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董明珠:倔强营销的背后
郭宏文

1 铿锵玫瑰美丽儒雅

天性自强,想做之事必做好

1954年8月,董明珠出生在古城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家庭。董明珠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在这个不缺少孩子的家庭,董明珠自然成了父母眼中的“小多余”。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多余”,日后竟成为创造中国营销神话的“女皇”,成为年营业总收入超千亿元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家用空调品牌的掌门人。

董明珠的父母给她起名字时,虽然选了一个“珠”字,但父母一定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将来会与南方的珠海有什么关联。凑巧的是,董明珠长大后,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擦亮了一个名叫“格力”的品牌。这个品牌,不但照亮了珠海,也照亮了整个中国,甚至照亮了全世界。

传奇式的人物,往往是应运而生、应时而生的,然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千锤百炼,劳其筋骨,最终脱颖而出,成就大业。董明珠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充满艰辛和痛苦的经历中,她用一种忘我的精神,书写了一段神话般的营销传奇:先辞职南下,而后加入格力,从一个普通的销售员做起,辗转大江南北,追讨欠债,智斗“老赖”,讲诚信,创业绩,用3年时间接连登上3个销售台阶,与格力空调一起,在风生水起的家电市场,不可思议地闯出了一条属于格力、也属于她自己的成功之路。

董明珠出生时,正值建国5周年前夕,国家正处在百业待举、百事待兴的建设时期。虽然生活在江苏南京这个充满古都遗韵的城市里,又是家里7个孩子中的“老小”,董明珠却没有养成小家碧玉式的性格。在家里,她从来不拿“老小”作为资本去讨父母的偏心,去讨哥哥姐姐们的呵护。她不撒娇,更不耍赖,很小就大模大样地像个“小大人”。她喜欢南京这座古城,在玩耍之中,默默地汲取着古城所特有的恢弘厚重的文化底蕴。可她的心里,却老觉得这座古城缺点什么。她常常跑到古城墙下瞧瞧、看看,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悟。

有一天,董明珠对母亲说:“这南京城显得太老旧了,应该给它打扮打扮,让它新鲜新鲜。”母亲对她说:“这事是大人们的事,用不着你小孩家家的操心,你个女孩家,将来懂得相夫教子就行了。”董明珠不服气地说:“这事为啥是男人们的事?女人就不能想,不能做吗?”母亲告诉她:“你还小,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母亲的话,董明珠一直记着。

董明珠从小就是一个聪明、自信、倔强的孩子,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在她的心里,自己想做的事就大胆地去做,而且必须做好。董明珠说:“我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任何一位老师,都没因为我犯了错误而把我的家长找到学校。对所学的课程,我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个学期,我都会把一张优秀的成绩单交到我父母的手中。”

董明珠写作业,都是想好了才下笔,然后一气呵成,从来不搞勾勾抹抹式的返工。董明珠说:“我写作业,没撕过纸,作业本上几乎没出现过错误。老师们总是把我的作业本当成范本让同学们学习。越是向我学习,我做起作业来越是认真,作业完成得越好。”

学生时代,董明珠就养成了不浪费时间的习惯。只要是她学会了的知识,就绝不会再浪费时间去温习。董明珠说:“我从来都是在上学的时间里看书,放学以后,是绝对不看书的。学会了的知识,再去看,再去复习,就是浪费时间。放学后,我会自由自在地参加打球和爬山之类的运动。我觉得,只要学习成绩能让老师和父母满意,就没必要整天地盯着书本看。”

提起父母,董明珠总是心存感激。她说:“尽管小时候我的家里不是很富裕,但我清晰地记得我从小长到大,从来没穿过带补丁的外套。带补丁的衣服都穿在外套的里边,外面穿的总是最好的。父母非常注意我们的言行,一直教导我们说话办事要诚实,绝对不能骗人,不能撒谎。”

读初中的时候,董明珠最想做的两件事就是学游泳和学骑自行车。而这两件事,董明珠的父母都极力反对她做。父母觉得,学游泳和学骑自行车都是有危险的事,一个女孩子家没必要冒着风险去学这些东西。可董明珠执意要学,父母也拿她没办法。

董明珠说:“我学游泳的时候,学校老师让一位曾经横渡过长江的老手教我。他游泳游得特别好,一见到水就会兴奋。那天,他带我来到池塘边,先给了我一根竹竿,让我撑在水里的一个地方站着,他先在池塘里游一圈,回来后再教我怎样游泳。由于我是第一次下水,心里特别紧张,一不留神,就掉进池塘里去了。我当时吓坏了,就拼命地喊救命,越喊越往池塘里沉。结果,我被呛了许多水。掉进池塘里时,我就觉得这下可完了,我会被淹死的。”

董明珠得救以后,那位教她学游泳的老师断定已被吓得魂不附体的她会打消学习游泳的念头。可第二天,她又出现在学习游泳的池塘边。董明珠说:“换一般人,都会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就再也不学习游泳了。可我没有。那天,我没把掉进水池里的事告诉我的父母,生怕他们再次阻拦我去学习游泳。第二天,站在池塘边的我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不怕再掉进水池里,不怕再呛几口水。’我在内心发誓,‘一定要好好地学习游泳,一定要尽快地学会游泳。’就这样,没过几天,我真的会游泳了。”

后来,董明珠说:“参加游泳,让我学会了总结和思考。我首先告诉自己,以后不能和最会游泳的人在一起,与最会游泳的人在一起,会让我感到差距太大,不会产生成就感,也不会拥有胜利的喜悦。我还告诉自己,要把会游泳当成一种必备的本领。自己掌握的本领多,至少说明自己的智商高、悟性强,会增强自己做事的自信心。直到现在做董事长兼总裁,我时时用在学习游泳时所得出的结论来警醒自己。”

