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优柔寡断是心理弱小的体现

美国第38任总统福特,曾经是密歇根大学的橄榄球明星。

福特由于性格优柔寡断,在处理问题时,做不到当机立断,常常会错过很多机会。

在大学内部举行的橄榄球比赛中,处理关键球的时候福特优柔寡断,失去了胜利的机会。

赛后总结时,福特首先发言:球队中的一些球员,总是戴着假面具去完成一场比赛。那个假面具,不但希望别人喜欢看,自己看了也会很得意。可是我们为什么要戴假面具,掩饰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因为我们感觉到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懦弱、胆小,所以要用假面具来维持缺陷……

后来,福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那场比赛结束后,我发现了自己心理的缺陷。为了寻求心理平衡,我将自己的缺陷,我自己根本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其他球员身上。在我心中,我一直坚信,他们也具有这些心理上的缺陷。其实,我想说,这仅仅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可以让我心灵上获得安宁。然而,很不幸,在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的时候,就被森马博士粗野地打断了,“戴着假面具的人,往往会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

我知道,他指的是我,这件事促使我下定决心改变这种心理缺陷。

人的心理一旦存在优柔寡断的缺陷,生活就会十分苦恼和不幸,这种内心弱小的缺陷会让一个人出现神经衰弱、消化不良、失眠、怕羞,怕与有权力的人打交道、意志消沉等。所以,如果你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快乐,你就非解决你的优柔寡断的心理缺陷不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优柔寡断属于心理弱小最直观、具体的体现,在处理一些重要问题方面,拿捏不定,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

我写这一节,尽管不能向你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但是我们已经有许多很好的书籍,都是一些权威心理学家撰写的,你可以买来读,从中找到方法来解决你的苦恼和不幸。

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想买台二手的电视机,去了旧货市场。由于都是二手家电,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他反复比较,反复动摇。结果跑了许多家商店,去了许多次,就是决定不下来。为此耽误了很多时间,最终花六十元买了一台,且时常抱怨买得不值。

一个优柔寡断的人,该是多么可怕?

心理学中,优柔寡断的主要表现是思想、情感不集中,难以使思想、情感有明确的指向。在具体的事情面前,总是徘徊在各种动机之间,在不同的目的以及不同的手段之间摇摆不定,迟迟做不出取舍。内心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斗争,总是怀疑自己所做出的决定的正确性,担心这种决定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后果。因此,即使做出了一些决定,也不能坚决执行。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人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的这种拿不定主意、优柔寡断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弱小、意志薄弱的表现。

为什么这些人在遇到事情时,会反反复复、优柔寡断呢?

医治心理层面上的优柔寡断最好的办法是,你首先必须完全明白优柔寡断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去克服。许多人对自己的优柔寡断的心理缺陷并不在意,甚至有人认为这完全是年龄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加,优柔寡断的心理缺陷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但是这样的好事绝对不会有。

首先,寻找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层面上的障碍。

梅奥认为,人们对问题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这是导致人遇事拿不定主意并产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优柔寡断多发生在青年人身上,这是因为青年人涉世未深,对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的缘故。

2.心理潜意识层面的刺激。

梅奥认为,人的优柔寡断和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受到外界的强烈的刺激,会在心里留下阴影。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境,便会产生消极的条件反射。

3.家庭环境的影响。

梅奥经过研究发现,家庭成长环境对个人的性格影响很大。一个从小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一旦独自走上社会,遇事易出现优柔寡断的现象。

从认知的层面上来说,优柔寡断者大都具有如下性格特征: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体中随大流,过分小心谨慎等等。

要真正解决心理上优柔寡断的缺陷,只有“心理再教育”一种方法,否则发展到精神崩溃的程度时,医治就更难了。

如何克服优柔寡断的性格缺陷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阔视野,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书籍是人类的精华,是前人、今人各种经验的结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迪。同时注意总结生活经验,提高自己把握现实生活经验的能力,这样就会增加主见,遇事便容易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2.把握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知道什么在规则之内,什么在规则之外。绝对不能做超出原则和底线以外的决定。

3.打破常规思维,让自己更客观地看问题。别人对事情的观点和立场只能代表个人,不要被别人的观点所影响。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件事,每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都可能不一样。

4.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包括自觉性、坚韧性、自制力、果断性,较高的自觉性可使一个人不屈从于别人的意志,不盲目接受各种暗示;较高的果断性会使一个人较迅速、较准确地明辨是非,判断正误;较强的坚韧性会使一个人抵制各种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做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较强的自信心能使一个人经常控制消极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激励自己前进。

5.要进行心理暗示。在做决定之前,提醒自己要果断,做了就不后悔,后悔就不做;其次是在处事时所作的考虑要周全,但不是琐碎而瞻前顾后,缩首畏尾。不要有太多顾虑,即使错了,也是对你的一次帮助,怕什么?没有失败,哪来成功!

