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严于律己的少年

989年8月2日,在范墉任职于武宁军(江苏徐州)掌书记时,他的继室谢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终身目标的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去世。因为范墉职位不高,范家也已经没落,谢氏无力抚养自己和幼小的儿子,于是就带着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山东济南淄川),给一个叫朱文翰的人为妻。从此,小范仲淹改姓朱,名为说(通“悦”)。

朱家也算是小有资产的读书人家,朱文瀚在范仲淹16岁的时候,曾任淄州长史(长史就是幕僚长,是知州的佐官)。朱家的人对待范仲淹和其他的朱家子弟一样公正,因此他从没怀疑过自己的身世。朱家也给范仲淹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这对范仲淹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太祖建国后,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于是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这就导致了朝内官员众多,国库花费巨大;兵员骤减武力太弱,无力抵抗外敌入侵。宋朝形成了积贫积弱的状态。

1004年,辽国派大军南下进犯宋国。宋真宗想迁都南逃,被宰相寇准劝阻,才勉强到澶州督战。宋军见皇帝亲自督战,士气大增。宋真宗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议和。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这一年,范仲淹16岁。堂堂的大宋之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部落,竟然签订了如此耻辱的盟约,宋朝的读书人无不痛心疾首。这件事对范仲淹的触动也很大,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要进入仕途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在当地也算是有些财产,但他为了励志,经常到附近的醴泉寺寄宿,每天天未亮就起身读书,至深夜方才入睡。他从不因为朱家有钱就过奢侈的生活。他在寺里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上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因此,后人便以“断齑划粥”赞美贫苦力学的人。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书中。

1009年,当时还以朱说为名的21岁的范仲淹被举为学究。学究是科举的一个科目。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隋朝,到唐朝时得到大力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度设有各种科目,如秀才科、进士科、明法科、明经科等。宋朝的明经科又分为:九经、五经、三礼、三传、通礼、三史、学究等科目。范仲淹所考的学究,就是明经的一种。

唐朝的时候,大家都这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才考中明经科,就已经算是老明经了;而五十岁能中进士,还算少进士,宋朝亦然。因为明经科所考的,都是一技一艺之长,像精于礼经的,或长于左传的,或者擅于律令的等,都是记诵的东西而已。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有“帖经”和“墨义”。帖经就是把所习的经掩住两旁,中间只露出一行,然后裁纸为帖,从几个字当中,测验考生能否记忆。墨义就是默写。像范仲淹所考的学究科,不考帖经,但要默写《毛诗》50条、《论语》10条、《周易》《尚书》各25条,以及《尔雅》《孝经》各10条。

进士科除了帖经(《论语》)十帖、墨义《春秋》或《礼记》十条以外,还要试策五道、诗赋论文各一首。因此必须广读经史、博古通今,才能应付自如。所取的人才,与明经相比是属于通才。进士科考试内容虽不切实际,但至少学得多、潜力大,所以政府乐于培养,读书人也乐于争取。考试的时候,进士科有体面的考场,有专人供应茶汤。明经科则“尽撤帐幕毡席”,也没有茶水供应。据说有人渴得受不了啦,就喝砚台里的水。这样做,是因为明经科专靠记诵,怕供茶水的人在中间传递作弊。

范仲淹考的学究科,并不是太重要的考试,也不能由此就踏入仕途,他当时就是抱着考考实力的态度去应试的。所以举学究之后,他又回到长白山的醴泉寺去念书。因为政府还没有正式在地方上设置教育机构,当时的读书人,大都流行到佛寺或道院中去交流学问。

成为学究的范仲淹,曾与其他人一起去拜访谏议大夫姜遵。姜遵与朱家是同乡,进士出身,素以刚严出名,与人交往,从不讲应酬话。众人拜访之后,他特意留下范仲淹一人。他把范仲淹带到中堂,对他的夫人说:“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然后,范仲淹才正式拜见了姜遵的夫人。姜遵又设酒筵款待范仲淹,并待他如骨肉一般。 EJ3y9OexWl+yG+/ovn5XUP1qf3wuFMWa3zHZJzEMP6UQhepPEe18GLiq8NJfgd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