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一、随机抽样

定量研究特别是问卷调查对样本的依赖性很强。如果样本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则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会受很大影响。所以选取样本时应设法使样本的代表性得到保证,随机抽样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随机抽样的原理

随机抽样是概率抽样的应用。采用这种方法,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抽样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相等的。例如,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随机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第一次抽取时指定的n个单位中任一单位被抽中的概率为n/ N,第二次抽取时,剩下的任意一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是( n-1)/( N-1)。照此下去,在n次抽取中,这n个单位被抽中的概率为:

也就是说,任 意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被抽中的概率都是C1 nN ,所以 对于总体中每一个个体(元素)而言,被抽中的机会是相同的。

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使样本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性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所以说,随机抽样可以保证样本代表总体。

此外,随机抽样对于抽样误差的范围可以估计或控制。对于抽样误差的估计,意味着对研究结果的精确度能客观地评价,同时也能够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来决定样本应该具有多大容量。例如,以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均值时,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其平均数X不一定等于总体均值μ,这时( X - μ)就叫抽样误差。图2—1为抽样误差示意图。

图2—1 抽样误差示意图

对于任意一个样本平均数Xi,尽管存在抽样误差( Xi - μ),但是由于Xi基本上(95%的可能性)在临界值范围(- Z0.05/2至Z0.05/2)之内,因而抽样误差的绝对值│ Xi - μ│不超过这个范围的一半(以d表示), d即为最大允许抽样误差,简称最大允许误差[如果│ Xi - μ│大于d,统计上就认为Xi可能已不是来自总体μ的一个样本了,因而( Xi - μ)这时就不再叫抽样误差了]。

d值可以算出。如果d值大,表明Xi围绕μ的离散程度大,以Xi估计μ时精确度就小;反之, d值小,则以Xi估计μ的精确度就大。因此, d值是评价抽样结果精确度的一个指标。

(二)随机抽样的方法

1. 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所说的随机抽样,就是指简单随机抽样,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适用范围广,最能体现随机性原则,且原理简单。抽取时,总体中每个个体应有独立的、等概率被抽取的机会。常用的具体抽取方式有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总体很大时,一般都借助电脑来完成。

另外,要调查或研究的特征如果在总体中分布得比较均匀,则可以采用和简单随机抽样相似但实施简便的方法——等距抽样。

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将已编好号码的个体排成顺序,然后每隔若干抽取一个。例如,调查某大学一个系( N=250)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等距抽样, n=50,则每隔4个人抽一个,如1号、5号、9号……或2号、6号、10号……或12号、16号、20号……

究竟第一个进入样本的是哪一号,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如果像上例那样, n=50,每隔4个人抽一个,则先从前50号人中随机抽一个,如抽到12号,则以此为起点,隔4人抽一个,若从前50人中随机抽一个是41号,则从41号起,45、49、53……一般来说,这种抽样方法比简单随机抽样更为简便易行,而且它能比较均匀地抽到总体中各个部分的个体,样本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抽样好。

2. 分层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简称分层抽样。具体做法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个层)。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它充分利用了总体的已有的信息,因而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抽样方法。

对于一个总体究竟应该如何分层,分几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一个原则是,各层内的变异要小,而层与层之间的变异越大越好,否则将失去分层的意义。例如,抽样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文科与理科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显著差异。因而进行分层抽样就按文、理科分为两层(如果有事实说明,一些边缘学科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文、理科均有差异,则可分成文、理、边缘学科三个层次)。在教育调查中常常按地区(城、乡)、学校类型(公办、民办,重点、非重点)、学校规模(大、小)、考生类别(应届、往届)等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

3. 阶段抽样

总体经常由各级抽样单位一级一级地组成。例如,学生总体由不同城市的学生组成,城市中的学生又由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每一学校再由学生个体组成。抽样时可分阶段来进行,这时的抽样方式叫阶段抽样。其中最简单的是两阶段抽样,例如第一阶段以学校为单位,第二阶段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第一阶段的抽样结果叫第一阶段样本,第二阶段的抽样结果叫第二阶段样本。在一个学校中抽样同样也可以用两阶段方式,如第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第二阶段再以学生为单位。

在阶段抽样时开始的阶段总是以 “ 集团 ” 为单位,这样的结果对下一阶段而言等于减小了总体,使下阶段的抽样更容易操作。但是它的抽样误差也随之增大,而且每一 “ 集团 ” 内的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也影响着抽样误差。因此设计者要在阶段抽样的精确度损失与节省人力财力两者之间做到统筹兼顾。