在做决定的时候,如果还拿不定主意,就跟着第六感走,不管成功或失败都不用后悔,至少你努力过!一切都会过去的!用你的强大心理去挑战,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个心理强大的人所产生的精神动力,往往是无所畏惧的。

虚荣心让人失去最美丽的亮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长期研究,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较低层次逐渐排列为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生理上的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等需求。这是人的基本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安全上的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

这些是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的需求。和基本生存需求一样,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括友情、爱情、性亲密等。这是感情归属的需求,这种需求比胜利的需求要复杂得多,满足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这是人性中高层次的需求,当人性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需要得到来自外部的认可时,就会产生这种需求。比如,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这里,对尊重的需要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自身具备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得到来自外界的认可和尊重。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最好层次的需求是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来自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等人性潜层次的满足,是指建立在外部条件上的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类需求。

这些需求因人而异,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成为最高层次的追求。其中,虚荣心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一种需求,但属于一种错位的需求。

人的心理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以孩子来说,当我们夸奖他们时,他们会表现得非常高兴。然而,尽管事实上,他们不一定具备这种优点,只是我们期望他们做到这点而已。

许多商店的推销员都是满足别人虚荣心的专家,为了引起顾客的共鸣,提高销售量,很会选择时机。

有一次,我去买衣服,旁边正好有个妈妈带着孩子在购买衣服,销售员见到小朋友之后,对年轻的妈妈说:“你的孩子长得真漂亮。”年轻的妈妈会心一笑。

等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离开之后,我和销售员开起了玩笑,说:“你见到每一个小朋友都说他们很漂亮吗?如果遇到长得不好看的孩子,你怎么说呢?”

销售员笑着说:“遇到不漂亮的孩子,我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长得真像你’。”

我问她:“为什么你要从别人的相貌方面而不是从品德、事业、才学方面夸奖呢?”

天!销售员接下来的一席话真的给我上了一堂课:

事业、才学、品德等方面都能满足别人的虚荣心,但从相貌上夸奖却是最直观、最容易的方式。人的心理需求让人对自己的相貌最重视。因为一个人的长相,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不需要去揣摩别人的心理,揣摩对方需要品德的赞美、事业的赞赏还是其他方面。

身体消瘦的人,你可以说瘦是这个时代很多人追求的目标;身体偏胖的人,你可以告诉他,有福相;脸上有胎记,你可以对他说“记脸端金碗”;脸上有麻子,你可以对他说“麻子三分贵”……不管怎么说,都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满足对方的虚荣心。

如果你的虚荣心很强,则恰恰容易被别人利用。连街头普通的售货员都能很好地利用,何况是复杂的人际沟通场合呢?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为自卑所折磨,终生都在努力挣脱软弱无力的命运。有的人则需要不断地美化自己,炫耀自己,向世界证明自己是多么的不可一世。然而,往往是这种人,最容易失去身上的亮点。

虚荣心强的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心理很少经历过挫折。但是,也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多的挫折,导致他们与世界并没有建立一种牢固的关系,他们一直漂浮在这个世界的表层,无法深入下去。

虚荣心强的人,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对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并没有概念,他们敏感的不是自己,而是周围的世界。这种人思想空虚,没有灵魂,只能以他们的社会属性,他们所占有的稀缺资源来代表他们的自我。

因此,虚荣心强的人,比任何一种人都更乐意屈服于社会价值排序,非常热衷于炫耀美貌、金钱和权力,炫耀手里的一切,甚至是别人的东西也会被他们用来炫耀。

以当前的中国为例,在中国,面子越大,说明这个人越有社会威望和地位,越能够支配着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分配,如开着外国名车四处兜风、住豪华住宅,大操大办婚礼、葬礼等等。即使是一介草民也好面子,生怕别人瞧不起。中国人的酒席是概括面子的社会缩影。比如某人要向朋友或初次见面的人劝酒时,首先会说“干杯”,然后给对方倒酒,称为“敬酒”,意思是“以尊敬的心情献酒”。对方为了顾全面子要把酒一饮而尽。如果有人不胜酒力加以推辞,敬酒的人就会说“给点面子吧”。事情如果发展到这一步,往往再不胜酒力的人,也会皱着眉头把酒喝下去。这就是中国人的面子。小到琐事,大到决定国家政策的大事,面子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多么典型的虚荣主义!

过度的虚荣让人无法把握住真实的自己,别人一声吆喝,都会让你胆怯到极点。活在别人的口水里,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病。

害怕寂寞的人是被宠坏的孩子

动手写这篇文章时,我打电话给我的大学导师,请教他如何看待寂寞。

他的回答:“所谓的价值连城的古董,埋藏在地下谁也梦想不到已有千年,一出土却会有这么多人出这么高的价格购买它。”

这正是一些成功者所采取的办法,但现实中很多人却刚好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有人发现自己被埋藏在地下,他的大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放弃,并说:“我完了,我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我的运气太差了,一点机会都没有。”

接下来,要么绝望、要么歇斯底里、要么苟延残喘。

结果呢?在世界还没有遗忘他之前,他已经把自己遗忘了,将自己放置到自我可怜的境地。

害怕寂寞的人,绝对不会让自己孤零零地面对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不需要同伴,需要的只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他们没有“自我”。他的“自我”只是某一个阶层、某一种生活方式的折射,害怕寂寞的人,他的心里是空虚的,倾向于把某一类人纳入他的自我结构。

1947年,安迪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制造了一场谋杀,被判无期,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

走进监狱的第一天,安迪就进入了一场赌局。狱友瑞德是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他打赌新来的囚犯安迪第一天晚上一定会哭泣,结果安迪的沉默使他输掉了两包烟。瑞德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他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前提是你付得起钱。

一个监狱里的囚犯为何会有如此的能耐呢?