在提起学习骑自行车时,董明珠说:“当时,我爸爸说什么也不让我学骑自行车,说学骑自行车太危险,容易摔伤身体。我只好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的那一台老式自行车推出去,偷偷地学。”那段时间里,董明珠不停地与那台老式自行车摔在一起。摔着摔着,她手中的自行车就渐渐地听从她的摆布了。

董明珠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骑自行车上路时的情景。那一次,迎面突然开来一辆黄色的公交车,骑车技术还不太熟练的董明珠一下子就慌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躲那辆公交车,脚不由自主地拼命往前踩,而且忘记了用刹车。忙乱之中,她与自行车一起摔倒了。好在公共汽车已经早早地停车了,车上的司机和乘客都用惊奇的眼光看着她。

公共汽车开走后,董明珠不断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心慌?我为什么要往后仰?我为什么会掉下来?我一定要学会熟练地骑自行车。”几天后,董明珠果然能轻松地骑着自行车在家人面前来去自由地行驶了。父母拿她没办法,只能用一句“疯丫头”来责怪她。

那时候的她还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董明珠后来说:“也许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像别人那样失败了就失败了。对于失败了的事,我是一定要去改变的,一定要把失败变为成功。我的骨子里就有那种倔强和自强的韧劲,做一件事不做成功我是决不罢休的。”

就是这种不服输的个性,一直伴随着董明珠。

1975年7月,董明珠以优异的成绩从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学成归来,以干部的身份,被安排在南京的一家化工研究所,做管理工作。在这家研究所,她一直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到最好。董明珠说:“我天生就是爱较真儿的人,一直勉励自己要勤奋工作。领导安排我做事,交代我三天完成的任务,我往往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然后用剩下的两天进行精确的调整。我总是告诫自己,凡是自己亲手做的,就必须是最好的。”

1982年,董明珠的儿子东东出生了,这也让她感到了做母亲的幸福。可就在两年后,她的家庭生活出现了意外,丈夫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她和仅仅两岁的儿子。天性要强的董明珠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咬紧牙关,独自领着儿子,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压。她的心里,依然对生活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掉南京的工作,忍痛把8岁大的儿子留给母亲照料,独自南下,到广东深圳一家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打工,做企业管理工作。这也为董明珠日后加入格力、拉开商海博弈的大幕、开创中国空调行业的格力时代,创造了条件。

进入格力以后,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历经片区经理、经营部部长、销售公司经理、副总经理、总裁、副董事长兼任总裁等岗位的磨砺,最终做到了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任总裁的位置。到2013年,格力已在全球建立了9大生产基地、拥有员工8万多人。她说,20多年来,她一心一意想做的事就是把格力的品牌做好,她也真的做到了。如今,“好空调,格力造”已经传遍整个世界。

董明珠已多次入选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名最具影响力商界女强人”。作为商业圈内少有的女性,不服输的董明珠一直秉承着自己的做事原则,她说:“生活就是这样,有乌云遮眼的时候,也有云开雾散的时候,阳光普照的时间总要多得多。只要你坚持按自己的理想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高贵典雅,自信自己最美丽

在中国的空调行业,提起董明珠,不管是媒体人士还是业内人士,用得最多的词语就是“倔强”“强硬”“霸道”这几个。仔细琢磨这些词语,我们会觉得没有一个会给人以温馨的感觉。可奇怪的是,这些词语一旦用到董明珠的身上,就会彰显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张扬,让人心生由衷的敬意。

工作中,董明珠总是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女性意识特别强的人。对于她来说,做工作没有柔情可言。身为女性领导,她完全不依靠女性的温柔来解决问题。她认为,制度是铁的纪律,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就像部队打仗一样,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取得胜利,而用柔情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在一个企业,也只有严格的纪律才能产生高效的工作作风。

与坚守原则的个性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董明珠在衣服的穿着上完全没有倔强固执的风格。她几乎不穿成功女性常穿的职业装。董明珠喜欢纯洁的色彩,喜欢漂亮的服饰,喜欢比较时尚的衣服。她说:“我是个女人,我为什么非得穿白领套装不可?我喜欢自由自在地穿一些美丽漂亮的衣服,穿这样的衣服,我的心里就感到轻松、快乐。”

董明珠打心眼儿里不愿接受别人说她“像男人一样而缺少女人味儿”。她常常对自己的身边人说:“我目前这个状况,都是环境逼迫的。我知道怎样做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女人。等我退休了,我一定像许多合格的女人一样,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充满温馨,充满情趣,充满快乐。”

也许,在许多人的想象中,董明珠的形象已经定格了。人们通过媒体所了解到的董明珠,像是一个非常强硬的男性化女人。可是,一旦见到了董明珠本人之后,你就会觉得她并不完全像以往心目中的那个董明珠。好多人在第一次见到董明珠时,都会不由自主地问道:“你就是董明珠吗?”那是因为发问者突然觉得董明珠很有女人味儿,尤其是董明珠不谈工作的时候更是如此。董明珠本来就是一个女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女人。与其他的女人一样,她爱美丽,爱漂亮。

董明珠喜欢打扮自己,喜欢穿漂亮的衣服。她最喜欢穿米色的服饰,觉得米色的服饰能让她显得高贵、典雅。她还喜欢绣花,而且绣得非常好。她住在南京的时候,家里挂着的窗帘和桌子上铺着的布帘,都是她自己亲自设计、亲自刺绣的。每每提起绣花的事情,她的脸上都会浮现出甜甜的笑容。

董明珠办公室的一角,摆放着一张她自己的照片。照片上,她身着一件露肩的深蓝色条格裙装,脚上穿着一双白色的旅游鞋,款款地蹲在溪中的石头上,一双手撩起水花,喜笑颜开的神色如花一样绽放。对于爱漂亮而且喜欢穿漂亮衣服的董明珠来说,这样美妙的时光实在太珍贵了,太值得留念了。她的办公桌上还放着另外几个相框,相框里装着的都是她的美人照。她平时喜欢拍照,一旦有了满意的新照片,她就会及时把它放进相框里。

