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情是把双刃剑

为人处事好与差,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个大致的标准。人情交往也一样,也有个潜规则的问题。偏离了这个规则,人情就可能走入误区,弄不好就可能误事误人。

关于“人情”的第一个误区,便是一些人对于感情的偏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感情化”的倾向。

中国社会对人际关系是极为敏感的,“和为贵”的伦理价值观念根深蒂固。但是,由于感情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根基,有的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取舍离合、远近亲疏、褒贬毁誉常常不擅于凭借诸如思想整合、利益驱动、理想信仰、规范约束等终极目的运作方式,而是更谙熟、精通于感情———人情的使用。这就使得“和”带有明显的消弥理性、冷淡原则、疏离规范的一团和气的特点。

一个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现象却发人深思:如今某些单位、部门里的人们相互间越来越多的使用兄弟姐妹乃至叔舅姑姨的家族式称谓。这一方面是由于从业就业当中的“近亲繁殖”的状况不断出现,同时也表明社会群体中感情、人情色彩不断泛化、趋向浓重的事实。在这样牵耳动腮、情感弥漫的环境里,说话、做事首要的便是谨言慎行地顾及情义,担心伤害感情。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常因碍于情面,不愿、不敢当面公开陈说。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一事当前,要么沉默不语,不肯表态;要么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要么话语迂回,拐弯抹角。人们在“情感融洽”的美妙言辞之下,弱化着正常思想交流,更回避着明快的理性交锋。

显然,这里的所谓“感情”,根本不是真诚的实在的率直的人性情感相互流露与交融,而是为了维持群体虚幻的和谐,为了争取个人虚假的“人缘”,以别人的喜怒好恶来掩饰、校正或者夸张自己的感情,甚至对自我感情采取迁移、压抑的做法。这种人的感情的失真、失实,人与人之间的忍情、矫情、虚情的现象,并非如有人所首肯、称道的“东方式的含蓄”,而恰恰是对己对人的一种无情、绝情的表现。

“情感化”在社会上的另一种表现,是一些人在待人接物中,常常凭借感情的尺度去判断人和物,习惯于感情用事,跟着感觉走,而不善于进行理性思考。有人曾把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做一番比较,认为中国人做事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合情(“合情合理”中有“理”也是情理之“理”,而非理性之“理”),运用的是情感思维;而西方人遇事则必先思考是否合法,运用的是逻辑思维。任何简单的类比都难免存在缺陷,但一些中国人习惯“以情感人,以情化物”,注重与偏爱情感判断,甚至滥用感情,对人、事采取情感、情绪化笼而统之地把握,而不经意于清晰、明朗地讲求是非原则、法律规范,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正因为感情能够干扰、扭曲人的价值取向,迷乱、影响人的判断力,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便热衷于所谓的“感情投资”。无论作什么事,“未成曲调先有情”,通过攀高结贵,寻亲觅友,或者现用现交,取媚于人。在感情的作用下,使掌握权力的个别公务执法人员产生行为偏差和决策失误,甚至跌入罪恶陷阱。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感情化”带来的问题和弊端更是比比皆是。由于对感情的看重,有的人“契约意识”淡漠,相互间的感情基础、口头誓言承诺,竟可以取代资信证明,甚至代替协议合同,轻率地运作经济行为,导致经济纠纷事件大量出现。许多经济活动热衷于在熟人间进行,经济实体也愿意集合亲朋好友组成,注重关系而轻视能力,信任情感而漠视规则。尤其是因此而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在“感情”、“义气”的氛围中,一些人变得肆无忌惮,任意妄为,各种公然的贪污、受贿、偷税漏税问题不断发生,集体犯罪、法人犯罪现象也屡屡出现。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有的人也常以感情的标尺衡量他人,不按国际经济法规办事,受人欺骗,蒙受损失的情形接二连三,真是“多情反被无情恼”。在此不难看出,因为感情、人情的作用,增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阻力,使市场经济秩序难以建立,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原则无法实现,伦理经济的运行原理,非经济的各种因素仍然曲折地发挥作用,这对于现代企业家素质的形成和一代国民精神气质的提高贻害无穷。

关于“情”的第二误区,便是流行社会上的“人情风”,即讨“好处”、行恩惠的现象。

应该说,人际间存在的真诚的人情来往,人们相互施与或酬答,是正

常的习俗交往行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其中蕴含着殷殷情感,表达着拳拳心意,这种礼尚往来的人际互酬效应,无可厚非。

然而时下的许多所谓“人情”,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互敬互酬之举。只要把正常的人情互酬与流行于世的非正常的“人情”行径作一番对比,就能愈加清楚地认识后者的实质。

正常的人情往来建立在真诚友谊的基础上,是友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在人格完全平等的前提下的真情自愿的互酬行为。这种互酬,不一定同时,并非你来我便往;不一定等量,你半斤,我未必八两;不一定同质,你是物质馈赠,我可能是精神答谢。虽然中国历来讲恩德,崇尚“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与行为,但人情的施与不以“量”来衡量,而提倡“礼轻情义重”。人情的范围也多在亲友日常生活之间。

畸形的非正常的“人情”行为,不管怎样标榜,并不存在真正的友情的根基,通常不过是互相利用或以权谋私的表现形式。“人情”的特点一是“越轨”,范围早已超越家庭生活、亲友往来的界限,进入政治、经济领域,甚至侵入政府领导部门和监督执法部门;二是“超载”,多以物质形态出现,且数量攀附提升,已经不是一般的“礼”;三是这种“人情”多是“暗箱”操作,不敢昭之于众,成为暗中蠕动的幽灵。

显而易见,这里的“人情”中“情”的内涵已被抽空,充塞进去的或者是赤裸裸的交换,或者是恶劣可卑的勒索,或者是无可奈何的纳献,或者是索然无味的程式。这些光怪陆离的复杂成分和无孔不入的行为途径,对社会正义、进步是一种破坏力,对现代人格的塑造是一种腐蚀力。

在社会转折变迁的过程中,自觉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引导人们从“情”的误区中走出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AjuliaTt4ODy3Z03OdKkeGEQV3xWcxb4HaTBtNHl9zxMIDkAFNuSRBsXGoRNxyQ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