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已是世间其他一切事物所无法比拟的,但同时还要再加上“社会”两字,也就是还要研究在社会情境之下社会的诸多因素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其难度便可想而知了。归纳而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很难通过直接观察发现规律

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理活动有些可以肉眼直接观察,有些可以借助仪器直接观察;而心理活动即使借助仪器也无法直接观察,只能通过行为的观察来推测或判断其心理活动。人类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观察人的行为既要受到观察对象本身的动机、情绪、态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又要被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所制约,同时还与观察者的主观因素有密切的相关。所以单纯靠简单的观察或许可以积累许多事实资料,解释一些社会心理现象,但要证明某种假设,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是相当困难的。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常常面对许多变量。例如y变量是研究者欲观测的变量,而与y变量有关系的变量可能存在若干个,分别以x1, x2, x3,…, xn表示,而且x1, x2, x3,…, xn各变量之间也存在联系,研究者可能关心x1与y的因果关系模式,但这种关系程度或因果模式受x2, x3,…, xn等其他若干变量的影响这时, x 2 ,x 3 ,,… x n 等变量都被看作无关变量加以控制。虽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多种方法,但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况且如果真能完全控制了无关变量,其研究结论具有的普遍意义又可能会大打折扣,因为现实中很难找到无关变量被控制好的自然情景。所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倡多变量的研究方式。

与以物为对象的实验不同,以人为对象的实验具有主体性和前馈性。在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时,实验对象的兴趣、动机等中介变量也常常影响实验结果。美国芝加哥电力公司在霍桑的一个工厂曾进行过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照明强度的增加,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但是当照明强度减弱时,工人的生产效率不但未降低反而也有所增加,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之所以照明条件变差仍然使生产效率提高,是因为工人们知道了自己在参加实验而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为了尽量避免该效应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包括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其他以人为对象的实验)一般以不让实验对象了解实验设计为宜,甚至设法不让其知道自己在参与实验,当然这必须是以不影响或损害其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期待效应

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曾有人做过实验,向新任老师介绍情况时故意将本来差异不大的若干位中等学生一半说成是优秀的,另一半说成是不够好的。结果一个学期后这两部分学生果然发生了分化,说明新任教师的期待产生了作用。这种期待的作用也称作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为了避免该效应的影响,有时研究者在进行实验时并不告诉主试有关实验的目的。如果既不让被试了解自己所参与的实验,也不让主试知道实验的有关目的和内容,那么这种实验设计称作 “ 双盲 ” 实验。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如前所述,人们的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通过行为的观测来进行推测或判断。对心理特征的测量同样也只能是间接的,即借助于对行为的测量达到对心理特征的间接测量。这种测量的间接性制约着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增加了心理测量工具控制误差的难度。

由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依靠测量工具将它们完全数量化绝非易事,尤其是涉及动机、态度等受情景影响大、不太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时,一些测量工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都不十分理想。另外,心理测量的方式主要是采用自我陈述法,即由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量表或问卷中的题目,这样回答的结果不仅受量表或问卷本身及被试与主试互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人在填答人格问卷时常表现出从众、尊礼、中庸的倾向,对一些能回答而不愿回答的问题多填写 “ 不知道”。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一般而言,由于研究领域、研究性质及功能的差异,不同学科的研究步骤各有所侧重。但作为一个规范的研究,主要步骤应该是基本相同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不例外,也要按照下面几个主要步骤进行。当然,这几个步骤对于初学者而言只是一种一般遵循的研究法则,随着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研究者不应将其视为固定不变的 “ 八股”,而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

善于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研究步骤中,问题是目标和方向。研究问题从分析、提出、选择到最后的确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实践经验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不少研究生做毕业论文时面临选题的困惑,就是因为他们缺少研究经验和独立判断能力,不知道哪些问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些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时有种倾向,似乎觉得只有从文献(特别是西方文献)中发现的研究课题才是最有价值的。结果仿照文献中的研究方法,验证了外国的某些理论,但很难真正解释中国人的行为和心理。从文献中发现当前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固然重要,但就社会心理学而言,一项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最终要以它是否有助于本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为依据。其实西方社会心理学走的正是与社会客观需求密切相关的发展道路。例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许多是关于人类歧视与偏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大批为逃避纳粹迫害从欧洲来到美国的心理学家自身的经历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参战受到敌人强大的心理战宣传的影响,使态度改变又成为当时一个时期的研究热点。所以我们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应提倡和坚持针对当前社会现实及社会发展需要的选题方向。

