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李白
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蜀地生活 家世不明的诗仙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流传后世的有近千首,其中有数百首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李白文采风流,生性旷达,他是一位纯然浪漫的诗人、一位仗剑天涯的豪侠、一位壮志未酬的政客、一位醉心仙术的隐士。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复杂经历,让他有着这样矛盾又复杂的人生,这还要从他的出身说起。

李白的出身至今一直存有争议,民间和学界也都有各自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李白的父亲原是西域胡人,定居碎叶城后改为李姓;第二种说法认为李白的父亲是从西域归来的富商,李白本是出生于碎叶城的汉人;第三种说法认为李白的先祖与唐高宗李渊是兄弟,李白与唐代帝王同出一祖。甚至还有观点认为,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人,在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妃子将李白的先祖救出,逃往西域。对于李白的出身说法各异,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长久以来,异域身份的说法更为这位诗仙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传说,李白的父亲李客在西域经商。当时,西域的汉人与胡人虽然多有交通往来,但汉人一向以泱泱大汉血统为傲,不屑与粗蛮的胡人接触,更别提通婚了,这种观念在上层的汉人社会中更是根深蒂固。身为汉人的李家也同当地的其他汉人一样,保持着这种观念。但李客在听闻当地有位闭月羞花的胡人少女后,便全然不顾家族的反对,定要娶这位胡人少女为妻,这位令李客如此疯狂迷恋的少女便是李白的母亲——月娃。

当时月娃年方十七,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月娃不像大部分深目阔鼻、高额突颧的突厥女人。她生得一张有着柔和五官的匀净脸庞和颇带有江南风韵的纤柔身姿,就像三月里的春花,明媚而芳馨。

力排重难之后,李客终于与月娃结成连理。婚后,李客发现这位异域女子不但生得美貌,而且天资聪颖。于是,李客开始传授她一些中原的文化,而月娃每次都能一点就透,且能触类旁通。月娃对中原文化十分着迷,她不仅聪明,还很勤奋。李客见她学得兴起,也十分高兴,索性把她当做学生一般培养起来,倾囊相授之余,还找人教她诗文写作和中原器乐,夫妻二人生活得和美融洽。渐渐地,人们发现,这位异族女子俨然成了一位满腹诗书、琴艺皆通、知书达理的汉人小姐了。

由于经商,李客常需离家转徙各地,婚后自然也不例外。公元701年,李客远赴龟兹经商,当他再次风尘仆仆地赶回家里时,妻子已经快要生产了。李客来不及更衣,便急忙来看月娃。

“老爷,你待我真好……”月娃看丈夫远道归来便直奔她的房间,非常感动,她不顾身体的不适,继续说,“老爷,你猜我刚刚梦到了什么?我梦见了一颗又大又亮的星星,它闪着耀眼的白光,在我眼前飘来飘去,于是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去摘它,结果,却一个不小心把它吞到肚子里去了……”月娃讲着刚刚自己梦中的景象,语气里有些担心。

“这是个好梦啊!一定是个好兆头!你不要担心啦。”李客深情款款地安慰着妻子,看到她安心地睡下了,他才离开。

就在那天夜里,月娃生下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便是我们主人公、未来的大诗人——李白。李白的降生与他的身世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传说李白在初离母体后,足足啼哭了一个时辰不曾间断,最后他的父亲李客在他的屁股上重重地拍了一记,他才停止哭泣。李白的诞生在李家可真是件天大的喜事,李客高兴地在当地大宴宾客,还拿出许多钱财来分给穷人。这在他们所居住的条支府可说是从未有过的盛事。也许这个婴儿从生下来那天起就注定要拥有不平凡的际遇吧。

就在婴儿诞生的第三天,李家门外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胡僧,当时李家正因喜得贵子而大宴宾客,所以仆从也把这位胡僧迎入了厅堂。胡僧进了厅内对仆从说:“生物血躯怎么能入我的口,我只是来见见你们庄主,并求点洁净的水解解渴罢了。”

仆从听了后,立即入内禀报。不一会儿,李客亲自出来迎见,并请那胡僧上座。

那老僧一坐下即侃侃而谈,眼中流露着一股慑人的慧光:“施主!我是个浪迹天下的苦行僧,前几日我还在数十里外,但被一道突然出现的灵异之气吸引着,日夜兼程来到您的府上。我发觉您的府宅上空有数道紫晕,敢问府上近来有何新生的事情?”