进入监狱之后,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却并不在乎,整天无所事事,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一件东西,是一把石锤,他的解释是他想雕刻一些小东西以消磨时光,并说他自己想办法逃过狱方的例行检查。不久之后,瑞德就玩上了安迪雕刻的国际象棋。

一次,安迪无意间听到监狱官在讲有关税收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监狱官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作为交换,他为十几个犯人朋友每人争得了3瓶啤酒。喝着啤酒,瑞德说多年来,他又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安迪在进监狱之前,是一家银行的行长,具备税收方面的知识。

安迪的能力让身处监狱的他声名远扬,他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与此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关键人物。

此时,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狱中平静的生活:这个犯人告诉了安迪被冤枉的真相。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上报这一情况以争取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一个月的严重惩罚。原因居然是监狱长需要有人为他洗黑钱。

残酷的现实让安迪变得很孤独……终于有一天,安迪成功越狱。

原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同时,监狱长一直让安迪为他做黑账,洗钱,将他用监狱的廉价劳动力赚来的黑钱一笔笔转出去。而安迪将这些黑钱全部寄放在一个叫斯蒂文的人的名下,其实这个斯蒂文是安迪虚构出来的人物,安迪为斯蒂文做了驾驶证、身份证等各种证明,可谓天衣无缝。安迪越狱后,用斯蒂文这个化名,以斯蒂文的身份领走了监狱长存的部分黑钱,用这笔钱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监狱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扉页上写着:

监狱长,您说得对,救赎就在里面。

聪明的监狱长看到里边挖空的部分正好可以放下小石锤时,猛然领悟到其实安迪一直都没有屈服过。

这就是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安迪,一个在寂寞的环境中迸发出智慧的人。

一个害怕孤独的人,他的心理是脆弱的,一旦寂寞来袭,他会坐立不安,出现烦躁、无奈的情绪,像失去了灵魂一样。

前面说过,人的心理,主要由“动物性”、“社会性”、“个人性”三种心理组合而成,动物性充斥着野蛮;社会性则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一种心理,是一种为维持秩序的需要;个人性,属于心灵的产物。

其中,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人们的饮食、工作、娱乐,这些都属于社会性的活动。一日之中,一月之中,乃至一生之中,计算我们单独度过的时间,实在是很少一部分时间。

人的一切价值,都是社会价值。所以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和人类保持密切联系。因为一个人至少可以得到另外一个人的赞赏和爱情,他的大部分光阴便不得不用在和别人相处上,这是自然的、应该的。

但是,如果说人绝对不应该花费一些时间单独度过,也是重大的错误,更是一个人的重大损失。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没有寂寞的社会生活,就像是缺少盐的食物,淡而无味。

寂寞要是值得的话,我们需要用相当的艺术去修炼它。

然而,如果被埋藏在地下的是个聪明人,他会说:“上天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升值的机会,我应该怎么利用呢?怎样做才能提高我的价值呢?”

美国已故的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在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时,曾经宣称,“我发现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性,是‘习惯群居性的人类在独居中能够发挥强大的力量’。”

没有人喜欢寂寞,但每个人又不得不面对寂寞。在生活中,不可能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人围绕在你的身边,即便你的身边任何时候都有人出现,但是你心灵的孤独谁可以弥补?

其实,寂寞就像是清洁剂一般,可以荡涤人的心灵。迷茫的时候,在寂寞的环境中,你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地分析周围的环境,能够有助于你识别方向,从而看清未来的路。寂寞有的时候就好像是早晨雨后清新的空气,能够陶冶你的情操,孤独的环境,能够有助于你滋生智慧的光芒,能够引导你走向理智的路途。寂寞是磨炼人意志的最无情时光,是体现人胸怀的最公平砝码,是检验人品德的最好试金石。

寂寞是痛苦,也是快乐;让人讨厌,也招人喜欢;既丑恶,也美丽迷人!因为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是真正心理强大的人,只有这种人才能够经得起诱惑,才能够走向成功。

“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实在是人生珍贵的箴言!这不仅是实现理想过程中必备的心理素质,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与态度。寂寞是内忧,诱惑是外扰;寂寞考察心境,诱惑考验定力。当然“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不是盲目的排斥,而是客观的审视;不是消极的固守、不思进取,而是积极的展望,兑现承诺;不是满足现状的自慰和借口,而是对完美和梦想的执著与追求。

《礼记》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可见感物而动是人的天性。孤独久了,人容易感物而动。因此,坚守孤独,我们就会对生活中的得失和快乐有更深的感悟,对人生的领悟和理解有更大的升华。

不自信是心理强大的绊脚石

操纵着我们内心弱小的种种因素中,恐惧、社会价值排序、假自我,寻求确定性、不能坚持自我等,这些都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不自信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通病,不属于穷人、丑人的专利。一个有钱人在穷人面前很有自信,但在比他更有钱的人面前,会表现得很自卑。一只仙鹤在鸡群中会表现得很自信,但在一群凤凰中,会表现得很自卑。因此,不自信是一种通病。

