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设计

一、定量研究设计的一般特点

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实证,它通过分析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因而在进行研究设计时着重解决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测量工具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以及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时统计方法的合理化。

(一)对变量的控制

(1)对变量以操作定义来界定而不是以一般的概念来定义。例如,研究教养方式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如果教养方式分民主型与专断型,则民主型的操作定义为 “ 在民主型量表中得分高的”,专断型则为 “ 在专断型量表中得分高的”,儿童的创造力高低则以在创造力测验中得分高低来界定。

(2)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尽量避免偶然事件对研究过程的影响。例如,实验中停电或噪声的干扰,调查中被调查者由于偶然原因中断填答或接受访谈。

(3)调查对象的选取。在实验设计中为了保证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异完全是由实验处理引起的,需要将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地安排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去。在调查研究中为了保证样本结果对总体的推断,需要从总体中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另外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调查研究都常常选取上下两端的人进行比较,例如在选取创造力高的和低的两部分人进行比较研究时,则取在创造力测验中得分高的前三分之一的人作为高创造力组,得分低的后三分之一作为低创造力组,中间三分之一的人则不予选取。通常这种设计并无问题,但当进行前测—后测设计时,会有一种回归现象的发生,即前测时的低分组后测成绩上升,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效果的解释起到干扰作用。

(4)如果研究须经历较长一段时间,则在这期间研究对象在许多方面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他们更成熟,因练习积累了经验等等影响研究结果。在设计时应考虑是否会发生这些情况。

(5)避免霍桑效应、期望效应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二)控制调查或测量工具的误差

(1)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包括物理观察仪器与心理测验)必须保证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关于心理测验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参见本章第四节)。

(2)在调查研究中用的问卷也可以看作一种收集数据的工具,要克服由于问卷设计的不妥而导致数据不可靠现象的发生。例如,有些职业声望调查结果中,物理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等带有 “ 家 ” 的常常排在前几位,其实带了 “ 家 ” 字本身就已表示了声望,在职业词典中没有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这些职业,只有物理学研究者、生物学工作者等等。如果问卷中将这些 “ 家 ” 都变成 “ 工作者 ” 或 “ 研究人员”,而用 “ 劳动模范 ” 取代 “ 工人”,则他们的声望差距一定会缩小。

(三)合理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离不开数据,在设计中无论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还是对测量工具与测量过程的控制,目的都在于能得到合理的、真实的数据,而一项好的研究除保证数据的真实合理外,还要正确地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所谓正确使用统计方法,一方面要根据数据的性质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另一方面要对统计分析的结果有正确的解释。例如,在有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实验研究中,需要对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而在做这种检验时必须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1. 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

首先是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当数据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或可以假定其服从正态分布时,还要看总体方差是否已知,再决定用Z检验或t检验;数据总体分布不能认为是正态分布,且样本容量又比较小的情况就不能使用t检验,这时应当考虑非参数方法。

其次是检验方法应针对实验设计的假设。例如,在实验组与控制组有前测的实验设计中,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成绩以( O2 - O1)表示,控制组的前后成绩以( O4 - O3)表示,当两组在实验前的成绩不相等(即O1≠ O3)时,显然不能通过O2与O4的差异来证明操作的有效性,有人可能立即想到对( O2 - O1)和( O4 - O3)这两个变化值进行t检验,如果( O2 - O1)显著地大于( O4 - O3)不是也能说明实验操作起了作用吗?但是这时检验的结论只能证明实验操作的作用与实验对象的初始状态有关,不是针对实验设计中关于实验操作效果所做的假设的检验结论。由于两组初始状态不同( O1≠ O3),应想办法对这一情况进行控制,使O2与O4的差异建立在O1= O3的基础上。这时适宜的方法是协方差分析。

