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老弟左右:
二月初十日,黄仙垣来京,接到家信,备悉一切,欣慰之至。
朱啸山亦于是日到,现与家心斋同居。伊兄代伊觅得房子,距余寓甚近,不过一箭远耳。郭筠仙现尚未到,余已为凭本胡同关帝庙房,使渠在庙中住,在余家伙食。
冯树堂正月初六日来余家,抉会试后再行上学,因小儿春间怕冷故也。树堂于二月十三日考国子监学正,题而耻恶衣恶食者二句,不以天下奉一人策,共五百人入场,树堂写作俱佳,应可以得。
陈岱云于初六日移寓报国寺,其配之枢,亦停寺中。岱云哀伤异常,不可劝止,作祭文一篇三千余字,余为作墓志铭一首,不知陈宅已寄归否?余懒腾寄也。
四川门生,现已到廿余人,我县会试者,大约可十五人,甲午同年,大约可念五六人。然有求于者,颇不乏人。
余今年应酬更繁,幸身体大好,迥不似从前光景,面胖而润,较前稍白矣。耳鸣亦好十之七八,尚有微根未断,不过月余可全好也。内人及儿子两女皆好,陈氏小儿在余家乳养者亦好。
六弟九弟在城南读书,得罗罗山为师,甚妙!然城南课以亦宜应,不应,恐山长不以为然也,所作诗文及功课,望日内付来。四弟季弟从觉庵师读,自佳;四弟年已渐长,须每日看史书十页,无论能得科名与否,总可以稍长可识。季弟每日须看史,然温经更要紧,今年不必急急赴试也,余容后陈。
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曾国藩在这封信的最后着重强调了——“每日须看史,然温经更要紧”。看来曾国藩很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
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要求他的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在谈到读书时也说道:“诵数以贯之。”认为多遍诵读的书,才能融会贯通。人对知识的识记有一定规律,教育学家们强调,如果你在遗忘以前去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那么它就能够迅速地恢复并牢固记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宋代理学家朱熹指出:“古人诵书,亦记遍数……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现在许多人也还记得狄慈根的那句“重复是学习之母”,把它作为治学的名言,足见重复记忆对学习的重要性。
陶渊明辞去彭泽令退居田园后过着自耕自种,饮酒赋诗的恬淡生活。
相传,一天,有个少年前来向他求教,说:“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渊博的学识,很想知道你少年时读书的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后,大笑道:“天下哪有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
陶渊明见少年并不懂他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稻田旁,指着一根秧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它是否在长高?”那少年尊嘱注视了很久,仍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到:“真的没见长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高的呢?”
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接着,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何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
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坚持读书,每天都会有所亏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个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去求什么妙法了,先生教我的会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在生活中,你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需要识记,而你在学习中大量的东西又被你所遗忘,如果你肯拿出一小部分的时间再把所记的东西巩固一下,就可以既不影响时间,又加强了知识的记忆。
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可以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百位精确数值,有人问他:“你是怎样记住的呢?”茅老回答:“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记忆是记忆的一个好方法。
其实,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强调在记忆中要注重重复记忆。历史上的名人中也有许多人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重复记忆的好习惯。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使联结《周易》的牛皮绳断了好几次,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韦编三绝”的来历。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只有反复不断地加以记忆,记忆才能长久。
提高记忆力,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用“笨劲”,舍得下力气;二是要下巧劲,会找窍门。宋代有个读书人,一直读书很多,但印象淡薄,收获很小,常常叹息记忆不佳。后来他遇到理学大师朱熹,朱熹劝告他说:“你以后读书,每次只读五十个字,一连读两三百遍。”
这个读书人依法行事,读书力求透彻,果然感到读书的效果大为提高,后来,他知识大进,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郑板桥说过:“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著,或对客不听其语,并非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