董明珠还喜欢看电影、电视剧。不管什么电视剧,只要她有空,就会认真地看一看。她曾津津乐道地对她身边的人讲她看韩剧《蓝色生死恋》的感受,讲她收看时的喜怒哀乐。她虽然很少跟别人谈起自己的家庭,但却经常跟别人聊起自己的儿子。她手机的壁纸图案,一直都保留着她和儿子的合影照片。

董明珠喜欢美丽漂亮,也喜欢别人夸她美丽漂亮。有人曾故意在一个特殊的场合说她“是一个普通的女人,长得很一般并不漂亮”,并让她听到。这时,董明珠认真地说:“在我们家里,我是兄弟姐妹中长得最一般的一个,可在外面,我却是最漂亮的。我总是觉得跟我交谈的人,总能获得快乐,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就是最漂亮的人。”说完,她笑了,在场的人都笑了。

许多媒体的记者在采访董明珠的时候,都会被她高贵而典雅的形象所震撼。在记者们的心里,董明珠绝对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女人。熟悉董明珠的人都知道,她天天都刻意地保持得美丽漂亮。有好多生意场上的人,不相信她的超乎寻常,就专程坐飞机来拜访和验证董明珠。结果,这些人见到董明珠后,都会忍不住在她面前感叹地说:“你真漂亮!你太漂亮了!”

俗话说,自信的女人最美丽。董明珠善于在心中树立一个强大的自我,不断提醒和告诉自己是伟大而完美的,是聪明而又果敢的。她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自信。小的时候,她往往表现得比较羞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辞职南下、加入格力、参与商海搏击之后,她对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对自己的形象和气质,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自信。

虽然身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依然不改变自己喜欢穿衣打扮的风格。在镜头面前,在会场之上,每一次,她的衣着都不重样。在男性主导的家电行业,无论董明珠走到哪个场合,她的落落大方都会和身边清一色西装革履的男士们自然地区别开来。

在极少的空闲时间内,董明珠总是兴致勃勃地去逛街,去逛折扣店。她喜欢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寻找目标,看到中意的东西必不放过。她购物的原则是,只买自己喜欢的,不买价格昂贵的。每一次淘到物美价廉的物品,她都会兴奋不已。其实,谁都知道,董明珠是一个不差钱的人,她的收入是很可观的。

岁月的流逝是冷酷的。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董明珠的脸上慢慢地生出了细细的皱纹。她非常清楚穿衣和打扮在自己生活中的真实地位。对于董明珠来说,如果把生活当成一棵树,那服装和化妆品就是树上的枝桠和叶子,而不是大树的主要部分。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她最看重的还是格力电器,离开了格力电器,她觉得就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她当初来到珠海,主要看重的是珠海这个城市的海滨美景,而最终却让她收获了无止无休的奔波与劳碌,也让她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与无尽的骄傲,让她体验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

曾几何时,董明珠被商界的同行们称为“拼命三郎”“中国的阿信”“走过的路不长草的人”,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卖空调的事,出门卖空调,不出门也卖空调;现在卖空调,将来还是卖空调,空调卖得越多我就越高兴。”为此,有人曾经说过,董明珠是一位漂亮的女性,她会很好地利用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去感动别人,从而获得成功。董明珠反驳说:“他们说错了。一个企业家,如果单单用女性所特有的亲和力就可以改变一切的话,那所有的事业都让女人来做就可以了。我认为,一个女人,除了美丽漂亮,她在做管理工作时也必须拿出真本事来,与男人没什么差异。”

正当董明珠春风得意地坐到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位置时,有人亦真亦假地奉劝她领悟一点“夹着尾巴做人”的道理。听了这样的劝告,董明珠说:“我本来就没有尾巴,为什么偏要夹着尾巴做人?我只有一个信条,就是光明磊落地做人。”春风不解风情,董明珠在岁月的河流中依然自信而美丽着,自信地迎接着下一场、再下一场大戏的拉开。

经过二十多年的拼搏,董明珠的性格里依然坚守着那种不服输的个性气势,多年销售战场上那暴风骤雨般的场景,就像夜来风雨送梨花一般过去了。在现实社会中,她是一个运筹帷幄的董事长兼总裁,是一个在强手如虎的竞争中成为销售“女皇”的杰出女性。董明珠能取得令人惊奇的辉煌成就,就是源于她内心深处一直坚守着的那份自信。

曾几何时,商业零售大鳄黄光裕在中国家电业呼风唤雨、大显身手,可他却在整整3年的时间里没能摆平董明珠。黄光裕最后钦佩地说:“这个女人太狠了,连走过的路都不长草。”董明珠就是这样令人望而生畏地戴着“铁娘子”的帽子,在中国的空调行业干了23年,狠了23年。23年,她带领的格力空调连续在中国的空调业当了18年的老大。这样的结果,让董明珠的“铁腕”符号更加凸显。其实,每个坚强的人,内心都有柔软的一面,董明珠身为女人,更不例外。许多人,不管是业内的还是业外的,也许都误读过董明珠。

在董明珠的强硬与霸道背后,不仅有爱美的天性,还有柔情的特性。她喜欢别人说自己美丽,觉得柔情似水才是自己真实的一面。她也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每次提起不在身边的儿子就会泪满双眼。

在格力空调内部,董明珠虽然以霸道著称,但大家都亲切地叫她“董姐”。一位经销商说:“董明珠这个人,嘴上虽然是不依不饶,可内心却是真心实意地帮你的忙。”格力人都知道,董明珠做人做事,完全是为了工作。她为了自己坚定的信仰而悄悄地把女性柔情的一面隐藏到心灵深处的某一个角落里,不轻易让它显现出来。因此,董明珠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丝柔情,就会让大家感到兴奋和激动。

