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散曲源于词,所以散曲又称“词余”,元曲有许多曲牌出自于唐宋词牌,可以为证。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小令是独立的曲,原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有时被称为“街市小令”,其句调长短不齐,而且几乎每句都要押韵。散套又称“套数”,起源于宫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小令)联成的组曲,要一韵到底。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取消科举,使得众多文人参与散曲创作,散曲得以蓬勃发展。众多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写出许多回肠荡气的不朽篇章,奠定了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至尊地位。元曲和唐诗、宋词、汉赋,并称为中国文学上最绚丽的四大文体。

植物常在曲中起兴、隐喻、暗示情节,历代曲作内容引述植物的情形甚多。《全元散曲》总曲数4,464,引述268种植物,柳树仍是元曲出现最多的植物(表2— 4)。元代散曲的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可久等人,作品豪放清丽,音律优美,意境高超,并充分利用植物写实或抒情。例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枯藤和老树构成一幅萧瑟的画面,也是作者凄凉心境的写照。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黄芦即芦苇,白苹是南国田字草,绿杨为垂柳,和红蓼都是水边湖岸的植物。关汉卿的《双调·碧玉箫》则写红叶、黄菊的秋景:“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表2—4 历代散曲总集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种植物

南国田字草就是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苹或白苹。

红蓼常生长在湖岸、渡口等水域,秋季开红花。

明代散曲作家大都兼擅诗文,诗人几乎都写曲。《全明散曲》共收录曲12,670首,植物种数321种(表2—4)。传世的散曲作家,有李东阳、祝允明、文徵明、王世贞、汤显祖、冯惟敏、梁辰鱼等,都是著名的诗人或画家,全都擅长在曲文中引述植物。例如,冯惟敏的《北双调折桂令·焚柏子》写“焚香”:“翠巍巍柏子浮烟,清似鸡舌,润比龙涎。芸草窗中,芝兰砌畔,椿桂堂前。”句中提到的柏子、鸡舌(鸡舌丁香)、芸草(芸香草)、芝(灵芝)、兰(泽兰)、桂均为香木香草,或古时常用的熏香材料,单看文字叙述就能感受到厅堂里满室的馨香。梁辰鱼的《南双调孝南歌·庚午初秋悼亡改定旧曲》,用植物写秋、写凄凉心境:“梧桐清影凉,人孤夜长。鞋拆金莲,镜破菱花样。香冷萸囊,被卷芙蓉帐。掩绮窗,倚绣床,思忆雪衣娘、在何方。”有象征秋天的梧桐、萸(食茱萸),也有闺房内代表悲愁的植物名称器物菱花镜、芙蓉帐等。

鸡舌丁香是古代常用的香料植物。

芸香草是古代用来驱虫的香草。

清代曲作多模仿元、明作家作品,《全清散曲》收有4,380清曲,内中植物253种(表2— 4)。著名的曲作家有沈自晋、朱彝尊、沈谦、徐旭旦、厉鹗等人,都精于以植物写景、借喻,实例有朱彝尊的《北双调·沉醉东风》:“香茅屋青枫树底,小蓬门红板桥西。虽无蔗芋田,也有桑麻地,野蔷薇结个笆篱。更添种山茶绿萼梅,这便是先生锦里。”厉鹗的《北双调清江引·曲院风荷》,写西湖景:“风漪四围深院宇,荷气销炎处。斜明柳外虹,乱点萍间鹭,来看翠盘高下舞。”

表2—4历代散曲总集的植物种数统计,显示历代散曲的植物仍以柳树出现频率最高,且总出现曲数远多于其他植物。荷、桃、梅、竹次之,茶、松、菊又次之。比较历代诗、词、曲的植物引用,种类大同小异,但出现的频率不同。历代诗中常引述的苔和茅,在曲中出现次数明显减少;竹和松是诗出现前三多的植物,在曲中则退居第五之后。历代词常见的杏,曲中也出现较少。 RrBIz8/Tnm7m6KVezTI8WeN9YimTtJHbvREh+O1v33op2RUDSCZZ+vLFNK5Mnv+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