因为不自信的心理,人们无法消除内心的恐惧感,无法消除社会价值排序对自己某种行为的影响,无法寻求真正的自我,不能做到坚持自我,这种种的结果让我们无法体验到安全感,心理时刻处于风声鹤唳的状态中,外界的任何一点小变化,都会让心理世界发生极大的波动。

内心强大特别需要自信、自尊这些具有积极性的词语来促进心理世界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让内心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

关于自信,西方语言是这样评述的:

Belie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

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一种自然心境。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尝试着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从心理层面来说,自信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标准,它的心理功能主要是掩饰人们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

不自信的人,心理功能无法起到掩饰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的作用,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否克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决定着未来的事业高度和人生高度。”

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能够正确地实事求是地估价自己的知识、能力,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们去克服困难,不断进步。俄国作家高尔基指出:“只有满怀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生活中人们很难能够克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例如:你即将在公开场合进行一次演讲,可能你会感受到上台的恐惧,可能你会感觉到口干舌燥,肢体僵硬,感到窒息,说话结巴,大脑一片空白,你甚至会想到临阵逃脱。

罗宾逊教授在《思想的精髓》一书中这样说道:

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众讲话是个未知数,其结果不免令人充满焦虑和恐惧。对于一个新手来说,那更是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挑战,它要比学习打网球或者驾驶汽车更为繁杂。

感觉到口干舌燥的原因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你无法预料到在接下来的演讲过程中,你或者听众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这种无法预知的状态困扰着你,让你生理上和心理上出现了各种非常态的表现。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写道:行动似乎紧随于感觉之后,但事实上却是行动与感觉并行;行动在意志的直接控制之下,受着意志约束,我们可以间接约束感觉,而它是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的。因此,假若我们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的欢乐,那么,通往欢乐最佳的方法,即是快快乐乐地站起来、说话,表现得好像欢乐就在那里。如果这样的举动不能让你觉得快乐,那就别无良方了。所以,感觉勇敢起来,表现得好像真的很勇敢,运用一切意志来达成那个目标,勇气就很可能会取代恐惧感。

要发挥心理功能,需要克服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个,并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这个世界的。

当然,人们的这些假定很大程度上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面对现实中不可知的世界,我们内心知道世界是难以把握的,世界万事万物的有序性是无穷的复杂、混沌、多样性和无序中少得可怜的东西,且必须在有限的时空中这种有序才有意义。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因为不同的文化会构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理。希望拥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梦想,类似精神的自慰。

安德森教授在他的《下决心的过程》中写道: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我们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人们的洞察力毕竟有限,在有限的洞察力面前,我们要保持自信,但这种自信不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自信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是自我评价的积极态。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

不够自信是内心世界不够强大的重要原因。要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就需要培养自信心。

李嘉诚在谈到他的经营秘诀时说:“我的成功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不过度悲观。”

他所说的这种不过分乐观和不过分悲观,其实就是一种特有的自信。一个人只有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只有自信才能保持内心的强大,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急功近利是这个时代的浮躁病

在这个焦虑弥漫、浮躁而暴戾的年代,急功近利似乎成了很多人追逐的目标。对于这种人而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对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这种人对太多的事情都很敏感,似乎周边的一丝风吹草动都能够唤起他们的情绪。在他们看来,俨然明天就是世界末日。

心理学家梅奥经过研究发现,急功近利是一种自杀的行为!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我来问两个问题:

1.你活着急匆匆地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钱、房子、汽车吗?如果是因为年轻,所以就忙着寻求这些,那么很快你就可以拥有了,到时候你还想要什么?房子、车子、钱属于我们奋斗之后的产物,并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如果我们奋斗仅仅是为了得到车子、房子,那你的奋斗目标定得太低了。再想想,如果某一天车子、房子都有了,你还需要为什么奋斗?

2.你有自身的人格精神吗?

人生的智慧往往在于超越自己年龄的限制,做同龄人或平常人所无法做到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最起码的韧性都消失了,一点点苦难就叫,那就需要自我反省了。

与其他心理弱小的特征相比较,急功近利的人,一般在心理上已经超过同龄人,他活在一种加速度的时代中。这种人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人生的路很漫长,需要一步步地前行,你走那么着急干什么?

2010年10月,两个光着膀子、叼着烟、喝着啤酒的农民工兄弟,在一个出租屋内,一时兴起录制了一段视频《春天里》。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视频的点击率高达数百万,44岁的河南人王旭和26岁的东北汉子刘刚成了红人。之后,参加《星光大道》,竞争《我要上春晚》,最终众望所归地站在了2011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举成名,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旭日阳刚组合。

这使一些人看到了快速成功的榜样,于是纷纷效仿。北京、广州、上海的地下通道在几天的时间里多了很多草根歌手。记者对几十名草根歌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草根歌手中,七成为在校高中生。当问及为什么要选择当草根歌手时,很多人直言不讳地宣称:“十年寒窗,还不如做个像旭日阳刚一样的歌手。”