董明珠得到了很多普通人得不到的东西,也失去了很多普通人能够得到的东西。作为董明珠的上司和多年的合作伙伴,原格力空调董事长兼总裁朱江洪对她的评价颇具权威性:“她是个好人,就是嘴巴不饶人。”她的同事们评价她说:“董姐是刀子嘴豆腐心。”也许,格力人都体会到了在董明珠铁腕的背后,也有她似水般的柔情。

牵挂儿子,成才自立有所为

董明珠在中国的空调市场,连续当了18年销售的“大姐大”。董明珠凭着自己的执着和拼搏,在狼烟四起的职场中,可谓是披荆斩棘、一路高歌,以自身特有的智慧和韬略,创造了格力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如今,董明珠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无数人的目光,让业内无数的竞争对手密切地关注。

但是,在空调销售激烈竞争的刀光剑影之外,让董明珠最为牵挂的,就是她的儿子。她说,她是一个母亲,是一个真心牵挂儿子的母亲。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看,女性的最大成就,应该是丈夫和孩子的出人头地。由此来说,相夫教子是女人无法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完美的女人,应该是杰出的职业女性、称职的母亲和勤劳的家庭主妇,应该是三者的完美结合。可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三者的完美结合,实在是难上加难,就是做好其中的两个方面,也实属不易。

作为一名成功女性,董明珠在各种场合都可谓是从容自若、威风八面,尽显她的刚毅果敢,霸气十足。可是,每当谈起她的儿子时,董明珠总会潸然泪下。她感觉,自己一直走南闯北地奔波着,就是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子,亏负儿子的真是太多太多,完全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董明珠离开南京到深圳创业时,她的儿子东东才读小学二年级。为了实现自己内心的创业梦想,董明珠不得不狠下心来,把刚刚8岁的东东交给母亲来照看。加入格力后,董明珠只有在自己出差的时候,才会有机会赶回家里看看孩子。她每次回到家里,儿子总是不愿说话,总是像小猫似的紧紧地依偎在董明珠的身边。在孩子的眼里,就好像稍一松手,妈妈就要跑了一样。晚上的时候,东东的外婆让东东早点去睡觉,可东东总说自己不困,说什么也不去睡觉。其实,那是东东想和母亲多玩一会儿,不想去睡觉。最后,只好由董明珠亲自出面,才把儿子东东哄到床上。

有一次,正赶上一个星期日,董明珠刚刚走出家门口,就发现把一件很重要的材料落在家里了。董明珠毫不迟疑,赶紧跑回去拿。她在经过儿子的房间时,好奇地跑到儿子的房间,悄悄地揭开儿子的被子看了一眼。结果,被子揭开了,她发现儿子在被子里已经哭得满脸鼻涕直流,胸脯还在一下下地抽搐着。董明珠一下子慌了。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给予儿子的,实在太少太少了,根本没有尽到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东东看到母亲又回来了,赶紧把眼泪擦干,还乖乖地劝说母亲:“妈妈,你上班去吧,我没事的,真的没事的。”

董明珠知道,儿子的表现是舍不得让她走,可又难以表达出来。看到儿子这么小就这么懂事,董明珠紧紧地搂着儿子,眼泪再也忍不住地流了下来。当时,她真想放弃所有的一切,静下心来,专门陪着儿子,看着儿子一天天地健康成长。她甚至想象,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该多好,那样儿子也许会更开心、更快乐。

此时,这个被对手形容为“霸道”的女子,不再是那个叱咤江湖的铁娘子,而是一位母亲,一位充满深厚母爱的母亲。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董明珠的心里;这一幕,是她一生中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痛。

后来,儿子慢慢地长大了,就不在妈妈面前掉眼泪了。有时,儿子还会开玩笑地说:“报纸上老是表扬妈妈,怎么不表扬表扬我呢?我多听妈妈的话啊!”儿子坚强而自立,一直努力学习,生病的时候也不声张。董明珠偶尔回家的时候,儿子会静静地坐在母亲的身边,没有更多的语言和动作,分明是在守着母亲不让她离开。

是啊,董明珠能够走到今天,又怎么能够离得开儿子的支持呢?虽说她和儿子见面的次数少得可怜,可只要一想到儿子,她的心中就会有一丝丝极其欣慰的感觉。

如今,董明珠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走上了社会,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么多年,儿子不但从没向她抱怨过什么,还特别理解她,支持她,她的心里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试问,董明珠是不是亏欠儿子太多了?当儿子特别需要她的关爱时,她却漂泊在外;当儿子孤身旅行需要她的保护时,她却迫于原则,强硬地让自己的儿子独立地面对风雨。

为了工作,儿子11岁时,董明珠就把他送进了寄读学校。他希望通过寄读生活,让儿子长大后成为独立自主、有奋斗目标的人才。

儿子12岁那年,第一次乘飞机从广州回南京,而且从珠海到广州还要乘公共汽车。所有的行程,都是儿子一个人。临行的前两天,儿子问妈妈:“乘飞机那天你能不能送送我?”当时的董明珠已经成为“走过的路不长草”的那个“女强人”。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条件来满足儿子的要求,可她面对儿子殷切的眼神,毅然拒绝了儿子的要求,理由就是简单的“妈妈没有时间”。当儿子恳求让她的同事送一送他时,作为母亲的董明珠也拒绝了。

多年之后,董明珠想起此事时,总有些后怕,并唏嘘不已。她连自己儿子最起码的请求都无情地拒绝了,知道自己做得有些残酷了。当时,广州机场的治安还不理想,而儿子只有12岁,让孩子一个人从珠海乘公交车到广州机场去乘飞机,真是过于苛刻了。

董明珠说:“到了目的地儿子下飞机时,我们派出的营业员来接他。营业员在电话里告诉我,说我的儿子简直就是从机场里冲出来的。”说到这里,董明珠已经有些哽咽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儿子当时的心理,儿子当时已经紧张得没有丝毫安全感了。于是,我的心里也一下子难受得不得了。”

