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意与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家私人企业准备采购一批设备,推销员柯有强前去推销自己的产品。
很多人被刷下来了,老板原来是从部队里下来的,对推销人员就像对他的士兵,可凶啦,所以,很多人难以和这位老板沟通。
柯有强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正面坐着一位像军人模样的人,一张严肃的脸,没有一丝笑意,叫人不免紧张。
柯有强早就胸有成竹,他整理一下情绪,主动迎上去与他握手,热情而坦率地寒暄道:“您看上去不像老板,倒像个军人,因为我爸爸就是一名军人,军人的气质我最熟悉啦。”
他的这句话刚出口,对方脸上马上露出笑容,说:“我也是从部队退伍,后来经商了。”
接下来的交流轻松多了,老板随便与他聊起天来。柯有强也顺利地拿下了订单。
为什么柯有强一句话就能让老板对他笑脸相迎?这句话能产生奇效的原因就在于,当兵的人对自己的军旅生涯经历通常倍感自豪,也十分珍视。柯有强赞赏的口吻无疑拨动了领导的心弦;说“我爸爸就是一名军人”,更是拉近了自己和老板的距离,所以老板像遇到战友那样感到激动和亲切,自然会采取相应的友好态度。
因为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某种情结,比如母校情结、初恋情结等等,人们会非常珍惜这些情结。所以,从对方的情结入手,就容易打开对方的心扉,办事就容易多了。
某机关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秘和法律人才,人事处长亲自主持面试。
刘爽是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虽然专业不对口,但他还是希望能抓住这次机会。
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赢得这场面试呢?刘爽开始动脑筋了。他了解到,这位人事处长出生在山区,当过民办教师,后来自学考上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机关工作。巧合的是,自己的经历和这位处长十分相似。
在面试现场,大多数考生只是谈自己的成果、能力和荣誉,但这些都没有引起处长的兴趣,从处长的表情看,应聘的人当中没有处长中意的。
当轮到刘爽面试时,处长说:“你先谈谈自己吧,不清楚的地方我再问你。”
刘爽道:“我说说我的人生经历吧,我2000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虽然只是一名收入微薄的乡村教师,但我还是一心一意地教孩子。在努力工作之余,我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大专学历。后来,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我开始考研。”
这时,一直侧面倾听的处长把目光投向刘爽,在不经意中点着头。
刘爽继续说:“去过农村的人都知道,乡下信息闭塞,学习条件差,要想考研,难度有多大。但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夜以继日地攻读,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凭借努力,我以很好的成绩考取了研究生。”
“公务员特别需要这种毅力和吃苦精神,这是很重要的素质。不过,你的专业与我们不太对口。”处长带有遗憾的口吻说。
刘爽说:“我觉得作为秘书,专业并不是最大的障碍。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我的经历表明,我具有接受新事物、不断进取的个性特点。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这份工作。”
处长欣喜地点点头。
两周后,刘爽接到了录用通知书。事后,处长告诉他:“你的经历陈述使我看到了自己,促使我下了录用你的决心。”
不难看出,刘爽在面试陈述中是用了一番心思的,体现了自身较高的情商水平。他善于寻找自己和处长的共同点,充分利用处长的心理,以自己的经历去拨动考官的心弦,成功地勾起了对方的回忆,从而形成心灵共鸣,促使对方选择了他。
任何能接近或靠拢对方内心世界的言行,都可能成为打开对方心灵的通道,促成彼此之间的沟通。所以,不妨了解对方的脾气、个性等心理特征,利用他的心理特点,打“情感”牌,或许你会很顺利地让对方接纳你。
那么,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如何才能打好“情感”牌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能够增加人际吸引的程度,因此,那些有着相似经历和相似想法的人,往往容易相互吸引、惺惺相惜。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人的这一心理特征,找到自己与交往对象的某个“关联点”,比如,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甚至是相似的成长环境等,这些“关联点”或许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