这群执著的人是把做草根歌手当成自己功成名就的一条捷径了。而这条捷径是否真的可行,值得商榷。

当前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这种浮躁让很多人的心都不再平静,像长草了一样。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是一个凸显自己强烈欲望的工具。

比如,当前的一些家长,总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很快进步,成绩能够迅速提高,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学习都必须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尤其是在孩子上到高年级发现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会急躁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寻找所有可能的方法,妄想着让孩子在哪怕是一天里提高成绩。

《火烧连营八百里》是三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战争事例:

221年,刘备为报吴国夺取荆州,以及关羽被杀的大仇,不顾文武百官的劝谏,率大军攻打东吴。起兵之时,蜀军一路浩浩荡荡,气势恢弘,斩将夺关,蜂拥而来。

在进军的过程中,刘备打了几个小胜仗,喜不自胜。后来,又听说东吴任命一介书生陆逊为都督,更是不放在眼里,便催促各路人马加速前行。

陆逊为了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形成对峙之势。蜀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导致士兵锐气渐失,士气低落。

刘备为延缓军士酷热的痛苦,命令大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都是易燃的东西,火势迅速在各营蔓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

刘备死前大呼:“我竟然被陆逊所辱,岂不是天意?”

其实,哪里有什么天意,完全是刘备见小利、求速成酿成的苦果。

急功近利的人,对时间的概念会被急剧压缩,原来以日为单位的时间,能被他压缩到以秒计,每一秒都要产生价值,都要看到成果。其实,急功近利的人,潜意识里是一个懦夫,对时间感觉到恐怖,急不可耐是他们的心理特征。

急功近利的人,他的自我已经完全被破坏,但他却不肯承认,也意识不到自我的破坏,他更不肯在精神上毁灭自己。他只有一个目的,用压缩时间来克制内心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破坏了他的精神结构,他需要用压缩时间的方法来抗衡。

古语说:“欲速则不达”。没有经过千锤百炼的铁块是无法铸成削铁如泥的宝剑的。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根基才会打得更加坚实,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就才会稳如泰山。

当前社会中,从“卡耐基”热潮,到后来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火爆,这些成功人士的成名方式点燃了很多人内心的欲望,很多人都想在这种思潮下,“复制成功”,减少达到成功的时间和挫折。

避免急功近利,需要保持理性,武装头脑,武装技术,这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实现。就好比,在你的面前延伸着一条1000米的小路,这条小路的尽头有你想要的礼物。要拿到那件礼物,就需要从小路的这头走到那头,你可以依靠双脚一步步地走过去,也可以借助交通工具实现目的。但不管是哪种方式,你必须走完这条1000米的小路,这是路径。

想要拿到小路尽头的礼物,没有捷径可走,因为它就摆在你的面前,你可以通过另外一条路,但同样需要走上1000米,甚至还要更远。不管你对礼物的需求有多迫切,都需要你一步步地走过去。奔跑和借助交通工具,只是减少了到达小路尽头的时间,却不会缩短这段距离。

脚踏实地地让自己一步步拥有相应的条件和能力,才能实现你的大期望。

知识的匮乏无法撑起内心的强大

看下面的一列内容,分别是一些作出不凡成就的人的资料:

李嘉诚,82岁,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学历中学退学。

鲁冠球,66岁,万向集团总裁,初中辍学。

叶立培,67岁,仲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工商管理硕士。

许荣茂,61岁,世茂集团总裁,福建大学毕业。

杨卓舒,59岁,河北卓达集团董事长,河北师范大学大专毕业。

黄光裕,41岁,鹏润集团总裁兼董事长,大专毕业。

黄茂如,46岁,茂业集团总裁,学历本科。

荣智健,69岁,中信泰富集团前董事长,天津大学本科毕业。

陈天桥,37岁,盛大网络公司总裁,复旦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

李泽钜,46岁,长江实业集团副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工程硕士。

李泽楷,44岁,电讯盈科主席,美国斯坦福大学电脑工程系硕士。

丁磊,40岁,网易公司总裁,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

黄一孟,28岁,VeryCD创始人、CEO,上海大学毕业。

王学集,28岁,phpWind创始人、CEO,浙江理工大学毕业。

王晨昀,30岁,网星创始人、CEO,上海理工大学毕业。

戴志康,29岁,康盛创想创始人、CEO,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

姚剑军,28岁,站长站创始人、CEO,福建泉州大学毕业。

韩华,27岁,我爱打折网创始人、CEO,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项目管理硕士。

彭海涛,27岁,锦天科技董事长,四川大学毕业。

李想,29岁,泡泡网创始人,高中辍学。

看完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是不是经常听到一些人这样说:“看看那些有钱的人,有几个是高学历?他们几乎每一个人都没有上过大学。”

这话听起来似乎非常有道理,看看李嘉诚、鲁冠球、黄光裕这些富翁,他们的学历的确不高,但是还需要记住:世界上只有一个李嘉诚,只有一个黄光裕,那么多低学历的人中只出现了他们几个屈指可数的人,这又表明了什么?

再看看这么几个人,陈天桥、李泽钜、丁磊,以及几个新生代的富人,他们的学历有几个还是李嘉诚、鲁冠球、黄光裕这样的学历?