没人知道,那个12岁的孩子先是一个人坐在公交车上,而后又一个人坐在飞机上,他心里都在想些什么。或许有一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也或许有一种对母亲的疑惑。他让母亲去送他,一定是想和母亲多待一会儿。虽然他从小就习惯了掩盖自己的感情,可他毕竟是个孩子,一个期盼母亲疼爱的孩子。在别的孩子那里,也许已经对父母过多的爱护感到厌倦,而在他这里,母爱却显得过于单薄。

因为本职工作的特殊性,董明珠与儿子面对面交流的时间非常少,她只好把母爱更多地体现在行为影响的潜移默化中,希望儿子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董明珠觉得,母子之间沟通的语言无须太多,也不在于母亲非要跟儿子说什么、要跟儿子做什么,而在于母亲的言行举止。她觉得,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多多经受磨砺。如果长期生活在蜜罐子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当很多家长每天都在接送孩子上学和回家时,她希望自己能够站在学校的大门口,看着儿子独自走回家。

董明珠在谈到如何教育孩子及自己的教育观时说,一般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用各种各样的礼物哄他,开车送他上学,考试时甚至把饭菜都拎着送到学校大门口。这种爱并不是培养孩子的好办法。在她看来,最好的母爱就是给孩子一个发展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判断事物的好坏。

在南京做格力空调销售的日子里,董明珠几乎天天都在市场奔波,很少回家看看母亲和儿子。偶尔深夜路过家门回去一下,母亲和儿子也早都睡着了。而第二天一大早,董明珠就离开了家。有一回,董明珠在销售中打了一个大胜仗,就决定回家陪母亲和儿子好好待几天。董明珠依然记得那一天的情形。那天,儿子回家看她躺在沙发上休息,显得特别高兴。可就在这个时候,董明珠的电话响了,电话的那头说:“格力一批销售员‘集体辞职’,请速回总部处理经营工作。”

董明珠来不及和儿子说几句话,就收拾行装,向火车站奔去。在上火车的一刹那,她清楚地看到儿子脸上的泪。望着儿子,她的眼泪也禁不住地刷刷流下。

有人问董明珠:“你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董明珠非常自信地说:“我的成就一个是儿子,一个是格力。说儿子是成就,是因为我没有溺爱儿子;说格力是成就,是因为格力成了中国的品牌、世界的品牌。”

董明珠是不轻易掉眼泪的,但却时常被儿子感动得掉眼泪。高考的时候,儿子也是一个人做准备,自己还带上常用药以防意外,这对董明珠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因为儿子自立了,儿子知道照顾自己了。2007年1月,董明珠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她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意外地收到了儿子发来的“亲爱的妈妈,恭喜你!”的祝贺短信,她顿时就流泪了。有时,她真的觉得自己在远离格力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才是一个真正的母亲。

如今,董明珠的儿子已经部分继承了母亲的自立与自强。她的儿子说,不希望在母亲的羽翼护佑下过安逸的生活,也不希望因为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限制了自身的发展。董明珠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没有实行贴身的爱抚和严格的管教,却一直保持着一种适时的沟通与指导。从儿子几岁时,她就经常鼓励儿子要坚强勇敢,自力更生。她对儿子说,只有这样,才能在长大之后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在很多采访董明珠的电视节目里,董明珠的儿子东东都没有出现过。东东说,他不想因为母亲而让自己在社会上享受与平常人不一样的待遇,就连选择工作,也不希望到认识母亲的人多的地方去。虽然母子之间很少见面,但总会常常通电话联系。

每次和儿子沟通的时候,董明珠这边总是电话不断。而她却无法逃脱那些打进来的电话,生怕耽误了公司的大事,只好接了一个又一个电话。有一次,儿子终于忍无可忍,就挂断了母亲的电话。过后儿子对她说:“你总是在我跟你沟通找到了一些感觉的时候就去接别人的电话,我的情绪也因此一下子就没了。”

这样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可在董明珠的心里,却一直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儿子的话对她的刺激太大了。她知道儿子有很多话要跟她说,她又何曾不是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呢?只是,她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去了,不得不一次次地藏起对儿子的愧疚。

董明珠最喜欢陈琳唱的那首歌:“藏起想哭的心,对你撒个真诚的谎……”董明珠觉得,这首歌总能表达她对儿子的心情。

看着越来越棒的儿子,董明珠内心感到极大的欣慰。如今,她已大可放心了,因为儿子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就不必像当年那样,对年幼的儿子撒谎,说自己很快要回来。她可以光明磊落地告诉儿子,她要为格力的前途努力再努力!

非常际遇,雷厉风行写辉煌

董明珠小的时候,是一个天真浪漫、乐于幻想的孩子。当初,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教师,教育一帮孩子。后来,她又想当一名军人,用健壮的体魄来保护别人。她总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

董明珠的父母都是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且心地善良的人,他们为人正直、待人平等、不投机、不势利,敢于保护别人。受父母的影响,董明珠也养成了坦率、好强和乐于助人的性格。

其实,董明珠的生活轨迹原本和多数人一样,平淡无奇。1975年7月,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毕业的董明珠,进入南京的一家化工厂做管理工作,而后结婚生子。于是,董明珠也顺理成章地走上了贤妻良母的生活轨道。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董明珠刚刚步入而立之年,丈夫却因病离开了人世。此时,她的儿子才两岁,温馨的家庭行将倾覆。

生活的不幸遭遇并没有压垮董明珠,她自强不息的性格,也许早就决定了她的人生发展轨迹。她不愿意依赖别人,不愿意让别人来施舍。她总是期望着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开创生活的未来,去创造美好的明天。

1990年,董明珠再也不想继续虚度年华、耗费青春,毅然辞掉了南京的工作,不惜抛家舍业,只身来到深圳闯荡。而后不久,她又转战珠海,加入了格力,开始了辉煌的人生旅途。董明珠很珍视这次机遇,没有丝毫的懈怠,进厂就踏踏实实地做起了营业员。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营业员,日后竟出落成一位神奇的“营销女皇”,也创造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格力品牌。