“师父!我前日刚得一子,正因此而大宴宾客呢。”李客高兴地说道。

“施主!那烦您将公子抱来给我看看。”

李客忙叫仆从把婴儿抱了出来,只见这位胡僧双手把婴儿从仆从手中接过来,抱在自己怀中,聚精会神地观瞧着,看了一会儿,这胡僧又把目光移开,抬头看了看窗外的天际,然后才把幼婴重新放入仆从怀中。

胡僧转过头对李客说:“贵公子骨奇神秀,全身散发着一股异象,倒像是通天的神灵移生凡世。施主,让我们一起为他祈福,助他在凡间顺遂吧。”老僧说完端起了茶杯,一饮而尽,然后即向李客辞别,不顾李客的再三挽留,笑呵呵地摇头向外走去。

也许正应了胡僧的说法,李白本是天上的神秀,本来不属于俗尘凡世,于是在他突然降临到这个陌生的世界的一刹那才哭得特别厉害,好像是在表达自己不愿降临人间。

李客本来就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如今听这高僧一言,更觉得自己的孩子生得超凡脱俗,他坚信,这个孩子今后一定会留名千古,光耀门楣。

李客得子之后,马上为孩子起名为李白,这个名字是有由来的。李客觉得李白是月娃梦中吞食了太白星而来,太白星便是金星,因在天空运行的方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因此李客便以太白星为名,叫儿子李白,字太白。

关于李白名字的由来,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李白在6岁之前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有一天,李客带着李白去朋友家赴宴,那天前来赴宴的都是当地有名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吟诗作对,十分风雅。看大伙兴致高涨,主人便想出一个游戏,让大家每人作一句诗,而大家的诗句连起来要是一首以“春”为题目的整诗,文不对题或作不出诗来的人要被罚酒。题目一出,文士们便按照座位次序依次吟起了自己的诗句。可是轮到其中一位时,这位文士却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才好。正在尴尬之际,年幼的李白突然指着院子里的一棵结满花朵的李树吟道:“李花怒放一树白。”这句与之前几个人的诗句连起来,正好是一首《春日绝句》,而且在意境上都超过了前面的几位。在座的宾客都惊呆了,谁也没想到这位年仅6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出众的才华。见大伙都不住地夸耀起自己的儿子,李客别提多自豪了:诗句的第一个字还正好落在家姓上,而白字用得也极好,风格不俗。想到这里,李客灵光一闪,便当下就为儿子正式取名为李白。

虽然李白成年后诗作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在幼年时期,李白所受的教育几乎完全是胡化的。李白刚一出生,他的舅舅便向李客建议,新生的婴儿必须接受胡人传统的“冷浸礼”。所谓“冷浸礼”是胡人部族中一种特殊的习俗,根据规定,每一个新生的男婴都必须浸泡在从特定的山中取来的冷泉水中一段时间,用以证明婴儿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是否顽强。如果婴儿能通过这艰辛的考验而安然无恙,那他便成为这族中光荣的一份子,如果婴儿因此得病或死去,则说明他不是一名合格的家族成员。

这项“冷浸礼”的建议一提出,顿时在李家掀起了一阵激烈的反对,大家都认为要把这样一个娇嫩的、刚离开母体的小生命浸泡在冰冷的山泉之中实在太过残忍,但当地的许多胡籍宾客一致认为那是一项荣耀的考验,是每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在幼年必须经历的过程。

