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这是何等恢宏的气度,多么宽广的胸禁!
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是一个人有修养的体现。古往今来,凡事业上建功立业有成就者,绝非那些胸襟狭隘、小肚鸡肠、谨小慎微的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者。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英国一家大超市的经理伊尔奇每天都到他的连锁店去巡视一遍。有一次,他看见一名顾客站在柜台前等待,没有一人来接待她,那些售货员呢?他们在柜台远处的另一头挤成一堆,彼此又说又笑。身为经理的他当然对这一情况很不满意,一定要纠正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伊尔奇并没有直接指责那些在上班时间闲谈的售货员,他采取了巧妙暗示,保全员工面子的方法处理了这件事——他没说一句责备的话,而是默默地站在柜台后面,亲自招呼那位女顾客,然后把货品交给售货员包装,接着他就走开了。售货员当然看到了这个情况,自责的他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情况。
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这个空间愈广大,自己的性情愈有转折的余地,就愈加不会动肝火、闹情绪,愈加不会纠缠于无谓的小事。因此,一个宽容的人,到处可以契机应缘,和谐圆满。正如《尚书》上所说:“有容,德乃大。”能够宽容就能得到大的德行。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立即制止了王友,并告诉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有事耽搁了一下,等他来到校长室的时候,他发现王友已等在了门口。
陶先生立刻掏出一块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带着怀疑的眼神接过糖。进门后,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说:“这块也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听劝告,当我要求你不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接着,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的手里:“我已经调查过了,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你才打抱不平的,这说明你敢于同坏人作斗争,所以还是应当奖励你。”
王友感动地哭了:“您打我两下吧,我知道我错了,我不应当动手打人……”
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给王友:“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说明你进步了,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好了,我的糖果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你回家去吧!”
陶先生的这种“宽容”的教育方法和上面提到的那位老禅师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待一个犯错误的人最好的方法不是指责而是用“宽容”的方法点醒他的灵魂。只有灵魂的觉醒,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
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的人,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心理的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会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贻害身心健康。有的过激者甚至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宽恕别人之后,心理上便会经过一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使人际关系出现新的转机,诸多忧愁烦恼可得以避免或消除。
第一,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有此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宽容和接纳自己,并努力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重新扬起工作和生活的风帆。
第二,宽容,意味着你有良好的心理外壳。
宽容,对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宽容往往折射出为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学会宽容,需要自己吸收多方面的“营养”,需要自己时常把视线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结构和心理素质上。否则,一个缺乏现代文明阳光照射的贫儿,人们将对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当然,宽容决不是无原则地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和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