2013年,董明珠担任董事长兼总裁的格力电器,实现年营业总收入1200亿元。而23年前的格力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

1985年,国有企业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成立了冠雄塑胶有限公司。这家国营小厂只有100来人。刚开始时,是给电视机、录音机企业做配件,后来又给风扇企业搞配套。尽管设备先进,技术领先,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成立后的头三年,生产经营一直不尽人意,累计亏损额200多万元。工人拿不到工资,企业只好组织员工去拱北海关的关口去倒卖香烟,以此来谋生。

1988年,一位魅力十足的中年汉子从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厂长的位子上回到了珠海,出任冠雄塑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位中年汉子,就是后来成为格力缔造者之一的朱江洪。朱江洪带领公司员工迅速开发以注塑件为主要附件的一系列家用电器产品,很快扭亏为盈。1989年,冠雄塑胶有限公司净赚70多万元。1990年,冠雄塑胶有限公司净赚400多万元。在朱江洪的努力下,冠雄塑胶有限公司彻底实现了“咸鱼翻身”。后来,朱江洪成为了董明珠的上司和搭档,两人联手演唱了一出“朱董配”的精彩大戏。

由于冠雄塑胶有限公司自己注册的“海乐”商标被人抢注,朱江洪便重新注册了“格力”商标。很快,“格力”被上级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看中,进而变成了整个集团的使用商标。这就是“格力”商标的由来。

1987年,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旗下的另一家名叫海利空调器厂的企业成立,也是一家国有小厂。但实质上,海利空调器厂只是一家靠20万元银行贷款维持运作的小作坊。1990年,刚刚投产不久的海利,只有一条落后的窗机组装生产线,空调年产量不超过两万台,年销售收入仅有2000多万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销售收入有其名无其实,根本收不到实钱。海利不仅企业规模小,产品销路不畅,而且产品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经常是包装一新的产品被喜气洋洋地拉出去,不多久就有一部分产品又被灰头土脸地拉回来。曾经有一批空调被农用车送到客户家里,安装后竟然无法启动。究其原因,原来产品在运输的过程中,农用车一抖动,空调里面的铜管就被震断了。除此之外,空调的噪音也特别大,夜深人静的时候,空调的声音就像飞机在头顶上来回盘旋。

鉴于朱江洪的杰出能力,1991年,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决定,任命朱江洪兼任海利空调器厂厂长。就是这一年,冠雄塑胶有限公司和海利空调器厂合并,成立了格力集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电器横空出世。

格力电器横空出世的时候,董明珠刚刚加入格力,是一名普通的业务员。入行之初,董明珠虽然内心好强,却面显胆怯。她渴望自己早一点适应环境,早一点进入角色。

那个时期,大多数业务员推销产品都采取喝酒吃饭的手段,酒量的大小也无形中成了业务员本事大小的一个标志。可董明珠不喝酒,不会“逢场作戏”,而且做事讲原则。这些都应该是董明珠的“先天不足”。一些人背地里对董明珠说:“有的业务员陪客户喝酒,客户说一杯酒顶多少多少货,营业员喝多少酒他就买多少货。结果,业务员就拼命地灌自己,醉得在地上直打滚儿。有的女业务员认为自己是女的,有优越于男性做营销的条件,就去如何如何地陪客户。”董明珠听了,完全不屑一顾。她始终认为只有脚踏实地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她不想走投机取巧的非正常道路。

于是,董明珠不惜劳苦,跟着老营业员一起东奔西跑,与老营业员一起,出色地完成了300多万元的销售额,并熟悉了空调安装、配置、使用和维护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懂得了怎样与不同的经销商打交道。这些实践,让她对自己有了一定的自信。她懂得了,世上没有不会做的事,只有不会学的人。她还懂得了,靠搞销售获得的提成,她和孩子的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在格力创业初期,董明珠曾经用了40天的时间,向一个赖账的人讨要欠款。那次追债的经历,让董明珠开始思考如何处理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从而保证双方共赢。双方共赢的基础就是保证诚信和公平。有一次,一个经销商先给董明珠打20万元的款,但要求董明珠给他发40万元的货。当时是卖方市场。在这个苛刻的条件下,董明珠一口答应了给他发40万元的货。结果,董明珠收到20万元的货款后,就只给订货的经销商发了20万元的货。董明珠知道,一旦遂了经销商的愿,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欠账。为了改变那个经销商的心态,董明珠主动帮他搞推销,仅几天时间,就把20万元的货全卖了。然后,董明珠又给那位经销商发了20万元的货,最终还是凑足了40万元的货。董明珠的行为,感动了那位经销商,也教育了那位经销商。

从那以后,很多经销商都养成了不赊账的习惯,董明珠负责销售的区域,也从来没出现过欠款。当年,董明珠就创下了1600万元的销售额,打了一场让同事们羡慕又嫉妒的漂亮仗,完全打开了格力在安徽省的销售局面。之后,董明珠又被派往竞争极为激烈的南京市场,她仅用一年时间,就使格力在南京市场的销售额达到3650万元。

营销前线频传的捷报,极大地吸引了时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的注意。1995年,董明珠被调回珠海格力电器总部,出任格力电器经营部部长。董明珠经过一系列改革,把一个曾经懒散落后的部门,整顿成格力电器的模范部门。

与格力一起成长起来的董明珠,亲眼看到了格力由最初的年产两万台的小型企业蜕变成年生产能力超过6000万台的大型企业的全过程。同时,格力也由一个不知名的小品牌,发展成了中国的名牌、世界的名牌。可以说,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董明珠还是不知足,她说:“我希望格力能够成为全世界人的格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直以营销著称的董明珠对营销的阐述让人颇感意外。她认为,营销重要,企业管理更重要。营销不是绝对的,企业内部管理却是绝对的。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就不可能有好的营销。一个企业的成功,靠的不仅仅是营销,还要靠技术领先和管理先进。