缺乏知识的人,能带来财富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

时代孕育成功者,但是这些成功者都是具备丰富的知识,拥有一个强大的心脏的人。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个缺乏知识的人已经很难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

有句话说:“学历是成为富人的敲门砖”,这句话说得非常对。一个人想走进一家大公司,想在大公司里得到锻炼,首先就要进入这家公司,如果连走进这家公司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够得到锻炼?

一位资深知识人士说道:“年轻、教育背景好,心理素质高,对新事物敏感,富于创造力,充分了解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是这个知识富翁群体的画像。”

马戈说:“多则价廉,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

对这些人的调查表明,他们在自己具备的素质中,都有这么一条:心理素质强。

他们的心理素质强,是建立在他们丰富的知识之上的。

知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一个人想要有一番作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知识可有可无,有这种思想的人,很难能够有所成就。无知是绝对的,知识是相对的。

若知识是一个圆球,则无知是包裹这个圆球的无垠的空间。

人们对知识的探索,只能是使知识这个圆球不断有所膨胀而已。这便是知道得越多,认识的也越多,需要学习的也就越多。一个具备了丰富的知识的人,能够事先对事情进行推理判断,消除了心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感,从而能使心理变得强大。

李嘉诚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历程中指出,不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成功;不会总结的人就难以战胜失败。正因为如此,李嘉诚一直以不断学习和不断总结的精神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李嘉诚曾这样形容过自己:“人家求学,我是在抢学问。”他认为,善于“抢学问”,就是在抢财富,抢未来。

李嘉诚为什么会这么说?看看李嘉诚成长的历程便可得知。

李嘉诚,从清贫困苦的学徒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的大亨到股市的大腕,从商界的超人到知识经济的巨擘,从行业的至尊到现代高科技的急先锋。李嘉诚一路走来,几乎都能占得先机,发出时代的新声,争得巨大的财富。他一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靠知识引导前行,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未曾涉猎的领域,并屡有丰厚的收获。他的每一次战略抉择,既能适应产业、行业趋势的变迁,又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李嘉诚创建“长江塑胶厂”的头几年,在香港当地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塑胶厂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家,而且还只是一家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显而易见,这样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工厂的生存处境是艰难的。

李嘉诚意识到,只有寻求巨大的突破,才能使长江塑胶厂从同行业中脱颖而出,获得飞速的发展。李嘉诚时刻敏锐地关注着塑胶行业的任何一个动向。终于,李嘉诚在阅读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一则有关意大利的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塑胶花即将销往欧美市场的消息。李嘉诚当即决定,前往意大利去学艺。

学成归来,香港迎来了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李嘉诚荣获蜚声香港的“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为打造未来的商业王国攫取了第一桶金。

其实,李嘉诚一生中无数次把握住财富的机会,每每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和垂青,别无他法,不过是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依靠知识构建了自己强大的心理素质的必然收获。

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我们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全球迈向一体化,科技不断创新,先进的资讯系统制造新的财富、新的经济周期、生活及社会。我们必须掌握这些转变,应该求知、求创新,加强能力在稳健的基础上力求发展,居安思危。无论发展得多好,你时刻都要做好准备。财富源自知识,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资产。”

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李嘉诚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望。

这么多年奋斗的过程中,李嘉诚养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看半个小时的书或杂志,学习知识、了解行情、掌握信息。这些知识启迪了他的心智,刺激了他的思考。让他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进步,这些也成就了他事业的发展。

借助知识的帮助,一个人可以减少心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从而实现心理的强大。一个知识饱满的人,做事情不会模棱两可,会以一种稳定的气场处理一切,从容应对,运筹帷幄,这就是知识带给人的心理的强大的力量。

自私是脚踝上的枷锁

心理学家认为,支配人处理与他人、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则是“利己”,如同你与别人一起做生意,不管亏盈,你都会得到属于你的那部分。

目前,关于自私,比较有说服力的价值观,有以下几种:

一、“我”为了能够有金钱供自己享乐,我通过各种手段,甚至非法手段去占有能够供享乐用的钱财,这是人性的本质上的自我,是为了“我”。

二、“我”为了赚钱,付出自己的努力,为他人提供了某种商品或服务,然而赚了钱,这是为了我。

三、“我”在认知上,认为人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利益服务才是有价值的、崇高的、光荣的。因此,“我”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有利于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行为。由于这种选择符合“我”,这也是“为了我”。

这三类为“我”的行为,就客观社会效果而论,其差别显而易见,第一种行为是“损人利己”,第二种行为则是“利人利己”,这恐怕没有异议。但第三类行为同样属于“利己利人”,因为道德的性质介于习俗和信仰之间。

当然,这三种行为,再深究,在第一种行为背后,不仅存在“为了我”的观念动机,而且存在“为了我,可以甚至必须牺牲他人利益”的观念;第二种行为也存在“为了我”的观念,但同时又存在“我需要兼顾他人利益,以防我的利益被阻碍或消耗”的观念,所以一般都是把兼顾他人利益作为限制条件下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第三种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又怎样呢?“我认为这样做,才正确,才光荣,才崇高,所以我这样做了”,“我”这样做符合我的价值观念,因此,这也是“为了我”。“我”的价值观念中,存在“应为国家、民族、社会、他人利益服务”的意识,即“舍己为人”。