一般而言,进行两阶段抽样时,首先将总体分成M个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个 “ 集团”(或 “ 群”),第一步从M个集团中抽取m个作为第一阶段样本,第二步是从所选取的m个 “ 集团 ” 中分别抽取个体( ni)构成第二阶段样本。可见第一阶段样本中的单位相对于第二阶段来说又是总体(分总体)。

初学者应注意两阶段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根本区别。从形式上看,似乎都分成两步:第一步将总体分成若干部分,第二步再分别从部分中抽取个体。但二者在第一步中有着根本区别。在分层抽样中,对于每一个部分总体(即 “ 层”)均需从中抽取个体,因而没有一个阶段样本的问题。而在两阶段抽样中,从总体分成若干个 “ 集团 ” 后,并不是对每一个集团都再进行第二阶段抽样,而是从所有的 “ 集团 ” 中先抽取一部分 “ 集团”。这里实际上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抽样,构成了第一阶段样本,然后再对所选 “ 集团 ” 做第二阶段抽样。

4. 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在某种形式上与阶段抽样类似,分多步抽样,但不同的是,在抽样的最后一步是不需要再抽样的,需要把上一个抽样步骤中抽中的单元中的个体全部入样。比如,要调查某所中学的同学,先以班级为单位从全校抽取一些班,被抽中的班则不需要再抽同学了,而是将被抽中班级的同学作为一个整体,全部进行调查。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都先要将被调查对象分成一些小组,先对这些组进行抽样。但是当组内差异大、组间差异小时,适用整群抽样;组间差异大、组内差异小时,则适用分层抽样。

二、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是定量研究中的主要抽样方法,但在准实验研究中不可能满足随机抽样的要求,访谈、观察等定性研究中更不可能使用随机抽样。这时就要根据研究目的、可能的条件进行目标抽样。随机抽样是为了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因此它必须使总体中每一个单元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目标抽样要保证研究者收集资料的真实性、丰富性,因此它以掌握丰富资料、能给研究提供最多信息的个体为抽样目标。目标抽样不从随机原则出发,因而称作非随机抽样。常用的非随机抽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最大差异抽样

最大差异抽样关心不同单元(个案)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不同单元(个案)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选择的单元是在某些特征上表现出最大差异的那部分。例如,以参与观察法研究管理体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最好分别选国有企业和独资企业作为观察的两个场所。

(二)典型个案抽样

要研究某种特征则选择最能代表这种特征的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企业的企业文化,一定要选最能代表企业文化特征的典型单元。

(三)同质抽样

同质抽样是与最大差异抽样相对立的方法,它的抽样原则是选取总体中的同质性单元。具体操作有时采用 “ 滚雪球 ” 式,即由最初被选中的个体提供与他相似或观点相同的个体的名字、联系方式,然后设法将他们纳入研究样本。

三、测量工具的使用

在定量研究中数据的收集主要依赖测量工具,心理学的测量工具以心理测验为主。因此,这里所说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对心理测验而言的。在使用心理测验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与自然科学的物理测量存在很大差别,其中信度、效度是心理测量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如何正确理解心理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 什么是心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所谓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或者说是测验分数的可靠性程度。

所谓效度是根据测量结果对测量对象做解释的有效性程度,简单地说,它反映了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测到了想测量的目标。第一节讲过的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中效度的意义与这里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这里讲的效度针对测量而言,即使测量的效度得到了保证,但由于设计的原因、抽样的原因等并不一定能保证整个研究的内外效度。

信度和效度是心理测量特有的概念,之所以重视它们,是因为心理测量的对象太复杂。心理测量是间接测量,想测量的心理特征并不能直接去测量,只能从对看得见的行为表现的测量中去推测。人的行为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复杂而不稳定,测量过程中肯定会受到事先不可预估的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误差。信度越高,说明这种误差越小。即使对行为的测量误差减小到零(当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能保证所测量的行为一定能代表对该心理特征的测量吗?例如,测量创造力时,实际测量的有关创造力的行为谁也没有把握说它们就代表了真正创造力的全部。这就是心理测量的效度问题。

2. 自然科学中物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 见图2—2)

