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版前言

本教材初版于2002年8月, 2006年10月第二版, 2011年7月第三版。

初版前言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责任来强调 “ 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 的必要,特别是从我国改革开放的 “ 文化大革命 ” 背景和全球经济的冲击背景看,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全程的社会心理准备。因为,“文化大革命 ” 造成的文化断裂达十年之久,殃及几代人,而文化断裂中的人格损伤,却不是几代人的工夫就可以调适过来的,群体记忆会将其社会心理效应推向很远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都是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回味和反省自己的文化与人格的状况下,扑面而来的。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本身表明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发展中必须自省和自知。改革开放发展中的中国,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和能力,同时也证实了发展背后的教训和代价,以及压力和痛苦。

第二版进一步提出对待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的思维方式转换问题。这个问题对于社会心理学研究而言,首先表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认知上有盲点,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导论用了一点篇幅讨论 “ 善端 ” 认知中的盲点问题,就是试图逾越以往评价上的二分法,换用另一思路来解释中国文化中关于善恶之争的问题。试想,如果首先肯定 “ 善 ” 是人性理念的主张之一,那么我们大概就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孟子与荀子的人性善恶之辩:孟子 “ 善端 ” 说与荀子 “ 性恶”(性伪)说,实质上是孟子与荀子对 “ 善 ” 的共同偏爱和共同守护,只是对儒家仁学中人性之美的预设有所不同。他们的善恶之争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重要论战。如果肯定 “ 善 ” 是人性之美,那么就会痛感我们今天在 “ 关系 ” 端点上丢失了太多的 “ 善”,丢失了孟子 “ 善端 ” 说闪烁的人性美。

对待社会心理学本土化问题也有个思维方式转换的问题。通常看待本土化问题时,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作为两个侧面看待,本土化的另一面是全球化,同样,全球化的另一面也是本土化,这是能够成立的命题。但还必须看到,本土化实际上一开始就是以全球化中那个主导力量和主流价值观所提供的 “ 框架 ” 为参照系去思考和应对的,因此,在思考和建设中国应有的社会心理学时,对美国社会心理学设定的 “ 框架”,一方面是必须学习,把已经创建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同样写入历史,成为必备的科学知识库,另一方面又必须进行超越,跳出那个框架去思考。导论把被美国社会心理学所忽视甚至否定的早期社会心理学重新提出来给予必要的提问和反思,即是跳出美国社会心理学框架的一种尝试。

第二版对初版有较大修改的是 “ 社会认知 ” 和 “ 社会感情 ” 两章。前者更多地增加了社会认同的内容,包括自我认同、群体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后者着重梳理和分析了社会感情的群体特征以及社会情绪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分析了中国人社会感情表达的特点。

第二版增加了 “ 经济心理 ” 和 “ 宗教心理 ” 两章。增加这两章的必要性,一个是社会心理生活提出了相关的社会需要,另一个是从基本理论到现实问题都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

第三版增加了 “ 性别社会心理 ” 一章,由性别研究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王金铃教授撰稿。性关系是人类最普遍的关系,黄仁宇先生把生与死、性、经济三大关系称为人类千万重关系的基本关系(黄仁宇,《关系千万重》)。性关系是人类 “ 美好 ” 与 “ 丑恶”、“善良 ” 与 “ 憎恨 ” 的根源,是 “ 唯美主义 ” 的源泉。这个关系不断地演绎人间悲喜,简直成为一种永恒。在我国 “ 性革命 ” 的风潮中,在 “ 公权力 ” 对 “ 性 ” 的横行强暴下,“性别无知 ” 问题已经无法避开。对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健康成长,要担当责任的是今天的社会,是家庭,是父母。第三版增加 “ 性别社会心理 ” 一章只是为承担起这些责任而做的一个发言。期待着性的审美与神圣成为我们现实生活魅力的重要一环。

本教材坚持把视野和探索逐步深入到中国人社会心理生活及其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根源性研究中去。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社会心理学教材,一方面把这门学问的来龙去脉及基本内容告诉学生和读者,另一方面又向学生和读者也是向写作者自己提出问题。而后者对于观察和思考我们的现实生活并给予理论回答,或许更为重要一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社会心理学教材是献给那个不断向我们提问的社会生活的。

沙莲香
2011年5月
于万寿园 TFVuutDKM+ubrbnmpnPToIX4nODRTQwIdZtf4vN4QpnCHF8GBLqtPaGcBtOlRf0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