经过了反反复复的考虑,最后,李客终于决定让儿子接受“冷浸礼”。

当人们把幼小的李白置于冷泉中时,他仅是起初战栗了一会儿,随后便欢快地用小拳头拍打起水花儿来,同时还伴着婴儿特有的啼叫声,好像在愉快地唱着歌。这真令一旁围观的人群大开眼界,大伙更加觉得李白不是个平凡的婴儿,这个孩子,今后一定会名震四海。

“将才!真是将才之相!等他长大了,我要教他骑马射箭。”李白的舅舅竖起了大拇指赞叹着。族中许多壮丁和亲友也七嘴八舌地争相要传授他们的拿手绝活给这个不寻常的孩子,屋子里洋溢着一片和乐。李客站在一旁欣喜不已,他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心中美不自胜,于是便叫人取出自酿的美酒来款待宾客。

李白的诞生给当地带来了洋洋的喜气,人们争相传说,李家得了个不平凡的小孩,将来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将才。可谁会想到,这个从小尽显将才天赋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而且他的际遇也并没有像大家想的那样平坦和顺遂。

李家族人众多,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愁没有玩伴,但他对和他年龄相仿的孩童们玩的那些游戏很快就失去了兴趣,于是渐渐地跟小伙伴们疏远了,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年幼的李白孤单而又寂寞,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沉思,没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可是他那专注的眼神却让你感觉到,他的心智要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得多。

有一次,李白在舅舅家住了几日,在新的环境里,一切都令他好奇,而最令他感到兴奋的是与舅舅们骑着马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他很想知道,在那绿野的尽头会有怎么样的天地。

李白喜欢看着胡人大口大口地喝酒吃肉,在皎洁的月光下,在熊熊的篝火旁,听他们吹奏着胡琴,在琴声的伴奏下,看他们伴着月色或歌或舞。在这里,累了就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忧愁时可以策马狂奔,愤怒时可以拔刀相向。在这片没有礼教束缚的土地上,生命可以自由地舒展,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生命的原始气息、自然的活力与精神,在这里全然没有虚假和做作。幼小的李白对这样的生活充满向往,他希望今后都能像这里的人们一样,自由快乐地生活着。

李家虽然数代久居胡地,但他们一向以自己身上的汉族血统为傲。他们并不看重对胡人文化及血统的认同,他们更看重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归属感,而功成名就、荣归中原的心愿时时刻刻萦绕在每一位李家子孙的心中,所以,他们认为有责任了解大唐文化,并进一步地发挥这种文化。而达成这种理想,就必须熟读圣人先贤留下的书籍。

但在这远离中原的异地,大唐的文化气息微薄,圣人先贤的著述更是难觅,一般汉人家族的子弟也难有博通古今诗文的条件,多半是一家之主就自身所及的丁点记忆,教孩子认认字,念些简单诗文,如此而已。

李客虽然忙于经商,但却是个饱读诗书、学品俱佳的人。他每天不论再忙,也要拨出点时间来读书、练字,他有间宽敞的书房,里边摆满了从大唐境域搜集来的好书,不但如此,李客还从西域各地访求奇书,每得一部好书他都会欣喜不已,爱不释手。

李白出生的那一年,唐朝还在武则天的统治之下,李白5岁的时候,唐中宗刚刚复位。大唐尊奉道教,而佛教同样盛行不衰,特别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佛、道二教特别注重修行,而道教更是擅长吐纳和炼丹之术。人烟稀少,与世隔绝的西域绿洲不啻为修行者的世外桃源,因此,许多高人异士为了规避凡俗,不惜跋涉千里来到塞外隐居。

