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如意者难达一二。但我们作为人类社会的活动主体——自然界里的高级动物,就要学会舍弃八九,常想一二。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悲观失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
我们经常遇到两种人,一种人遇到挫折,就十分痛苦烦闷,甚于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结果往往是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就像一座不可跨越的高山,让他们生活在苦恼、烦闷中;而另外一种人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却可以微微—笑,然后积极地与它们斗争。结果证明,困难、挫折、不幸都不是他们的对手,而他们的生活也总是充满阳光。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唐山大地震中,有一家兄弟俩,死里逃生,都是从废墟中挖出来的。政府帮他们盖了新房,解决了温饱。哥哥念念不忘失去的一切,成天念叨着死去的妻呀、儿呀、猪呀、鸡呀。弟弟不但失去了妻子、女儿和全部家财,还失去了左腿。但他老在想:我还活着真是幸运,我不愁吃,不愁喝,我要感谢政府给我盖了新房,感谢上苍给我留下了一条腿和一双完好的手,我能给自己做饭、穿衣,还能帮他人干活。
哥哥常把得到的东西抛置一边,对失去的东西总是念念不忘,整天陷入忧郁痛苦之中,不久便患上了胃溃疡和心脏病,不到两年便病死在医院里。弟弟能珍惜自己现有的一切,学会了用心去感受追求到的幸福。他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他会修鞋。
当他看到别人穿上他修好的鞋子,向他投来满意的目光时,他便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活着真好!”
同样的境遇,乐观者往好处想,而悲观者往坏处想,两者的结果完全不同。显然,前者的乐观比后者的阴郁更容易让人奋进。正如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的,“人的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虽然它是被动的,但却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客观的事物有影响、促进和改变的作用。”
人生怀旧是正常的事,但心境应是快乐的净土,少忆苦,多思甜。培养乐观之心,凡事多往好处着想,使悲观与自己无缘,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幸福人生的关键之一。
苏东坡有言:“人生二字,东西而已。”人生道路,时东时西,时顺时逆,此乃常态。但是,智慧者无论遇到怎样如意或不如意之事,都会面对现实,保持乐观情绪,从容应对——“得意不张狂,失意不沮丧”,永葆身心健康,达到“如意”境界。
民国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当有朋友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指了指客厅墙上那幅高悬的字画。这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上面有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能于一二如意之中体悟圆满,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也是一种至深的追求。倘若我们心比天高,“常思八九”,必然心为物役,患得患失。于右任先生是真正的智者,他坚守淡泊,却能了悟丰腴;他不求圆满,却自然圆满;他一无所求,却全都拥有。
所有这一切,都在于他坚持住了最后的底线:不因企求圆满而被内心的欲望窒息了心智,封闭了视野。
不求圆满,正是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所谓物极必反,正是这个道理。人生的许多遗憾也正是从强求完美开始的。
一个被劈去了一小片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景色,它和虫子们聊天,充分感受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都不是原来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着寻找——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当它恢复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后,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忽略了虫子,再也不能享受人生的美丽了。
人们往往因为企求完美而失掉了太多的东西。人生就像一场足球赛,最好的球队也有丢分的记录,最差的球队也会有辉煌的一刻。我们的目标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并把那不愉快的一页翻过去。
也许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也许它与你的期许相差甚远,如果你因此而伤神、苦恼、抱怨,那就大错特错了。此时,你应该采取行动,改变心态,因为你的心态可以改变你的思想,思想将会变成你的行动,行动将会改变你的结果。如果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进可大富大贵,退可平凡生活,进而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寻找生活的乐趣、欣赏自己的所为。
总而言之,心态平常方安然,情绪乐观,地阔天宽。德靠自修,神靠自养,乐靠自得,趣靠自寻,忧靠自排,怒靠自制,喜靠自节,恐靠自息。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神定自若,悠悠自得,不怨天尤人,不耿耿于怀,这样岂不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