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9. 挖掘人文思路,会有更大出路

有一种思路,境界更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和”作用,这种思路就是挖掘人文精神。就像画龙点了眼睛,就能腾飞起来一样,你所从事的事业,如果融入了人文精神,就好像得到了一个灵魂,事业便从此进入了另一种更高的境界。换一种说法,当你的事业与人文精神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后,你的事业便衍生出了一种强大的“人和”力量,促使你走向更高更强的境界。一些具有社会大智慧的人总是善于挖掘事业背后的这种人文思路,从而谋求更大的成功出路。

譬如一些成功的企业,除了吸取和借鉴商业模式等技术层面的基因外,又深入地挖掘了商业成功背后的非商业动力,从本源上找寻到成功的内在基础。

以奥运会的发展为例,纵观奥林匹克的成功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伟大品牌的成功更应该归结成为一种价值理念、一种文化的成功,商业不过是实现目标的技术手段,纯粹功利色彩的企业是很难达到如此高度的民众认同的。而只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且在事实上,能够通过商业的行为,给广大民众带来福祉,这样才能获得恒久的生命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种隐含着大同思想的口号,更将奥林匹克浪漫的普世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山高人为峰”。事实上,一个人做事业,能够走多高走多远往往与这个人对事业的定位和理解息息相关,不同的视野和背景决定了行进的每一足迹。

1863年1月1日,皮埃尔·德·顾拜旦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同时他从父母处继承了大笔的遗产,这些都为顾拜旦发展自己的爱好、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奥林匹克创办之初是没有商业目的的,这点可以从顾拜旦所处的历史背景中挖掘到线索。

当时的法国刚从普法战争中战败,一个自以为拥有欧洲最辉煌文明的帝国却被普鲁士击败,这让法国民众的心理很受伤,整个国家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够重塑民族自豪感和希望的信心基石。

在振兴民族信心的动力驱使下,顾拜旦萌生了教育救国和体育救国的思想。而欧洲古代奥运会的遗址的挖掘让顾拜旦诞生了一个承载救国思想的体育载体,他站在古代奥运会的遗址大声疾呼,“德国人发掘了奥林匹克遗址,可是法兰西为什么不能着手恢复他古代光荣的历史呢?”

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举办世界性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目标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所接受,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

1892年11月25日,法国体育联合会3周年纪念大会在巴黎索邦大学召开,顾拜旦在大会首次发表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演讲,倡议凭借古希腊体育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运动,以“团结、友好、和平”的精神来指导比赛,恢复和创办现代奥运会。

某种意义上讲,顾拜旦的动机是完全的民族主义驱动,丝毫没有商业目的,因此他的这一主张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后来,奥林匹克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是顾拜旦丝毫没有想到的。

奥委会成立之初对奥林匹克的商业模式理解十分模糊,产品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比赛项目不固定,缺乏规范,场地设计也不统一等,因此奥林匹克的发展非常艰难。

更致命的是人们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同尚需时日,对于接受奥运会这种国际性的文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所以顾拜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推广普及自己的价值主张上,不仅创办杂志,还四处发表演说寻求各个国家的支持。

1908年,伦敦奥运会是奥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的标志性口号让人在几秒钟内立即明白奥林匹克倡导的理念和愿景,奥运会也随之获得了更广泛的普及和深入人心,品牌的张力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认同。

有了品牌张力,但是奥林匹克倡导人人参与的精神原则与商业的功利目的形成了鲜明冲突,这使得奥运会行走于一个尴尬境地——愿景虽然伟大,但却没有人买单。雪上加霜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流血事件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财政黑洞,使国际奥委会入不敷出,几近破产。

萨马兰奇改变了这一历史。他一举打破了现代奥林匹克的商业禁锢,率先寻找到了嫁接这一平衡的商业模式。

1980年,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出任奥林匹克公司董事会主席,他深刻意识到,奥林匹克惟一拥有的就是品牌,而只有受保护的无形资产,才能成为商业附加体。

以此为核心,萨马兰奇设计了奥林匹克的TOP(The Olympics Partner)模式,并以《奥林匹克宪章》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法律意义的高度明确了五环是奥林匹克的专属资产,制订了诸如“清洁场地”等一系列规定,保护品牌不受侵害,防止搭便车的行为,保障了赞助商的权益。

国际奥委会也严格坚守伦理底线,不让商业行为影响渗透到奥运赛场,维护了聚集在五环旗下运动员和观众的利益,保证了品牌的民众基础。两者相互制约共同促进,共同成就了今天奥林匹克的繁荣。

这样,奥林匹克的现代模式完全成型:通过非商业范畴的普世主义价值观铺设,形成品牌平台,通过联盟的力量和一系列无形的制度约束,将各个国家奥委会的所有权力捆绑在一起,共同完成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商业实现。

也正是这一模式的确立,奥林匹克才在商业力量的推动下迅速成长。

1984年,尤伯罗斯上演了奥运历史上的惊天大逆转,政治和经济上的空前成功让曾经连年亏损、经营混乱的奥运会格局被打破,国际奥委会IOC也真正成为了能量巨大的国际体育管理巨人。

奥林匹克品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公司的收入稳步提升。从商业的角度来看,雅典、盐湖城、悉尼这几届奥运会都堪称奥运会历史上成功的产品,人们对奥运会的兴趣也处在历史上的最高点。电视转播收视人数连创新高,在北美和欧洲这些主要市场,连2012年的奥运会转播权都已经售出。

到今天,奥林匹克已经升华为一个独立的虚拟资产,并由单一运作转变成联盟的产业化经营,“没有客户,只有伙伴”即传承了古代奥运会的精神内核也增强了联盟的凝聚力,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彼此独立,地位平等共同分享奥运会的品牌利益。

从这种意义上讲,奥林匹克的商业成功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是顾拜旦民族主义理想的自然实现,也只有秉持并推行这样理念的组织,才能够将小我融入到永无止境的全人类的大我之中,才能获得生生不息长远发展的源动力。

事实上,当我们能够透过这些成功企业的光环,看清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今天伟大的每一思路时,我们距离开启希望之门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我们才可以看到他们成功的真正的道路,他们不仅是站立在山巅的英雄,更是一个虔诚的布道者,人世福音的使者。他们所过之处,带去的都是福祉,所到之处,撒出的都是欢乐。

而像这,挖掘更高境界的人文精神,作为事业登天的梯子,才正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品牌企业从本源发展的持久不衰的最高思路。 kEKU72XbuSNT0cx8OkpweOuwJthBUeiEdSqv8gxGw7LFnEvHuUrPElyeciIeKM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