2. 对差异检验的结果要有正确的解释

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差异进行t检验的结果常常以p<0.05、 p<0.01等表示差异显著。这时一定要注意统计检验结果的 “ 显著 ” 并不意味着实验组与控制组真实差异很大,而是表示这个t检验结果非常有把握证明实验组与控制组真实差异的存在。至于这个真实差异有多大是不知道的。如果某个t检验统计检验力较强,总体的真实差异即使微乎其微,它仍然能够检验出来,而这微乎其微的差异并不能证明实验组实验操作效果的显著作用。

二、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的原则

1. 实验设计的概念、常用符号

(1)被试:参与实验研究的人。注意被试与研究对象严格讲是有区别的。例如,研究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这时教学方法的效果从逻辑上是研究对象,而参加这一研究的学生不是研究对象。但一般习惯上将研究所面对的人称作被研究对象,所以用被试这一称谓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

(2)主试:研究者本人或研究者请来协助操作实验变量的人。

(3)自变量:主试为确定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操作的条件、因素、特征称为自变量。在比较不同教学方式效果的实验中,教学方式从变量的角度称作自变量,从操作的角度称作实验处理。

(4)因变量:主试为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而设定的变量,或者说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可能变化的观测变量。例如,接受不同教学方法后学生的成绩是主试用来检验不同教学方法是否产生不同效果的观测变量,因而学生成绩是因变量。

(5)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

(6)控制组:与实验组在性质上接近、不接受实验处理的一组人。控制组也称作对照组。

(7)常用符号: X表示自变量; O表示因变量的观测结果; R表示随机分派,即将被试随机分派到实验组或控制组; C表示由主试控制的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

2. 实验设计的实质

实验设计的实质是考虑如何操作及控制变量。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使自变量的变异尽可能地大而误差变量的变异尽可能地小,同时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

被试的因变量观测结果的变异用S 2 O 表示,自变量的人为变动用S 2 X 表示,无关变量的变异以S 2 C 表示,误差的变异为S 2 E ,它们彼此的关系如下:

S 2 O =S 2 X +S 2 C +S 2 E

如果S 2 C =0, S 2 E =0,即无关变量即使有但它们没有变动,是固定的,误差即使存在但误差分数几乎没有变动,则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这表明因变量的变异全部都是由自变量的变异引起的,从而说明实验处理的效果是明显的。只可惜实际情况不可能这样,因为误差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只能最大限度地使其对S 2 O 的影响减小。例如,避免被试的疲劳,防止突发事件的干扰,增加测量工具的信度等。要使S 2 X 尽可能地大,还需S 2 C 变小,而S 2 C 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为了使S 2 O 增大,应当控制无关变量,使其尽量在实际中保持恒定,亦即使S 2 C 趋于零。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除无关变量或使其保持恒定。在教养方式对儿童创造力影响的研究中,考虑到家长的性别因素可能也起作用,这时,可以只选择父亲或只选择母亲进行教养方式的测量,当然这样的研究只是从一种性别的家长得到结论,其外在效度会降低。如果某项研究中噪声对实验有影响,但噪声又无法排除,则可设法使噪声大小保持恒定。

(2)将被试随机分组。在实验组与控制组设计中为充分证明两组在实验后的差异主要来自实验处理的作用,需要两组被试的初始状态相同,否则两组的差异究竟是实验处理的作用还是由初始状态不同引起的不容易说清楚,这种情况下会把所有被试在实验前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控制组,由于是随机分组的,因此可以假设两组的初始状态相同。

(3)区组设计。如果比较三种不同说服方式对改变态度的效果,则可以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三种说服方式,由于是随机分组,也就意味着假定三组的初始状态相同。但是实际上即使随机分组也较难保证三组被试实验前的初始态度是相同的,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初始状况不同造成的影响,常常使用另一种实验设计,即让同一组人先后接受三种说服方式,测量每接受一种说服方式其态度的观测值,这样若三种说服方式得到的三个态度值之间有差异,则足以说明不同说服方式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同一个人先后接受的三种说服方式彼此之间互相有影响,接受第一种说服方式后,再接受第二种方式,两次之间肯定有影响。这时可以设法把被试按三个人一小组的方式分成许多小组,小组中的三个人尽量在各方面尤其是初始的态度上相同(实际上将三个人看作一个人)。每一个人接受一种说服方式。这样对于小组而言,每个小组都先后接受了三种说服方式,统计时以小组为单位。这样的设计叫区组设计,上述的各个小组都叫作区组。区组设计又称作被试内设计,而前述把被试随机分派的方式称作完全随机设计,又称被试间设计。