李客因博识和在道教方面的雅好在当地十分有名,而他收藏的道教经典藏书更是吸引了一批高人异士。李家经常高朋满座,潜居西域的修行者、云游四海的名士,甚至获罪潜逃的罪犯等都是李客的座上宾。李客对待他们都一视同仁,亲迎至门口,并关照他们的饮食起居,为他们排解疑难。李家食客最多时曾达上百人。而这些江湖人士的重义气、讲信用、感恩图报也给了李客很多帮助。李客经营的事业庞大,已扩展至西域各地,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满足,他的最大愿望是能够返回中原。在众多门客中,李客对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中原学者最为看重,这些人不但是他闲暇时清谈的伙伴,还被延聘为教席,教导李家子侄们学问。在这样的环境下,李白从3岁起就被要求每天必须花几个时辰学习,他坐在书桌前,用带着乳音的稚嫩腔调念着那些他还不明其意的诗文。但那时的李白比较年幼,他不是摇头晃脑地东看西看,就是念着念着就闭着眼睛睡着了。李客对儿子寄予了厚望,他对李白要求十分严格,每天都有规定的功课进度,没有做完就不能玩耍,甚至不许睡觉。

李客在李白的课业上严厉督促,月娃则以母亲的慈爱化解父子二人的冲突,每当李白犯错时,月娃都会替儿子求情。但倔犟的李白却从不会为了能够减少一些责罚而主动承认错误或自觉接受惩罚。

平日月娃会教李白认字,有时也会教他一些突厥的文字,在私底下,母子二人常以突厥语交谈,虽然李客曾明令禁止在家中说突厥语,但是李白还是常和母亲在暗地里以突厥语亲切地闲话家常,谈天说笑。他看得出母亲对突厥文化的钟爱,就如同父亲对中原一切事物的崇拜一样,这是合情合理而不相违背的,所以他不认为私底下以突厥语与母亲交谈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正因这一层想法的驱使,他才一再地违逆父亲的严令。

李客想尽一切办法使族中子弟多读诗书,以期今后能更深入地学习中原文化,可是他的努力并没有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令李客百思不解的是:与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和古圣先贤相比,子侄们更喜欢武艺,无论他如何地督促,都改变不了他们对骑射和嬉游的热衷,更令他不安的是,子侄们也和当地的胡人一样,开始粗声粗气地说话,大口大口地饮食……这些和胡人相同的生活习惯令李客寝食难安。最后,李客坚决提议,要带着他的族人一起返回中原。他认为家中子侄的这些变化完全是环境使然,他们生活在胡地,若要求他们不被胡化似乎是无法达成了,于是返回中原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他脑中萦绕。

唯一让李客感到欣慰的是,虽然他的儿子李白也对胡人粗犷的生活感兴趣,但他对书本也有着极高的领悟力,他渐渐地发现了儿子的聪颖和不知不觉间显露的资质。

大唐子弟的启蒙书籍大都是孔、孟等儒家学术,但是李客倾心于道家,且其教席也大都是道教中人,在这种环境下,李白5岁即能背诵“六甲”,而且他还写作一些诗文,常常引得宾客的赞赏。

一日清晨,李客与数位宾客在大厅商议要事,李白下了早课来到厅堂向父亲及诸位叔伯请安。

“爹!昨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我在书房里温习功课,这时您进来了,出了一道题目给我,要我作一首诗,于是我就展纸研磨,在我正要写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你来猜猜发生了什么?”

“好孩子,你不说爹爹怎么会知道呢。”

“爹!当我正要落笔写字的时候,发现我的笔头上的狼毫竟然生出了一朵美丽的花。爹爹,你说神不神奇!”李白开心地说道。

“笔头上生花?确是很奇怪的事!”李客带着微笑沉吟着。

这时,席间的一位门客说道:“我看小少爷一脸灵气,将来必定是栋梁之才,他昨夜所梦妙笔生花应是一个好兆头啊。”这位门客说完,其他宾客也都频频点头,认为所梦定是祥瑞之兆。