图2—2

假设测量对象的真实值为0,实际对它测量了六次。A与B比较,A的情况误差较小,六次测量结果很密集,而B的情况误差大。这在物理测量中称为测量的精密度。精密度高说明随机误差小。再看C的情况,六次测量结果虽然精密度也高,但其平均值与0有差距。这差距反映测量的准确度。心理测量与物理测量相比较,信度相当于物理测量的精确度,而效度类似于物理测量的准确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准确度可以靠克服系统误差而提高,甚至在理论上可以减小至零,而心理测量效度的提高谈何容易!因为人们对作为测量目标的心理特征根本不可能有完全符合真实情况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物理测量中精确度似乎更重要,而心理测量中由于研究对象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效度是最核心的问题。

3. 信度和效度是测量结果的指标

物理测量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既可看成是反映测量结果好坏的指标,也可以看成是测量工具本身的技术参数,因为二者基本上是统一的。如果把它们看成测量工具的技术参数,当测量过程完全按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时,则从测量结果得到的指标与工具固有的参数相差不会太大。

但是心理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却不是这样。如果把它们看成是测量工具的性质或技术参数,例如 “ 某心理测验的信度系数是0.85”,用该测验实际测量的结果计算,则信度系数与0.85往往相差不小。这是测量对象不稳定、测验情境不完全相同造成的。所以与其把信度、效度看成是测量工具的技术指标,不如将其理解为针对具体测量结果而言的指标。

(二)如何提高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提高测量的信度、效度要从测验本身、使用、统计方法三方面入手。

(1)测验的长度(题量)越长,信度越高。

(2)测验过难或过易会降低信度,所以选择题目难度适当的测验可提高信度。

(3)编制测验时,对测量目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其结构并使之可操作化,这样编出的测验有可能满足效度的要求。

(4)在测验的过程中控制情境、控制主被试之间的交互影响可能提高信度和效度。

(5)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必须在保证信度的前提下去努力提高效度。

(6)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计算信度、效度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分半信度直接用相关系数表示,实际上这只是半个测验的信度,还应当用校正公式将其整个测验的信度估算出来。

本章要点

1. 本章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使初学者在学习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开始就对研究方法的概念 、 原理,以及操作形成初步的整体的认识 。

2. 在第一节中首先讲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及研究的一般步骤 。 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是其他事物无法相比的,再加上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难度之大也是必然的 。 在研究方法各种分类方式中定量与定性的划分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 。 本节从整体上比较了两类研究方法的差别与联系,并要求初学者不要人云亦云地热衷于比较两类方法的优劣,关键是要学习两类研究各自具有的思想方法 。

3. 在第二节中,先对定量研究的一般设计进行整体介绍,包括对变量的控制,对测量工具可能带来的误差的控制以及合理的统计方法 。 然后重点对定量方法中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从设计到操作进行较详细的介绍,其中实验设计的无关变量控制和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重点 。

4. 第三节对定性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上做了介绍,指出定性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对定性研究的一般步骤做了简要说明 。 然后重点讲述参与观察法的功能 、 特点 、 步骤 。

5. 第四节对研究中的抽样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等有关知识做了阐述 。 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研究样本的选择是落实研究设计的基础 。 而研究中不可避免要涉及收集资料或数据,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是使数据真实可靠的保障 。 因此对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对目标抽样的意义,对心理测验信度 、 效度的含义,均不可忽视 。 它们是保证研究设计得以实施 、 产生功效的前提条件 。

基本概念

期待效应 研究假设 内在效度 外在效度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行动研究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量化研究 质性研究 变量控制 无关变量 霍桑效应 实验组 控制组 被试 主试 自变量 因变量 实验设计 随机分组 区组设计 被试内设计 被试间设计 实验处理 准实验设计 调查研究 访谈问卷 量表 测验 结构化访谈 参与观察 随机抽样 目标抽样 分层抽样阶段抽样

复习思考题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

2. 实验设计的实质与功能是什么 ?

3. 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

4. 定性研究的基本过程如何 ?

5. 你是怎样理解心理测验的信度与效度的 ?

推荐阅读书目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杨中芳.如何研究中国人.台北:桂冠图书公司, 1996.

高敬文.质化研究方法论.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1996.

郑全全,赵立,谢天.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美]哈里·T·赖斯,查尔斯·M·贾德 .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手册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TrAZZFToBnsLghTb1YqgWlouTjGaCe6ngt/TAtmL1ticxvep+oUrx2+siz687W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