(4)使无关变量成为实验中的一个自变量。如果各种方法都可能无法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则可把它作为实验的一个自变量。这时实验就变成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设计,称作多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重在检验多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实验法相对于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最突出特点是它能检验因果效应。唐纳德·罗宾将实验法是如何体现出因果效应的总结为一个模型,被称为罗宾因果模型(RCM)。RCM将因果效应表示为:

Yt(u)-Yc(u)

其中t代表处理条件(实验组),c代表控制条件(控制组或对照组),u代表测量的单元,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即为被试, Y代表被试的反应。比如说,某实验想要研究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于侵犯行为的影响,分别给被试放激昂的音乐和舒缓的音乐,然后比较之后被试在侵犯行为发生率上的差异。

但是,罗宾因果模型存在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很难对同一被试测量Yt(u)和Yc(u)。就拿音乐和侵犯行为相关的例子来说,任何被试在先听了任一类型的音乐之后,无论再听任何其他一类音乐,都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Y t (u)和Y c (u)了,它们已经被破坏了。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采用被试内设计,即被试的反应与时间无关;同时注重短时性,处理和反应的测量不会使得被试出现疲劳或练习效应。第二种方法是同质性设计,即假设所有的被试都是同质的,所以让哪个被试接受处理都没有差异。但是,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以上这两种方法的条件都很难满足,使用得最多的是第三种方法——随机化。随机化即让不同的被试具有相同的概率被分配到实验组与控制组中。在实验组和控制组内部,各个被试的反应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各组的平均反应水平则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因此,在随机化方法之下,因果效应可被定义为:

Yt-Y c

(二)实验的基本设计

1. 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R表示实验组与控制组的被试是随机分派的,实验组有实验处理X,控制组无实验处理以 表示。这个设计在前面已举例说明过,由于担心实验组、控制组的初始状态不同(即使被试是随机分派的),会对每个组都进行了前测。前面说过这个设计合适的统计方法为协方差分析。

2. 实验组控制组仅有后测设计

与前面的设计相比,它不用前测,其理由是既然进行了随机分组,那么再对它们进行前测,本身就是对随机分组的不信任。这个设计的统计检验方法常常是对O1与O2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

3. 所罗门四组设计

该设计由所罗门(Solomon)提出,它实际上是把前述的两个设计组合起来。

被试随机分为四组。第①、③两组均为实验组,第②、④两组均为控制组;第①、②组有前测,第③、④组无前测。这个设计为了确定自变量X的效果可以进行多项比较:

(1)如果O2> O4,且O5> O6,即无论有无前测,实验组结果都大于控制组,则更有把握证明实验处理的效果。

(2)这个设计将 “ 有无前测 ” 作为变量,因而可以比较有无前测与实验处理之间的交互作用。

这种设计可以用t检验对( O2 - O4)及( O5 - O6)进行检验,用方差分析对 “ 有无前测 ” 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

所罗门的设计对于分析实验处理的效果而言比前两种设计肯定要好,但是由于需要两个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实验的投入很大,有时在应用上受到限制。