选择和确定了研究问题的同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要做清晰的界定。如果拟采取定量研究,则各种变量须有操作性定义,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假设。

一般在确定研究问题时,研究者头脑中就已有了主要的假设。例如,研究者确定的研究问题是: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对儿童的创造性产生影响。研究者在选择和确定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就对这个问题有个猜想,即教养方式对儿童创造性的培养有影响,这个猜想还可能更具体: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提高。一个好的假设应该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假设必须是合理的,即与已知的事实或理论一致;

(2)假设应该是具体的,不可模棱两可或过于空泛;

(3)假设应该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

(4)假设表述必须简明。

假设将研究问题更加具体化和条理化,它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研究设计基本上是围绕如何检验假设而进行的,因此研究假设应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起到作用。

(二)查阅参考文献

前面讲到,研究问题的确定不应仅仅出于文献研究结果,而应主要来源于社会需要。然而一旦确定了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一项有意义的研究也应以已积累的知识为基础。查阅有关文献,可以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可以进一步确定自己研究的内容和假设;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为解释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参考。因此每一位研究者都要充分重视查阅文献这一不可或缺的步骤。查阅文献可以和确定研究问题同步进行,甚至还可以提前。

查阅文献的主要途径为权威著作、核心期刊、光盘与网络以及政府出版物。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范围广泛,因而查阅文献时不仅要检索社会心理学的著作、期刊、光盘等,还要注意检索心理学的其他分支以及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大众传播学等相关学科,有时还要扩大到教育、法律、经济等更广的范围。

为了提高查阅文献的效率,最好从与自己研究领域最有关系的文献来源开始检索,由近及远逐步扩大检索范围;从最新出版的文献开始,在发表时间上由后溯前。如果相关研究文献很多,则在查阅过程中首先阅读其摘要。若对自己的研究有较大参考价值则保留该文献全文(或设法查到该全文);若对自己研究是否有价值不十分明确,则先保留该摘要,是否接着查其全文视研究进程的需要而定;若从摘要中马上可以判断对自己的研究参考价值不大则可滤掉。在浏览参考文献时注意重点把握其研究设计和研究结论两部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浏览速度。此外对该文献后面所提供的参考文献不可轻易放过,可根据它提供的线索做滚雪球式的检索,这样有利于扩大和提升自己的查阅范围和效率。

(三)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即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与假设所做的研究计划大纲,具体地列出研究方案。主要包括:

1. 方法

明确指出本研究采用哪种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或者几种方法的组合。

2. 对象

指明研究涉及的总体和具体的样本,包括样本结构(年龄、文化、性别等分布情况)以及抽样的方案与具体操作方式。

3. 时间

具体实施研究起始至结束的时间。

4. 工具

研究者收集数据资料的工具,包括量表、问卷或仪器等。如果是量表则应指出该量表的出处。若为自行编制的量表则需说明编制方法与信效度数据。如果研究中不使用工具,这一环节可省去。

5. 过程

具体说明研究中有关操作与收集数据的步骤。如果研究由若干个相关的研究组成,则应按 “ 研究一”、“研究二”……分别叙述。涉及变量控制要介绍对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同时表明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说,这一环节是研究步骤中最核心的步骤。

(四)资料或数据结果的分析讨论

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实际操作所获得的资料或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讨论。所谓分析就是对收集到的资料(如访谈观察记录、个案)进行归纳、提炼或逻辑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目的都是为检验假设、得出研究结论寻求依据。所谓讨论就是对资料或数据反映出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同时与查阅的参考文献相结合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做合乎逻辑、符合研究事实的解释。这部分的最后还可以说明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或今后尚待研究的问题。

(五)做出研究的结论

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否验证了开始阶段的研究假设做出判断。

(六)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内容基本上按照上述研究步骤撰写,即包括: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设计、结果分析与讨论、研究结论;同时将所查阅的文献中对本研究产生作用的作为 “ 参考文献 ” 列在研究结论后面。

