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学成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

皇甫谧(215—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县(今宁夏固原东南)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隐士、学者和医学家。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享年六十八岁。

皇甫氏是汉魏时安定的大族。在汉代,皇甫氏累世居高官,享厚禄。皇甫谧的六世祖皇甫梭,为汉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任扶风都尉;高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曾祖皇甫嵩,位至太常。从曹魏开始,皇甫氏家道渐衰。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只做了灞陵令;父亲仅举孝廉。而他本人自幼由叔父收养,且家境贫寒,得自己下地种庄稼。

皇甫谧二十岁以前不好学,成日到处游荡,无所是从,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呆子。但皇甫谧对叔母很孝敬,每当有好吃的总要先孝敬叔母。叔母任氏对他不学无术深感痛心。一次,皇甫谧又送好吃的孝敬叔母,任氏抓住机会对他进行劝导:“《孝经》上说,天天用猪、牛、羊肉给老人吃,仍然不是孝,真正的孝子是要用心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现在二十多岁了,不读书,不问道,使我放心不下。”说着伤心落泪。任氏的教导深深感动了皇甫谧,他从此拜同乡坦席为师,开始发愤读书。他在下地干活时,也随身携带书本,一有空就抓紧学习。经过勤奋不懈地努力,他终于“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成为名闻朝野的大学问家。后来他得了风痹病,仍手不辍卷,以致废寝忘食。有人劝他注意休息,保养好身体,而他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真可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后世常把他作为大器晚成的楷模。

皇甫谧沉静寡欲,以著述为务,一生所著诗、赋、谏、颂、论很多,著名的有《帝王世纪》十卷、《年历》六卷、《高士传》一卷、《逸士传》一卷、《烈女传》六卷、《玄晏春鳓三卷、《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十三卷、《皇甫谧曹翕论寒食散方》二卷等。可惜这些书大都散失,流传至今的不多,完整传下来的只有《高士传》和(H-灸甲乙经》。明清时期有很多学者对皇甫谧的著作做了辑录,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辑本有《帝王世纪》、《逸士传》、《烈女传》、《年历》、《皇甫谧说》、《帝王经界纪》等。

皇甫谧还能奖掖后进。左思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但他长得奇丑,又不好交游,人们都瞧不起他。左思作成《三都赋》请人延誉,没人予以理睬。左思找到司空张华,张华把他引荐给皇甫谧。皇甫谧读了左思的《三都赋》后,十分称赞左思的才学,欣然为之作序,《三都赋》这才为世人所重,左思的身价顿时倍增。受学于皇甫谧的挚虞、张轨、牛综、席纯,都是晋代的名臣。

皇甫谧一生所经历的汉末、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极度动乱而黑暗的时期。当时,隐逸成为一种社会风尚,隐士们隐居的动机各有不同:有逃避现实图安全身的;有居山川田里独享大自然之乐的;也有借隐居而谋取高官厚禄的。皇甫谧一生隐居不仕,志在守贫乐道,以著书立说为务。 最初,有人劝皇甫谧修名广交,以便求得一官半职,而他作《玄守论》回答,认为自己“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郡府召他为上计掾,又举为孝廉;景元元年(260年),魏相国司马昭征辟,他都没有应从。五年后,司马炎代魏即皇帝位,原来与皇甫谧同征的其他三十六位名士,“皆拜骑都尉,或赐关内侯,进奉朝请”,唯有皇甫谧不出。乡亲们劝他应命,他作《释劝论》表示,要效法老子,“寄迹于西郊”,慕颜渊“安陋以成名”。晋武帝屡次下诏书催逼,他还是以病重辞谢。泰始三年(267年),又举贤良方正,他不仅不起,反而上书向武帝司马炎借书,司马炎送给他一车书。成宁元年(275年),皇甫谧已六十岁,晋武帝司马炎又一次征他为太子中庶子,随后又征为议郎,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刘毅请为功曹,皇甫谧一概不应,仍坚持隐居,直至终生。

皇甫谧三十三岁时,得了瘫痪病,右半身麻木,右脚萎缩。又信奉方士,饮服寒食药,结果慢性中毒,全身燥热,痛不欲生。多种疾病的折磨,使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经叔母劝导才没去死。尔后,他开始发愤研习华佗、张仲景等古代名医的著作,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于案头,一边勤读医典,博采众方,一边在自己身上实践。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尤其是精通针灸,成为名传千秋的针灸学家。

皇甫谧综合古代针灸典籍,发现“文多重复,错舛非一”。于是他进行会综、删繁、校勘等艰苦工作,“使内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成了《针灸甲乙经》十三卷,共一百二十八篇。《针灸甲乙经》在当时就被人们传抄诵习,很受重视。这部针灸学著作第一次系统地建立了中国古代的针灸学,推动了中国医学的发展。至今,这部书仍然是研究针灸的必读之书,颇得中外医学界的推崇,皇甫谧本人也被医学界誉为针灸之圣。

皇甫谧从受方士迷信毒害,到一名针灸学专家,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而也表现了他勤奋刻苦的精神。他晚年写的《笃终论》指出,人们都希望长生而讳忌死亡,其实人们的寿数都要终结,任何人都逃不出这一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形骸化为泥土,魂魄与元气合灵,这是最高的归宿。他在死前遗命儿子们,对他不要厚葬,只要选择一块不长庄稼的荒地,挖一个深坑,能安放尸体就足够了,只要求随身埋一部《孝经》,别的东西一概不必随葬,表示应永远发扬孝道。这些,都反映出他既具有豁达胸怀,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精神。 GmJKBBvf+2zW85PukJTP3D/DSpDv/xJ2KOQL+Ph8XeILgz4eeQdVZwKWQxMma93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