(三)现场实验和准实验设计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但在很多情况下,实验可以放在现实的社会情境中,即作为现场实验。例如,某实验想研究不同种族之间的社会距离,故意在美国的某个白人占绝大多数的社区里遗失一些信封,这些信封都贴好了邮票,写上了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唯一的区别是一些信封上的收信人是明显的白人的名字,而另一些信封上的收信人是明显的少数族裔的名字,实验的结果是要检验这两种不同种类的信封各有多大比例被人拾起后投进邮筒而寄达。现场实验的明显优点是其情境更接近真实的社会活动,从而避免实验室情境对被试反应的干扰,其不利的方面是由于对实验的全过程不能全程控制,随机性可能会被破坏。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什么样的人会拾到信封、在哪些地方的信封更容易被人拾到、信封散落的地点距邮筒的远近等,都可能对随机性造成破坏。

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当实验不是短时间能完成,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时,很难做到对被试的随机分组。在企业中只能以车间或部门为单位,整体地作为实验组或控制组,在学校中多数情况下也要以班为单位做实验。这种情况所做的实验设计称作准实验设计,即这时的实验设计不能算是真正的实验设计。

准实验可以采用与真正实验设计相同的设计,由于不是随机分组,较难实现实验组与控制组初始状态相同,这时一般只能人为地从各方面考察,尽量选取差不多的固定群体(部门、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一般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有前测设计可能比无前测设计更好些。

准实验设计对实验处理效果进行分析时,除了根据统计检验以外,还需要对由于未随机分组可能导致的影响做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也被称为计算机仿真,就是利用计算机对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以及参与系统控制的主动者——人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进行动态性的比较逼真的模仿。计算机模拟是数值分析方法的一种。它用计算机程序直接建立真实系统的模型,并且通过计算机的计算了解系统随着时间变化的行为或系统的特性。计算机模拟已发展成为一门与数学、系统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实用性的技术。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对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 计算机模拟实验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运用实验法,无论是实验室实验还是现场实验,由于个人是最基本的被试单位,其主体性与反思性会导致实验的客观性无法像物理实验一样得到保证。而计算机模拟实验则可能保证模拟人的完全客观性。同时,对于一些出于科学研究伦理考虑无法进行实验的社会心理现象,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来进行。

2. 对复杂社会心理过程的模拟

社会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过程,当一个过程中起作用的变量太多,且不是一个线性系统时,是无法通过连续计算来预测的,借助于计算模拟,则可以模拟各种可能性,探索社会心理系统的走向与规律。并且对复杂社会心理过程的模拟也可将现实中漫长的过程大大地缩短,从而大大提高预测的可能性。目前,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对复杂社会心理过程模拟的有对公共危机过程的模拟以及对火灾疏散过程的模拟等。

3. 社会心理建模

社会心理过程是一个黑箱,要对一些社会心理机质和过程进行解释,则可以先把各种理论解释模型进行数学建模,再通过计算机模拟对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行实验,并以实际的情况进行验证,以检验各种理论解释模型的有效性。

四、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的含义,一般在工作实践中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搜集意见等行动研究式的调查研究,从研究性质分类的角度可以归为定性研究。如果旨在对事物的状况给予数量的描述或探究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则属于定量研究。调查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实验法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前者关心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而后者目的在于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前者又称相关研究,后者又称因果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定量研究中相关研究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常见的具体方法为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

(一)访谈调查

1. 访谈调查的特点

(1)访谈有助于取得完整的资料。由受过专门训练的访问员当面提问,不但可避免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对题目的漏答,还能得到比预想更多的资料。

(2)有助于对问题做深入探讨。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或原因,填答问卷是不易表达的,而且对于一些深层问题被调查者在问卷中不愿回答,但面对访问员,尤其是双方经过沟通取得信任时愿意说出真心话。

(3)一般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现象。在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往往由于误解所提的问题,所答非所问。在访谈中访问员如果发现有此情况可以及时纠正。

(4)有利于控制调查情境。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可能分几次才填答完一份问卷,或者几个人商量着一同填答。这些情况访谈调查都可以避免。

(5)访谈对访问员的依赖性大,容易使结果不客观。访问员在性别、年龄、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会影响被调查者回答问题。

