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母亲寡居多年,含辛茹苦将孔子拉扯大,并且把他教育成一个知礼重孝、博学厚德的人。就在孔子一心想承欢膝下,反哺相报的时候,母亲却由于多年操劳,一病不起。
征在生病期间,孔子在榻前尽心尽力侍奉汤药,非常孝顺。可惜,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17岁这一年,颜征在与世长辞。
多年来与母亲相依为命,生养之恩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母亲便已不在。孔子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以往,别人家有丧事,孔子前往吊唁的时候,常常悲伤得食不下咽,一连几天都闷闷不乐。如此一个富于情感的人,如今的悲恸,又岂是笔墨所能形容?
周朝时,已经有父母合葬的风俗,正如《诗经》所言的“死则同穴”。
孔子含悲忍泪把母亲入殓以后,想将灵柩与先父合葬在一起。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难题,他不知道父亲的墓在哪里。
关于这件事,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尚年幼,所以不知父亲葬在何处。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知道父亲葬于曲阜东南方二十余里处的防山,但并不知道父墓的确切所在。因为那时古人一般都是在家里拜祭先祖,不特意去墓地,而且那时平民的坟墓不封、不立碑、不堆土、不种树,几乎辨认不出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叔梁纥去世时,颜征在还年轻,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日后让征在与他合葬,而征在可能知道先夫埋骨的地方,但没有告诉孔子。
不管怎么说,孔子四处托人打听,经过不少波折,终于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