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温总理饶有兴趣地和季老探讨起“和谐”这个话题。季先生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总理点头称是,并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明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可见,内心和谐是所有快乐之根源。
是的,一个人活在世上,应当力求让内心和谐起来。大家都熟悉关于季老的一段佳话:有一年北大开学时,一个外地新生拎着大包小包来校报到,看到一位老人走来,就拜托老人替他看一下包,老人欣然允诺,近一个小时过去,新生办完手续回来,谢过老人,愉快告别。几天以后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这个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他看行李的老人。
一位名扬中外的学术大师,为一个互不相识的学子看包,从“欣然允诺”到“愉快告别”,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解读,老人的心该是一种怎样的和谐啊:他不以年高而欺少,不以名高而傲物,不以位高而凌弱,心态平和、作风平易、待人平等,博大的心胸充满了对青年学子的深情和真爱,那助人为乐之举就是他的习惯和本能了。内心和谐是金,它既有益于己,也有益于人,还有益于社会。
一位哲人说得好:“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才能静心,也有深情;才能相守又有自由。”内心和谐使人品格高洁,不自欺,不欺人,既能勇于争先,又不计较名利;既能刚正不阿,又能与人和睦相处。内心和谐使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事业干好。内心和谐使人具有正常的心态,不自卑,不伤感,不妒忌,不献媚。内心和谐使人乐于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建立和谐的关系。
“和合故能谐。”构建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是关键,人内心和谐是基础。只有人人都保持内心和谐,才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秩序井然;才能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都应该像季羡林先生那样,孜孜不倦地求知修身养性,达到并保持内心的永远和谐。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终南山一带生长一种特殊的植物———快乐藤,任何人得到这种藤后,都会喜形于色,笑逐颜开,不知道烦恼为何物。为了得到快乐,曾经有一群年轻人跋涉千山万水来到终南山,在历尽千辛的搜寻后,终于找到了这种藤,但结果并非跟传说中的一样———他仍然不快乐。他问老人:为什么我得到快乐藤仍然不快乐呢?老人说:快乐藤不是终南山才有的,而是人人心中都有,只要你有快乐根,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得到快乐。是啊,心才是快乐的根,惟有内心的快乐才是永远的。正如罗曼罗兰所说,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
在功利主义泛滥,物质至上盛行,人的内在定义被漠视甚至被扭曲时候,快乐显得多么可贵。一个人人快乐指数不断上升的社会,即使没有摩天大楼,即使没有山珍海味,也许离和谐不远了。快乐是内心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