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林强感觉压力陡增。打做生意起,林强逢年过节就没有消停过。早些年是死皮赖脸请客户吃饭希望能多卖出点货;接下来是千方百计搭上层关系以求新的财源;现在生意上了轨道,可他既要维护客户又要交好同行还得巴结领导,同时也得应付那些推托不掉的邀请者———一如当年的自己。
躲是躲不掉的。这么想着,他像往年一样开始列名单———“公司那边得一起坐坐,后半年换了个主管,销货明显不积极。”
“李局长也要去拜访一下,听说年后要升为自己这行的一把手,那时再抱佛脚就晚了。”
“李老板的儿子要结婚了,得送份大礼去!上次资金链紧张,还多亏他讲义气没有催款。”
……请客、送礼。送礼、请客。名单在觥筹交错和林强的酩酊大醉中不断减少,划掉最后一个名字后,他终于松了口气……
其实,像林强这样视过年为“闯关”的老板不在少数,而且这样的节日也不止春节一个。2007年9月,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在中央党校举办的企业家学习班上,许多原本计划参加培训的老板都没有来。
“临近中秋节,他们有许多关系要打点,有许多客户要维护。”一位过来的老板诉说,自己虽然来上课了,但人情往来回去后还要想办法补上。
老板为何如此重视人情,人情在生意中起什么作用?有人曾对近百名企业家所做的调查,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请客送礼司空见惯,是做生意的“手段之一”。那么,这个“手段”在现代生意中占多大的分量?是否真如有些人所言,生意能不能发财,项目能否获批,靠的就是“人情”、“关系”?
人情练达即生意。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些流传至今的俗语,在生意场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做生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人,往来人情。”赵老板做家电行业已有八九年,也交了一大帮哥们儿。谁的资金链周转不开,他二话不说就打到对方账号上;哪个客户家里老人孩子出了事,他就像自家人一般跑去帮忙。“够义气!”这是生意伙伴对他的一致评价。
2008年原材料涨价,赵老板的产品成本增加了很多,如果还按照合同上的价格发货,他将赔得血本无归。哥们就是哥们,关键时刻伸了把手。上游的老李在原材料价格上给他稍微让了几个点,下游超市的王老板又把给他的价格往上提了提,共同把赵老板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那年冬天,电器小厂“哀鸿遍野”、纷纷倒闭,赵老板却得益于“人情”,捱过了难关。
生意上的优先原则巩固了人情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生意人都把“做生意就是做关系”奉为圭臬。一位老板透露了他的投资“秘笈”:如果想到一个地方投资,千万不要开口就跟人家谈生意,不妨到农村的学校或者敬老院看看,给敬老院捐些款,给学校添置些教学用具……先从心理上拉近距离。关系近了,别的事情自然都好办,谈生意也会顺利很多。而且,谈生意时难得一见的地方高层,在诸如捐资助学等仪式上都能碰到,结识后自然对生意有利。
当人情成为生产力,我们就需要用“理性”来平衡,什么时候“生意是关系”,又什么时候“生意归生意”呢?
胡先生是销售行业一等一的高手,他的许多单子都是自动找上门的。如果客户急着要货,即使货物已经打包在去邮局的路上,他也会先跟客户说:“你们还要等一下,这批货得发给前面一个客户。”10分钟后再打电话过去:“我费尽口舌总算给你们争取到这批货了……谢啥啊,咱谁跟谁!”
当人情对生意的成败举足轻重时,就需要用心经营。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在给许多企业家做辅导时都会问一个问题:有多少时间用在市场,多少时间应酬官场?一位企业家回答:“在香港,我能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市场上,但是来到内地,我却不得不花大半的时间协调各种关系、周旋于各种场合。”言语之间满是无奈。
如果不这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自然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了。轰动一时的孙大午案中,一个耐人寻味的侧面就是,孙大午性格耿直,不仅不像其他人那样处处维护和当地政界的关系,甚至还来“硬的”。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不仅使大午集团得不到银行的贷款,眼睁睁地失去了许多发展的好机会,甚至也成了他身陷囹圄的原因之一。
“得人情者得天下”,深谙此道的商学院在招收EMBA时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来这里上课的都是什么级别的老总,和你同窗的都是什么样的总裁———言外之意就是,你可以在这里结识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可以培养更多的关系。
无孔不入的商业还将“人际关系”变成了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 “ 200元寻某小学领导咨询孩子上学问题”“300元找政府部门的朋友打乒乓球”“800元找局的人要回被扣车辆”……被称为“人脉关系第一网”的智客网,其利润点就是将陌生人之间的人脉交易有偿化,从而将社会资本变成生意资本。虽然网站的盈利模式一度受到社会道德的拷问,但是接连不断注入的风投、日益攀升的点击率,都说明了“人情”、“人脉”这样的交易在中国目前还有着无尽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