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行为的改变能够扭转内心态度

人们通常以为,人要先有某种观点,才会去采取某种行为,而心理学家们却不以为然,他们发现并不是态度改变行为这么简单,甚至完全相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说:“因为我们哭,所以才愁;因为动手打架,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怕——而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架,怕了才发抖。”这个观点告诉我们,行为与身体的变化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

有人送了一条漂亮的短裙给一个穷人家的女孩。为了找到一件能与这条漂亮短裙相配的上衣,女孩的母亲翻箱倒柜,终于找出了自己年轻时穿过的一件雪白的衬衣。

女孩穿上新裙子,配上白衬衣,整个人简直脱胎换骨,显得既漂亮又成熟。女孩的父亲看到女儿的这副模样,既惊喜又羞愧。惊喜的是女儿已经长大了,且亭亭玉立;羞愧的是让美丽的女儿生活在如此破旧的家中。于是,他开始收拾房间,打扫庭院。

邻居们看到这位父亲在打扫庭院,受其影响,也跟着打扫自己的房屋。于是,村庄里,一家影响另一家,最后,每个家庭都进行了一番大扫除,整个村庄焕然一新。

其实,在生活中,这类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

一个望子成龙的母亲,给孩子买了二个漂亮的小书架,于是孩子每次去书店都要买几本书,后来,孩子不仅爱买书、爱看书,还爱上了写作,长大后成了一名作家。

一对正在闹矛盾的夫妻,买了新居,搬进新房,两人都感觉应该以崭新的姿态面对生活,于是,夫妻俩和好如初。

一家工厂,因为车间环境太差,设备太陈旧,工人们总是消极怠工。有一天,工厂购进了最先进的流水线,为了配上这条流水线,车间加大了亮度,随之,工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诸如此类的现象,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称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作“配套效应”。就是说,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因为这一心理的存在,一件小小的物品、一个小小的改变往往能激发起一个人自我转化的内在动机,使其主动实现自我转化,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狄德罗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于“态度—依从—行为”法则: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在一些时候会决定态度。因此改变自己的一个切入点就是立刻去行动,一丁点的行为都会引发整个人生态度、性格和习惯的巨大扭转。此后也有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例如,美国心理学家艾克曼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总是想象自己进入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十之八九会真的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脉搏会加快,体温会上升。

正是因为“态度—依从—行为”法则的存在,詹姆士建议:“想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想不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想要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情来取代它。”

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使用汽车安全带(态度),但收效却不大,后来制定了法律,不系安全带视为违法,并让交警加大了监察力度,人们虽然发发牢骚,但还是系上了安全带(被迫行动)(行为)。过了一段时间,交警不再监察,人们反而觉得这项规章制度很好,能确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态度)。

就好像我们平时去商店闲逛,终端导购送给了我们一包免费的沐浴露试用包(行动),当我们试用之后觉得它不错(行为),于是开始认真地看它的广告(兴趣/欲望),下次去商场的时候购买了这个牌子的沐浴露(态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做促销活动时倾向于采取营销计划直接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冲击,坚信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会形成他们想要的态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一个具体的行动,长期坚持行为(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下来,逐渐产生兴趣/欲望,是态度转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先有某种行动(无论主动或被动),长期的行为下来,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后,开始真正改变态度。 wOY4layuPE5QMMekhmfhzSbZouJXjizovY+BnyvajGyvV6Bbh1HeN6CI1NWvFe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