董明珠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风云人物,一位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商海女性。20多年间,她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干到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的位置,演绎出许多家电营销业的传奇故事。在千亿企业俱乐部的CEO中,她素以作风强硬著称,被称为“空调女皇”。她主导建立了独特的“格力模式”,自建销售渠道,敢于同国美、苏宁叫板。她无视商界潜规则,敢于起诉某地财政部门在招标中的不当作为。

董明珠说:“没有既不得罪人又能办好事情的方法,唯一的抉择,就是勇于担当。只有精神纯洁的领导者,才有可能营造出奋发进取的内部氛围,进而带出强大的营销队伍。”董明珠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敢于担当的精神,带领格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有人说,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董明珠虽然不否认,但她总是做一些重要的补充。她除了强调格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产品质量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外,还把自己早年的成功归功于朱江洪对她的信任:“如果没有他的多谋善断、不耻下问,我这个普通业务员的呼声,不会被采纳。”

不可否认,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没有格力,也没有今天的董明珠,董明珠与格力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董明珠与格力的这场非常际遇,既造就了格力,也造就了董明珠。

风雨同舟,精诚合作出奇迹

“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在格力内部广为流传的话,基本诠释了朱江洪、董明珠与格力的关系。对此,科龙电器前总裁王国端说:“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江洪的福气,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明珠的运气。”

在中国,一个成功的男企业家,往往需要一个女性事业伙伴来辅佐:比如海尔的杨绵绵之于张瑞敏;华为的孙亚芳之于任正非;娃哈哈的杜建英之于宗庆后;巨人的刘伟之于史玉柱;格力的董明珠之于朱江洪。中国企业领导层的“男女搭配”,是中国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管理现象,也是中国30年来女性进步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到过董明珠办公室的人,都看到过一面墙上挂着的那幅字,上面写的是:献身企业忘自我,棋行天下女豪杰。这幅字是2005年8月董明珠过生日时,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送给她的。

1991年,46岁的朱江洪终于大器晚成,站在了历史为他安排的位置上,成为格力空调的掌门人。朱江洪生于1945年11月,是一个地道的珠海人。1970年,朱江洪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随即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工作。在那里,他一干就是18年。

朱江洪虽然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做起事来却十分低调。他刚开始接手的是一个叫做海利空调器厂的小企业。当时的海利空调厂完全是个烂摊子,不仅产品销路不畅,产品的质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搞技术出身又作风严谨的朱江洪接手海利空调后就狠下心来抓科研。不久,海利空调的产品质量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使海利空调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1991年,董明珠之所以能在安徽的市场上旗开得胜,销售额达到240万元,除了与董明珠的精明能干有直接的关系外,也与格力空调质量的脱胎换骨有关。1992年,董明珠又在安徽市场为格力空调创造了1600万元的销售额。这一销售业绩,一下子震动了格力总部,震动了总经理朱江洪。当时,格力空调在百姓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的江苏,销售额仅为300万元。于是,能够洞察秋毫的朱江洪坐不住了。他随即决定,立即亲临华东地区考察空调的销售市场。

朱江洪来到安徽后,很快就发现董明珠是一个难得的销售和管理人才,为此,他从心里感到高兴,甚至连觉都不想睡。他觉得,董明珠的态度与大多数业务员不考虑公司利益、只打自己的小算盘的态度完全不同。董明珠不仅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有难得的思想和超乎寻常的悟性。

在陪同朱江洪从合肥赶赴南京的列车上,董明珠详细介绍了自己从事营销工作一年多的一些感悟。她说:“真正好的营销政策不仅是把货卖出去、把钱赚回来,还应努力在厂家和商家之间建立稳固、诚信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社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厂家与营销商实现多赢,才能确保生意做得长久。如果在合作中不懂得保障他人的利益,最后必然是自己的利益也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董明珠的一席话,直接说到了朱江洪的心里。当时,朱江洪正雄心勃勃地想干一番事业。他觉得,随着产品质量的切实提高,公司营销短板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为此,朱江洪格外看重肯于吃苦、精明善谋而又特别卖力的董明珠。也就是从那时起,朱江洪一次次地给董明珠大显身手的机会,而董明珠也会一次次地用超过朱江洪期望的业绩,回报给这位厚道的上司。这样的礼尚往来,的确让人感动。

应该说,朱江洪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电器专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身上拥有着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所少有的襟怀。为了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甘愿把人权和财权统统交给公司的副总,而自己去集中精力抓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使格力逐渐拥有了电器模具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核心能力。朱江洪全面接手格力电器后,就扎扎实实地带领格力的科技人员,研发了一代又一代新产品,使企业走向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飞跃发展的健康之路。

朱江洪始终坚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思想,以培养“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的企业精神为目标,一直秉承“谁有能力就提拔谁,谁是人才就重用谁”的选人用人原则,在公司上下营造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的浓厚氛围。

朱江洪在华东地区调查时发现,南京虽然是一个富饶之地,市民的消费水平比较高,但格力空调在南京市场上的遭遇却非常难堪。“格力”新品牌已经启动了整整一个夏天,可江苏市场上却丝毫不见“格力”的起色。“格力”牌空调在强势品牌“春兰”“华宝”的市场攻势下,显得毫无竞争之力。就是这些,让踌躇满志的朱江洪大为困惑。

于是,朱江洪果断决定,把南京市场也交到了董明珠的手里,期盼她能在南京这个最为火爆的空调市场上,尽快为格力打开局面。让朱江洪感到欣慰的是,董明珠果然身手不凡。1993年当年,董明珠一下子将格力空调在江苏的销售额提升到3650万元,比1992年增长11倍多,相当于为格力又开辟了11个原江苏的市场。到此,如果再加上格力在安徽市场的销售额,董明珠在1993年一个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5000多万元,占格力全公司销售额的17%,创造了六分天下有其一的辉煌业绩。

