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版前言

为了六十五周年校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正在筹办 “ 心理学论坛 ” 和 “ 人文奥运论坛”,前者主题是 “ 中国人比任何时期都需要心理学”,后者主题是 “ 人文奥运与心态环境建设”,于是,我想,借机写几句话,可能会更贴近思绪,更顺手,更经济一些。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以其迅速而又壮观的巨变,牵动着国人的心魂,也引起了世人的兴趣和注目 。 这种牵动 、 兴趣和注目,提醒我们要自省和自知 。

而 “ 心理学 ” 这只眼睛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应当和可能做些什呢 ? 这就是说,对上面提到的中国人应当自省什么和自知什么的问题 ,“ 心理学 ” 的应对选择和应有的责任与义务在哪里 。 对于中国迅速而又壮观的社会变迁,心理学应当做出自己的解释 、 理解和推动 。

这样做,需要看看中国心理学的状况,它的过去和现在,以便用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脉络帮助我们梳理心理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如果使用心理学史上常用的一个说法,即人类的心理与人类一样的古老,而心理学却只有很短的历史来形容心理学的话,那么,中国心理学史虽然也只有短短的历史,但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文化共生共长,最早解说了天性与人性,仁与人,己与人,情欲之未发与已发,中与和,知与行,修己与达成之间的关联性,并设定诸多命题 :“ 天人合一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习与性成 ”,“ 发而中节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为仁由己 ”,“ 推己及人 ”,“ 中庸之道 ”,“ 知行合一 ” 等等,都是心理学的宝贵财富 。

1879年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近代心理学的开始 。

在中国,第一本心理学书籍,是由留美学习心理学的颜永京于1889年翻译的美国传教士海文的《心理学》(后来更名为《心灵学》);在冯特那里学习心理学的中国第一人(唯一一人)是1907 — 1913年两度留学德国的蔡元培;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陈大齐在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于1917年成立的;心理学系是1920至1929年间,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开设了各门心理学课程;而标志着中国心理学历史开始的事件,是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的成立和1922年《心理》杂志的创刊,这两件事,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界的联合和学术发展。到了30年代,中国心理测验学会( 193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36年)、中国心理学会( 1937年),相继成立并开展儿童行为指导、婚姻指导、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社会服务工作,另有《心理》半年刊、《心理》附刊、《心理》季刊、《中国心理学报》、《教育心理研究》、《心理建设》等期刊陆续创建,所发文章中著文总量渐渐多于译文(见表1 )。世界书局1929年出版了孙本文的《社会的文化基础》, 1930年出版潘菽的《社会的心理基础》和吴景超的《社会的生物基础》。 1946年中国第一本《社会心理学》(孙本文著)著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心理学有着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夺目的过去。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心理学获得从未有过的新生条件,在学科建设和项目研究中,有关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渐成气候,根据网上检索:自1998年至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有关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项目有3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有关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的项目有16项; 1995年至2002年,全国期刊中有关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论文有715篇;港台学者对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尤为显著,检索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有关港台学者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书籍有31部。改革发展中的中国人也被海外学者注意和研究,从英文social science plus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国人心理研究的文章有88篇。这个网上检索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也能从中看出关于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现在,让我们把前面提出的新世纪心理学的角色问题再拿出来讨论 。 心理学在中国人应当自省和自知的事情上,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解释 、 理解和推动 ? 显然,回答是多种多样的 。 对于笔者,更喜欢采用自我认同和 “ 文化自觉 ” 的话题,作一种心理学解释 、 理解和推动 。

认同 (identity) 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格统合机制的概念,即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怎样互动而维系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是维持人格统一性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 、 归属感 。 这个概念在60年代得到广泛使用 。 西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尤其在青年人身上,出现强烈的心理反抗和危机感,这种心理现象表现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人际亲密程度弱化而产生出社会隔阂 ; 表现在自我认知上,模糊性越来越强而产生自我丧失感 。 这两种情况都表明,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度发展,一方面给人自身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进步和文明,为人们的地位和角色提供了愈益增多的获取机会 ; 另一方面人和社会在饱尝进步和文明的过程中,人的创造物又将人 “ 异化 ”, 使人变得与自己疏离,以至于变为自己的对立面 。 自我认同 (ego identity) 是用来解释自我的心理 、 社会统合功能的概念,重视心理力的人格维系作用 。 自我认同作为人格的动力,是个可以通过社会而映照心理 、 通过心理而映照社会的心理过程 。 自我认同感 (ego identification) 是这种心理过程的主体觉醒,是认同化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周围及社会生活中他人的价值观 、 生活方式等等同化为自己的特征,因此可见,自我认同感又是基于喜欢 、 偏好 、 尊敬 、 期望等等的主体选择过程,正是从主体选择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认同感体现心理品质 。