社会上,每个人都希望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包括所谓感情、自我认同、社会尊重,人类渴望与需要得到或维持的状态、事物都属于利益范畴,只不过并非以金钱为唯一标准。

不管是哪一种行为,都是为自身的私利考虑的。人不可能做出不符合自身意愿的行为,但意识决定行为,环境影响意识。由此看来,三类行为背后的主观意识、动机的差异是不存在的。

自私是一个人心理弱小的表现之一。上面已经说到,自私作为人的属性之一,作为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既可表现为人的客观行为,又可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观念、动机。由于人的意识、行为的统一性,自私可兼指行为、观念二者;又因为人的行为、意识之间可能脱节,空间时间上发生分离,或以矛盾的形式出现,它又可独指行为或观念。

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可能仅仅是一种生活需要。只有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自私的心理倾向才能构成性格。如果是为自私而自私,如果我不对某些物质拥有占有权,我就不会有安全感,会处于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甚至可以说,我会觉得我一无所有,根本活不下去。

自私的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我”好像从未发育。依靠自我,一个自私的人无法在心理上生存,他必须不断地占有世界上的很多东西,把它们吸收到自己的身体内,借以让他的自我变得强大。对越多的东西拥有支配权,他就越感觉到自己的强大。

在这个世界上,最势利的人可能不是自私的人,但确定无疑的是,他们普遍势利,而且很多时候不会虚伪地掩盖,而是以一种赤裸裸的形式展现在别人面前。你在贫穷或富裕的时候,他对你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在交朋友的时候,会有选择性地交友。从心理层面上来说,他们没有朋友,他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建立在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基础上,能够给他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帮助,才能够引起他交往的兴趣。

自私的人不相信命运,却相信运气和奇迹。对他们而言,命运是一个让人沮丧的东西,他们拒绝服从。但他们总期盼一次又一次的好运,期盼有朝一日奇迹出现。

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年人站在一座高高的吊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他点上最后一根烟,因为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曾经是一个富翁,如今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体验过各种不同的生活,也曾经纵情感官享受,四处游荡,寻找刺激,酗酒和吸毒,而现在他却遭逢生命中致命的打击——婚姻失败。

没有一个女人能与他相处超过一个月,因为他的要求太多,却从不付出。或许河水是他最好的归宿。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经过他身边,看着站在黑暗中的他说:“给我一块钱吧,先生。”他在阴影中笑了起来。“一块钱?一块钱能做什么?没问题,我这儿有一块。老兄,我的钱还不少呢!”

他掏出皮夹。“在这儿,拿去吧!”皮夹里大概有一百块钱,他把钱都拿出来,塞给那个流浪汉。

“这是干什么?”流浪汉问。

“没什么,因为我要去的地方,用不着这个了。”他往下瞥了一眼河水。

流浪汉拿着钞票,不知所措,好一会儿,才对他说:“不行,先生,你不能那么做。我虽然是个乞丐,却不是懦夫,我不拿你的钱。你带着你的钱,一起跳河吧!”

他把钞票丢过栏杆,钞票一张张随风飘动,纷飞四散,慢慢地落进了黑漆漆的河水中。

“再见,懦夫。”流浪汉掉头就走了。

想自我了断的富翁,这时如梦初醒,他突然希望流浪汉能得到那些丢掉的钱。他希望付出,可是却办不到!

这个世界上,有人用金钱来代替理想,为了金钱,他可以拼命赚钱,有钱后就大把撒钱,甚至倾家荡产,这类人往往是极端自私和自利的人。

原因很简单,对他们来说,金钱本身并不能带来意义,它只是工具,是消除自身不确定性的工具。

自私就是一扇门,关闭一个人心理强大的门,让所有能够支撑心理强大的因素都被排斥在这扇门之外。拒绝承认除了私人拥有的一切属于公共的物质,唯一的游戏规则就是占有,全部地占有。

这种人就是关起门来数战利品,孤芳自赏的人。

拖拉是恐惧感最直观的体现

一直以来,拖拉现象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情绪现象,开始蔓延开来。

在拖拉问题上,有一些人明知自己整日懒懒散散,事事拖拖拉拉,也知道这种状态不好,却迟迟走不出阴影。很多人认为这是缺乏毅力,其实这也是心理弱小的一种表现。

患有抑郁的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缩、拖、呆。患有抑郁症后,一个人从思维到行为的速度和强度都会有所减弱。例如思维过程会变得缓慢,说话有气无力,语速很慢;很简单的小事也反复思考,迟迟拿不定主意;对自己、他人缺乏信心,办事拖泥带水。

除了工作上的拖拉之外,生活上得过且过就更为突出了。生活节奏变得疏懒,常常发呆,不言不语,脑子空空,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痛苦。

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从人的自知方面来说,拖拉是一个人心理弱小的重要方面。

我还是先说一个故事吧!

有一阵子公司非常忙,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钟。造成加班的原因很简单,在前一段时间拖沓的任务,完全赶到了一起。整天电话嘟嘟响,不是客户要这个文件,就是领导要那份报表。总之,是比较忙碌。

这种感觉似乎让我回到了求学生涯时期,似乎上大学期间,这种现象时常发生。对于导师布置的一项任务或作业,总是快到最后期限才开始着急,忙里忙慌的,拖到最后的规定时间才正式提交。

在这个时候,心里往往会不甘心,会强调说“如果再多给我一天时间,我会做得更好……”

然而事实上,确实可以做得更好吗?

