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快乐并不在物质的丰富与否,而在心灵的感受,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就能快乐地活着,潇洒地活着。“知足常乐”意味着我们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尽可能找到自己的快乐,所以,“知足常乐”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正确反映,是应该提倡的一种积极的“快乐秘诀”。
疏广、疏受叔侄,在西汉昭帝时,先后受命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疏广学识渊博,教导有方;疏受好礼恭谨,温文尔雅。叔侄二人并为太子之师,天子尊敬,大臣钦羡,荣冠朝野。任职五年以后,皇太子年纪也长大了,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止就不会有危险,功成身退,这是最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你我叔侄,官至二千石,功成名就,如果此时不及时抽身退去,只怕将来会后悔的,我们现在一同离开长安,告老还乡,终其天年,这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疏受叩头道:“听从叔父的安排!”于是二人称病求去,汉宣帝答应了,并送给他们二十斤黄金,皇太子送五十斤黄金;当他们离开长安时,满朝公卿饯行于都门之外,车连数百辆。路旁围观的人叹赞道:“贤哉,二大夫!”
回到故乡以后,他们以朝廷所赐黄金,每日摆酒设宴,广请乡里父老,并经常问还剩多少黄金,督促赶快花掉。有人劝他们道:“何不买点田产房屋传给子孙?”
疏广道:“我岂是老糊涂了,不顾及子孙!我想过,我们家还有薄田、茅屋,只要子孙们辛勤劳作,完全可以满足衣食之求,不会比一般人差;如今若是再多给他们添置财产,实是会使他们变坏。本来很贤明的,财产多了便会胸无大志;本来愚昧的,财产多了便会去干坏事。而且富有的人,众人都会嫉妒。我纵使不能使子孙变得知书达理,也不愿意他们去干坏事而结怨乡亲。这些黄金本来是皇帝赏给老臣养老的,拿出来同大家共同享乐,安度晚年,不是很好吗?”
因此二人在乡里父老中也很受人爱戴,平安、快乐地度过了一生。
托尔斯泰就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贪婪是每一个人的共性,贪婪时刻给我们带来烦恼。所谓知足常乐,并非是叫我们安于现状,而是要求我们正确权衡与处理自己的需求,不要让过分的需求扰乱我们的心情,影响人生的快乐。
关于知足常乐的心态,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
生活是极不愉快的玩笑,不过要使它美好却不是很难。为了做到这点,光是中头彩赢了500万、得了“白鹰”勋章、娶个漂亮女人、以好人出名,还是不够的——这些福分都是无常的,而且也很容易习惯。为了不断地感到幸福,甚至在苦恼和愁闷时候也感到幸福,那就需要:(一)善于满足现状;(二)很高兴地感到:“事情原来可能更糟呢。”这是不难的:
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燃起来了,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
要是有穷亲戚上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气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
要是你的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
如果你的妻子或者小姨练钢琴,那你不要发脾气,而要感到这份福气:你是在听音乐,而不是听狼嗥或者猫的音乐会。
你该高兴,因为你不是拉长途马车的马,不是寇克的“小点”,不是旋毛虫,不是猪,不是驴,不是茨冈人牵的熊,不是臭虫。……你要高兴,因为眼下你没有坐在被告席上,也没有看见债主在你面前,更没有跟主笔土尔巴谈稿费问题。
如果你不是住边远的地方,那你一想到命运总算没有把你送到边远的地方去,你岂不觉得幸福?
要是你有一颗牙痛起来,那你就该高兴:幸亏不是满口的牙痛起来。
你该高兴,因为你居然可以不必读《公民报》,不必坐在垃圾车上,不必一下子跟三个人结婚……
要是你被送到警察局去了,那就该乐得跳起来,因为多亏没有把你送到地狱的大火里去。
要是你挨了一顿桦木棍子的打,那就该蹦蹦跳跳,叫道:“我多么运气,人家总算没有拿带刺的棒子打我!”
要是你的妻子对你变了心,那就该高兴,多亏她背叛的是你,不是国家。
快乐应该是一种平衡而满足的内在感受。要学会满足,你不满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在地狱中一般;假如你满足,就算身处地狱,也如在天堂中一样,所以满足是最大的收获。
唐代一尼僧在一首悟道诗中写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佛经上也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是名知足。”这才是产生真正快乐的哲学,人的快乐并不在物质的丰富与否,而在心灵的感受,拥有一颗清净的心,就能快乐地活着,潇洒地活着。
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能够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以为苦,富裕不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悦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