(6)访问员与被访者之间的互动有时是不利因素。访问员有期望得到某种回答的倾向;被访者有时会迎合访问者的期望,当然也有因为逆反而形成对立的可能。

(7)对一些敏感问题,被访者不愿意真实回答。这一点对于我国的社会调查研究者尤为重要。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访谈法比问卷填答法能更好地控制误差,因而偏爱访谈,但如果问题内容敏感或涉及个人隐私,访谈与问卷相比就不利了。有些研究对包括是否有过偷窃行为,是否看过三级片等内容的调查也坚持用访谈而不愿采用问卷,实在是一种僵化、教条的做法。

2. 访谈调查的类型

(1)无结构访谈。这种类型对被访者回答问题限制很小,有时还鼓励和引导被访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无结构访谈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起来很困难,不易量化,一般在研究的探索阶段使用这种方法。

(2)结构化访谈。这种类型又称标准化访谈。严格的结构化访谈中每个问题都列有不同的答案供被访者选择,限制他们自由发挥,相当于口头填答问卷。有时甚至连开头和结束语都不允许访问员任意更改,目的是保证结果的数量化、客观化。

这种访谈一般在实际上都做些变通,标准化、客观化的程度要求低一些,称为半结构化访谈。

3. 访问调查的步骤

(1)根据研究目的编写访谈提纲或访谈问卷(即严格的结构化访谈)。编写时应按问卷设计的原则进行,如果访谈的内容相对复杂,则编写的访谈问题应事先进行小样本的预备性访问,目的是检查问题提得是否得当。

(2)抽取被访者(参见本章第四节)。

(3)培训访问员。培训时应有一个访问手册作为培训依据,一方面了解调查目的、题目内容,另一方面指导访问员解决访谈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同时宣布对访问员管理、监督的条例。

(4)访问的开始。访问员与被访者初次见面首先要自我介绍来访目的(有必要时出示身份证明);告诉被访者为什么对他进行访问,是按地址随机抽取的还是按电话号码随机抽取的都要说清楚;承诺对被访者的回答保密。总之,访问者要以较好的亲和能力、应变能力,争取被访者的合作。

(5)访问的进行。在友好的实事求是的气氛中进行,任何情况下访问者都不要影响被访者。如果是结构化程度很高的访谈,则访问员在读题时不要随意改变题目顺序;如果是开放式问题,访问员记录下被访者的回答后应在可能的情况下与被访者核对一下,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性。

(6)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的资料整理是相当复杂的事情。如果是开放式访谈的资料,需要编码进行内容分析;如果是封闭式问题的结果,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而且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强,但一些人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误用,使它也面临许多的批评。

1. 问卷的功能

列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一定数量的被试回答这些问题来收集有关事实、意见、态度等资料,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为调查工具一般称作调查问卷。由于心理测验中的人格测验从形式上看也是通过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达到测量的目的的,因而人格测验也常被称作人格问卷,这时的问卷是指它的广义上的功能,也就是说无论是以纸笔形式还是在电脑上操作,只要是对文字叙述的问题作答则该问题系列都称为问卷。

在习惯使用方面,问卷、量表、测验是有区别的。问卷的结果侧重于回答 “ 是什么 ” 或 “ 各种意见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例如,有的问题为 “ 您一般临睡前都做什么”、“您所毕业的中学是重点中学、一般中学还是基础薄弱学校 ” 等等,目的是了解睡前做的事是什么、毕业的学校属于哪种类别。又如:

您认为目前家中除日常生活必需开支外的余钱如何处置为好?

