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人生有多种多样,各自有各自的活法。但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两种:活得累和活得潇洒。面对同一个客观环境的自然条件。为什么有的人就活得极其艰难,有的人相对就活得轻松自在?其中除了天赋差异外,就是聪明人懂得调整个人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审时度势,超然处世,顺应自然,随遇而安。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这是古人对随遇而安的解释。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一旦升华到追求崇高理想上去,能够放宽心境,不为物累,心底无私无欲,随时随地享受人生,也就苦亦乐、穷亦乐、难亦乐、危亦乐了!这是没有亲身经历过其境的人所难以理解的。真正有修养、高品位的人,他们活得快乐,但所乐也并非那种贫苦生活,而是一种不受物役的“知天”、“乐天”的精神境界。

清朝的吴敬梓,虽终生未有功名,但其穷而不堕志,乐观陶然地在别人的“怜悯”眼光中做自己喜欢的一切。

吴敬梓最后一次科举落第后,决心不再走此路。他在家乡安徽全椒,一边开馆授业,一边写作《儒林外史》,既不哀叹时运不济,也不因生活困顿而怨天尤人。隆冬季节,天寒地冻,手足皆冷,无法阅读写作,他便约上几位好友,一路说笑着来到城外的大路上,进行跑步比赛,几圈下来,感觉全身温暖通泰,同时与友人们一番谈天说地,心中无比舒坦。回去之后,还能心平气静地读写数页。

日月如流,不觉中岁月已近黄昏。一天晚上,他和好友王又曾在一起谈笑风生,谈古说今,十分尽兴,回到寓所后,他又小饮数杯,微有醉意,便自行脱衣解带,上床休息。出乎意料的是,上床睡觉不到一顿饭工夫,吴敬梓就辞世了。朋友们在检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囊空如洗,朋友们为他买棺收殓,把他的灵柩从扬州用船运回南京,安葬在清凉山脚下。吴敬梓一生清寒,但死得安详,没有病楚,他的精神依然是健在的。

吴敬梓有着高贵的品质和满腔的才情,却在艰难困苦中结束了他孤峭凌厉的一生,他的《儒林外史》精美绝伦,书中所表现的儒林百态,才是人生的真正写照。

在人生的旅途上,万事如意只能是人们良好的愿望,而并非生活的现实。人生随时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困惑,或是高考落榜,或是下岗待业,或是晋升无望,或是怀才不遇,或是生意翻船……都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的限制而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在情绪波动、心态失衡的情况下,有的人不择手段,铤而走险:有的人牢骚满腹,咒天骂地,甚至抨击一切,但也有的人平心静气,理智地正视困难、挫折和痛苦,用积极的态度寻找治疗自己苦闷的良方——随遇而安。

庄子说:“穷亦乐,通亦乐。”所谓“穷”是指不顺利,“通”是指顺利。庄子认为,凡事顺应境遇,不去强求,才能过上自由安乐的生活。这是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人应当能够承受物质生活对人的身心所产生的影响。现实中的“俗人”往往因穷困而潦倒,但聪明的智者,却能随遇而安或穷益志坚,不受任何影响地充分享受人生,并且能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来。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天,苏东坡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我国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北宋时期杭州早已是繁华富足、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密州属古鲁地,交通、居处、环境都无法与杭州相比。

苏东坡刚到密州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到处都是盗贼,吃的东西十分欠缺,苏东坡及其家人还时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作口粮。人们都认为苏东坡过得肯定不快活。

谁知苏东坡在这里过了一年后,脸上长胖了,甚至过去的白头发有的也变黑了。这奥妙在哪里呢?苏东坡很喜欢这里淳厚的风俗,而这里的官员百姓也都乐于接受他的管理。于是他有闲情自己整理花园,清扫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他家园子的北面,有一个旧亭台,稍加修补后,他时常登高望远,放任自己的思绪,做无穷遐想。往南面眺望,是马耳山和常山;向东看是卢山,是秦时的隐士卢敖得道成仙的地方;往西望是穆陵关;向北可俯瞰潍水河。这个亭台既高又安静,夏天凉爽,冬天暖和,一年四季,他自己摘园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池塘里的鱼儿,酿造高粱酒,煮糙米饭吃,可谓乐在其中。

“安时而处顺,哀乐莫能入。”环境常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怎样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不如因势利导,适就环境,在既有的条件下,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

当我们处于无可改变的不如意的时候,只有安详顺受,并且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道路,才是求得快乐宁静的最好办法。既然际遇是不可改变的,那么生活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就该去坦然承受什么。 Gdy5RYcPxg9+nJEyplzCJd0WN10dksPHr8rkuHqscmjXv+i2+XDIPoNkYctxdV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