心理学家梅奥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卡耐基的家庭条件很不好,十多岁的时候,每天早晨,他骑马进城上学。放学后急匆匆地骑马赶回家里,挤牛奶,修剪树木,收拾残汤剩饭喂猪……在学校里,瘦弱、苍白的卡耐基永远穿着一件破旧而不合身的夹克,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让他在同学中显得很不合群。

这天,黛丽丝小姐布置了一项任务,让每个同学说出自己劳动时的想法,时限是四天。

卡耐基认为这非常简单,四天的时间完全够用了,他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像往常一样,我走进教室,看到黛丽丝小姐站在那里,看到所有的同学都在忙碌地写着什么,我依旧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问我:‘戴尔,你把你的作业给老师看看。’此时我才想到作业,我撒了个谎:‘老师,我忘记在家里了,我今天中午放学回去之后拿给你。’”

“我不知道黛丽丝小姐有没有看出我在撒谎,但看得出来,她很生气。我开始努力地写,抓紧任何一点可能的时间,我要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否则只能趴在马背上写了。我完成了,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了。”

“下午赶到学校,我第一时间交给了黛丽丝小姐。我如释重负。后来,这篇在匆忙之间完成的作业,居然获得了第一名,让我站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我很自豪。其实,我想说:‘如果再给我多一些时间,我会写得更好’(是不是真的能够完成得更好,未必!)。”

后来,卡耐基了解到所有的同学都和自己一样,都在最后时间着手完成任务。

人的心理有一种本能的懒惰现象,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在懒惰心理的支持下,总是习惯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之前,才努力去完成。

例如,事例一的现象,所有的事情全部赶到了一起;卡耐基在最后的时间里完成了黛丽丝交代的任务,就是因为在懒惰心理的支配下,不愿意着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是一种拖拉现象。

大多数人都具有一种拖拉的倾向:在面临某一问题时,如果时间允许,总是喜欢延后。内心总觉得准备不足。至于该准备什么,内心根本就不知道。其实,这种准备不足,只是心理上的借口,是心理弱小的另一种体现。

当然,这种心理弱小如果有外力的促进,是非常容易克服的。

这些拖拉的现象,在无法拖延的情况下,例如条件不允许或到了规定时间,也基本上能够完成任务。

从人的心理层面来说,喜欢拖拉是人的心理各种情绪中最切合人心的。但是,正因为它们合乎人心,没有明显的危害,也不违反具体的规定,所以无形中因此耽误的事情,引起的烦恼,实在比明显的恐惧感、烦躁感造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

生活和工作中,拖拉是一种不良的心理习惯,在拖延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内心的焦虑和内疚,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折磨。

美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出现拖延的现象时,人的大脑中波的传播频率与面临恐惧时的频率完全相同。经过分析,心理学认为,人们拖拉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一种恐惧。

恐惧并不是特例。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常见情绪中,兴奋、反感、恐惧、愤怒是最为常见的。

其实,某种程度的恐惧感反而会有一定好处,人类天生就有能力应付在客观环境中这种不寻常的挑战。因此,当你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时,切莫紧张。人类的本性对外来的刺激保持着警觉,这时,它已经做好准备来应对这种意外情况了。如果这种生理上的预警信号是在某种合理的限度内进行的,那你会因此而思考得更快,进行得更流畅、迅速,一般来说,会比在普通状况下完成得更好。

但是,这种现象仅仅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当恐惧感逐渐增大时,会起到反作用,思绪中断、出现错乱现象。

当然,很多拖拉者都会这么错误地认为,自己在重压下会表现得更为出色。其实这是自欺欺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重压之下,人们的表现只会更差。

香港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先生在创作《侠客行》时,遭到出版社的催稿,出版社隔三差五地通知金庸,让他加快进程。这是金庸先生唯一一部在压力之下创作的武侠小说。尽管小说的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但却并没有完全展现出“侠客行”的胸怀和气势。这部作品让金庸很不满意,就是因为这部作品是在压力之下完成的。

潜意识中拖拉任务的心理,就是因为恐惧感,恐惧感大多是因为不敢面对或不确定感而产生的。心理学家梅奥在自己的论文中这样说道:

对大多数人而言,任务是一个未知数,其结果不免令人充满焦虑和恐惧。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一个新的任务都是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挑战,它要比驾驶汽车更为繁杂。要使这种可怕的挑战变得较单纯而轻松,只有勇敢地面对。你会发现,像很多人一样,当你勇敢地面对恐惧时,完成任务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你应该预料到,由于你需要面对一个新的任务,一定程度的恐惧是必然的。但是,你应该凭借一定程度的恐惧感来促使你完成得更好。

要避免拖拉习惯,就需要消除恐惧感,立即行动起来,尽早完成任务。 +SHgtFvlfZ5hFx9e4jovhVEY1rQAf50A0m5HBjxgBHENkfuxjSNau48srZJ24L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