客户不是主动找上门的,而是李彦宏的主动推销成果。他当时考虑的很简单:首先,硅谷动力有良好的基础,不会把自己的品牌做坏;其次,百度的风投赞助商和硅谷动力有一定关系,这无疑是一个免费的保险,而且业务问题更容易靠沟通来解决。

在李彦宏把百度搜索引擎带到硅谷动力的第一天,整个团队便紧张地守在服务器前。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都屏息凝神。当第一个用户出现时,整个办公室沸腾了,李彦宏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曾经在硅谷所期待的那种激情。

万事开头难,有了硅谷动力这第一个客户打响头炮,百度中文搜索引擎的地位也逐渐稳固了。打铁趁热,李彦宏又跑去Chinaren寻找商机。

Chinaren是当时国内优秀的社区网站,虽然后来被搜狐收购,但企业形象和业内口碑一直十分良好。找到这个客户,双方很快就联手研发了中国第一个提问式搜索引擎——“孙悟空搜索引擎”。

2000年6月,李彦宏为让百度的名声更广,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这场发布会主要是为了推行客户体验,针对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到场的记者亲身体会百度搜索引擎带来的便利,让获取资源和信息成为一种乐趣。

可惜天公不作美,没想到发布会刚开场就遇到了停电事故,网络被中断,演示不能正常进行,全公司上下一时间不知所措,有力难为,就连李彦宏在台上说话时都破了音。

出了这样的插曲,只能提前进入记者提问时间,但这样尴尬的场面,让记者都不知道应该问点什么。主持人一再提示,就是不见记者做出任何反应。原因是,他们对搜索引擎未曾有过最真实的体会,没有更深入的认识,甚至会有人觉得李彦宏和百度的所有人在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这又让他们如何发问呢?这就是百度当时的处境,第一场发布会就遭遇了冷眼和嘲笑。

不过,李彦宏和全体百度人不气不馁,没过几天,他们便调整好了最佳状态,而新闻发布会的失败,也只被他们当成了一次“剧情曲折”的暖场表演罢了。随后,李彦宏和徐勇调整了工作方向,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产品和客户拓展上。

伟大的事从来都不会有完美的开端,可一定有精彩的过程和完美的结局。同年8月,百度迎来了春天,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成了百度的客户。自从有了搜狐这个“巨幅广告”,百度在客户拓展方面更加畅通无阻,接连迎来了新浪、网易、263、Tom.com等大客户,它们都是国内最尖端的门户网站。

客户们的好评,是李彦宏带领百度前进的最大动力,他对百度的未来充满信心,全体百度人也为努力得到的收获欣喜不已。可是,随后的一次翻天之变,却差点断送了百度的大好前程。 op5Q6gYAmDEnfJ6zLBBvWtxxcJ5ttgYkzIZre9zQEJ8rsmEtGSKDV9HeBdC1+L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