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阳明家训:《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孩子们啊,听我的教诲:你们要勤奋读书,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要学习谦恭待人,一切要适宜和遵循礼节;要节制饮食,少玩游戏。不要说谎,不能贪利;不要任情耍性,不要与人斗气;不要责备他人,要懂得自我管理。能放低自己身份,是有志气的表现;能容纳别人,是有度量的表现。做人的尺度就是心地的好坏:心地好,就是好人;心地恶,就是恶人。这就如同树上的果子,它的心是蒂;如果蒂先败坏了,果子必然坠落。我现在教诲你们的,全都在这里。你们应好好听从,不可丢弃。

这篇《示宪儿》就是后世所谓的《王阳明家训》,诞生于1518年,正是王阳明担任南赣巡抚的尾声。家训第一句“幼儿曹”中的“曹”字是“等、辈”之意,整句意为:孩子们。后面的话语,通俗易懂,完全就是向孩儿们说话的口气。诉说的对象正是他的儿子宪儿,即王正宪。

王正宪并非是王阳明亲生儿。1515年,王阳明年已四十四岁,但王阳明及胞弟守俭、守文、守章都没有儿子,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只好选择将他三弟王兖的儿子王守信的第五子正宪过继给王阳明。是年,王正宪八岁。

1518年,王正宪十一岁,正是亟待教训之时,于是就有了这道王阳明家训。

家训开篇就是让人勤读书,这是教人应有学问;要人孝悌、谦恭,遵循礼义,这是让人应学会礼仪;要人能下人,能容人,这是智慧的表现;心地好,是良士,这是德行的表现。

学问、礼仪、智慧、德行,是《王阳明家训》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心学的灵魂,更是一个绅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四个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套用王阳明的话头就是,有学问的人,必知礼仪,必有智慧,必懂德行,否则就不能称他为有学问的人。

不过在王阳明看来,德行是第一位的,做一个好人比任何事都重要。一个人若缺少了德行,那就和“人”这个物种诀别了。

鲜花的蒂(心)如果是坏的,鲜花永不可能绽放,也就不能称为鲜花;正如人的心地是坏的,人就不能称为人。

“凡做人,在心地”是王阳明家族的信仰和家法,它不专属王阳明家族,正如良知之学不是王阳明的专属一样,人人皆有良知,只看致或不致。人人都可把“凡做人,在心地”当作是自己的家训和信仰。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王阳明家训,看看这些通俗的家训背后,到底隐藏着何等玄机。它既是亘古不灭的教育法门,也是另一个角度的阳明心学。 gddUdkYiUQW+beUQC9MDU4tfA/UFPZpaSqNPKgNdx8fRr1uxZNMcIb+HUE7omY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