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你发条独一无二的信息

每年过年,我都很期待收到N的短信,因为那是独一无二只发给我一个人的消息,而且,我知道这条消息不会在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三任何一个享受假期或者与家人团聚的时候收到,它往往出现在上班第一天,心里依旧带着年味,手头却有了充裕回复的时间。

十多年前,N是我的同事,那个年代,千万级别的媒介客户不像现在这么普及,N手上有四个千万以上的客户,是毫无疑问的业务大咖,他的客情关系维护几乎是行业内的样本。

当年的手机时代,N和我讨论过年发短信的规则:

第一,不要群发。那种没有称呼不带落款从网上摘抄的段子必定湮没在海量信息中,不会给人留下多少印象,甚至,假如别人没有存你的手机号,便陷入了“猜猜我是谁”的困惑中。微信时代也一样,如果对方没有设置你的备注信息同样不知道这条千人一面的消息是谁发的。

第二,最好别在大年三十到大年初三之间发。多少人跋山涉水只为回家团聚,在他人享受天伦之乐时最大的体谅不是送祝福,而是不打扰。或许有人觉得在家人面前手机提示音响个不停是朋友多混得好的佐证,实际上,靠发短信维系的关系往往算不得太近,至少没近到抄起电话直接问候的程度,所以,体贴比殷勤更重要。

第三,别发太长。那种“送你九个祝福”的段子,大部分人都没有耐心看到第四个,真诚简短有力,反而印象深刻。

说完这些,我请N再教我点给客户发短信的技巧,他坏笑着露出一口白牙:“小姑娘不要老想着技巧啊捷径啊,最大的技巧是用心,就像最高的情商是待人真诚一样,越往后你会越明白。”

也正是那一年,我收到了他的第一条过年短信:“筱懿,人生是一棵爬满猴子的大树,向上看都是屁股,向下看全是笑脸。新的一年,愿你看到更少的屁股更多的笑脸,当然,不看尽屁股,怎能看到笑脸,哈哈。”落款是他的名字。

当时,还是老板行政助理的我会心微笑,这条消息发给初入职场的姑娘,励志而不鸡汤,说到我的心里。

于是,开年上班,我问N上哪儿找到这么多特别的内容给每个人发不一样的短信,N说,这可不是临时找的,大约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短信的内容了,预备发给哪些人什么话,事先想好编辑好,存储在手机里,过了初三再发送。

短信要么不发,要发就认真发。

他说,思考信息内容的时候,也是梳理人际关系的机会,想起与这个人的点滴交往和情分,各种感触涌上心头,落到键盘,必然是独一无二的问候和情谊。我又问N每年发那么多短信累不累,他惊讶地看看我:你以为我是按照通讯录一溜儿发过来?人哪有那么多朋友,值得发短信的人再多不会超过一百个,其余发不发都不会影响彼此的关系。

细节决定成败,一条短信就看出了我和N维护朋友圈的差距,接下来的十年里,我几乎都在向他学习。

冯仑曾经说,人一生中所交朋友的极限大概是十个、三十个和六十个。

所谓十个,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去找别人借钱,把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都算上,能借给我们钱的人不会超过十个,这些人是最亲密的朋友,是我们的安全底线。

三十个则是时不时有通讯的朋友,比如毕业之后还保持联系的同学,有事没事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彼此还想念着惦记着,这样的朋友大概在三十个以内。

而六十个就是关系相对淡的朋友,看到这个人的名字能知道对方是谁,只是好久没有联络,类似十年没见的曾经的同事。

所以,朋友这个概念再宽泛,人一生中交到的朋友也不会超过一百个。

这一百个人里,六十个人是流水席,因为某件事和我们相识,事情结束便失去了联系的理由,慢慢从六十个人中消失,被其他新人取代。而前十个人是最稳定的,剩下的三十个人则处于中间状态,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即便一个人的朋友圈或者手机通讯录里有成百上千人,称得上朋友的也就这么百把人,给这百把人每人发条独一无二的信息,还是能够做到的,所以,何必撒胡椒面般群发一些谁都记不起来的短信呢?

友情不是流水线,无法批量生产,能够有一定交情甚至感情深厚的,基本都是私人订制,这样的朋友,早已超越了“人脉”的意义,值得用独一无二的信息去表达和维护。

大年初六,我像往年一样收到了N的新年定制微信:筱懿,时常来往机场看到你的书,真为你骄傲。祝明年新书大卖,一切顺利。

落款是熟悉的他的名字,附了一张在浦东机场拍的,我书的照片。

五年前,他离职创业,现在把自己的广告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

只是,想起那些年,他比我大三岁,却和我同时同校毕业,高中中断学习做了三年生意,此后返校复读高考超过重点线,所以,当我学生气地行走菁菁校园的时候,他既书生又江湖地在学校附近开了VCD放映室、餐馆和书店。这些“连锁产业”让他比一般学生更早接触社会,也更豪爽和义气。他经常带头大哥似的说出一些简单粗暴的言论:

“我请一个人吃三次饭,他一次都没有回请我,基本就把这个人从朋友名单上划掉,一个特别小气或者不开窍或者迟钝的人,在任何方面都很吝啬。”

“女孩子不要动不动就麻烦别人做芝麻绿豆的小事,小便宜占久了,你和人家的情分就只值这点小事,真正摊上大事需要帮助,人家反而会躲开。”

“过年不要群发短信,很少有人会记住没有感情温度的信息;回复消息把人家名字带上,不要笼统一个谢谢,有名有姓有称呼,是定制版的尊重。”

这些粗糙的话在曾经青涩的年纪说出,虽然有些嚣张和稚气,却也经过了漫长时光的验证,尤其三次饭的言论,我在后来的生活中屡试不爽。

如今,看过百转千回的热闹,经历了若干次过年的鞭炮,再想起这些粗粝的表达,依旧认同他那句话:

真正的朋友,值得我们发条独一无二的信息。 EE11RTik6DXVtfaGAiwLdmzEpKAOTl23NjGSB7BJbLy/2ylDPxbzTk3oZuS/Oob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