(七)研究的效度

一项较规范的研究必须在各个步骤都能尽量地控制和减少误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的效度。所谓研究效度是指研究操作是否有把握解释研究结论以及研究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评价指标,其中研究结论能被有把握解释的程度叫内在效度,研究结论能被推广到研究情境以外的程度叫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例如,某项关于改变激励方式对员工积极性影响的研究。选择两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A企业中实施新的奖励制度,在B企业中沿用原来的奖励制度,半年后对两个企业的员工进行工作积极性测量,结果A企业的测量分数高于B企业,于是结论认为新奖励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仔细分析这个研究就会发现它的内在效度不高,A企业工作积极性分数高于B企业是否能完全由新制度的实施来解释很值得怀疑。两个企业在实验前员工的积极性相等吗?除了奖励制度以外,企业的其他条件是否在半年中也发生了变化?如领导人是否更换了?两企业的产品是否相同?企业效益怎么样?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员工积极性的变化。当一个研究在某一特定范围内进行时,它的结论是否在更大的范围内成立则是该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着如前所述的种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所以在研究中提高内在、外在效度是研究者面临的较大难题。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分类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各种研究在目的、功能、哲学取向、方法论、复杂程度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它们很难有一个唯一的分类标准。这里介绍的是两种最基本的分类系统。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将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基于目标的不同。基础研究的目标在于获得普遍原理,发现、验证、发展理论,为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断增加和积累新的成果。基础研究并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它的成果不一定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其成果的积累终将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作用。应用研究的目标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际并在实际中检验该成果的可行性,同时发现实际中的理论问题为基础研究提出新的课题。近年来被不少人所提倡的行动研究可以归为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强调的是更具体即时的应用而不过分重视理论应用的普遍性,其理念的核心为 “ 研究即实践”,主张研究者即参与者并强调主被试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在解决社会问题(如失业、妇女问题、劳资纠纷、老年问题等)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方面取得不小的进展,但也引起一些主张研究的规范性、可重复性的人的怀疑、批评。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只是目标的取向不同,其研究的价值是不能仅仅从 “ 基础 ” 和 “ 应用 ” 来判断的。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对学科发展而言,两类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基础研究才是真正的研究,才能展示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知识,而应用研究并不需要专业训练,其研究成果缺少学术价值;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基础研究是书斋里的学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提供经济效益,他们简单地将社会问题学与社会心理学画等号而排斥基础研究。这些将两类研究对立的观点都是极端片面的:如果没有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永远不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作用,因而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价值;而应用研究如果没有基础研究的成果作为理论指导,没有基础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它也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另外,由于基础研究的目标指向理论,因而有人也将研究划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这种划分实质上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划分并无大的区别,但有使理论与应用过于对立之嫌,似乎应用研究并不涉及理论了,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将研究按其目标划分为基础与应用两类。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从一般方法论的角度将研究划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类,在学术界并无分歧,但近来有人对 “ 定量 ” 与 “ 定性 ” 这两个词是否能准确地概括两类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认识,可能考虑到从字面意义上定量容易使人认为仅仅是给事物一个数量,而定性给人一种对事物仅仅做性质判断的印象,因此提出以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取代定量与定性的说法。这种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考虑到对初学者来说,把握两类方法实质上的区别与联系是最重要的,至于称之为 “ 定量 ” 还是 “ 量化”,“定性 ” 还是 “ 质化 ” 并不重要,而且定量与定性的提法已经沿用多年,所以这里仍用这种提法。

定量与定性两类研究方法的争论在西方已有三十多年了。从本质上讲,两类方法的哲学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定量方法基于实证主义而定性方法遵循现象学。定量研究注重概念、假设构成的模型及其演绎的结果,定性研究强调的是过程及对现象的整体解释,它并不强调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就有一个理论基础,理论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定量研究运用统计分析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数量的描述;而定性研究收集的资料主要是事件的语言描述,并非完全是数据,对所研究的问题主要以语言进行解释。定量研究的研究者一般采取中立的立场,而定性研究的研究者更多地介入到研究情境中去。

由于定量研究遵循实证主义,所以有人将研究依实证与非实证划分为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但是用思辨研究代表定性研究并不确切。至于还有人将研究划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或理论研究与定量研究,实际上是对理论研究的误解。如前所述,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基础研究,而理论研究与定量和实证并不对立。

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争论中,由于定量方法长期居于主要地位,因此定性方法仍没有争得与定量方法比肩的地位,有人形象地做过比喻,认为 “ 定性研究仍是定量研究的一个穷亲戚”。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们对定量研究方法在许多问题上受到局限的认识的深入,定性方法不再受歧视,尤其是在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对许多情形量化是很难的。近来两类方法的争论趋于平缓,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的呼声。

作为初学者,切不可人云亦云地简单判断两类方法的优劣,关键是对各种方法都要真正学到手,然后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不要热衷于用自己先学的方法去贬低自己还未了解和掌握的其他方法。因此,虽然定量与定性存在着对立,但在使用这些方法时不妨将其看作一个连续体的两极,任何极端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M9WooLzZxt6WRse1BYDwBfGlXO/fJd0S49yh6zVf74OlicQR3ITwfSI75GQJgE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