“小犬资质平平,在下并不求他扬名立万,只要日后不是胸无点墨,能做个通达事理的有识之士就好了,这还得有劳各位多多地教导啊!”李客谦虚地回应着众人的赞美,但还是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李白旺盛的生命力从小就显露无遗,在他只有六七岁的时候,身体已经壮得像个十来岁的孩童,他说话声音洪亮,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他兴趣广泛,举凡书法、骑射、器乐、棋艺等,样样都有涉猎,只要他想弄懂的事情,没有不被攻克的。随着心智的增长,他阅读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李白10岁时学习《诗》及诸子百家,书中的字句他都能深入理解,甚至还过目不忘。

儿子的特殊与不凡早已被李客深深察觉,他相信儿子一定是当世难得的才俊,他把李白视为家中的瑰宝,只要一有闲暇,即亲自教他诗书文章,为他讲解个中义理,剖析精要之处,并责令李白一一记诵。

李白似乎并不以此为苦,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只要稍用心思便能熟记常人以为难懂的文章,而这往往又能换得父亲的夸赞和奖励,何乐而不为呢!父亲的循循善诱和殷殷教诲使李白童年时期在辞赋方面扎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他日后在诗文上的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虽然李白的天赋资质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但在胡地,人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他们是以孔武有力、骑射过人、身捷体健等作为尊重一个人的标准,所以大多数胡人并未向他投去赞羡的目光。在家族中,他的才华倒是受到了不少优待,父亲常会在家人面前赞赏他,要家中的小辈以他为榜样,叔伯辈们常以他为模范,教育家中的子女要向李白学习。即使他在生活细节上有些小过失,父亲也特别宽容,亲朋好友都对他另眼看待。有宾客造访李家时,李客总要召唤他出来给大家瞧瞧,并会出些难题来考考他,而李白没有一次令父亲在众人面前失望,每次看到父亲因为自己展露的才华而在亲友面前得意地放声大笑,他都很为自己感到骄傲。

李白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为他讲起他的出生是如何的传奇,加上他自知资质过人,又受到了如此多的赞誉,李白小小年纪便已一身傲气了。他也自认自己是个天才,是人中龙凤,他相信自己必能不辱父亲的训诫,扬名立万,光耀门楣。

也许当时的李白还不太清楚何为扬名立万,如何光耀门楣,他只知道自己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大事”,他自己也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只要事事强于他人、优于他人,便有机会出人头地。对于一个年幼的孩童来说,这些思想实在是一份很沉重的负担,但这个重担对于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而言,似乎也是应该的、必要的。有着这股自我认知、自我肯定的力量来砥砺他、鞭策他,他才能完全地发挥出他的才能,这样才不负上天对他的恩赐。

但李白早熟的心思常令他思索很多问题,他时常自问:饱读诗书、博晓义理,这些就是大事了吗?即能成就所谓的大事业了吗?

这一时期的李白不仅满腹诗书,还很擅长骑射,他喜欢在落日余晖中独自驰骋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在李白看来,迎风追赶落日是种美妙的享受,他可以放下一切烦恼和疑问自由地在天地间飞驰。

一日傍晚时分,他又跟往常一样迎风纵马奔驰,之后,他跳下马来,四肢伸展地躺在青草地上,仰望着被夕阳染红的天边,嗅着混杂着泥土的淡淡青草味,在苍茫的天地间,李白心灵深处忽然一阵激荡,他想到在整个宇宙之中,人只不过是一粒微尘,终必为时空所吞没。生命也是如此地短促,如此地卑微,而大部分的人们却还在这世间作无谓地追逐和浪费,这是多么可悲的的一件事啊!他不愿做个浪费生命、虚掷光阴的凡人,他希望像《庄子》中的那只鹏鸟一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所谓的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就是做只鹏鸟的感觉吧!

这么想着,想着,不觉天色已渐昏暗,李白起身一跃上马,又再回首看一眼这一望无际的原野,他默默地向原野道了声晚安,便拉紧缰绳奔驰回家。此时离去的李白与刚刚来时的那个李白,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了。 4D3NmEGlCBLupWWrWEN/Z2z9AD9hFAiyZOjF2LBb+0aTUAp3xHzmd0wucA/IyD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