人格与文化分不开,从社会化的视角看,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接受文化规则而逐步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是文化的复制品 。

中国的文化传统极为厚重而又顽强,但纵使如此,也顶不住多灾多难的打击,文化断裂同社会动荡一样,频频不止,到了20世纪中下旬,仅就一场 “ 文化大革命 ” 而言,文化断裂达十年之久,殃及三代人,以当年的青少年 、 后来被冠以 “ 老三届 ” 的一代人为界,上有其父母一代,下有其儿女一代,至今,这三代人纵贯大约50年跨度,而文化断裂中的人格的分离和缺失,却不是50年工夫就可以调适过来的,群体记忆会将其心理 、 社会效应推向那很远的时空里 。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经济 、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都是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回味自己文化与人格的状况下,扑面而来的 。 在这种状况下,把前辈费孝通近年多次提倡的 “ 文化自觉 ” 作为自我认同的相关话题予以思考,其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品质,推动人格建设 。

前面谈到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财富,其中 “ 己 ” 观念和与之相关的命题,在我们今天讨论 “ 自省 ”、“ 自知 ”, 进而讨论心理品质和人格建设话题时,尤其重要 。 中国文化的 “ 己 ”, 并不是孤立的 “ 个 ”, 而是以对关系 ( 二人关系 ) 为单元的关系体 ,“ 人 ” 之不有,则 “ 己 ” 亦不成,不是单纯 “ 义利 ” 于 “ 己 ”, 也不是单纯 “ 义利 ” 于 “ 人 ”, 而是沿着 “ 为仁由己 ” 的命题逻辑 ,“ 为仁 ” 之时亦 “ 为己 ”,“ 行仁 ” 之中亦 “ 行己 ”。“ 修身 ” 在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 之先 。“ 为 ”、“ 行 ”、“ 修 ”, 都含有做 、 实践 、 操作 、 管理的意义 。 每个人对自己,要像做什么 、 实践什么 、 操作什么 、 管理什么一样,也要并且首先要做自己 、 实践自己 、 操作自己 、 管理自己,这个意思,如果用笔者在这里的议题表述,就是自我认同与 “ 文化自觉 ” 的心理学解释 、 理解和推动,亦即提高心理品质和推动人格建设 。

自我认同与 “ 文化自觉 ”, 提高心理品质与推动人格建设,是在 “ 为 ”、“ 行 ” 的过程中实现的,又在这一实现中显现心理品质与人格,以及自我认同水平与文化自觉,相互映照 。 当我们回首这20年,有多少事情是令人忧不自禁,又喜不自禁 。 记得 ,80年代初期,一些工艺精美的 “ 中国造 ” 商品在发达国家是被放在马路边上卖的,表示落后国商品不值钱的意思,一派蔑视 。 那个时候,谁叫我们既落后又知之甚少呢 ?! 在20年尤在近10年里,事已 “ 正名 ”。 海尔集团1994年把商品推向美国等国市场,那时是通过经销商方式销售电冰箱,现在,通过沃尔玛超市这种大商场和上千家经销商,在美国销售250种不同型号的家电产品,海尔集团称 : 海尔小型电冰箱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达50%。 在国外市场有大量的中国商品,已不只是 “ 海尔 ”, 而是很多商家和品牌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关税降低之后的中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 ,“ 与此同时,最有头脑的中国制造商们也看到了机会,他们认为中国的品牌到美国 、 欧洲和其他国家的机会也成熟了 ” 。 中国的改革发展,不是 “ 人在愚昧中 ” 能够做到的,相反,是与中国人的努力加聪慧分不开的,在发展的背后是无尽的教训和代价,压力和痛苦,但中国人在努力着 、 奋斗着 。 这也表明,中国人在改革发展中求得自省和自知,表明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一种运作市场的心理活力和精神杠杆 。

企业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 、 吸收并体现文化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企业文化的创建和营造,对于企业人员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自觉起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将是文化自觉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人格的一条必经之路 。21世纪,中国迎来走向世界 、 与世界经济强手较量的发展时期,任重而道远 。 PKcOCE/PHaWLwu6pe+sFVaN7TN/xoY7MCdfvZdyubEMiDGM7yKueWea13jpOsuF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