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尼采百年前的寄语:
每个人都是一块宝石,可每一块宝石无一不是被粗陋的毛石裹藏在里面的,乍看起来就是一块无用的顽石,可是一旦将包裹它的毛石剥离开来再经过精心打磨,它就可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人性的,太人性的》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不只一次地强调人要自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把一个人没有做出成就前比喻成一块包裹在毛石里的玉,相信这让所有不自信的人听了都为之一震,从此不再自卑。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明明很有能力,明显就是一块“玉石”,但却一直把自己当成毛石看待,他们经常这样看待自己:
1.“我是胆小的、没有远见的、自身条件很差的、暴躁的”
这种自我描述充满了借口,认为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因此便更有理由轻易地表明自己一向如此。责怪父母,把他们作为自己现在“我什么都不是”的理由,避免使自己有新的变化,用以躲避困扰。在童年时代,别人总是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还不成熟,更应该听从大人的意见。他们接受了别人为他们下的“你是……”的定义,也根据这点为自己下了“我什么都不是”
的定义,这就成了他们的个性。根据自己的个性,他们可以用天生的缺陷来解释所有他们不希望具备的个性特征。
2.“我是笨拙的,不聪明的”
这种自我描述也是一些把自己当成一块毛石看待的人的基本特征之一。也许因为某些生理上的因素,使他们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他们总喜欢用“我天生条件不好”来避免可能的嘲讽。也许缺乏能力是因为长期相信这些“我天生条件不好”,因此放弃许多宝贵的锻炼机会,而并不是因为天生的缺陷。无论怎样,这种“我天生条件不好”禁锢了他们的头脑和手脚,使他们总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3.“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是环境造成的,不易改”
这些自持的所谓不良习惯也是作为借口来用的,也便于解释自己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就是传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无法改变或改变很难,这种所谓的习惯取代了新的思考。
4.“我天生粗心”
这种解释是为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而辩护,而这种辩护让自己更加不可救药。
5.“我先天条件就很差,怨不得我”
这些心理上的扭曲能够使人免于和异性相处时的尴尬,但也会使人无法进入爱的境界,无法使自己变得有魅力。如同一个人面对眼前的镜子说:我不过如此。
6.“我已过了好光景,希望对我来说是梦想了”
凭借这种自我描述,他们便可以把年纪作为不参加任何含有冒险性或危险性活动的理由。每当他们面对某些活动,譬如运动、与人约会、旅行或种种类似的活动时,他们只要说“我老了”就可以避免做这种事情。这种年纪方面的借口使人彻底完结。既然在不断衰老,便无法继续成长,无法体验新的事物。
7.“我的出身注定我缺少发展机遇”
这种自卑适用于解释他们所做的、并且所讨厌的行为。每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受环境所限时,只要提出这种理由便可以心安理得。有人问一位地下车库保安为什么总是爱发脾气,他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战斗民族俄罗斯人,我就这脾气!”他不知道人的脾气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也不是绝对化的。
8.“我是小地方来的,许多事情没见过,更没经历过”
自卑的人总喜欢用自我贬损性的语言来介绍自己,用“我没有见识”,“我知道的很少”来逃避,直到有一天为此而后悔。
9.“我对某些事情不在行”
这种自我描述表明,他们对某些事情真的不明白,而且也不想弄明白它们。“我天生对这些事情表现迟钝。”这种态度会增强他们的惰性,更糟糕的是会使他们产生下面这种荒谬的念头:如果做不好一件事,就不应该做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0.“我不擅长学习”
这种描述表明,在学业上他们可以不必下苦功夫。特别是在他们不喜欢的学科方面,只满足于现有水平。他们用“天生愚笨”为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地不思进取。
综上,诸如此类的自我描述把自己完全当成了一个笨蛋,不再要求进步,不再要求改变,不再要求完善自己。这是一种自践,自暴自弃,其实很多时候人都是自认为各方面都有缺陷的。自己把自己当成什么人,自己就是什么人,要想改变处境,首先要改变看自己的视角。
即使别人说你是笨蛋,你也绝不能把自己当成笨蛋,因为说你是笨蛋的人,没什么人能证明他的眼光是对的,是有洞穿力的;如果他是一个色盲,那你岂不是慢待了自己,埋没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