A.存入银行B.买股票C.尽量消费掉D.现金放在家中备用

这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到选择每种处置方式的人各占多大比例。用类似问题构成的调查工具应称之为问卷。可以看到,尽管用百分比表示调查结果,但严格地讲,这仅仅是一种分类。

量表是一种对事物赋值的尺度,或者说是将事物数量化的某种规则。按照这种规则可以对某些现象特征进行数量化的描述。量表侧重于回答 “ 有多好”、“有多严重”、“一致性有多高 ” 等程度性的问题。因此可以认为问卷用于调查,而量表用于测量。例如:

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

A.很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比较不满意E.很不满意

这就是用五级量表的形式测量被试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它可以对 “ 很满意 ” 这种态度计5分,对 “ 比较满意 ” 计4分……达到对被试工作满意程度的等距测量。

目前在调查问卷中既包括那种 “ 是什么 ” 的问题,也包括一些量表,所以问卷调查的功能已含有心理测量的功能。

测验则泛指心理测量的程序或工具。它可用量表达到测量目的,也可以像罗夏墨迹测验那样不用量表而达到目的。

2. 问卷设计原则

(1)理解性原则。题目一定要清晰易懂,避免专业性词语出现,目的在于使被试真正理解题意而不发生偏差。例如:“您认为当前通货膨胀严重吗?”这样的问题如果对普通百姓提问是不适合的,因为普通百姓能准确理解 “ 通货膨胀 ” 这个概念的不多见。再如,某位研究者想调查小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具备哪些特征。设想 “ 因材施教 ” 应该是其中的一项。但考虑小学生不懂什么是因材施教,于是就将其通俗化为 “ 能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结果小学生却认为这不是好老师,因为这是 “ 偏心 ” 的表现。

(2)准确性原则。问题用语要准确,同时要能让被试准确回答,否则被试将无所适从。例如:“您赞成高考对少数民族考生和省级三好生照顾加分吗?”这实际上是一题双问,被试不易准确回答。如果有人赞成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而不赞成对三好生照顾则将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又如:“您的婚姻状况?A已婚 B未婚”。如果是离婚者究竟该填已婚还是未婚,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3)客观性原则。题目不能带有某种暗示和导向。例如:“您认为××厂周围的环境污染严重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已认定××厂周围有相当程度的污染,对被试是一种诱导。

(4)选项排他性原则和完备性原则。如果是一个题干下设若干选项的题目,则各个备选项之间应该是彼此独立的。例如:

您认为政协委员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A.参政议政B.为百姓说话C.监督政府部门的工作

D.提有建设性的提案E.反映社情民意

显然,备选项中彼此涵盖,并不独立。同时,问题给出的选项要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不能出现被调查者的情况或态度不适用于给出的任何一个选项的情况。当无法确定给出的选项覆盖了所有可能的情况时,一定要加上一个选项 “ 其他,请注明”。

3. 问卷调查的操作方式

(1)访谈。由调查员按照问卷中的顺序向被访者提问,被访者的回答由调查员填写。这种方式可以体现访谈法的一些优点,而且遇到阅读能力较低的被访者,这种方式更具优势。但是当问卷中涉及敏感问题或问卷太长使被试不愿持续配合时,不适合采用该方式。

(2)置留或集中填答。将问卷发给被试,待其填毕再到他家去取是置留方式,这种方式不易控制被试的填答态度。集中填答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被试集中,由调查员讲清目的、要求后现场独立填答。这种方式对被试在填答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予以解答。

(3)邮寄。邮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根据社区抽样,由调查员将问卷发到被试手中,被试填毕寄给调查员指定的地址;第二种是根据户籍资料将问卷寄给被试,填完后寄回;第三种将问卷刊载在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等)上,被试填完寄回。其优点是适应大范围(全国)、大样本的情况,不受调查员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被试回答敏感问题的压力,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回收率低。置留、集中填答及邮寄都属于被访者自我管理的方式,也称作自填式问卷。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互联网问卷调查,也属于自填式问卷。

(4)电话。电话调查是时间效率最高的方式,而且回答结果可以自动输入,有时还可以利用语音系统自动提问,从而减轻调查员的工作负担。但是电话调查的最大限制是问卷不能太长,否则对方有可能中途挂断电话。 g606allztGGlZTVVSiRBVL389hzZR4L2CgtpRgGar+SeSwp1gCu1gJHsxVvAi/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