接下来的1994年,格力在江苏的销售额又出人意料地增长到了1.6亿元,与春兰空调和华宝空调在江苏并称为空调市场的“三强”。这一年,董明珠一个人的销售额就占了格力整个公司销售额的20%。

而就在格力电器呈现迅猛发展态势、渐渐跻身于国内一线品牌的节骨眼儿上,格力电器主管销售的副总,在一家刚刚成立的空调企业的高薪诱惑下,竟然带领格力的8名销售人员和两名财务人员,以集体辞职的方式离开格力,加入那家空调企业。

这起突发事件,让朱江洪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他万万没有想到,他所重用的团队竟然在一瞬间就轰然倒下。此时,朱江洪没有以央求的姿态去挽留那些人。他知道,那些人即使留下了,他们的心也是飘忽不定的。以一种飘忽不定的心态留在格力,就根本无法与格力人成为真正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

当时,恰恰也有人以更优厚的待遇去拉拢董明珠,可董明珠就是不为所动。这个节骨眼儿上,她毅然选择了与格力同甘苦、共患难、谋发展。

朱江洪再次果断决定,把董明珠召回了格力总部。1994年10月,董明珠结束了3年的业务员生涯,开始担任格力电器经营部副部长一职。说是副部长,其实履行的就是部长的责任。这个时候,公司部长的职位一直空缺着。显然,这样的空缺是有目的的,是为董明珠尽快转正而空缺。从此,朱江洪的身边来了一个可以同甘苦、共患难的合作伙伴。

格力员工都知道,朱江洪是一个“一不抓钱,二不抓人”的老总,抓人抓钱的事都交给副总去管,而他自己则一心一意研发新产品。当公司管理层出现重大变故的时候,朱江洪就把扭转公司管理积弊的重担,交给了他早已信任的董明珠。

董明珠是一个干起事来可以玩命的人。为了做好工作,她每天甚至只睡5个小时左右的觉,就是说梦话的时候,她也是念叨着格力。平时,一旦有了什么新的想法,她就会半夜爬起来,把内容记在本子上。有时甚至给同事打电话,及时征求相关意见。格力许多被广为称道的营销绝招都是这么诞生的。

为了不辜负朱江洪对她的信任,董明珠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严格要求别人。董明珠刚刚上任时,经营部迟到早退、喝茶看报、吃零食聊天的现象非常严重。董明珠知道,这是格力多年遗留的顽疾。董明珠痛下决心从抓内勤入手,经常把员工训得直掉眼泪。

朱江洪虽然不善于处理人情世故,但他却对同事和部下的关心细致入微。对此,董明珠一直备受感动。1994年底,董明珠不小心摔成了肋骨骨折。当时正值年终阶段,公司的工作很紧张。为此,董明珠根本不想住院。朱江洪知道后,亲自跑到经营部,急切地对经营部的员工们说:“你们就是抬也要把董明珠抬到医院去。”当时,每天下班以后,朱江洪都要亲自去医院看望董明珠,而且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给董明珠以精神上的巨大慰藉。

董明珠上任经营部副部长之初,格力公司的账册上留着5000多万元的应收款,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根本无法收回。济南的一家商业企业明明欠款100多万元,可格力电器竟然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欠款凭证来,甚至蹊跷到无法查出格力内部是谁的责任。再有,一张产品宣传单的市场价是0.2元,可格力电器付款的价格是0.88元。公司花了450万元在机场租了一个广告牌,方向却背朝着人流。

董明珠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非常气愤,她下决心彻底根治这样的毒瘤。她随即跑到朱江洪那里,张嘴就要求把公司对外财务的管理权全部交给她。下级向上级伸手要权本是大忌,可朱江洪却恰恰以很认真的态度考虑了董明珠的要求。

朱江洪面对许多指责董明珠的人,耐心地做工作:“现在,公司的经营和收款分为两处,货款进出的财务管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经销商没钱却给货,而有些经销商有钱却拿不到货。这样的局面再延续下去,公司就要出大问题。我的意见,先把收款这部分划出来归董明珠管。”很显然,这是一个妥协的方案,但毕竟让董明珠接管了一部分财务权。这一决策,对后来推进公司的整个经营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感觉董明珠多管闲事、断了自己财路的人,就联合起来要把董明珠轰下台。这个时候,还是朱江洪挺身而出,给董明珠以最坚定的支持。

不久,董明珠就顺理成章地接任了格力电器经营部的部长。接任部长后,她就大刀阔斧地清理欠账,并全面推行了先款后货的销售政策,格力电器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分钱的欠款。

2003年到2005年间,因为格力电器的改制,引发了一系列风波。就是这个时候,朱江洪受到了严重的诽谤,董明珠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格力内部一时严重动荡不安、流言蜚语满天飞。而最终,内心坦然的朱江洪和董明珠,携手渡过了这场格力有史以来最大的难关。

在格力,很难说朱江洪与董明珠是谁成就了谁。如果没有朱江洪的扶持,董明珠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朱江洪的博大胸怀,让董明珠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无论是早期的“年终返利”和“先付款后发货”,还是后来建立的区域营销网络,如果没有朱江洪的支持,无论董明珠做出怎样的努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谈到与朱江洪的默契程度时,董明珠曾经说:“我希望有一天能超过朱总,我相信他也一定希望我能够超过他。但我还相信,朱总更希望他自己永远站得比我高。格力要发展,离不开我们两个人的精诚合作。说一句稍微出格的话,如果不是我1994年回来帮他整顿经营部,格力不会有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朱总是幸运的,如果他不认识我,将会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董明珠与朱江洪在格力的发展史上共同写下了“朱董配”的精彩篇章。 xEs9J0UDieCUJFJUl3Zl65hX4fPgKZMJ0z3vPoQFf1mr/0xiXw7OcHDG1+ZpiZE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